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技术在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分析腹腔镜技术治疗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双中心单臂临床研究方法.选择 2017 年 10 月至 2021 年 10 月在龙游县人民医院和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 441 例急性肠梗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0 例患者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术后给予机械通气、无创呼吸、持续性低流量吸氧,雾化吸入、扩张支气管治疗.12 例患者伴慢性肾脏疾病(CKD),术后给予血液透析治疗.441 例患者接受腹腔镜探查、小肠减压术、确定性手术,术后采用静脉营养、使用抗菌药物、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0 U/kg).观察术前、术后、出院时患者血气分析(伴COPD)、肾功能(伴CKD)、体质量和体质量指数(BMI)、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441 例老年性肠梗阻患者中男性 240 例,女性 201 例;病程(74.2±6.4)h,BMI为(25.4±6.7)kg/m2.束带黏连280例行肠黏连松解术;小肠坏死87例,小肠脂肪血管瘤19例,行小肠切除吻合术;闭孔疝 21 例,行疝修补术;小肠柿石 34 例,行小肠切开取柿石术.10 例COPD患者,术后血气明显改善,动脉血氧分压(PaO2)较术前明显升高[mmHg(1 mmHg≈0.133 kPa):80.3±3.3 比 72.6±2.7,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术前明显降低(mmHg:35.7±3.6 比 47.6±1.3,P<0.01),4 例死于Ⅱ型呼吸衰竭,6 例患者出院时PaO2[(77.4±6.7)mmHg]较术后明显降低(P<0.01),PaCO2[(42.1±5.2)mmHg]较术后明显升高(P<0.01).12 例伴CKD患者,术后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均较术前明显升高[BUN(μmol/L):79.5±8.5 比 18.8±4.7,SCr(μmol/L):312.7±12.1 比 138.4±9.7,均P<0.01],2 例死于肾衰竭,8 例出院时BUN[(9.2±0.7)μmol/L]和SCr[(112.5±3.8)μmol/L]均较术后明显降低(均P<0.01).术前、术后与出院时BMI和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MI(kg/m2):25.4±6.7、24.9±3.9 比 23.9±3.5,体质量(kg):74.2±6.8、73.7±3.3比72.8±4.6,均P>0.05].435例患者痊愈出院,均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肠漏、切口裂开、切口感染.结论 采用腔镜探查、肠道减压、确定性手术、治疗基础疾病以及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等策略,治疗老年急性肠梗阻患者,是安全且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清Hcy、hs-CRP表达与慢性肾衰竭透析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慢性肾衰竭(CRF)透析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接受透析治疗且发生心律失常的60例CRF患者病历资料作为发生组,同期纳入接受透析治疗且未发生心律失常的60例CRF患者病历资料作为未发生组.收集发生组和未发生组临床资料,检测血清Hcy、hs-CRP等实验室指标,重点分析血清Hcy、hs-CRP与CRF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发生组的血清Hcy、hs-CRP及血钾水平高于未发生组(P<0.05);点二列相关性结果显示,血清Hcy、hs-CRP及血钾水平与CRF透析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呈正相关(r>0,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RF透析患者血清Hcy、hs-CRP及血钾水平高是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血清Hey、hs-CRP水平与CRF透析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存在一定的关系,且二者水平升高可增加患者心律失常发病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青少年脊髓栓系综合征延误治疗致肾衰竭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性,21岁,因"反复浮肿3年余,加重伴乏力2个月"于2016年1月21日入院.2012年初患者出现尿量减少、排尿困难、浮肿,于当地医院行腹部超声提示肾盂积水,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肾后性梗阻、肾盂积水",自述肌酐未见异常,经导尿后症状好转.同年4月、12月再次出现排尿困难、浮肿就诊于当地医院,完善腰椎MRI检查提示脊髓多发脂肪瘤、脊髓低位、脊髓栓系综合征,L3-4椎体上缘许莫氏结节,L4-5椎间盘变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血钠水平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MHD)患者早期血钠水平对其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该研究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浙江省透析质量控制中心登记系统中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新进入的MHD患者,随访至2020年12月31日。收集MHD患者透析后前3个月的基线资料,其中血钠平均水平定义为早期血钠。根据早期血钠水平将患者分为5组,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拟合长期血钠水平和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通过Kaplan-Meier模型及Log-rank检验比较早期不同血钠水平分组之间的生存率,应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早期血钠与死亡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MHD患者26 309例,年龄为(59.07±15.41)岁(范围18~100岁),60岁以上13 643例(51.9%),其中男性15 843例(60.2%)。慢性肾衰竭的原发疾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占首位[13 703例(52.1%)],其他为糖尿病肾病[6 460例(24.6%)]、高血压肾病[1 293例(4.9%)]及多囊肾[1 164例(4.4%)]等。根据早期血钠水平,12 883例(49.0%)患者有低钠血症(血钠<135 mmol/L),其中4 001例(15.2%)患者血钠水平≤130 mmol/L;1 529例(5.8%)患者有高钠血症(血钠>145 mmol/L)。患者被分为以下5组:组1(血钠≤130 mmol/L)4 001例(15.2%),组2(130<血钠<135 mmol/L)8 882例(33.8%),组3(135≤血钠≤140 mmol/L)8 231例(31.3%),组4(140<血钠≤145 mmol/L)3 666例(13.9%),组5(血钠>145 mmol/L)1 529例(5.8%)。其中,Na≤130 mmol/L组的患者年龄稍大,合并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比例较高,血尿酸、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其他各组,碱性磷酸酶、白细胞水平高于其他各组,而Na>145 mmol/L组患者年龄较大,合并心血管疾病比例较高。随访(55.67±33.58)个月后,共有4 954例(18.8%)患者死亡,1 537例(5.8%)患者接受肾移植,128例(0.5%)患者改为腹膜透析;死亡患者中,990例(20.0%)死于心血管疾病,498例(10.1%)死于脑血管疾病,400例(8.1%)死于感染,其中心血管疾病为主要死因。RCS曲线拟合血钠水平和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发现,随着血钠水平的降低或升高,全因死亡风险比( HR)均增加,最佳血钠水平为135~140 mmol/L。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不同血钠水平组全因死亡风险(Log-rank检验, χ2=66.5, P<0.001)、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Log-rank检验, χ2=31.5, P<0.001)及感染相关死亡风险(Log-rank检验, χ2=28.6,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血钠水平(由低到高)组的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3.0%、71.5%、72.5%、67.8%和61.4%,10年心血管累积病死率为9.6%、6.2%、5.5%、7.3%和11.7%,10年感染累积病死率为4.9%、3.2%、1.7%、2.8%和3.9%。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早期血钠水平>145 mmol/L( HR=1.237,95% CI 1.045~1.465, P=0.013)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MHD患者透析早期易发生低钠血症,开始透析后3个月内患者透前血钠水平≤130 mmol/L及>145 mmol/L的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及感染相关死亡风险显著高于其他血钠水平者。而早期血钠水平>145 mmol/L是MHD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司美格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司美格鲁肽作为胰高糖素样肽-1类似物周制剂,具有降糖、减重、保护心肾作用,但其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使用经验有限,仅有个别文献报道。该文报道1例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五临床医学院就诊的慢性肾脏病(CKD)5期合并肥胖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司美格鲁肽治疗的经过。患者为32岁女性,主因“间断恶心、呕吐伴血糖升高1年余”就诊,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结果显示患者体重指数(BMI)30.43 kg/m 2,糖化血红蛋白6.3%,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分别为9.00和13.83 mmol/L,24 h尿蛋白为1.38 g,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为7.60 ml·min -1·(1.73 m 2) -1且有黑棘皮,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T2DM、肥胖症,临床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效果欠佳,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加用司美格鲁肽降糖、减重、改善心脑血管预后治疗,经治疗后患者停用胰岛素,血糖控制达标,体重减轻7.0 kg左右,腹围缩小,黑棘皮、胰岛素抵抗明显改善,达到综合达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透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在维持血液净化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在维持血液净化的肾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旨在初步分析该护理小组模式使用有效性、可行性,为其临床推广提供相应的参考模板及依据。方法:研究根据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样本公式N=400×〔(1-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抽取相应研究样本量,并结合本地区及科室实际情况且在保证整体抽样准确性及完整性的前提下,根据Poisson(泊松分布)、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法,纳入本地区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维持血液净化的肾衰竭患者96例作为最终观察样本。研究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产生随机数字,将纳入样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血管通路护理、观察组采用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并观察两组样本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置管使用时间、血流量和血管通路并发症及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样本动静脉内瘘使用时间、置管使用时间均较对照组样本延长且血流量高于对照组样本,血管通路并发症发生率2.08%(1/48)低于对照组的12.50%(6/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较护理前,两组纳入样本自我效能感评分及"面对"构成比均升高、"回避"和"屈服"构成比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护理后,观察组纳入样本自我效能感评分高于对照组,"面对"构成比95.83%(46/48)高于对照组的60.42%(29/48)、"回避"和"屈服"构成比分别为4.17%(2/48)、0.00%(0/48)低于对照组的22.92%(11/48)、16.67%(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满意度100.00%(48/48)高于对照组的81.25%(3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透析血管通路小组护理模式在维持血液净化的肾衰竭患者中应用效果满意且优势突出,保证了血管通路使用安全性、提升了血管通路使用效率,有助于改善血液净化质量,为血液净化的肾衰竭患者血管通路管理提供并积累了经验,值得进一步扩大样本数量加强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液净化治疗酒精性肝病合并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2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酒精(乙醇)是导致横纹肌溶解发生的常见致病因素之一,可直接对肌细胞膜产生毒性作用,使得肌红蛋白大量释放入血,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Tamm-Horsfall蛋白结合形成管型堵塞远端肾小管导致肾功能下降和肾脏结构损伤,甚至肾功能衰竭,血液滤过联合血液灌流等模式治疗横纹肌溶解相关急性肾衰竭具有一定临床优势,有利于肾功能恢复和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碳酸镧与醋酸钙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碳酸镧与醋酸钙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义乌市中心医院肾内科因慢性肾衰竭行血液透析患者202例,纳入研究的患者透析龄≥6个月,透析前血磷>1.78 mmol/L,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碳酸镧组及醋酸钙组,醋酸钙组100例,碳酸镧组102例,其中碳酸镧组2例因不能耐受呕吐退出研究,治疗时间为9个月。研究期间合理使用低钙透析液并严格限磷饮食,比较两组间及两组内治疗前后血磷、血钙、甲状腺旁腺素(iPTH)的变化。结果:治疗中,碳酸镧组服用磷结合剂的剂量平均为1 500 mg/d,而醋酸钙组为 3 335 mg/d。两组治疗前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生化指标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随访发现,两组患者饮食中的磷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血液透析液的钙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醋酸钙组血磷从治疗前的(2.12±0.35)mmol/L下降至(1.55±0.24)mmol/L( t=13.43, P<0.01);碳酸镧组血磷从治疗前的(2.14±0.3)mmol/L下降至(1.45±0.17)mmol/L( t=20.01, P<0.01);碳酸镧组治疗后的血磷下降值为(0.69±0.29)mmol/L,显著高于醋酸钙组的(0.57±0.37)mmol/L( t=2.553, P<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高钙血症,且颈动脉内膜增厚及钙化斑块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有效实施限磷饮食和合理使用低钙透析液的前提下,醋酸钙与碳酸镧的治疗方案均能有效降低透析患者的血磷水平,其中碳酸镧降磷效果更佳,但碳酸镧导致的胃肠反应较普遍;两种治疗方法未出现高钙血症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IgA肾病治疗现状:机遇、挑战、展望
编辑人员丨5天前
IgA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病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IgA肾病患者的预后并不乐观,即使传统认为低进展风险的微量蛋白尿仍可能存在较高的肾衰竭风险,现有的治疗策略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而新近大量新型治疗药物的研发和应用将有望改善现状,治疗策略亦向多靶点的综合治疗策略转变,未来将是IgA肾病治疗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国肾脏病学界在这一战略机遇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合并慢性肾衰竭老年患者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1)一般情况:患者男性,年龄68岁。主因发现结肠肿物12 d入院。患者2周前于外院行肠镜下息肉切除术,可见距离肛缘30 cm降结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有一环腔2/3的肿物,管腔无明显狭窄,肿物中央腺管结构紊乱,触之易出血,质地稍糟脆。病理结果提示中分化腺癌。无排便习惯改变,无腹痛、腹胀、腹泻及便血,为进一步诊治入住本院。拟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