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胎儿及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胎儿及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fetal and neonatal alloimmune thrombocytopenia, FNAIT)是因孕妇同种免疫性血小板抗体进入胎儿体内致敏胎儿血小板后,使致敏血小板在网状内皮系统被巨噬细胞吞噬,从而导致患儿血小板减少,严重病例可发生颅内出血甚至胎死宫内。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在妊娠相关血小板同种免疫机制、FNAIT的血小板破坏机制、抗血管生成作用与颅内出血的相关性、抗-GPIbα与流产的相关性,以及FNAIT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脐动脉血pH值与Apgar评分的相关性及其围产期影响因素和对新生儿早期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脐动脉血pH值与Apgar评分的相关性及其围产期影响因素和对新生儿早期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出生的胎龄≥35周的有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单胎新生儿病例( n=7 183)。按照新生儿生后1 min Apgar评分是否≤7分,分为低Apgar评分组( n=42)与正常Apgar评分组( n=7 141);按照脐动脉血pH值是否<7.2,分为酸中毒组( n=379)与正常pH值组( n=6 804)。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脐动脉血pH值与Apgar评分的相关性和围产期合并症/并发症对其的影响,以及酸中毒对新生儿早期结局的影响。 结果:低Apgar评分组脐动脉血pH值低于正常Apgar评分组(7.19±0.13与7.32±0.07, t=-6.011, P<0.001)。脐动脉血pH值与1 min Apgar评分正相关( r=0.217, P<0.001)。胎儿窘迫是低Apgar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 OR=20.553,95% CI:4.380~96.443, P<0.001);胎膜早破是酸中毒的独立危险因素( OR=1.316,95% CI:1.035~1.673, P=0.025)。酸中毒组新生儿低Apgar评分[6.33%(24/379)与0.26%(18/6 804), χ2=217.075]、呼吸窘迫[6.60%(25/379)与2.62%(178/6 804), χ2=21.205]及颅内出血[1.06%(4/379)与0.04%(3/6 804),Fisher精确概率法]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pH值组( P值均<0.001)。 结论:脐动脉血pH值较低的新生儿发生呼吸窘迫和颅内出血的可能性更大,其对于预测新生儿早期结局也许有意义,因此建议积极开展脐动脉血气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妊娠期及产褥期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及产褥期颅内出血(ICHDPP)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的7例ICHDPP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治疗及母儿预后。结果:7例ICHDPP患者中,无妊娠早期发病者,妊娠中期发病2例,妊娠晚期发病3例,产褥期发病2例;2例为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2例为产褥期静脉窦血栓导致颅内出血,动脉瘤破裂出血、原发脑室出血、子痫导致颅内出血各1例。7例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头痛;4例伴恶心、呕吐;4例伴抽搐;2例伴肢体瘫痪;1例伴意识障碍;1例伴肢体麻木。7例ICHDPP患者经手术治疗5例、保守治疗2例;孕产妇存活6例,死亡1例。随访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4例,4分2例,1分1例;7例新生儿(含1例双胎)均存活且无畸形发生。结论:多学科协作诊疗,综合分析胎龄、胎儿状况、孕产妇状态、出血的病因及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方案,有助于改善ICHDPP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新生儿脑损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在新生儿脑损伤发生过程中,脑氧饱和度的改变先于脑电图、神经功能及组织形态的改变,脑氧饱和度监测是早期预测指标。近红外光谱(NIRS)分析技术具有无创、持续、床旁监测、安全可行的特点,是脑氧饱和度监测的重要工具。采用NIRS可测定新生儿脑血流容积、脑血流流量的正常值,可用于胎儿-新生儿过渡期不良分娩和复苏效果的监测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程度与预后的判断,以及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预测等,值得在新生儿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丙酮酸脱氢酶E1-α缺乏症产前诊断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由产前超声提示胎儿脑部发育异常、引产后全外显子组测序及Sanger验证确诊的丙酮酸脱氢酶E1-α缺乏症病例。孕25周 +1时超声提示胎儿双侧侧脑室轻度增宽,颅内出血可能,复查MRI提示胎儿胼胝体缺如、双侧侧脑室增宽、室旁囊肿。经遗传咨询及慎重考虑后,胎儿父母选择终止妊娠。为明确病因,取引产胎儿皮肤组织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胎儿 PDHA1基因的10号外显子发生移码变异c.924_930dup(p.R311Gfs*5),Sanger测序验证该位点结果与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一致,且为新发的致病性变异,确诊为丙酮酸脱氢酶E1-α缺乏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颅内出血胎儿的MRI诊断及生后随访:49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胎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CH)的MRI诊断及结局。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7月至2019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49例MRI诊断为胎儿ICH的病例。MRI图像由2位具有5年以上产科放射学经验的专家阅片,判定出血部位、数量、面积、分期和分级。比较生发层基质-脑室出血(germinal matrix-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GM-IVH)( n=39)与非GM-IVH孕妇( n=10)年龄、MRI检查孕周以及胎儿ICH的出血面积、出血数量、分期、分级以及合并颅内外其他异常的差异。比较超声检查后3 d内行胎儿MRI的病例(37例)MRI与超声结果的异同。总结胎儿ICH的生后结局及随访结果。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GM-IVH组孕妇年龄、MRI检查孕周、出血面积、出血数量和分期与非GM-IVH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GM-IVH组合并侧脑室扩张的比例高于非GM-IVH组[87%(34/39)与0/10, t=24.522, P<0.001]。MRI补充诊断了51%(19/37)超声检查没有发现的病灶(17例GM-IVH,1例右侧小脑半球出血及1例胼胝体区脑出血)。随访49例的妊娠结局,失访7例,引产终止妊娠29例(非GM-IVH组6例,GM-IVH组23例),2例晚孕期胎儿宫内死亡,活产分娩11例。GM-IVH组活产分娩10例中Ⅰ级(2例)、Ⅱ级(4例)、Ⅲ级(3例)病例预后相对较好,1例Ⅳ级病例8岁智力低下;非GM-IVH组1例出生时听力缺失,安装人工耳蜗,随访至3岁,其余发育良好。 结论:MRI可以更直观地显示胎儿ICH的部位和程度,有时甚至改变产前超声诊断结果,是超声检查的有益补充。Ⅳ级GM-IVH预后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解脲脲原体感染与新生儿疾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解脲脲原体(UU)属于机会致病微生物,广泛定植于育龄期女性生殖道,可通过垂直传播造成胎儿感染。新生儿UU感染后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如肺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颅内出血、脑膜炎及早产儿视网膜病等。因此,了解UU的生物学特性、流行病学特点及与UU感染相关的新生儿疾病,重视UU的早期筛查和早期干预,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对避免新生儿期UU感染的严重后果和改善远期不良预后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针对性护理对胎膜早破孕妇行期待治疗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在胎膜早破孕妇行期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该院住院的胎膜早破孕妇100例,按照双盲随机的方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进行期待治疗,对照组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护理时间30 d,观察孕妇期待治疗的保胎时长,最终的分娩方式,护理期间负性情绪情况、产妇围产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最终的新生儿结局情况。结果:护理前两组SAS评分、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优于护理前,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保胎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分娩方式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两组均有围生期并发症病例出现,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新生儿胎儿窘迫1例、窒息0例、胆红素血症3例、宫内感染3例、颅内出血1例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胎膜早破的患者行期待治疗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降低产后并发症的发病率,提高新生儿的存活率,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胎儿反复脑实质出血及囊性脑白质软化灶形成生后确诊为 COL4A1基因突变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告了1例胎儿期反复出现多发脑实质出血合并囊性脑白质软化灶形成,生后脐血基因检测为 COL4A1基因新发突变的胎儿。该胎儿胎龄25周时超声发现脑实质内及小脑半球多处新鲜出血灶,定期复查超声及神经系统MRI,可见反复多发脑实质出血伴出血后多发脑白质囊性软化灶形成。羊水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及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未见异常。该胎儿于胎龄37周 +3剖宫产出生,生后1和5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但生后出现反复呼吸暂停。生后6 d神经系统MRI提示新发脑实质出血伴脑白质软化灶形成。生后90 d随访时,该患儿四肢肌张力仍偏低,此后失访。全外显子组测序提示患儿 COL4A1基因c.4738G>A(NM_001845.4;p.G1580S)新发杂合突变,其父母均未携带。由本例认为,对颅内出血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时,特别是对胎儿期反复出现脑实质出血伴有出血后脑白质软化形成者,应考虑 COL4A1基因突变可能。明确此基因诊断有助于客观分析胎儿预后,指导分娩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剪切波弹性成像评估妊娠期高血压合并胎儿颅内出血孕妇的胎盘功能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探讨应用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测量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P)合并胎儿颅内出血(FICH)孕妇的胎盘杨氏模量值的变化,为临床早期诊断及干预提供帮助.方法:选取确诊HDP且胎盘为Ⅱ级的孕妇 134例为病例组,根据是否合并FICH分为A组合并FICH(28 例)及B组非FICH(106 例),并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正常妊娠且胎盘为Ⅱ级的129 例孕妇作为对照组.所有孕妇均行SWE测量胎盘中央面及边缘面杨氏模量值,比较各组胎盘杨氏模量值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胎盘杨氏模量值预测HDP 及FICH的效能.结果:病例组胎盘中央面及边缘面杨氏模量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中,A组胎盘中央面及边缘面杨氏模量值明显高于B组(P<0.05);A组中,随着胎儿颅内出血分级的递增,胎盘中央区及边缘区杨氏模量值均呈递增趋势,但各分级间胎盘杨氏模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病例组及A组胎盘中央区及边缘区杨氏模量值预测HDP的AUC为 0.900、0.904 及 0.912、0.908.结论:SWE技术测量胎盘杨氏模量值在预测HDP疾病及合并FICH中有较高价值,可作为评估HDP患者胎盘功能的重要指标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HDP患者应常规检测胎盘杨氏模量值,进而预防胎儿缺氧、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