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乙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44岁,因"双眼视力下降5~6 d"于2021年4月27日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既往无眼部疾病史,否认糖尿病、高血压以及外伤史、吸烟史。浅表性胃炎病史3~4年;饮酒史3~4年。近2个月饮350~400 g白酒/d(根据患者提供饮用白酒的信息计算196~224 g乙醇/d,甲醇含量在国家卫生标准范围内),停酒后手抖。眼部检查:裸眼视力(UCVA):右眼0.01,左眼0.02;最佳矫正视力(BCVA):右眼0.02,左眼0.1;眼压:右眼16.2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17.5 mmHg。双眼结膜、角膜、前房、晶状体未见异常;瞳孔直径:右眼3.5 mm,左眼3.5 mm,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正常。双眼眼底视盘界清色可,视网膜血管走行自然,黄斑未见异常。超广角眼底照相显示:双眼视网膜平伏,未见异常。眼底自发荧光示:双眼黄斑区小片低自发荧光(见图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示:双眼鼻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 RNFL)略薄,双眼颞下RNFL略增厚(见图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示:视网膜浅层及深层血流密度未见异常。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示:双眼P100潜伏期延长,振幅正常(见图3)。血常规、生化、电解质检查示:红细胞3.60×10 12/L,血红蛋白浓度129 g/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35.8 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58 g/L;谷丙转氨酶235 U/L,谷草转氨酶295 U/L,r-谷氨酰转肽酶217 U/L,总胆红素33.00 μmol/L,直接胆红素14.80 μmol/L;血钾3.43 mmol/L。免疫常规示:梅毒、HIV、乙肝、丙肝抗体均为阴性。头颅MRI(外院)示:脑实质MRI平扫未见异常,右侧中下鼻甲肥大。诊断:双眼急性乙醇中毒性视神经病变。嘱患者戒酒,予以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治疗:口服甲钴胺片0.5 mg/次,每日3次,维生素B1片10 mg/次,每日3次,氯化钾缓释片0.1 mg/次,每日2次,银杏叶提取物片40 mg/次,每日3次;双眼点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每日4次,溴酚酸钠滴眼液每日2次。患者遵医嘱用药20 d后复查视力,BCVA:右眼0.8,左眼0.9。眼底视盘界清色可,黄斑中心凹光反射可见。嘱继续戒酒,改善营养治疗,半年后复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斯钙素2蛋白在胃癌腹腔转移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斯钙素2(STC2)蛋白在胃癌腹腔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利用腺病毒载体将短发夹RNA(shRNA)转染人胃癌SGC7901细胞(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提供)以沉默STC2,构建沉默STC2的SGC7901细胞株,分为实验组(STC2-shRNA组)及对照组(SGC7901组),并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沉默STC2效果。构建裸鼠胃癌模型:选取6~8周龄雌性裸鼠36只(购自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8只。经胃前壁大弯侧直接注射胃癌细胞SGC7901悬液接种构建鼠胃癌转移模型。接种后两组裸鼠成瘤数量、瘤体大小及重量比较采用 t检验;两组裸鼠腹腔各脏器成瘤率、抑瘤率、裸鼠生存时间、存活率、生命延长率等比较采用 χ2检验,最后Western blot检测两组胃癌肿瘤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白细胞介素-10(IL-10)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Western blot实验显示,沉默STC2基因后,实验组细胞STC2蛋白量的表达较对照细胞明显减少,说明STC2沉默成功。接种8~15 d后裸鼠均有肿瘤生长,术区可触及质硬且活动不良结节。STC2-shRNA组裸鼠瘤体(0.76±0.14) mm 3、重量(1.23±0.14) g、数目(5.25±1.17)个,与SGC7901组[(3.61±0.44) mm 3、(3.98±0.21) g、(18.65±2.39)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64、3.022、2.523, P<0.05)。STC2-shRNA组裸鼠胃、肝脏、脾、肾、肠及肠系膜、腹膜的成瘤率依次为50.0%、33.3%、11.1%、16.7%、22.2%、5.6%,SGC7901组成瘤率依次为100.0%、100.0%、55.6%、67.7%、72.2%、67.7%,STC2-shRNA组抑瘤率达到69.1%,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464、5.995、7.281、5.462、9.826, P<0.05);STC2-shRNA组组裸鼠存活时间上明显延长,30 d后裸鼠存活14只,存活率77.8%,生命延长率达到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44, 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STC2-shRNA组VEGF-C、IL-10蛋白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弱于胃癌细胞组,抑瘤率分别达到70.7%、71.4%。 结论:沉默STC2后的胃癌细胞SGC7901侵袭转移潜能下降,提示STC2可能有促进胃癌发生侵袭转移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半枝莲-党参药对治疗膀胱癌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半枝莲-党参药对治疗膀胱癌的作用机制。方法:查询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分析平台(TCMSP)筛选半枝莲-党参药对的药物成分,使用Swiss Target Prediction预测药物成分的作用靶点;运用GeneCards获取膀胱癌的疾病靶点,利用venny 2.1获取交集靶点。使用STRING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分析并使用Cytoscape构建"药物-靶点-通路"网络,利用Metascape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将裸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建立膀胱癌小鼠模型。模型组小鼠灌胃等剂量溶剂,治疗组建模后第8天灌胃半枝莲-党参药对0.2 ml,剂量为342.86 mg/kg,2次/d。建模后第28天,测量裸鼠瘤体大小,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前列腺素G/H合成酶2(PTGS2)、PTGS1、核受体辅活化子2(NCOA2)、维甲酸X受体α(RXRA)、孕酮受体(PG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网状内皮增生病毒癌基因同源物A(RELA)、蛋白激酶B1(Akt1)水平。结果:半枝莲-党参药对的45个药物成分通过多条通路直接作用于187个疾病靶点治疗膀胱癌,主要核心成分为槲皮素、木犀草素、汉黄芩素、7-甲氧基-2-甲基异黄酮、黄芩素、β-谷甾醇和豆甾醇等,关键靶点为PTGS2、PTGS1、NCOA2、RXRA、PGR、MAPK1、RELA和Akt1等。GO富集分析显示,生物过程主要涉及对激素的反应、细胞对脂质的反应、对外来刺激的反应、对细菌分子的反应等,细胞组分主要涉及转录调控复合体、膜筏、膜微区、RNA聚合酶Ⅱ转录调控复合物等,分子功能主要涉及转录因子结合、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RNA聚合酶Ⅱ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半枝莲-党参药对治疗膀胱癌的主要信号通路为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白细胞介素-17(IL-17)、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肿瘤坏死因子(TNF)、MAPK、缺氧诱导因子-1(HIF-1)、细胞凋亡、p53、Toll样受体等。动物实验验证显示,半枝莲-党参药对能够明显改善裸鼠的瘤体大小,同时也能改善PTGS2、PTGS1、NCOA2、RXRA、PGR、MAPK1、RELA、Akt1表达水平。结论:半枝莲-党参药对主要通过调节AGE-RAGE、IL-17、PI3K-Akt、TNF、MAPK、HIF-1、细胞凋亡、p53、Toll样受体等信号通路的PTGS2、PTGS1、NCOA2、RXRA、PGR、MAPK1、RELA、Akt1等靶点治疗膀胱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转谷氨酰胺酶3对胃癌发展和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转谷氨酰胺酶3(TGM3)对胃癌发展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手术治疗的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150例及2020年8月10例患者的配对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及免疫组织化学(IHC)检测TGM3在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TGM3蛋白水平与胃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构建TGM3过表达胃癌细胞株,分为空载体组(NC)和TGM3过表达组(TGM3-1、TGM3-2)。利用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和侵袭实验检测TGM3表达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将购自南通大学动物中心的12只4周龄雄性BALB/c裸鼠随机分为3组构建皮下瘤模型,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和IHC结果表明胃癌组织中TGM3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低于癌旁组织(荧光定量聚合酶联反应: t=7.091 P<0.01;IHC: χ2=7.061, P<0.01)。生存分析表明,TGM3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长于低表达患者(风险比=0.576,95%可信区间=0.367~0.904, P<0.05)。实验证明TGM3升高可显著抑制胃癌细胞增殖(NC:1 226.667±12.014;TGM3-1:311.333±7.024, t=113.900, P<0.01;TGM3-2:337.667±10.599, t=96.110, P<0.01)、迁移(NC:0.477±0.031;TGM3-1:0.260±0.028, t=9.016, P<0.01;TGM3-2:0.223±0.007, t=13.720, P<0.01)和侵袭能力(NC:583.667±13.577;TGM3-1:386.000±8.185, t=21.600, P<0.01;TGM3-2:365.333±10.599, t=21.960, P<0.01),以及抑制裸鼠皮下瘤生长[NC:(0.864±0.071) cm 3;TGM3-1:(0.353±0.027) cm 3, t=11.630, P<0.01;TGM3-2:(0.256±0.040) cm 3, t=12.890, P<0.01]。 结论:TGM3在胃癌中发挥抑癌作用,可作为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分子标志物和潜在的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实验验证探讨雷公藤治疗肾癌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的方法探索雷公藤治疗肾癌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TCMSP)数据库与分析平台筛选雷公藤的有效成分,并通过Swiss数据库预测雷公藤的靶点。自DisGeNET、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收集肾癌相关靶点,并通过Venny 2.1.0获得交集靶点。使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绘制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并进行基因本体(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通过Cytoscape软件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诱导肾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裸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只,治疗组灌胃615 mg/ml雷公藤溶液(将1 845 mg雷公藤颗粒溶于3 ml水)2.46 g/kg,10 μl/次,1次/d,共给药21 d;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每5天测量1次肿瘤体积,并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AKT1)、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STAT3)、肿瘤坏死因子(TNF)、T肿瘤蛋白p53(TP53)、JUN、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8(MAPK8)和MAPK14表达情况。结果:筛选出雷公藤有效药物成分28个,潜在靶点117个。识别出13 425个相关疾病靶点,最后获得113个药物和疾病交集靶点。在PPI网络中,AKT1、STAT3、TNF、TP53、JUN、MAPK8和MAPK14是核心靶点。GO分析显示BP主要包括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的转录因子活性、RNA聚合酶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核类固醇受体活性、肾上腺素能受体活性等;CC主要包括对激素的反应、细胞对脂质的反应、积极调节细胞迁移、对TNF的反应、炎症反应、细胞对激素刺激的反应、对缺氧的反应、对金属离子的反应等;MF涉及膜筏、膜微区、质膜的外侧、膜侧、质膜筏、突触前膜、小窝、转录调控复合体、突触后膜、突触膜等。KEGG分析显示雷公藤治疗肾癌涉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TNF、Toll样受体、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和MAPK等信号通路。实验验证结果显示雷公藤治疗后肿瘤体积减小( P<0.05),TP53蛋白表达增加( P<0.001),AKT1、STAT3、TNF、JUN、MAPK8和MAPK14蛋白表达均降低(均 P<0.001)。 结论:预测了雷公藤治疗肾癌的靶点及信号通路,为进一步研究其保护机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糜腹动物模型的构建评价及各器官功能的短期改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乳糜腹术中更加优化的定位材料,在前期乳糜腹研究基础上构建大鼠乳糜腹疾病动物模型,并了解短期内各系统器官的可能微观改变。方法:将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 n=10)。术前30 min均给予中长链脂肪乳灌胃,便于术中淋巴管被识别。实验组手术暴露腹段胸导管近膈肌角处,在最高处结扎,远端左右髂血管分叉处附近裸化并局部开窗产生低压力区。对照组仅高位结扎淋巴管,观察大鼠腹部变化并连续给予脂肪乳灌胃,促进乳糜腹形成。观察动物形成腹水的情况;检测乳糜腹形成后引起的血生化改变及各器官显微结构的病理生理改变。 结果:实验组大鼠术后第1周开始腹部逐渐增大,术后第2周停止喂养经腹穿刺后明确形成乳糜腹,建模成功率为60%(6/10)。使用纳米碳评价模型表现良好。模型构建后两组大鼠血常规中三系及肝功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白蛋白、球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短期内的肝脏细胞空泡化改变更明显,伴有肝细胞脂肪样变性,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肺脏表现间质增厚血管蛋白渗出;肾脏、肠道黏膜及脾脏等显微结构上无明显改变。 结论:乳糜腹疾病动物模型的成功构建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将新材料应用于乳糜腹的术中精准定位,同时为后期乳糜腹的基础研究提供了研究平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CT平扫影像组学模型与系统免疫炎症指数预测急性胰腺炎复发模型的建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基于CT平扫影像组学模型与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建立预测急性胰腺炎(AP)复发的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选取阜南县中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45例AP患者,按照7∶3比例分别纳入训练集(n=102)、验证集(n=43)。记录患者随访期间AP复发情况,并比较训练集随访期间发生、未发生AP复发患者CT平扫表现、SII,使用方差阈值法、单变量选择法、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提取并筛选CT平扫影像组学特征,随机森林分类法建立影像组学模型;绘制CT平扫影像组学模型联合SII预测训练集、验证集患者AP复发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和预测效能。结果:训练集102例患者中,29例于随访期间复发,复发率为28.43%;验证集43例患者中,13例复发,复发率为30.23%,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7)。训练集复发、未复发患者AP病因、CT平扫影像组学特征、SI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平扫影像组学模型共纳入5项特征,分别为脂肪肝、胸腔积液、肝上间隙积液、肾上腺受侵、胃裸区受侵。以约登指数计算SII最佳截断值为1109.59×109/L。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SII预测训练集、验证集AP复发的AUC分别为0.892、0.837,灵敏度79.31%、76.92%,特异性93.15%、86.67%。结论:AP患者复发率较高且与病因、CT平扫影像组学特征、SII均存在一定关联,联合CT平扫影像组学特征和SII能够为AP复发的预测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茯苓酸对慢性肾衰竭大鼠肾功能及纤维化的影响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基于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A(RhoA)/Rho相关卷曲螺旋形成蛋白激酶(ROCK)信号通路探讨茯苓酸(PA)对慢性肾衰竭(CRF)大鼠肾功能、纤维化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 以雄性SD大鼠为对象,以5/6肾切除术建立CRF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PA低、中、高剂量组(5、10、20 mg/kg PA)和PA高剂量+ROCK通路激活剂溶血磷脂酸(LPA)组(20 mg/kg PA+1 mg/kg LPA),每组15只;另取15只大鼠仅切口暴露肾脏但不切除,作为假手术组.各药物组大鼠灌胃和/或尾静脉注射相应药液,每天1次,连续12周.实验期间,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末次给药后,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清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血清肌酐、尿酸)水平,观察其肾组织病理学改变,并进行肾小管损伤评分和肾纤维化区域面积量化,检测其肾组织中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Ⅰ型胶原(collagen Ⅰ)阳性表达率,以及通路相关蛋白(RhoA、ROCK1)、纤维化相关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裸角质层同源物2、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饮食减少,体型瘦小,精神萎靡且反应迟钝,肾小球减少、萎缩,肾小管扩张且结构杂乱,间质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其血清肾功能指标水平,肾小管损伤评分、肾纤维化面积占比、肾组织MDA和炎症因子水平、CTGF和collagen Ⅰ阳性表达率、通路相关蛋白和纤维化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SOD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PA各剂量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和肾组织病理损伤均有不同程度好转,上述各定量指标均显著改善,且呈剂量依赖性(P<0.05).LPA可显著逆转PA对上述指标的改善作用(P<0.05).结论 PA能改善CRF大鼠肾功能并减轻肾组织纤维化,上述作用可能与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肠胃清对裸小鼠大肠癌皮下移植瘤生长及STAT3、Bcl-2剪接异构体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探讨肠胃清治疗大肠癌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HCT116肠癌细胞株,制备沉默多聚嘧啶区结合蛋白3(PTBP3)基因、过表达PTBP3基因稳转的肠癌细胞;72只裸小鼠随机分为3组,各组分别通过腋下注射沉默PTBP3的稳转细胞、过表达PTBP3的稳转细胞、未转染的肠癌细胞,构建沉默模型、过表达模型、对照模型3种大肠癌细胞皮下移植瘤模型,每种模型24只.造模成功后将对照模型裸小鼠随机分为对照模型组、对照肠胃清组、对照奥沙利铂组,沉默模型裸小鼠随机分为沉默模型组、沉默肠胃清组、沉默奥沙利铂组,过表达模型裸小鼠随机分为过表达模型组、过表达肠胃清组、过表达奥沙利铂组,每组均为8只.各肠胃清组肠胃清口服液灌胃剂量为35.9625 g/kg,腹腔注射0.2 ml生理盐水;各模型组以0.5 ml生理盐水灌胃,腹腔注射0.2 ml生理盐水;各奥沙利铂组腹腔注射奥沙利铂5 mg/kg(0.2 ml),以0.5 ml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均灌胃每日1次,腹腔注射每周3次.给药31天后检测各组皮下瘤瘤重并计算抑瘤率,免疫组化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表达水平、细胞凋亡水平;实时荧光定量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皮下瘤组织PTBP3、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STAT3)剪接异构体α(STAT3α)、STAT3剪接异构体β(STAT3β)、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剪接异构体α(Bcl-2α)、Bcl-2剪接异构体β(Bcl-2β)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在对照模型、沉默模型和过表达模型中,各肠胃清组和奥沙利铂组皮下瘤瘤重、皮下瘤组织Ki67表达水平均低于各相应模型组,细胞凋亡水平均高于各相应模型组(P<0.05或P<0.01);沉默肠胃清组和过表达肠胃清组皮下瘤组织PTBP3、STAT3α、Bcl-2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相应模型组,STAT3β、Bcl-2β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相应模型组(P<0.05或P<0.01).沉默各组皮下瘤瘤重、皮下瘤组织Ki67表达水平及皮下瘤组织中PTBP3、STAT3α、Bcl-2α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相应各组,细胞凋亡水平及皮下瘤组织STAT3β、Bcl-2β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相应各组;过表达各组皮下瘤瘤重、皮下瘤组织Ki67表达水平及皮下瘤组织中PTBP3、STAT3α、Bcl-2α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相应各组,细胞凋亡水平及皮下瘤组织STAT3β、Bcl-2β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相应各组(P<0.05或P<0.01).各奥沙利铂组抑瘤率分别高于各肠胃清组.与对照相应各组比较,沉默相应各组抑瘤率均为正值,过表达相应各组抑瘤率均为负值.结论 PTBP3可促进肠癌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上调肠癌细胞中STAT3α、Bcl-2α的表达,下调STAT3β、Bcl-2β的表达;肠胃清治疗大肠癌可能与其可抑制PTBP3,进而调控STAT3α、STAT3β、Bcl-2α、Bcl-2β表达作用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齐墩果酸对肝癌HCCLM3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研究齐墩果酸对人肝癌HCCLM3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并探讨其对肿瘤组织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BALB/c裸鼠皮下接种人肝癌细胞株HCCLM3构建肝癌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和药物组,分别给予0.01 mL/g玉米油和5 mg/kg齐墩果酸灌胃.给药期间测量并记录各组裸鼠的一般状态、体质量、瘤体质量和体积.通过HE、Ki67、TUNEL染色分别检测移植瘤组织中细胞坏死病理学改变、细胞增殖、细胞凋亡情况;采用qRT-PCR检测移植瘤组织中CyclinD1、CyclinE1、CDK4、Bcl-2和Bax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裸鼠体质量无明显差异,移植瘤体质量和体积均显著下降(均P<0.05).HE染色结果显示药物组移植瘤组织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出现坏死区域.药物组瘤组织Ki67阳性表达强度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TUNEL阳性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齐墩果酸给药后移植瘤组织中增殖相关基因CyclinD1、CyclinE1和CDK4的mRNA表达水平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抑凋亡相关基因Bcl-2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而促凋亡相关基因Bax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结论 齐墩果酸能抑制人肝癌HCCLM3细胞裸鼠移植瘤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