-
西北10家医院5年间2次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诊治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西北地区10家医院5年间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诊治状况的变化。方法:回顾性调查西北地区新生儿协作组中部分医院(陕西省6家、甘肃省3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6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和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入院日龄≤3 d并诊断为RDS的早产儿。比较5年间患儿的基本情况、围产期情况、治疗情况、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的变化。采用 t检验、秩和检验或 χ2检验分析各组数据。 结果:(1)2016年及2021年符合纳入标准的RDS早产儿分别为322例和349例,胎龄30~33周 +6的早产儿仍是主要患病人群,男性居多[分别为64.3%(207/322)和57.3%(200/349)]。2021年母亲平均生育年龄明显高于2016年[(30.6±4.8)岁与(28.6±5.4)岁, t=24.02, P<0.001],高龄产妇多于2016年[19.2%(67/349)与12.4%(40/322), χ2=4.18, P<0.05]。(2)2021年与2016年相比,辅助生殖技术受孕率[11.7%(41/349)与1.9%(6/322), χ2=25.12]、正规产前检查率[58.5%(204/349)与30.4%(98/322), χ2=53.33]、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62.2%(217/349)与28.6%(92/322), χ2=82.58]、剖宫产率[73.6%(257/349)与51.6%(166/322), χ2=35.06]、选择性剖宫产率[24.1%(84/349)与6.5%(21/322), χ2=39.07]和瘢痕子宫妊娠率[7.4%(26/349)与3.4%(11/322), χ2=5.23]均较高( P值均<0.05);胎儿窘迫[30.1%(105/349)与20.2%(65/322), χ2=8.6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24.6%(86/349)与13.0%(42/322), χ2=14.59]、胎膜早破[16.0%(56/349)与10.2%(33/322), χ2=4.89]、羊水胎粪污染[12.6%(44/349)与5.6%(18/322), χ2=9.83]、胎盘早剥[10.3%(36/349)与5.3%(17/322), χ2=5.84]、妊娠期糖尿病[10.3%(36/349)与1.6%(5/322), χ2=22.41]、绒毛膜羊膜炎[4.6%(16/349)与0.9%(3/322), χ2=8.12]、甲状腺功能异常[4.3%(15/349)与0.6%(2/322), χ2=7.88]和心脏病[4.3%(15/349)与0.3%(1/322), χ2=9.17]的比例均较高( P值均<0.05)。(3)治疗情况:2021年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应用率、猪PS应用剂量和牛PS的应用比例均高于2016年[(73.6%(257/349)与67.1%(216/322), χ2=11.62;(178.5±38.0)mg/kg与(165.2±42.8)mg/kg, t=7.85;47.9%(123/257)与19.4%(42/216), χ2=41.72; P值均<0.01]。2021年与2016年气管插管-注入PS-拔管后正压通气使用率、早期(生后2 h内)应用PS及PS治疗前后的血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21年与2016年相比较,抗生素应用时间[7.0 d(5.0~14.0 d)与5.0 d(1.0~8.0 d), Z=7.55]、辅助通气时间[144 h(81~264 h)与73 h(47~134 h), Z=8.20]和住院时间[24 d(14~42 d)与16 d(10~25 d), Z=6.74]明显增加( P值均<0.01),经鼻间歇正压通气[29.6%(100/338)与1.0%(3/306), χ2=97.81]和常频通气的使用率[42.6%(144/338)与30.1%(92/306), χ2=10.87]明显升高( P值均<0.01)。(4)2021年与2016年相比较,动脉导管未闭[15.5%(54/349)与6.2%(20/322), χ2=63.40]、支气管肺发育不良[9.2%(32/349)与2.8%(9/322), χ2=12.88]、持续性肺动脉高压[5.4%(19/349)与0.6%(2/322), χ2=12.85]、脑室周围白质软化[4.3%(15/349)与1.2%(4/322), χ2=7.52]和气胸[3.4%(12/349)与0.3%(1/322), χ2=9.68]的比例升高( P值均<0.05),院内感染比例明显下降[7.4%(26/349)与19.6%(63/322), χ2=21.37, P<0.001]。(5)2021年早产儿RDS治愈率高于2016年[70.8%(247/349)与56.2%(181/322), χ2=15.37, P<0.001],放弃率[7.7%(27/349)与14.3%(46/322), χ2=7.41]和病死率[院内:1.4%(5/349)与5.6%(18/322), χ2=8.74;院外:8.3%(29/349)与13.7%(44/322), χ2=4.96]低于2016年( P值均<0.05)。 结论:这一期间参与研究单位的早产儿RDS的临床救治技术水平提高了,但仍存在一定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药物预防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是早产儿的常见呼吸系统并发症,严重影响早产儿预后和生存质量。近年来,尽管新生儿救治水平取得了巨大进步,但BPD的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用于预防和治疗BPD的药物,如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糖皮质激素、咖啡因等,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应用,已广泛用于临床,而利尿剂、一氧化氮、支气管扩张剂等药物则缺乏足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证据。本文将通过文献检索、分类总结,对预防BPD的药物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纤维化疾病诊断与风险预测的生物标志物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肺纤维化是由多种不同致病因素导致的间质性肺疾病的共同结局,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特征经常重叠,其病情进展、生存预后呈现异质性。近年来,学者们致力于探寻和研究各种肺纤维化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发现其在肺纤维化疾病诊断、病情评估、治疗评价、风险预测中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本文结合文献综述了肺纤维化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纳米铟锡氧化物致SD大鼠肺泡蛋白沉积症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纳米铟锡氧化物染毒致大鼠肺泡蛋白沉积症的发病机制,为进一步制定铟职业接触限值以及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8年8月,选择6~8周龄SPF级SD雄性大鼠40只,体重(200±10)g,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1.2 mg/kg)、中剂量组(3 mg/kg)和高剂量组(6 mg/kg),每组10只。常规饲养1周,给予非暴露式气管灌注染毒,每周2次,间隔3 d,连续染毒12周。染毒期间每周称量体重,观察体重变化;染毒结束后水合氯醛麻醉处死,留取肺组织、血清;肺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和过碘酸雪夫(PAS)染色,观察病理结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血清铟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肺组织中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6(KL-6)和血清中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含量。结果:病理结果显示,气管灌注纳米铟锡氧化物后,对照组大鼠肺泡结构基本完整,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肺泡腔内可见均匀一致、嗜伊红的无结构细颗粒状物质,有巨噬细胞增生并且可见巨噬细胞增多,以高剂量组较明显。对照组大鼠PAS染色阴性,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肺组织中均可见PAS染色阳性物质。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血清铟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染毒组大鼠肺组织中SP-A、SP-D和KL-6均明显升高,血清中GM-CSF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大鼠肺泡蛋白沉积症可能与纳米铟锡氧化物致肺泡巨噬细胞破坏,巨噬细胞对表面活性物质代谢清除障碍,引起大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聚集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江苏省28家医院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稳定管理状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江苏省三级妇幼保健院和综合性医院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稳定管理方案,为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稳定管理质量改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在2021年11~12月向江苏省新生儿复苏临床研究协作组内同时设有产科和新生儿科的三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负责人发放并回收问卷,根据收回的问卷分析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稳定管理状况。结果:共发放问卷32份,回收28份(87.5%)。结果如下:(1)围产期管理:28家医院中26家(92.9%)成立了新生儿复苏团队,22家(78.6%)制定了早产儿复苏流程。(2)复苏设备配置:产房复苏中,28家(100%)医院均配备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24家(85.7%)配备T组合复苏器,21家(75.0%)配备心电监测仪,19家(67.9%)配备空氧混合仪,14家(50.0%)配备气体温湿化仪;院内转运时,13家(46.4%)医院使用暖箱,10家(35.7%)医护直接抱入,5家(17.9%)使用婴儿床,15家(53.6%)配备T组合复苏器/呼吸机,5家(17.9%)配备空氧混合仪,4家(14.3%)配备气体温湿化仪。(3)产房复苏实施:28家(100%)医院均开展脐带延迟结扎,26家(92.9%)使用聚乙烯膜包裹新生儿进行保暖,23家(82.1%)常规监测脉搏氧饱和度,18家(64.3%)以≤30%的氧浓度开始复苏,15家(53.6%)常规使用T组合复苏器或类似设备进行正压通气,2家(7.1%)常规使用心电监测仪。(4)复苏后管理:27家(96.4%)医院对需要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早产儿在其进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后给药;23家(82.1%)对无创通气的早产儿开展低侵入性肺表面活性物质使用技术;24家(85.7%)预防性使用咖啡因;27家(96.4%)在脐静脉置管前进行外周静脉置管,并及时给予静脉输注葡萄糖和营养液。结论:江苏省28家三级医院基本遵循新生儿复苏指南和现有循证依据进行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稳定管理,但产房和院内转运过程中的设备配置仍不足,早期处理细节及质量仍有待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手术治疗危险因素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动脉导管未闭(hs-PDA)早产儿需手术治疗的危险因素,探讨hs-PDA早产儿的手术治疗指征。方法:应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07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胎龄<30周且诊断为hs-PDA的早产儿病例资料,手术治疗的hs-PDA患儿为手术组,按1∶2的比例随机匹配同胎龄、同性别未手术治疗的hs-PDA病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孕母孕期、早产儿出生时及出生后的临床资料。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 Mann- Whitney U检验;分类计数资料采用 Fisher′ s确切概率法比较,采用条件 Logistic回归分析hs-PDA早产儿需手术治疗的危险因素。 结果:研究期间共诊断hs-PDA早产儿182例,其中手术组10例,PDA结扎手术日龄为30.5(22.7,37.0) d,术前有创通气时间中位数为9.7(17.5,27.2) d。与对照组(20例)比较,手术组早产儿出生体重较低[(891.5±118.0) g比(1 054.4±230.2) g, t=2.091],动脉导管直径更宽[3.2(2.8,4.0) mm比2.0(2.0,3.0) mm, Z=-3.300],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次数更多[2(1,3)次比1(1,2)次, Z=-2.440],有创通气时间更长[25.0(18.7,38.2) d比3.0(1.0,7.5) d, Z=-3.688],出生后第14天吸入氧浓度更高[29(25,36)%比21(21,29)%, Z=-2.358],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更长[48.2(51.5,63.5) d比42.5(23.5,48.0) d, Z=2.789],最大血管活性-正性肌力药物评分(VIS)更高[3.0(0,3.5)分比0(0,0)分, Z=-2.6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组动脉导管直径、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次数、最大VIS评分、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与hs-PDA需手术治疗均相关(均 P<0.05);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创通气时间( OR=0.747,95% CI:0.560~0.998, P=0.048)为hs-PDA早产儿需手术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hs-PDA早产儿需手术治疗相关因素包括动脉导管直径较宽、需多次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第14天吸入氧浓度较高、达足量肠内喂养时间较长,hs-PDA需手术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有创通气时间较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表面活性物质与咽鼓管功能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咽鼓管黏膜由呼吸道黏膜延续而来,其内存在一种类似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复合物,在维持咽鼓管生理功能相对稳定中发挥特定的作用。一方面,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通过降低咽鼓管管腔内气液界面表面张力及改善咽鼓管黏液的黏弹性以降低咽鼓管的开放压;另一方面,表面活性蛋白属于c型凝集素家族成员,在局部促进微生物清除、减轻炎症反应及提高咽鼓管免疫功能方面亦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但该功能目前研究尚不成熟,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表面活性物质调压作用和免疫作用,尤其是作用于咽鼓管黏膜机制方面的进展研究,以期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技术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失败的高危因素探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PS)给药技术(MIST)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及失败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91例NRDS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PS给药方式分为MIST组(46例)和气管插管-使用PS-拔管使用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INSURE)组(45例),分别通过细血管导管或气管插管给予猪肺磷脂注射液70 ~ 100 mg/kg。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分析PS治疗失败的高危因素。结果:MIST组总操作时间长于INSURE组[(90.06 ± 14.38)min比(62.57 ± 11.44)min](P<0.05)。两组无创辅助通气时间、总吸氧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低于INSURE组[10.87%(5/46)比31.11%(1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5.64,P<0.05)。男性、剖宫产出生、出生体质量<1 500 g、母患妊娠期糖尿病及PS治疗前动脉血氧分压(PaO 2)<59 mmHg(1 mmHg = 0.133 kPa)、PaO 2/吸入氧浓度<185 mmHg、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55 mmHg是MIST失败的高危因素(P<0.05)。 结论:MIST操作虽有一定难度,但安全可行。临床上应综合分析NRDS患儿存在的各项高危因素,为NRDS患儿选择合适的早期呼吸支持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人间质性肺疾病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3基因变异筛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筛查老年间质性肺疾病(ILDs)患者中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3(ABCA3)基因突变情况,分析老年ILD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对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诊断为ILDs的老年患者(≥60岁)进行影像学分析筛选后,对其中愿意提供外周血标本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的103例患者进行外周血DNA提取,进行全外显子测序,筛查ABCA3基因的突变情况,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归纳。结果:在6例患者中鉴定到ABCA3基因的7个罕见变异,这6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7岁(60~72岁),性别分布相当,吸烟者占33.3%(2/6),其肺功能主要表现为弥散功能受损,最终诊断包括特发性肺纤维化(3/6)、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1/6)和IgG4相关肺病(2/6)。同时,在其中1例患者中首次鉴定到导致特发性肺纤维化的ABCA3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p.Asp1465Asn、p.Leu39Val和p.Val93Ile3。结论:ABCA3变异相关老年人ILDs具有可变性,即发病年龄、临床表现、诊断、预后在不同患者表现不同。引发早发型ILDs的ABCA3突变多为纯合子或复合杂合子,且多为致病性更强的无义突变,而引起老年人ILDs的ABCA3突变多为杂合子错义突变,这可能是引起ABCA3变异相关的老年人ILDs可变性的原因。由于目前已知治疗方案对ABCA3变异导致的ILDs患者反应欠佳,早期遗传学诊断可能通过加强疾病认知等方面使患者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清肺泡表面活性蛋白浓度预测PPCs中危患者腹部手术PPCs的准确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血清肺泡表面活性蛋白(SPs)浓度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中危患者腹部手术PPCs的准确性。方法:择期腹部胃肠道手术患者58例,预计加泰罗尼亚外科患者呼吸风险评估(ARISCAT)评分26~44分,性别不限,于术前(T 0)、拔除气管导管后30 min(T 1)和术后1 d(T 2)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SP-A和SP-B浓度。记录术后住院期间PPCs发生情况,根据是否发生PPCs分为PPCs组和无PPCs组。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SP-A和SP-B浓度预测PPCs的准确性。 结果:与T 0时比较,PPCs组T 1时血清SP-B浓度升高,2组T 2时血清SP-A、SP-B浓度降低( P<0.05);与T 1时比较,2组T 2时血清SP-A、SP-B浓度降低( P<0.05);与无PPCs组比较,PPCs组T 0时血清SP-A浓度、T 1时血清SP-B浓度升高( P<0.05)。T 1时血清SP-B浓度预测患者PPC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8(95%置信区间0.821~0.996),截断值为26.3 ng/ml,灵敏度为0.90,特异度为0.81。 结论:气管拔管后30 min时血清SP-B浓度预测PPCs中危患者腹部手术PPCs的准确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