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线智能手环在老年人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无线智能手环在老年人结肠镜检查肠道准备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嘉兴市第一医院2020年4-10月行结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15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6例。两组患者在肠道准备前给予同样的饮食指导和用药指导,观察组患者给予智能手环在肠道准备时监测运动步数;对照组根据肠道准备指南要求,只鼓励患者适当行走,不做步数要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肠镜boston肠道准备量表(BBPS)评分[(7.68±0.92)分]高于对照组[(6.17±1.25)分]( t=4.53, P<0.05),肠腔气泡评分[(0.23±0.14)分]低于对照组[(0.83±0.28)分]( t=2.13, P<0.05);观察组患者服药期间行走步数[(1 807.75±93.48)]、行走距离[(1 205.71±53.62)m]显著高于对照组[(1 232.33±87.67)、(833.14±32.17)m]( t=13.467、11.930,均 P<0.05);观察组患者门诊就诊满意度[98.68%(75/76)]高于对照组[88.15%(67/76)](χ 2=6.851, P<0.05)。 结论:无线智能手环在老年人结肠镜检查准备中可以量化活动情况,提高患者服药期间活动的依从性,有利于提高肠道清洁质量。研究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科学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肌肉衰减症对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活动能力和营养状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肌肉衰减症对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活动能力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1月于宁波市某三甲医院胃肠外科住院并符合条件的患者120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量表评分筛查患者营养风险,采用简明运动测试量表(short physical pefformance battery,SPPB)评估患者活动能力,利用腹部CT扫描计算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数(skeletal muscle index at the third lumbar vertebra,L3 SMI),同时测量握力/肌力、6 m步行速度、小腿围。根据亚洲肌少症工作组的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肌肉衰减症组和非肌肉衰减症组。分析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肌肉衰减症的影响因素以及肌肉质量与活动能力的相关性。结果: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肌肉衰减症的发生率为28.3%(34/120),男性患病率为28.9%(22/76),女性患病率为27.3%(12/44);两组年龄、肿瘤分期、营养风险、体重指数、小腿围、L3 SMI、握力/肌力、6 m步行速度及SPPB得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肌力/握力、L3 SMI、6 m步行速度与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发生肌肉衰减症密切相关( P<0.05);两组L3 SMI与活动能力(SPPB)均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肌肉衰减症是老年胃肠道肿瘤患者常见的合并症,影响因素较多,临床上应重视老年胃肠道肿瘤合并肌肉衰减症患者的治疗,及时进行营养干预和运动干预,以期降低肌肉衰减症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后肠麻痹的病理生理机制及防治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术后肠麻痹(POI)是外科手术后由于非机械原因导致的胃肠道运动功能受到暂时性抑制造成无法经口摄入的临床现象,其发病机制涉及手术创伤、麻醉药物、交感神经系统亢进及肠道炎症反应等多个因素。POI分为早期的神经源性阶段和后期的炎症阶段,炎症阶段对机体和临床转归影响较大。随着加速康复外科和微创技术的出现,在POI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POI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临床问题,需要对其机制和防治措施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线动力胶囊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无线动力胶囊是一种能够获取胃肠道生理参数(温度、压力、pH值)的工具。它具有尺寸小、易于吞咽、无辐射以及非侵入性检查的特点。在胃轻瘫、便秘等胃肠道运动障碍疾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是目前可疑胃肠道多区域运动障碍患者的首选检查方式。本文对生理功能检测胶囊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作一综述,评估其在胃肠道不同部位的应用现状并探讨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压氧结合闭环护理模式对胃癌术后患者疼痛控制、胃肠反应及心理弹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结合闭环护理模式对胃癌患者术后疼痛控制、胃肠反应及心理弹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外一科收治的胃癌术后患者8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对症治疗及HBO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予以闭环护理模式进行干预。采用疼痛数字评分(NRS)法评估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记录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并进行分级;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估患者治疗后心理弹性的变化;应用医学应对问卷(MCMQ)评估患者治疗前后应对方式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静息疼痛评分与运动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静息疼痛评分与运动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分级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P<0.05或 P<0.01)。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力量性、坚韧性和乐观性评分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2组患者的面对评分明显升高,回避、屈服评分明显降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面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回避、屈服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 P<0.01)。 结论:HBO结合闭环护理模式能明显改善胃癌患者的术后疼痛,减轻胃肠反应,提高心理弹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体部的应用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已经成为神经系统影像学中重要的研究序列之一,然而,最初的序列由于呼吸运动伪影和胃肠道蠕动伪影限制了其应用范围。随着序列的不断改进以及2D多次屏气SWI的出现,SWI在体部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简要介绍SWI的基本原理和图像技术,通过探讨SWI在头颈部、胸部、腹部及四肢等的应用现状及其成像的生物学基础以及未来发展将要面对的挑战,以期为体部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加强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的管理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消化道症状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贯穿疾病全程,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如便秘可以是帕金森病前驱期重要症状,胃轻瘫可对药代动力学产生不利作用,进而减弱药物疗效。但目前对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的关注及研究较少,对其早期识别、诊断及管理没有统一规范的推荐,消化道症状也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而针对肠脑轴、胃肠道屏障、胃肠道微生物的研究和干预有可能在改善消化道症状和延缓疾病进程中起到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局部及全身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局部及全身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山东省立第三医院关节与运动医学外科就诊的骨巨细胞瘤患者4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及术后是否应用唑来膦酸分为唑来膦酸组( n=21)和非唑来膦酸组( n=21),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手术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下肢功能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不良反应及术后复发情况。 结果:唑来膦酸组和非唑来膦酸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58.4±20.5)min、(169.5±19.5)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36.3±9.7)ml、(228.2±16.5)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163.3±7.4)ml、(161.4±9.3)ml,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3.8±2.1)d、(14.0±2.0)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798, P=0.080; t=1.936, P=0.062; t=0.733, P=0.468; t=-0.290, P=0.774)。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分别为6.54±1.76、6.72±1.51,MSTS评分分别为13.56±2.35、12.79±1.9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356, P=0.724; t=1.148, P=0.258)。两组患者术后4周的VAS评分分别为1.32±0.31、1.92±0.19,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0.93±0.29、1.47±0.3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7.562, P<0.001; t=-5.177, P<0.001);末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0.31±0.12、0.35±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07, P=0.485)。两组患者术后4周的MSTS评分分别为24.89±3.86、21.82±2.95,术后3个月的MSTS评分分别为26.78±2.57、24.62±2.6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t=2.896, P=0.006; t=2.697, P=0.010);末次随访MSTS评分分别为27.31±2.21、26.69±2.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74, P=0.443)。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时间分别为(9.79±2.58)个月、(7.31±1.7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659, P=0.001)。两组患者复发Campanacci分级及复发瘤体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U=7.000, P=0.860; χ2=1.062, P>0.999)。两组患者发热发生率分别为23.81%(5/21)、4.76%(1/21),肌痛发生率分别为19.05%(4/21)、4.76%(1/21),流感样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4.29%(3/21)、0(0/21),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52%(2/21)、4.76%(1/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1.750, P=0.186; χ2=0.980, P=0.341; χ2=1.436, P=0.231; χ2<0.001, P>0.999),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下颌骨坏死等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局部及全身应用唑来膦酸治疗骨巨细胞瘤可改善患者术后早期疼痛及患肢功能,延缓复发时间,可作为骨巨细胞瘤的辅助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高频经颅磁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高频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4例PSD患者按照奇偶数分组法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联合rTMS治疗。连续治疗4周后,统计两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5-羟色胺(5-HT)、神经肽Y(NPY)、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MEPL),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Fugl-Meyer运动评估量表(FMA)评分、自我感觉负担量表(SPB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评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治愈24例、显效19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达92.31%(48/52),高于对照组[76.92%(4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5-HT、NPY、BDN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NSE较治疗前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5-HT、NPY、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NSE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两组MEPL均较治疗前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MEPL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HAMD评分、SPBS评分、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 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MA评分、BI评分高于对照组,HAMD评分、SPBS评分、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均 P<0.05)。两组在头痛、口干、嗜睡、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rTMS治疗PSD可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减少感觉负担,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机制可能与调节5-HT、NPY、BDNF等相关因子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PTAN1基因突变导致全面发育落后及癫痫性脑病3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 SPTAN1基因突变导致全面发育落后伴或不伴癫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及基因突变特点。 方法:回顾性总结2019年8月至2021年9月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就诊的3例 SPTAN1基因突变引起发育性癫痫性脑病5型患儿的临床资料。以“ SPTAN1”“发育性癫痫性脑病5型”“developmental and epileptic encephalopathy 5”为检索词查阅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12月相关文献,总结 SPTAN1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特点。 结果:3例 SPTAN1基因突变引起发育性癫痫性脑病5型的患儿均表现为全面发育落后,婴儿期起病。例1出现早发性癫痫性脑病、小头畸形;例2出现房间隔缺损;例3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小脑发育不良;抗发作治疗有部分疗效,但未能控制痉挛发作,经康复训练等治疗后发育稍有改善,但仍落后于同龄儿。3例患儿 SPTAN1基因突变均为杂合变异,分别为c.6923_6928dup、c.6619_6621delGAG和c.6749T>C,其中c.6749T>C在既往文献中未见报道。共检索到13篇文献报道 SPTAN1基因变异患儿69例,国内未见报道;其中67例为杂合变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包括35例错义突变、12例缺失突变、11例重复突变、9例无义突变,其余2例为复合杂合错义突变;共发现38个 SPTAN1基因变异位点。患儿临床表型主要包括智力障碍(32/69)、癫痫发作(30/69)、发育落后(28/69)、进行性小头畸形(27/69)、肌张力低下(23/69)、视觉注意力差(15/69)、痉挛性四肢瘫痪(9/69)、胃肠道异常(7/69)等,癫痫发作形式以痉挛发作为主,头部MRI异常主要包括小脑和脑干萎缩、胼胝体发育不良、髓鞘发育不良和脑萎缩。既往报道中多种抗发作治疗药物对癫痫发作有疗效,预后差异大,重者可致死,轻者仅轻度智力障碍或运动障碍。 结论:SPTAN1基因突变引起的发育性癫痫性脑病5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为其主要遗传方式,临床表现为智力障碍、发育落后、婴儿痉挛症、小头畸形等,多种抗癫痫发作药物和功能训练能改善症状,但预后仍较差。本研究增加了 SPTAN1基因突变类型,丰富了 SPTAN1基因相关发育性癫痫性脑病5型的基因突变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