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离子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观察局限期小细胞肺癌(LS-SCLC)碳离子治疗联合化疗和全脑预防性光子放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20-05-27-2023-04-13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22例LS-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碳离子处方剂量:72 Gy(RBE)/12次.所有患者碳离子放疗同步使用EP方案化疗,碳离子治疗结束疗效评价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患者给予PCI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治疗相关毒性、1年和2年局部控制率、无进展生存率、总生存率.结果 22例患者中21例患者完成了同步放化疗,1例患者因心肾综合征病史,肾功能分级3级未能接受化疗,其余患者耐受性良好.22例患者治疗前后NSE平均水平分别为(30.73±13.27)和(9.56±3.9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168,P<0.001.随访5~35个月,1例患者拒绝PCI,在治疗后10个月出现多发性颅脑转移.1年和2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100.00%和92.31%;1年和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12%和84.71%,1年和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4.74%和77.73%.与碳离子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有放射性肺炎(1级9例,2级2例)、食管炎(1级4例)、皮肤反应(1级1例),均为1、2级急性不良反应.结论 使用碳离子治疗联合化疗和PCI治疗LS-SCLC患者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可耐受,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较好,但仍需要更多样本和更长时间随访进一步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体腔热灌注化疗与贝伐珠单抗联合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体腔热灌注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在子宫内膜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大兴区人民医院与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收治的子宫内膜癌(EC)患者8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研究组(45例),对照组采用体腔热灌注化疗,研究组采用贝伐珠单抗联合体腔热灌注化疗.对比两组的化疗效果,化疗前后的血清恶性生物学指标、原癌基因表达、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预后.结果 研究组化疗后有效率与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两组的血清恶性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泌乳素(PR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均下降(P<0.05),研究组化疗后上述血清恶性生物学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化疗后的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髓细胞增生原癌基因(c-myc)、Kirsten大鼠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K-ras)mRNA表达量均下降(P<0.05),研究组化疗后c-erbB2、c-myc、K-ras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毒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36个月,对照组与研究组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7.70%、68.20%,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0个月和16个月,总生存率分别为20.5%、42.20%,总生存时间分别为18个月和23个月,两组的无进展生存率(Log-Rank x2=7.404,P=0.007)和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x2=8.432,P=0.004).结论 对EC患者应用贝伐珠单抗联合体腔热灌注化疗的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血清恶性生物学指标和原癌基因的水平,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且安全性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SMARCB1/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的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SMARCB1/INI-1缺失性鼻腔鼻窦癌[SMARCB1(INI-1)-deficient sinonasal carcinoma,SDSC]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和生存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诊治的15例SDS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25~78岁。TNM分期中T2期1例,T3期1例,T4期13例;N0期13例,N2期2例;M0期14例,M1期1例。筛窦最常受累(14/15)。5例患者接受根治性手术及术后辅助治疗,4例行新辅助化疗后手术,3例仅接受手术切除,1例新辅助化疗后同步放化疗,1例放疗后手术,1例行姑息性化疗。分析所有患者标本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并与同期20例INI-1蛋白表达阳性的未分化癌患者进行生存比较,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法检验。结果: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可见15例SDSC患者肿瘤细胞INI-1细胞核表达完全缺失。15例SDSC患者均获得随访信息,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3~56个月)。3年总生存率、疾病特异性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无转移生存率分别为58.9%、58.9%、36.4%和31.2%。与同期INI-1蛋白表达阳性的未分化癌患者的预后比较,无瘤生存率上SDSC患者预后更差( HR=2.87,95% CI:0.92~8.91, P=0.043),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后预后更好( HR=8.61,95% CI:1.38~53.73, P=0.021)。 结论:SDSC具有高度侵袭性,易复发、早期转移、预后差。病理学上分化差的鼻腔鼻窦癌行INI-1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该亚类的准确诊断。根治性手术切除辅助术后同步放化疗可能是最优选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非治愈性切除的后续治疗策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非治愈性切除后追加外科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2014年1月—2020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ESD治疗,术后病理结果为非治愈性切除的69例早期胃癌病例纳入回顾性观察,依据真实世界里后续是否追加外科手术分为追加手术组( n=12)和随访组( n=57)。主要观察临床和病理资料的组间差异,追加手术组的外科手术情况,2组三年无复发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影响随访组三年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与随访组比较,追加手术组的黏膜下层浸润率[66.7%(8/12)比21.1%(12/57), χ 2=7.927, P=0.005]、脉管侵犯率[33.3%(4/12)比1.8%(1/57), P=0.003]和神经侵犯率[16.7%(2/12)比0.0%(0/57), P=0.028]更高。追加手术组追加外科手术距ESD手术的间隔时间为18.5 d(7~55 d),外科手术用时(286.4±85.9)min,清扫淋巴结(25.6±7.4)枚,4例(33.3%)有肿瘤残留,4例(33.3%)发生术后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好转后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有1例于外科手术后17个月发生肝转移,手术后22个月因胃癌肝转移死亡,1例外科手术后22个月因非肿瘤原因死亡,三年无复发生存率和三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1.7%(11/12)和91.7%(11/12)。随访组三年无复发生存率和三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87.7%(50/57)和100.0%(57/5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长径≥2 cm是影响随访组患者三年无复发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37, HR=15.595,95% CI:1.181~205.952)。 结论:对于ESD非治愈性切除的早期胃癌患者,追加外科手术或密切随访均是安全可行的后续治疗策略,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的内镜手术病理结果,结合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意愿进行合理选择;而对于原发肿瘤长径≥2 cm者,建议积极追加外科手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淋巴结清扫术后局部复发和生存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淋巴结清扫术后患者局部复发和生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2年3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UTUC并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淋巴结清扫术2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2例,女115例;年龄(65.52±10.14)岁;左侧122例,右侧115例;肾盂肿瘤102例,输尿管肿瘤124例,多部位肿瘤11例。根据病理结果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淋巴结阳性组和淋巴结阴性组。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评估两组的总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和无局部复发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总生存、肿瘤特异性生存和局部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237例中,病理淋巴结阴性组180例(75.9%),淋巴结阳性组57例(24.1%)。淋巴结阳性组较淋巴结阴性组有更高比例的肾盂肿瘤[57.9%(33/57)与38.1%(69/180)]、病理T 3~4期[84.2%(48/57)与32.8%(59/180)]、G 3分级[91.2%(52/57)与55.6%(100/180)]、腺样分化[17.5%(10/57)与4.4%(8/180)]、肉瘤样分化[22.8%(13/57)与9.4%(17/180)]、坏死[47.4%(27/57)与16.1%(29/180)]和脉管癌栓[40.4%(23/57)与12.2%(22/180)],以及更高的中位淋巴结清扫数量[ 4(1,10)枚与2(1,5)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37例中,42例失访;195例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155个月,中位时间46(22,79)个月。随访期内58例(29.7%)出现局部复发,其中34例单纯局部复发,24例同时合并远处转移。整体患者5年总生存率和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67.4%和71.3%,其中淋巴结阴性组分别为70.5%和75.1%,淋巴结阳性组分别为57.5%和59.4%,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总体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为68.0%,其中淋巴结阴性组为75.6%,淋巴结阳性组为4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病理分期T 3~4期( HR=3.924, 95% CI 2.045~7.529, P <0.001)、病理分级G 3级( HR=2.871, 95% CI 1.193~6.909, P =0.019)是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70岁( HR = 3.578, 95% CI 1.917~6.678, P<0.001)、病理分期T 3~4期( HR=2.366,95% CI 1.278~4.381, P=0.006)是肿瘤特异性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70岁( HR=3.874,95% CI 2.190~6.853, P<0.001)、病理分期T 3~4期( HR=2.757,95% CI 1.565~4.857, P<0.001)是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高T分期、高病理分级,以及伴腺样分化、肉瘤样分化、坏死、脉管癌栓的UTU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阳性率高。年龄≥70岁、肿瘤分期T 3~4期是UTUC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分期T 3~4期、病理分级G 3级是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龄结直肠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的安全性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结直肠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37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术前临床特征、围手术期评估结果及术后病理结果。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BMI、术前HGB、生活习惯、手术方式、T分期、N分期、神经浸润、淋巴浸润及再次手术与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均有关(均 P<0.2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30 kg/m 2( HR:2.30,95% CI:1.27~4.17, P=0.006)和N1~N2期( HR:2.97;95% CI:1.48~5.97, P=0.002)是80岁以上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术后影响肿瘤特异性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80以上的高龄结直肠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同时BMI和N分期是影响高龄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预后的独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龄左、右半结肠癌患者切除术预后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高龄左、右半结肠癌患者术后预后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2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医院胃肠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高龄(≥75岁)结肠癌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共238例,通过手术方式分为右半结肠切除术(RCC)组(130例)和左半结肠切除术(LCC)组(108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短期并发症及长期预后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2组患者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238例高龄结肠癌患者的年龄为(80.5±3.7)岁(75~93岁);男128例,女110例。LCC组及RCC组患者年龄分别为(80.4±3.7)和(80.6±3.7)岁( P=0.699),2组患者性别构成、体质指数(BMI)、共存慢性疾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LC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70 min比例高于RCC组[56.5%(61例)比43.1%(56例), P=0.039]。2组患者术后短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5年总体生存率(OS)、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SS)及无病生存率(DFS)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病理分期为Ⅳ( HR=28.970,95% CI:1.768~474.813, P=0.018)、术中出血>100 ml( HR=2.297,95% CI:1.351~3.907, P=0.002)及有癌结节( HR=2.044,95% CI:1.047~3.989, P=0.036)是LCC组患者手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体重过轻( HR=0.428,95% CI:0.192~0.955, P=0.038)、超重( HR=0.316,95% CI:0.125~0.800, P=0.015)、肥胖( HR=0.211,95% CI:0.067~0.658, P=0.007)、淋巴结转移( HR=2.682,95% CI:1.497~4.807, P=0.001)、有癌结节( HR=2.507,95% CI:1.301~4.831, P=0.027)及术后住院日超过9 d( HR=1.829,95% CI:1.070~3.128, P=0.006)是RCC组患者手术后死亡的相关因素。 结论:75岁及以上LCC高龄结肠癌患者手术时间较RCC者长;但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分期高、术中出血多及癌结节为LCC组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BMI异常、淋巴结转移、癌结节及术后住院日延长是RCC组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TCBI在中老年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放疗患者中的预后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TCBI对接受放疗的中老年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放疗科接受治疗的191例胸段ES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TCBI值[TCBI=血清甘油三酯(mg/dl)×总胆固醇(mg/dl)×体重(kg)/1 000]将患者分为TCBI低值组( n=79)和TCBI高值组( n=112)。分析TCBI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期(OS),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的生存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中老年胸段ESCC患者放疗预后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验证TCBI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前的TCBI为1 082±945。TCBI的临界值为749,<749为TCBI低值组;≥749为TCBI高值组。TCBI与患者的治疗方式( χ2=4.235, P=0.040)和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NRI, χ2=8.795, P=0.003)相关。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男性( HR=2.220,95% CI为1.223~4.030, P=0.009)、N 1-3期( HR=1.453,95% CI为1.023~2.065, P=0.037)、GNRI<98( HR=1.949,95% CI为1.168~3.255, P=0.011)、TCBI<749( HR=1.846,95% CI为1.298~2.627, P=0.001)是影响中老年胸段ESCC患者OS的危险因素,术后辅助放疗( HR=0.641,95% CI为0.449~0.915, P=0.014)是其保护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男性( HR=2.147,95% CI为1.173~3.929, P=0.013)、TCBI<749( HR=1.664,95% CI为1.166~2.376, P=0.005)是影响中老年胸段ESCC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辅助放疗( HR=0.630,95% CI为0.439~0.903, P=0.012)是其独立保护因素。ROC曲线计算得到曲线下面积为0.619,敏感性为0.742,特异性为0.496( P=0.007),肯定了TCBI在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CBI高值组患者中位OS为42个月,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86.6%、52.7%,明显好于TCBI低值组(中位OS为20个月,1年生存率68.4%,3年生存率29.1%; χ2=12.286, P<0.001)。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接受根治性放疗的患者中,TCBI低值的患者( n=37)3年生存率低于TCBI高值的患者( n=36)(21.6% vs. 44.4%, χ2=8.505, P=0.004)。 结论:治疗前TCBI是中老年胸段ESCC患者放疗后OS的预测指标,TCBI越低,患者生存预后越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EGFR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发生风险及预后的关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EGFR基因多态性与前列腺癌(PCa)发生风险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100例PCa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一时期本院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男性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EGFR基因rs884419位点的基因型,采用Sanger法验证平衡,观察EGFR基因rs884419位点的GG型、AG型及AA型与PCa患者临床特征、前列腺癌易感性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EGFR基因rs884419基因型的GG型占比降低,AG型及AA型占比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EGFR基因rs884419位点基因型GG型、AG型、AA型的PCa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水平及Gleason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临床分期和转移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GG型患者的病理分期Ⅰ~Ⅱ期高于Ⅲ~Ⅳ期,AG型和AA型患者的病理分期Ⅰ~Ⅱ期低于Ⅲ~Ⅳ期,转移阶段GG型患者的M 0高于M 1,AG型及AA型患者的M 0低于M 1(均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GFR基因rs884419位点基因型AG型、AA型与PCa发生风险存在关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Ca患者的2年生存率为80.00%,病死率为20.00%。 结论:EGFR基因rs884419位点与PCa发生风险及预后存在关联,EGFR基因rs884419位点AA型可显著提高疾病易感性,增加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年轻上尿路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年轻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pper tract urothelial carcinoma, 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肾-输尿管根治术治疗的839例UTU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年龄55岁为界分为年轻组(<55岁,107例)和中老年组(≥55岁,732例)。经倾向评分匹配校正组间资料平衡后,按1∶1比例对患者进行匹配。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差异。结果:年轻组男性患者多于女性( P=0.047),多有吸烟史( P=0.042),年轻组有肾移植病史的患者显著多于中老年组( P<0.01),年轻组以血尿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少于中老年组( P=0.048),更容易因腰部疼痛或常规体检发现占位。年轻组和中老年组患者术后1、3、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77.9%、62.2%、60.2%和85.7%、70.3%、65.0%。无论是组间分析还是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分析,年轻组患者的术后生存情况比中老年组患者短,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年轻组的女性UTUC患者的肿瘤特异性生存期( P=0.034)和无病生存期( P=0.046)显著少于中老年组的女性患者。神经侵犯(肿瘤特异性生存率 P=0.002,无病生存率 P<0.01)和伴大片坏死(肿瘤特异性生存率 P=0.041,无病生存率 P=0.001)是年轻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年轻组与中老年组UTUC在性别、有无吸烟史、有无肾移植病史及首发症状上存在较大差异。年轻组的女性UTUC患者术后生存情况比中老年组的女性患者差。临床医师可参考肿瘤有无神经侵犯和伴大片坏死来评估年轻UTUC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