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腹腔镜器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LDP)相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因不需要复杂的消化道重建,临床中应用相对较为广泛。本文通过回顾分析近几年国内外LDP相关的文献报道,总结LDP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胰腺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未分化癌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胰腺伴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未分化癌(UPC-OGC)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4月至2019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病理确诊为UPC-OGC、术前行上腹部CT或MRI检查且临床和病理资料完整的11例患者。分析所有UPC-OGC患者的CT、MRI图像特征,包括病灶位置、数目、形态、大小、边界,平扫、强化特点,周围侵犯、转移情况等。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1例UPC-OGC患者的肿瘤病灶均为单发,病灶最大径(范围)为(4.84±2.96) cm(2.00~12.80 cm)。7例UPC-OGC患者肿瘤病灶位于胰头,2例位于胰体,1例位于胰尾,1例位于胰体尾部。3例UPC-OGC患者肿瘤病灶形态为类圆形,8例患者肿瘤病灶形态为椭圆形伴分叶。8例UPC-OGC患者肿瘤病灶边界清晰,3例患者肿瘤病灶边界不清。7例UPC-OGC患者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CT平扫检查示肿瘤实性区CT值与正常胰腺实质相近[(37.14±6.10) HU比(43.14±4.55)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2.85, P=0.097);CT动脉期增强扫描检查示肿瘤实性区强化程度低于正常胰腺实质[(67.29±12.79) HU比(90.43±9.81)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0, P=0.004);CT静脉期增强扫描检查示肿瘤病灶实性区持续强化,强化程度与正常胰腺实质相近[(84.71±15.30) HU比(79.57±10.73)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38, P=0.535)。CT和MRI增强扫描检查均表现为病灶不均匀强化,动脉期病灶的实性成分强化稍低于正常胰腺实质,边缘和内部分隔渐进性强化,静脉期和平衡期强化程度稍高于正常胰腺实质或与正常胰腺相近。 结论:UPC-OGC的CT和MRI征象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的影像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胰腺未分化癌(UCOGCP)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9年1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例经病理确诊为UCOGCP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记录肿瘤部位、长径、形态、边界、密度或信号、包膜、钙化、出血、囊变、强化程度,以及有无胰管扩张、胰腺实质萎缩,有无周围血管侵犯、淋巴结及器官转移。结果:4例UCOGCP中病灶位于胰头部1例,胰体部2例,胰尾部1例。病灶长径3.3~13.0 cm,平均8.8 cm;呈类圆形3例,不规则状1例;边界清晰并见包膜2例,边界模糊2例。4例均为囊实性肿块,其中3例有囊腔分隔。CT平扫示4例肿块均呈不均匀低密度,其中1例有斑点状钙化;增强后肿块实性成分轻度强化,其中2例部分实性成分明显强化。MRI检查示2例T 1WI呈混杂低信号,其中1例见小斑片高信号出血灶;T 2WI呈混杂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弥散受限。2例主胰管扩张,1例胰腺实质萎缩。1例侵犯十二指肠降部,3例周围血管(包括门静脉、脾动脉、脾静脉)受侵,其中1例伴门静脉和脾静脉瘤栓形成,1例伴发胰源性门静脉高压。 结论:UCOGCP影像学特征为体积较大的囊实性肿块,可伴出血及钙化,增强后实性成分轻度强化,部分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结合临床资料,有望提高该疾病诊断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胰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特点和病理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胰腺腺泡细胞癌(PACC)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和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8年7月间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34例PACC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胰腺肿瘤组织α1抗凝乳蛋白酶(α1-ACT)、极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CAM5.2)、突触素(Syn)、铬粒素A(CgA)的表达,采用第二代基因测序技术对肿瘤标本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34例PACC患者中男性23例(68%),女性11例(32%),年龄25~75岁,平均54岁。首发症状为腹痛或腹胀21例(62%)、皮肤或巩膜黄染4例(12%),体检发现9例(26%)。体重指数为17.6~34.0 kg/m 2,其中<18.5 kg/m 2 3例(9%),18.5~24.0 kg/m 2 23例(68%),>24.0 kg/m 2 8例(23%)。术前检查7例(20.6%)CA19-9升高,3例(8.8%)CEA升高,7例(20.6%)AFP升高;血淀粉酶16~247 U/L,平均80 U/L。增强CT见病灶呈不规则形,表现为不均匀略低密度,可见囊变、坏死区。肿瘤位于胰头部14例(41%),胰体尾部19例(56%),胰颈部1例(3%)。肿瘤最大径1.5~15.5 cm,平均5.4 cm。术后病理Ⅰ期4例(12%),Ⅱ期14例(41%),Ⅲ期14例(41%),Ⅳ期2例(6%)。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α1-ACT和CAM5.2均表达阳性(100%),8例(23.5%)Syn阳性表达,6例(17.6%)CgA阳性表达。Ki-67指数为9%~70%,平均41%。6例患者的胰腺肿瘤组织基因测序结果显示,2例BRCA2突变(7155C>G),1例K-ras突变(35G>T),1例RET突变(200G>A),1例LKB1突变(234G>T),1例K-ras和RET双突变(35G>A、1798C>T)。30例获得随访,术后中位生存期为38.3个月。 结论:PACC是胰腺少见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肿瘤组织α1-ACT和CAM5.2阳性表达率达100%,常见BRCA2、K-ras、RET和LKB1基因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HL1在高糖高脂诱导的胰岛素抵抗细胞和小鼠模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细胞黏附分子CHL1在高糖高脂诱导的胰岛素抵抗细胞和小鼠模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前脂肪细胞系3T3-L1通过完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CHL1过表达组,分别转染空载体和CHL1过表达载体,随后通过胰岛素诱导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再通过高糖高脂诱导胰岛素抵抗。葡萄糖消耗实验检测成熟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效应。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细胞CHL1和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表达水平以及丝氨酸/苏氨酸激酶(AKT)磷酸化水平,实时定量PCR(RT-PCR)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的 mRNA表达水平。然后,选取6~8周龄的C57BL/6雄性小鼠24只,体重20~25 g,通过完全随机法分为常规饲料组(常规组)、高脂饲料组(高脂组)、过表达对照+高脂组和CHL1过表达+高脂组,每组6只。通过高脂饲料饲喂小鼠构建胰岛素抵抗小鼠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慢病毒过表达CHL1。各组小鼠饲养4个月后称重,然后处死收集附睾白色脂肪并称重,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小鼠附睾白色脂肪病理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CHL1表达情况,RT-PCR法检测小鼠附睾白色脂肪组织中CHL1、TNF-α、IL-6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1)细胞实验结果:Western blot结果示CHL1过表达组细胞中CHL1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 P<0.01);葡萄糖消耗实验结果示,CHL1过表达组细胞葡萄糖剩余量低于对照组( P<0.05);RT-qPCR结果示,CHL1过表达组细胞TNF-α和IL-6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P均<0.01);Western blot结果示,CHL1过表达组细胞GLUT4和p-AKT/AKT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 P均<0.01)。(2)动物实验结果:饲养4个月后高脂组和过表达对照+高脂组小鼠体重和附睾白色脂肪质量均高于常规组( P均<0.01),CHL1过表达+高脂组则均低于过表达对照+高脂组( P均<0.01);苏木素-伊红染色结果示,高脂组和过表达对照+高脂组小鼠附睾白色脂肪细胞体积大于常规组,CHL1过表达+高脂组则小于过表达对照+高脂组( P均<0.01);RT-qPCR结果示,高脂组和过表达对照+高脂组小鼠附睾白色脂肪组织中IL-6和TNF-α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常规组( P均<0.01),CHL1过表达+高脂组则均低于过表达对照+高脂组( P均<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结果示,高脂组和过表达对照+高脂组小鼠附睾白色脂肪组织中CHL1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常规组(以常规组的表达量为1,高脂组、过表达对照+高脂组的表达量分别为0.344、0.427),CHL1过表达+高脂组(表达量1.465)则高于过表达对照+高脂组;RT-qPCR结果示,高脂组和过表达对照+高脂组小鼠附睾白色脂肪组织中CHL1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常规组( P均<0.01),CHL1过表达+高脂组则高于过表达对照+高脂组( P<0.01)。 结论:CHL1可改善高糖高脂诱导的细胞和小鼠模型的胰岛素抵抗,其机制可能与抑制AKT激活和相关炎症反应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46例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临床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ITPN)的临床及病理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病理科2018年1月至2022年8月诊断的6例胰腺ITPN患者资料,并在PubMed、中国知网检索胰腺ITPN相关研究。共入组46例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21例,年龄(58.6±16.0)岁。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切除。46例胰腺ITPN患者中23例(50.0%)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9例(19.6%)因黄疸就诊,7例(15.2%)无临床症状因其他疾病查体发现,3例(6.5%)表现为腰背部不适等,4例(8.7%)文献中未提及临床症状。病变位于胰头27例(58.7%)、体尾部9例(19.6%)、全胰腺4例(8.7%)、胰体部3例(6.5%)、壶腹部2例(4.3%)、胰头胰体部1例(2.2%)。大体肿瘤主要位于主胰管内。镜下肿瘤细胞部分呈乳头状排列,细胞质嗜酸性,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象多见。22例(47.8%)病变完全局限于导管内,24例(52.2%)伴浸润性癌。免疫组化细胞角蛋白7、黏蛋白1均阳性,细胞角蛋白20、突触素、嗜铬素及胰蛋白酶均阴性,黏蛋白2、黏蛋白5AC、黏蛋白6大部分阴性表达,Ki-67为10%~70%。结论:胰腺ITPN大部分位于胰头部、主胰管内,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治疗以手术为主。ITPN呈管状乳头状生长,细胞异型明显,具有特殊的免疫表型,可伴浸润性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PDC及SEER数据库中胰腺癌术后患者预后因素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中国胰腺疾病大数据中心(CPDC)及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中胰腺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CPDC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SEER数据库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录的胰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Kaplan-Meier、Log-rank、倾向性评分匹配等方法比较两个数据库患者的预后差异,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由CPDC和SEER数据库中分别提取1 977例和2 220例接受根治性手术的胰腺癌患者资料。CPDC中男性比例(60.90%,1 204/1 977)高于女性(39.10%,773/1 977),而SEER数据库中男女比例约为1∶1(男性1 112例,女性1 108例)(χ2=48.977, P<0.01)。两个数据库中45岁以下的胰腺癌患者比例均较小,占比最大的年龄段均为60~74岁,SEER数据库中≥75岁患者比例(24.28%,539/2 220)高于CPDC(7.89%,156/1 977) (χ2=202.090, P<0.01);CPDC中45~59岁胰腺癌患者比例(33.69%,666/1 977)高于SEER数据库(19.77%,439/2 220)(χ2=103.640, P<0.01)。两个数据库中胰头癌患者比例均大于胰体尾癌,且肿瘤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W=2 181 502, P=0.740)。SEER数据库中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目及转移淋巴结数目均多于CPDC( W=3 265 131、2 954 363, P值均<0.01);SEER数据库中淋巴结清扫数目≥15枚的患者比例(63.24%,1 404/2 220)高于CPDC(27.62%,546/1 977)(χ2=532.130, P<0.01)。CPDC中未接受辅助和(或)新辅助治疗患者的比例(57.16%,1 130/1 977)高于SEER数据库(24.91%,553/2 220)(χ2=451.390, P<0.01)。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CPDC和SEER数据库中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4个月和23个月(Log-rank检验:χ2=4.500, P=0.034)。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两个数据库共同的独立预后因素包括年龄≥75岁、胰头癌、低分化与未分化癌、T分期、N分期等( P值均<0.05)。两个数据库中新辅助或辅助治疗均为预后的保护性因素(CPDC: Wald=27.082;SEER数据库: Wald=212.285; P值均<0.01),SEER数据库中年龄45~59岁为保护性因素( Wald=5.212, P=0.020)。 结论:两个数据库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两个数据库中的资料在数据质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新辅助或辅助治疗率等方面存在差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胰腺外科医师的起步与演变:前5年主刀病例的技术形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大容量中心1名胰腺外科主刀医师的技术起步与成长过程。方法:回顾性纳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单一术者从2015年6月开始独立带组,至2020年12月累积完成的284例胰腺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40例,女性144例,年龄[ M(IQR)]61.0(16.8)岁(范围:15~85岁)。术中采用“背靠背”胰管空肠吻合的方式进行断端吻合。通过门诊或电话等方式对患者出院后30 d的情况进行随访。分类变量组间差异采用 χ2检验或分层 χ2检验进行分析。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并分别用LSD检验或Nemenyi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 结果:2015年至2020年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各年度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00、100(100)、100(100)、100(0)、100(200)、150(200)ml。胰体尾切除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50(375)、100(50)、50(65)、50(80)、50(50)、50(100)ml。同一种术式各年度的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15年至2020年各年度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5、5.0(2.0)、5.5(0.8)、5.0(1.3)、5.0(3.3)、5.0(1.0)h,各年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体尾切除术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8(0.9)、3.0(1.5)、3.0(0.8)、2.0(1.0)、2.0(1.5)、3.0(2.0)h,其中2018年胰体尾切除术的手术时间短于2015年( P=0.026)和2020年( P=0.041)。2020年胰体尾切除术患者的中位住院时间较2019年减少3 d。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总体胰瘘发生率总体呈逐步下降趋势,2015年至2020年发生率分别为50.0%、36.8%、31.0%、25.9%、21.1%、14.8%。微创手术有所增加,2015年至2020年间开展的腔镜手术分别为3、6、4、2、0、20例。这5年内,临床相关胰瘘(B级和C级胰瘘)发生率分别为0、4.8%、7.1%、3.4%、4.3%、1.4%,呈总体下降趋势。术后腹腔活动性出血2例,被迫行二次手术,总体再手术率为0.7%;术后30 d内死亡1例,总体围手术期病死率为0.4%。 结论:大容量中心的内部培训,可以保障胰腺外科医师在技术起步阶段的高起点和稳中有进,以保障胰腺手术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局部进展期胰腺癌转化治疗后行海德堡三角清扫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APC)转化治疗后行海德堡三角清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胰腺中心接受转化治疗的103例LAPC患者资料,将其中26例(25.2%)行海德堡三角清扫胰腺癌切除术的患者纳入研究。男性15例,女性11例,年龄(59±7)岁(范围:49~74岁)。治疗前CA19-9[ M(IQR)]为248.8(391.6)U/ml(范围:0~1 428 U/ml),癌胚抗原为4.1(3.8)μg/L(范围:1.4~13.4 μg/L)。转化治疗方案包括mFOLFIRINOX方案(6例,23.1%)、GnP方案(14例,53.8%)、mFOLFIRINOX+GnP 方案(6例,23.1%)。随访时间截至2023年6月或患者死亡、失访。采用Kaplan-Meier法估算患者1年和3年总体生存率。 结果:转化治疗后疗效评估,血清CA19-9下降92.3(40.1)%(范围:2.1%~97.7%)。疾病稳定13例(50.0%),部分缓解11例(42.3%),完全缓解2例(7.7%)。手术方式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2例,46.2%)、胰体尾切除术(12例,46.2%)、全胰切除术(2例,7.7%)。遵循标准化病理流程和“1 mm原则”,R0切除率为61.5%(16/26),R1(1 mm)切除率为38.5%(10/26)。各切缘R1(1 mm)切除率如下:前切缘23.1%(6/26),后切缘19.2%(5/26),断端切缘12.5%(3/24),门静脉沟切缘2/14,钩突切缘1/12。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57.7%(15/26),其中B、C级胰瘘发生率为25.0%(6/24),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为 23.1%(6/26),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11.5%(3/26),术后出血发生率为7.7%(2/26),乳糜瘘发生率为7.7%(2/26),胆瘘发生率为3.8%(1/26)。围手术期(术后90 d内)无二次手术,1例患者术后第32天因胃十二指肠动脉残端假性动脉瘤破裂死亡。余25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1(24)个月(范围:8~42个月)。随访期间,8例(32.0%)患者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17例(68.0%)存活,包括无瘤生存11例、远处转移5例、局部复发1例。开始转化治疗后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5.8%、58.9%,术后1、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7.7%、57.8%。结论:LAPC转化治疗后行联合海德堡三角清扫胰腺癌切除术的R0切除率较高,围手术期病死率及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升高,可能改善患者的远期生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保留功能的胰腺手术的临床应用现状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前临床上治疗不同部位的胰腺病变主要采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联合脾脏的远侧胰体尾切除术或全胰切除术等标准术式。由于传统术式涉及多个吻合口的消化道重建和较大的手术切除范围,术后出现瘘的风险较高且胰腺内外分泌功能容易受损。因此,针对部分良性和低度恶性的胰腺肿瘤,建议采用保留功能的胰腺手术,旨在治疗胰腺疾病的同时保留更多的胰周器官、胰腺实质及相对完整的消化道连续性,以期提高患者近远期生活质量。此外,随着腹腔镜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其辅助下的胰腺手术已相继在临床开展,且被证明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本文从保留胰周器官、保留胰腺实质及促进胰腺功能恢复等角度进行分类,综述了目前临床上的几种常见术式及其临床应用和技术开展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