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针调节核因子-κB通路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去分化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观察电针对 2 型糖尿病(T2DM)大鼠血清白介素 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胰腺核因子-κB(NF-κB)通路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胰岛β细胞去分化治疗T2DM的可能机制.方法:从18 只SPF级雄性Wistar大鼠中随机挑选 6 只作空白组,余下 12 只经高糖高脂饲料喂养结合腹腔注射 2%链脲佐菌素溶液(35 mg/kg)制备T2DM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 6 只.电针组以电针干预双侧"足三里""三阴交""胃脘下俞""脾俞",连续波,频率15 Hz,电流强度2 mA,每次2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持续干预6周.检测造模前及干预前后大鼠空腹血糖(FBG).干预后,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IL-1β、TNF-α含量,并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E 染色法观察大鼠胰岛形态;Western blot 法检测大鼠胰腺叉头框架蛋白 O1(FoxO1)、胰腺十二指肠同源框 1(PDX-1)、神经元素 3(NGN3)、NF-κB p65 蛋白表达.结果:干预后,模型组FBG高于空白组(P<0.01),电针组FBG低于模型组(P<0.0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FINS、IL-1β、TNF-α含量及HOMA-IR升高(P<0.01),HOMA-β降低(P<0.01);胰腺FoxO1、PDX-1蛋白表达减少(P<0.01),NGN3、NF-κB p65蛋白表达增多(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血清FINS、IL-1β、TNF-α含量及HOMA-IR降低(P<0.01),HOMA-β升高(P<0.05);胰腺FoxO1、PDX-1蛋白表达增多(P<0.01,P<0.05),NGN3、NF-κB p65蛋白表达减少(P<0.01,P<0.05).空白组胰岛无明显异常;模型组胰岛形态不规则且与周围边界不清,胰岛存在免疫细胞浸润,β细胞核减少,胰岛细胞排列杂乱、细胞间隙增大;电针组胰岛形态、免疫细胞浸润情况、β细胞核数量较模型组改善,胰岛细胞排列及细胞间隙趋近正常.结论:电针可以降低 T2DM 大鼠血糖,减轻胰岛慢性炎性反应,改善胰岛β细胞去分化,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胰腺NF-κB通路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多维数据挖掘药食同源类中药治疗糖尿病足的用药规律及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4/13
目的 挖掘药食同源类中药治疗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的用药规律并探究其潜在分子机制,为开发针对DF的药膳疗法提供指导.方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中药方剂治疗DF的临床文献,将其中药名称规范化后与药食同源类中药名单比较,得到药食同源来源方药集;采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其用药规律,根据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确定对DF具有治疗作用的药食同源类核心中药;获取核心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其治疗DF的作用靶点,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以及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利用分子对接及动力学模拟,评估主要活性成分与其对应靶点的结合能力及结合稳定性.结果 共筛选出药食同源类中药方剂521条,其性温平,味甘苦,入心、脾经,以补虚和清热药为主;进一步分析得到具有强关联性组合药对4个,获得4个治疗DF的药食同源潜在新组方药;筛选出当归、黄芪、金银花、甘草和桃仁为治疗DF的药食同源类核心中药,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RAGE)、缺氧反应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信号通路;核心中药包含的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和β-谷甾醇分别与治疗DF的关键靶点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9,MMP9)及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及稳定性.结论 药食同源类中药主要通过调节气血凝滞、筋脉阻塞等病机发挥治疗DF的作用,其关键活性成分可通过作用于DF主要治疗靶点MMP9、PPARγ等,进而调节AGE-RAGE、HIF-1和胰岛素抵抗等信号通路协同治疗DF,"黄芪-金银花-甘草"是极具潜力的DF药膳疗法新组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李泉旺教授基于"胰脾同源"理论治疗胰腺癌经验
编辑人员丨2024/3/30
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其起病隐匿、易转移、预后差,常规的手术、放化疗皆不能取得良好效果.李泉旺教授基于多年临证经验,从"胰脾同源"角度认识胰腺癌,认为胰腺癌发病与脾之生理失常密切相关,发病之本为脾气亏虚、升降失调;病之标为痰浊、瘀血、癌毒;具体治则包括:其一健脾益气、固本夯基;其二理气疏肝、调和枢机;其三芳香化浊、解毒散结;病位在胰,涉及肝、脾.本文以"胰脾同源"理论为指导,总结了李泉旺教授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经验,文末附医案 1则以佐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从“凡土脏取决于胆”论治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
编辑人员丨2023/8/6
波动性高血糖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始动环节.减少血糖波动是目前血糖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根据中医学“凡土脏取决于胆”理论,阐述通过少阳胆之相火温养中焦脾胃,胆中精汁融化食物,胆气升发调理气机之生理功能,助脾胃腐熟运化水谷精微,激活TGR5信号通路,促进胰岛素分泌等途径共同维持人体血糖水平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胰腺脱细胞支架内胰岛素分泌细胞循环灌注培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测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BMSCs)诱导的胰岛素分泌细胞(IPCs)在大鼠胰腺脱细胞支架上的生长及功能发挥.方法 经脾动脉持续灌注洗脱剂制备胰腺脱细胞支架,对其进行组织染色,DNA、糖胺多糖(GAG)含量,生物相容性检测.含小鼠肌腱膜纤维肉瘤癌基因同系物A(MafA)、胰腺十二指肠同源异型盒-1(PDX-1)和神经源性分化因子-1(NeuroD1)的腺病毒联合导入mBMSCs,免疫荧光、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胰岛素(Insulin)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不同浓度葡萄糖刺激后胰岛素分泌情况.IPCs再种植于脱细胞支架内,培养后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荧光、FQ-PCR检测细胞生长及功能发挥.结果 经灌注后未见细胞残留,可见细胞外基质(ECM)保留,DNA定量提示细胞含量为(44.92±3.89) ng/mg(t=15.160,P=0.001),GAG含量为(30.27±2.70) ng/mg,(t=2.862,P=0.046),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胶原Ⅰ、纤连蛋白保留.三基因修饰的mBMSCs Insulin表达阳性,葡萄糖刺激试验显示其对不同浓度葡萄糖有反应.将IPCs在胰腺脱细胞支架内循环灌注培养,HE染色显示细胞在支架内生长良好,免疫荧光和FQ-PCR显示Insulin表达阳性,与二维培养比较,Insulin表达提高(t=15.030,P=0.004).结论 制备的大鼠胰腺脱细胞支架保存了基本的脉管结构及ECM,生物相容性良好.PDX-1、NeuroD1和MafA协同促进mBMSCs分化并获得Insulin合成和分泌能力.经三维循环灌注培养,IPCs能够在支架内生长及发挥功能,且细胞功能得到促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补脾健膵饮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信号转导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采用免疫组化考察胰岛素信号转导分子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和胰十二指肠同源盒因子(PDX-1)在实验大鼠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制成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分成正常组、模型组、盐酸吡格列酮组、补脾健膵饮高剂量组、补脾健膵饮中剂量组、补脾健膵饮低剂量组,4周后检测补脾健膵饮对STZ致大鼠糖尿病IRS-1以及PDX-1表达的影响.结果:补脾健膵饮对STZ致大鼠糖尿病模型可使PDX-1表达量明显上调及有效抑制IRS-1表达.结论:补脾健膵饮对糖尿病大鼠胰岛β细胞信号转导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鼠Mterf2基因cDNA的克隆、序列分析与组织表达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克隆BALB/c小鼠线粒体转录终止因子2(Mterf2)基因cDNA编码区序列,分析Mterf2 mRNA和蛋白质在小鼠大脑、心、脾、肺、肾、肝、胰腺、肌肉和睾丸等9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以BALB/c小鼠肝组织总RNA为模板,RT-PCR扩增Mterf2基因cDNA编码区序列,将其克隆至pMD-19T载体,通过菌落PCR、双酶切和DNA序列测定进行验证;采用MEGA 6.0软件构建Mterf2基因系统发生树;通过Northern印迹和qRT-PCR方法检测Mterf2基因mRNA在小鼠各组织中的表达量;通过Western印迹检测MTERF2蛋白在小鼠多个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克隆获得BALB/c小鼠Mterf2基因cDNA的编码区序列,其全长1158 bp,编码385个氨基酸残基,克隆到的序列与GenBank参考序列的同源性为100%,无任何碱基突变和移码突变.小鼠Mterf2基因与大鼠Mterf2基因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1.0%,在系统发生树上聚类为一簇.Mterf2基因mRNA和蛋白质在BALB/c小鼠心、脑、肝和肾等新陈代谢旺盛的组织中表达丰度最高,其次是在胰腺、睾丸和肌肉组织,而在脾和肺组织中表达相对较低.结论:克隆了BALB/c小鼠Mterf2基因cDNA的编码区序列,并进行了多种组织的表达特征分析,为后续研究Mterf2基因在实验动物体内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翘嘴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Ⅰ, IGF-Ⅰ)对于翘嘴鲌(Culter alburnus)生长性状的影响, 对其DNA序列进行了克隆.翘嘴鲌IGF-Ⅰ全长14567 bp, 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其5个外显子长度分别为298、160、182、36 和1360 bp.推测的阅读框为486 bp, 编码由161个氨基酸组成的IGF-Ⅰ前体蛋白.前体肽由信号肽、成熟肽、E肽三部分组成, 其中信号肽44个氨基酸, 成熟肽70个氨基酸, E肽47个氨基酸.成熟肽由B、C、A、D四个区域组成, 其中B结构域和A结构域的保守性最高, 在这2个区域包含由 6个半胱氨酸残基形成的3个二硫键.翘嘴鲌B区域还包含保守的IGF-Ⅰ受体识别序列(PheB23-TyrB24-PheB25). E肽的长度表明翘嘴鲌IGF-Ⅰ属Ea-2型.同源性分析表明翘嘴鲌与鲤科鱼类的IGF-Ⅰ编码氨基酸同源性较高, 为94%-100%, 但在聚类分析中翘嘴鲌并不是首先和鲌亚科的鱼类聚集在一起.Real-time qPCR组织特异性表达结果显示IGF-Ⅰ mRNA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 脾、心脏、精巢、脑次之, 肾、鳃、胃和卵巢中表达量较低.翘嘴鲌IGF-Ⅰ基因4个内含子长度分别为1170、9364、251 和1746 bp.相对外显子来说, 种间内含子变异较大, 其中第三内含子变异最大.翘嘴鲌IGF-Ⅰ基因中包含6个微卫星, (GATG)5AATAT (ATAG)11位于第一内含子中, (CT)8、(TTA)5、(AC)13、(TG)12和(ATT)5位于第二内含子中.其中4个微卫星位点具有多态性, 将它们在120尾同塘养殖的翘嘴鲌中进行基因型与生长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表达、功能及其转录调控特征奠定了分子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1临床资料患者女,52岁.因腹胀20余天,加重2d,于2018年4月16日入院,无腹痛、寒战、发热、恶心、呕吐,无皮肤及巩膜黄染,大、小便均正常.患者于当地医院行肝、胆、脾CT平扫+增强检查示肝脏多发占位性病变.(1)患者入院体格检查: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双下肢无水肿;腹部柔软,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肋下约4 cm、剑突下约8 em,质地坚韧,墨菲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次/min.(2)患者入院血常规检查:WBC 6.7×109/L,Hb146 g/L,PLT 123.0× 109/L.肝功能检查:ALT 65 U/L,AST51 U/L,Alb 32.4 g/L,TBil 35.67 μmol/L,DBil 23.24 μmol/L,IBil 12.43 μmol/L,ALP 311 U/L,GGT 589 U/L.肿瘤标志物检查:CA50 23.43 kU/L,CA19-9 11.14 kU/L,CEA 6.20 μg/L,AFP 2.83 μg/L.(3)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肝内探及多个略强回声光团,较大者位于肝右叶,大小约10.4 cm×8.0 cm,边界尚清晰,形态尚规则,内部可见少许血流信号.肝脏CT检查:肝实质密度弥漫性减低,平均CT值约为49 HU,同层面脾脏平均CT值约为53 HU;肝脏表面光滑,轮廓清晰,肝脏体积明显增大,肝实质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及高密度影,边缘欠清晰,CT值为47~59 HU;增强CT扫描检查示病灶呈轻中度强化,部分边缘可见环状强化(图1).电子胃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PET-CT检查:肝脏明显增大,其内多发稍低密度灶,延迟显像代谢稍高,考虑低度恶性病变;全身PET-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4)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考虑诊断为肝脏原发性病变,为明确病变性质,行超声引导下肝脏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病变组织未见坏死,核分裂象罕见,考虑为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1~2级(图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结果:Ki-67阳性率为5%,CD56(图3)、CK(AE1和AE3)、突触素(图4)表达均为阳性,嗜铬蛋白A(图5)、尾型同源盒基因2、甲状腺转录因子-1表达均为阴性.结合病理学和影像学检查结果排除胃肠道及胰腺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为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rimary hep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PHNETs),G1 ~ G2级,低级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基于“脾胰同源”应用养阴益气活血法减少血糖波动干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基于“脾胰同源”应用养阴益气活血法观察参芪复方对糖尿病血糖波动的影响.方法 建立由高脂饲料喂养的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大鼠模型,实验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参芪复方组,西药西格列汀组,各组灌胃8周.实验期间观察动物一般状况,在灌胃的第4周每周1次测定1日内5个时间点的血糖情况,并计算MBG、SDBG、LABG值.灌胃8周后处死GK大鼠,检测各组血脂水平、CRP、血清胰岛素、血清胰高血糖素、血清GLP-1,对腹主动脉及胰腺组织进行HE染色后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参芪组一般状况优于模型组,血糖波动方面,每日平均血糖标准差(SDBG)和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值优于模型组.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以及C反应蛋白(CLRP)较模型组降低,但与西药组无统计学意义.胰岛素(INS)与胰高血糖素(GC)与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而GLP-1较模型组有显著的差异(P<0.01).病理方面,参芪组腹主动脉和胰腺切片优于模型组和西药组.结论 应用参芪复方可以改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GK大鼠的一般状态,提高GLP-1的浓度,控制血糖的波动幅度;且可以改善脂代谢紊乱,降低CRP,减轻模型GK大鼠血管内皮损伤,延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