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镜OverStitch缝合术治疗胃黏膜全层切除术后穿孔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内镜下OverStitch缝合术治疗经内镜下胃壁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EFR)术后穿孔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行EFR,并在术后因穿孔接受内镜下OverStitch缝合创面的患者资料,观察患者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手术总时间、缝合时间、术后(1、2、24 h)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共纳入5例患者,其中男3例、女2例,平均年龄63.20岁。病灶平均直径1.70 cm,胃底2例、胃体3例,剥离后的创面平均直径4.30 cm;手术总时间平均91.40 min,平均缝合时间11.60 min,每例患者均只使用1根缝合线;术后2 h腹痛评分最高(3.20分),其次为术后1 h(2.20分)和24 h(1.20分);术后平均住院2.40 d;平均随访6.25个月,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患者满意度评分平均9.00分。结论:内镜下OverStitch缝合术治疗EFR术后黏膜穿孔是安全、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504S对活检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病理升级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P504S对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病理升级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3月华东医院消化内镜室活检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行ESD的117例(119个病灶)患者资料,收集活检和ESD标本。根据病理升级情况分为LGIN组(术后病理未升级)和升级组(术后病理升级)。比较LGIN组活检病理、LGIN组术后病理、升级组活检病理、升级组术后病理的P504S阳性率。检测LGIN组和升级组活检病理和术后病理P504S表达的一致性。绘制活检病理P504S染色预测病理升级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并计算免疫组化染色评分的cutoff值。结果:P504S阳性率LGIN组活检病理为46.8%(36/77),低于升级组活检病理73.2%(3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6)。P504S阳性率LGIN组术后病理为51.9%(40/77),低于升级组术后病理82.9%(3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在LGIN组内,P504S阳性率活检病理低于术后病理[46.8%(36/77)比51.9%(40/77), P=0.289]。LGIN组活检和术后病理表达存在一致性,一致性好( K=0.793, P<0.001)。在升级组内,P504S阳性率活检病理低于术后病理[73.2%(30/41)比82.9%(34/41), P=0.219]。升级组活检和术后病理表达存在一致性,一致性一般( K=0.579, P<0.001)。根据活检病理P504S染色预测病理升级的ROC曲线,免疫组化染色评分cutoff值为100,阳性结果发生病理升级的灵敏度为0.659,特异度为0.740。 结论:ESD术后病理行P504S染色,有助胃黏膜瘤变程度的鉴别诊断。染色评分cutoff值为100时,活检组织P504S染色对病理升级有一定预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早期胃癌和背景黏膜病理学特征及其对活检病理诊断的提示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后早期胃癌,特别是其背景黏膜的临床病理学改变,并探讨术前活检病理出现过低诊断的原因。 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6—2021年除菌后早期胃癌90例、未除菌早期胃癌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标本120例及其对应的活检标本,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照观察组织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结果。结果:(1)与无除菌史的早期胃癌相比较,除菌后早期胃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均为分化型腺癌,肿瘤区域内癌性和非癌性上皮呈交错分布;(2)除菌后早期胃癌背景胃黏膜形态学具有特征性改变,包括胃黏膜肠化腺管开口增宽、腔缘呈锯齿状改变、肠化上皮胞质呈嗜酸性及微泡状;(3)除菌后胃癌上皮细胞存在低异型性,可能造成活检病理出现过低诊断或漏诊。结论: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早期胃癌及其背景黏膜具有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可以作为病理诊断的线索,提高活检病理准确性,减少过低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切除术后异时性胃癌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已广泛应用于早期胃癌的治疗。由于内镜切除几乎保留了完整的胃黏膜,术后异时性胃癌(metachronous gastric cancer,MGC)的发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针对MGC的临床病理特征、长期预后和危险因素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底腺型胃癌内镜下诊治3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底腺型胃癌是一种新型的胃癌分类亚型,来源于非萎缩的胃底腺深部,病变往往较小即出现黏膜下浸润。本文报道了3例不同背景胃黏膜下胃底腺型胃癌的内镜诊治过程,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内镜、病理特点进行了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十二指肠胃黏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十二指肠胃黏膜异位症是发生于十二指肠的一种先天性病变,属于胃黏膜异位症中的一种常见类型。该病起病隐匿,但临床上并不少见,易被误诊和忽视。临床症状可表现为消化不良、溃疡、腹胀、反酸、消化道出血等,也可不出现任何症状。治疗上通常可采取质子泵抑制剂等药物或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等。目前临床上对该病尚未形成系统认识,且对其分型、发病机制、病因和治疗尚存争议。本文主要就十二指肠胃黏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引起临床医师重视,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完善该病的诊疗路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追加腹腔镜下胃壁局部组织全层切除+D1+淋巴结清扫术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54岁,因“发现胃黏膜病变2周余”于2023年3月29日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患者院外体检胃镜检查结果提示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后,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显示胃体小弯侧中段凹陷型病变,大约0.6 cm,术后病理提示腺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部癌变,诊断早期胃癌,依据根治度评价系统(eCura评价系统)为非治愈性切除,后追加胃壁局部组织全层切除+D1+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提示周围腺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未见异形淋巴结。本病例的手术方式遵循超级微创理念,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各项检查指标无特殊异常。出院3个月后,患者恢复良好,无复发或转移。该术式对治疗早期胃癌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胃癌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只有尽早发现才能最大程度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其死亡率。胃癌高危因素主要为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黏膜萎缩、遗传性疾病、吸烟。规范化胃镜检查强烈推荐术前应用祛黏液剂/祛泡剂,以及保证充分的观察时间及系统观察。规范化的胃镜检查有助于提高早期胃癌的发现率,实现胃镜的最大效益。术前精查、放大窄带成像内镜判断病变的浸润深度及范围、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均有助于提高病变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降低局部复发率。但目前术后未达到治愈标准的患者的下一步治疗方案尚未明确,未来仍需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探索及验证。只有通过提高早诊早治意识,了解胃癌的危险因素,识别胃癌筛查人群,规范化胃镜检查,才能有效提高早期胃癌检出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散发型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1型相关型胃泌素瘤临床特征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散发型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相关型胃泌素瘤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有卓-艾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且经病理确诊为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排除仅有高胃酸分泌表现而无NEN证据者以及合并其他非NEN肿瘤者。根据上述标准,收集2003年4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52例胃泌素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符合胃泌素瘤诊断标准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患者,被诊断为MEN1相关型胃泌素瘤:(1)经基因检测证实存在 MEN1基因致病突变;(2)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内分泌腺体的NEN,即垂体、甲状旁腺、胸腺、胰腺以及肾上腺NEN;(3)发生NEN且至少一个一级亲属诊断为MEN1。其余胃泌素瘤定义为散发型胃泌素瘤。通过 t检验和χ 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散发型与MEN1相关型胃泌素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内镜下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 结果:52例胃泌素瘤患者中,散发型33例,MEN1相关型19例,散发型和MEN1相关型的主要临床表现均为腹泻(24/33,72.7%;17/19)和腹痛(19/33,57.6%;9/19)。与散发型胃泌素瘤相比,MEN1相关型诊断推迟时间更长[(7.4±4.9)年比(3.9±5.2)年, t=-2.355, P=0.022];多发肿瘤比例更高[9/19比15.2%(5/33),χ 2=6.361, P=0.012];肿瘤最大径更短[(1.7±1.0)cm比(3.1±1.8)cm, t=2.942, P=0.005];肿瘤分级更低[G1:15/18比39.4%(13/33);G2:2/18比54.5%(18/33);G3:1/18比6.1%(2/33), Z=-2.766, P=0.006];血清胃泌素高于正常值10倍的比例更低[2/17比56.0%(14/25),χ 2=8.396, P=0.004];合并2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T)的概率更高[6/19比3.0%(1/33),χ 2=6.163, P=0.013);出现肝转移比例更低[4/19比51.5%(17/33),χ 2=4.648, P=0.031]。散发型与MEN1相关型的胃泌素瘤在内镜下无明显区别,均为高胃酸刺激下胃黏膜粗大、红肿,可见胃、十二指肠多发溃疡。合并2型g-NET的胃泌素瘤表现为胃底、胃体多发息肉样隆起性病变。 68Ga-SSR-PET-CT扫描对两种类型的胃泌素瘤都有100%的检出率,但与MEN1相关型胃泌素瘤比较, 18F-FDG-PET-CT扫描对散发型胃泌素瘤检出率更高[11/19比3/15,χ 2=4.970, P=0.026]。在散发型胃泌素瘤患者中,有19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1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例行肝动脉栓塞术(TAE),另有5例行手术联合TAE治疗。在MEN1相关型胃泌素瘤患者中,有13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另6例行保守治疗。全部患者中位随访21.5(1~129)个月,5年总体生存率为88.4%。散发型与MEN1相关型胃泌素瘤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89.5%和80.0%( P=0.949);发生与未发生肝转移胃泌素瘤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为76.2%比100%( P=0.06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与散发型胃泌素瘤比较,MEN1相关型胃泌素瘤诊断延迟时间更长,肿瘤最大径更小,肿瘤分级更低,发生肝转移风险更低,且更易合并2型g-NET;但两者的生存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黏膜活检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病理诊断差异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胃黏膜上皮的内镜下钳夹活检术病理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病理差异广泛存在,该差异包含病理升级和病理降级,尤其是病理升级对临床诊治、患者预后均有重要影响。本文对胃黏膜活检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病理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对临床治疗、预后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