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治疗胸腹主动脉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技术治疗胸腹主动脉的近期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22例胸腹主动脉瘤患者在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2例接受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手术修复(abdominal aortic debranch,AAD),10例接受传统的胸腹主动脉置换术(thoracoabdominal aortic replacement,TAR)。AAD包含两期:一期手术为正中开腹,Y形人工血管置换肾下腹主动脉及双侧髂总动脉,同时重建腹主动脉分支,右侧分支人工血管-右肾动脉-左肾动脉,左侧分支人工血管-肠系膜上动脉-肝总动脉;二期为腔内修复锚定近远期正常主动脉或人工血管。对比分析两种方式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临床效果。结果:总体死亡比例为13.6%,TAR组死亡比例明显更高(0对30%)。主要病因为夹层(91.7%对90.0%, P=0.895)。Crawford分型两组均以Ⅱ型为主(58.3%对50.0%, P=0.082)。TAR组马方综合征患者比例更高(30%对0, P=0.046)。术后24 h引流TAR组显著更多[(355.0±199.2)ml对(1244.0±716.1)ml, P=0.003]。TAR组肺部感染比例更高(40%对0, P=0.018)。住院费用AAD组更高[(28.4±8.3)万元对(19.3±10.4)万元, P=0.033]。 结论:分期杂交腹主动脉去分支化技术可以有效治疗胸腹主动脉瘤,与传统胸腹主动脉置换相比,手术创伤更小但费用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闭合式股静脉-股动脉体外循环在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新型闭合式股静脉-股动脉体外循环(closed-CPB)与开放式体外循环(open-CPB)在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11月至2023年5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在股静脉-股动脉体外循环辅助下共完成46例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为了更好应对"分段阻断"带来的血流动力学紊乱,我们改进回路连接方式:在开放式回路的基础上,将静脉引流管用3/8英寸"Y"型接头分出管路直接连于离心泵入血口;储血器出血口连接滚压泵,滚压泵后管路用3/8英寸"Y"型接头连接于离心泵出血口和膜肺入血口之间;钳闭储血器入血口,可以隔离储血器实现闭合式转流。在closed-CPB辅助下共完成15例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closed-CPB组),我们将其与先前应用open-CPB完成的病例(open-CPB组)进行对比分析,收集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首要观察指标为术中和术后24 h血压、血制品用量、血液回收量、乳酸水平和缩血管药物用量,次要观察指标为并发症和临床结局等。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比较分别采用 t检验、 U检验、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closed-CPB组的血制品用量少于open-CPB组,其中在术中和术后24 h红细胞用量、冷沉淀用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0,4.0)比4.5(2.3,8), Z=2.563, P<0.05;3.0(0.0,3.8)比4.0(3.8,8.0), Z=2.950, P<0.01;0(0,0)比6(0,10.0), Z=2.973, P<0.01]。closed-CPB组的血液回收量明显少于open-CPB组[800(670,855)比1 500(811,1 950), Z=2.977, P<0.01]。open-CPB组的缩血管药物用量明显多于closed-CPB组,其中多巴胺泵入药量和去氧肾上腺素单次给药量分别为[(19.4±5.6)比(37.5±9.9), t=-6.576, P<0.01]和[(0.6±0.1)比(1.4±0.3), t=-8.836, P<0.01],然而,其SBP(Systolic Blood Pressure)低于80 mmHg的时间却明显长于closed-CPB组[(47.6±9.5)比(32.7±8.9), t=-5.105, P<0.01],open-CPB组的最高Lac水平亦显著高于closed-CPB组[(10.2±3.6)比(4.6±2.4), t=-5.488, P<0.01]。open-CPB组30 d内死亡率明显高于closed-CPB组[7(22.6%)比0(0), χ2=2.437, P<0.01]。 结论:新型回路连接方式可以安全地实现闭合式体外转流,通过调节滚压泵能够更为方便和有效地调控有效循环血量,及时回输失血,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良好的组织灌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主动脉夹层再次近端主动脉手术的近中期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回顾性总结主动脉夹层再次近端主动脉手术的临床结果和经验。探讨首次手术与再次手术的关系,再次手术指征、体外循环策略、术中技术细节以及术后早中期结果。方法: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28例患者接受29次再次正中开胸近端主动脉手术。全组男23例,女6例;年龄(45.1±12.7)岁。马方综合征15例(15/29,51.7%),白塞病3例(3/29,10.3%)。患者首次手术方式包括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置换、Bentall手术和升主动脉替换术,同期孙氏手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再次手术指征为:急慢性A型主动脉夹层远端扩张、近端主动脉瘤、吻合口漏、炎性主动脉病变致瓣周漏、机械瓣功能障碍合并主动脉瘤和主动脉根部脓肿。再次手术方式包括Bentall手术,Cabrol手术,Wheat手术,再植法保留主动脉瓣的根部替换术手术,吻合口漏修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全弓替换+支架象鼻置入术(孙氏手术),升-右股动脉转流,腹主动脉替换。结果:全部患者住院死亡1例(3.4%),原因为术后出现严重肺部并发症,双肺实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低氧死亡。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症2例(6.9%),1例经ECMO辅助后痊愈,1例术后半年死亡。术后二次开胸止血3例(10.3%),肾衰需要透析3例(10.3%),下肢轻瘫1例(3.4%),均痊愈出院。随访期间因低心排血量综合症、多脏器衰竭死亡1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1例。1例患者Bentall术后冠状动脉开口瘤样扩张行Cabrol术,术后1年再发A型夹层行再次孙氏手术。结论:心脏和主动脉手术后的再次主动脉近端手术安全有效,近中期结果良好。术前全面评估,术中顺利开胸和建立体外循环,有效的脏器保护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主动脉疾病,特别是马方综合征患者再手术的可能性较大,要严密随访,必要时及时手术,避免主动脉破裂。孙氏手术适于复杂弓部二次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体感诱发电位和脑脊液指标监测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和脑脊液生化指标对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分析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和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8月至2021年8月进行胸腹主动置换术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监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变化,并在术后采集脑脊液,检测脑脊液中胶质纤维酸蛋白(GFAP)、神经丝蛋白亚单位(NFL)和S100B蛋白表达水平。56例患者根据是否出现脊髓损伤分为损伤组和无损伤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中体感诱发电位和脑脊液生化指标(GFAP、NFL和S100B)的变化。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56例患者手术时间[(697.35±139.52) min],体外循环时间[(192.87±75.56) min],停循环时间[(17±4) min],术后监护病房停留时间[(9.51±3.85) d]。术后脑脊液压力[(12.89±4.25) mmHg(1 mmHg=0.133 kPa)]。术后7例发生脊髓损伤,其中即刻性瘫2例,延迟性瘫5例,脊髓损伤发生率为12.5%。脊髓损伤组患者术中体感诱发电位阳性率[85.71%(6/7)]明显高于无损伤者[22.45%(1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2.901, P>0.05)。脊髓无损伤组患者脑脊液压力[(9.18±3.14) mmHg]与无损伤者术中体感诱发电位阳性率[(13.25±4.29) mm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3.012, P<0.05);脊髓无损伤组患者脑脊液GFAP、NFL和S100B水平[(0.41±0.15)、(4.36±0.59)、(1.23±0.18) ng/ml]明显低于脊髓无损伤组患者[(0.79±0.11)、(6.69±0.79)、(2.24±0.27) 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09、2.901、3.328, P<0.05)。 结论:体感诱发电位和脑脊液指标变化与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后脊髓损伤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主动脉夹层误诊为脑梗死溶栓后急诊手术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男,61岁。因“右下肢进行性无力伴麻木5 h,溶栓后确诊主动脉夹层1 h”于2021年11月15日入住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既往高血压史10年,近日未规律服用降压药及检测血压。患者于入院5 h前出现右下肢进行性无力伴麻木,遂就诊于当地医院卒中中心,颅脑 CT 未见出血,查体右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4级,余神经系统查体阴性。颅脑核磁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左侧额叶异常信号,左侧大脑前动脉远端狭窄,基底动脉重度狭窄。3 h前查体见右上肢肌力正常,右下肢肌力下降至2级,伴有疼痛不适,持续不能缓解,考虑急性脑梗死加重,予注射用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0.9 mg/kg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患者右下肢肌力进一步下降至1级,末梢皮温下降,足背动脉未触及,行超声心动图及四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主动脉夹层可能性大。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证实为主动脉夹层表现(Debakey I型,见图1),肠系膜上动脉局部闭塞,右侧髂内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闭塞。为手术治疗急转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入院查体:体温36.3 ℃,脉率6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05/52 mmHg(1 mmHg=0.133 kPa);意识清醒、双侧瞳孔正常,口角无歪斜,伸舌居中;胸腹部查体无异常;右下肢肌力1级,右下肢浅感觉减退,皮温低,足背动脉未触及,余神经系统查体阴性。术前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27.7 s,国际标准化比值2.27,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51.9 s,纤维蛋白原0.32 g/L,D-二聚体17.97 mg/L。积极输注冷沉淀、血浆及人纤维蛋白原对症治疗后复查凝血功能:PT 16.6 s,国际标准化比值1.52,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43.6 s,纤维蛋白原1.72 g/L。急诊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支持下行右冠状窦成形+主动脉根部成形+升主动脉置换+孙氏手术治疗,术中出血量约1 500 mL,予以自体血回输并大量血制品输注,术后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心脏射血分数(EF)50%左右,血压控制尚可,尿量正常,右侧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术后右股部及小腿肿胀进行性加重,血管超声检查提示腹主动脉及右股动脉血流尚可,足背动脉血流量较前明显减弱。实验室检查肌红蛋白持续升高至3 000 μg/L,考虑再灌注损伤引起右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11月17日予外科手术切开减张治疗,术中见肌肉缺血水肿并部分坏死,术后血压80/40 mmHg,EF 40%,肌酐持续升高至497 μmol/L,并出现无尿,考虑横纹肌溶解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合并分布性休克,予去甲肾上腺素1.0 μg·kg -1·min -1联合肾上腺素0.5 μg·kg -1·min -1抗休克、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清除肌红蛋白、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11月21日患者意识转清,心率90~110次/min,平均动脉压70~85 mmHg,尿量10 mL/h左右,肠鸣音未闻及,腹胀明显,左下腹压痛及反跳痛。结合术前主动脉CTA检查提示肠系膜上动脉局部闭塞,不除外缺血性肠病及消化道穿孔可能。复查腹腔CTA提示:肠系膜上动脉重度狭窄(见图2)、肠系膜下动脉远端闭塞、腹腔膈下游离气体(见图3)、降结肠、部分乙状结肠可见肠壁积气(见图4),考虑缺血性肠病、肠穿孔。急诊行结肠部分切除+横结肠造口术。术中见降结肠下段、乙状结肠、直肠上段达腹膜反折上约1.5 cm处肠壁散在片状坏死灶并穿孔(见图5),左下腹及盆腔可见大量浑浊腹腔积液。予大量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并留置引流管。术后血流动力学难以维持,去甲肾上腺素2.0 μg·kg -1·min -1、垂体后叶素2 U/h、肾上腺素1.0 μg·kg -1·min -1持续泵入,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EF28%,膀胱腹压检测35 mmHg以上,考虑脓毒性休克、脓毒性心肌病、腹高压综合征。建议静脉动脉体外膜肺氧合(VA-ECMO)及开放腹部刀口减压治疗,患者近亲属拒绝,最终循环难以维持于2021年11月25日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主动脉术式中国专家共识——胸腹主动脉置换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当主动脉壁结构破损、管壁变薄,在管腔内高压血流冲击下,局部向外膨胀扩张并达到正常主动脉直径的1.5倍以上时定义为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指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至髂动脉分叉之间的主动脉瘤。由于胸腹主动脉瘤累及范围广,涉及几乎全身所有内脏器官,手术无法避免会导致器官缺血,且手术切口、手术范围毗邻关系复杂,手术时间长,术后全身系统均可能出现并发症,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一直是主动脉外科中的难点。近年来手术推广、麻醉管理、体外循环技术、术后监护水平、抗凝血药物甚至人工材料的改进,显著提高了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的安全性。本共识详细描述技术难点,包括胸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的显露、腹腔脏器血管重建等细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合并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53岁男性患者,在我院杂交手术室行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孤立性腹主动脉夹层合并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先行腹主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置入Endurant Ⅱ ETBF2513C145EE覆膜支架和Endurant Ⅱ ETLW1613C93EE髂动脉短分支支架。随后在体外循环下完成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置入23 mm CARBOMEDICS双叶机械主动脉瓣1枚。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第2天拔除气管插管,转回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复查超声心动图、胸腹主动脉CTA,效果满意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一般情况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型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58例TEVAR术后再发A型夹层患者的资料。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57.0±6.7)岁(范围:31~71岁)。术后再发A型夹层距TEVAR的时间[ M( Q R)]为37 d(72.8个月)(范围:1 h至14年)。48例急诊手术,9例亚急诊手术,1例转运至手术室途中因夹层破裂死亡。57例手术患者均行主动脉根部处理。54例于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下行全弓置换,3例(年龄>65岁)于浅低温下行弓部去分支吻合+升主动脉置换+弓降部覆膜支架植入术。 结果:手术时间(445±32)min(范围:382~485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03±19)min(范围:89~133 min),心肺转流时间(189±27)min(范围:162~221 min),术中出血量(665±343)ml(范围:450~1 750 ml)。术后ICU停留时间5(6)d(范围:2~27 d),术后住院时间14.0(4.5)d(范围:2~36 d)。死亡3例,包括严重脑部并发症2例,严重肝功能不全合并消化道出血导致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后随访0.5~7.0年,1例术后3个月发生左冠状动脉吻合口漏,行再次手术,2例再次行胸腹主动脉置换,其余患者CT血管造影未见吻合口漏和支架扭曲膨胀不全。4例随访期间死亡,1例术后2年突发脑梗死。结论:TEVAR术后再发A型夹层多数与支架移植物相关,积极的外科手术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弓部优先策略用于全胸主动脉置换术的近中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弓部优先策略用于全胸主动脉置换的近中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在河南省胸科医院大血管外科接受治疗的1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Crawford Ⅰ或Ⅱ型全胸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38±5)岁(范围:28~45岁)。7例为马方综合征,1例为主动脉缩窄。手术均采用浅低温弓部优先策略,首先经胸部正中小切口联合左后外侧第6肋间切口,其次应用四分支人工血管与头臂动脉端端吻合保证脑部供血,阻断循环后行心内及主动脉近端操作,开放循环后完成肋间动脉重建及胸降主动脉置换。结果:手术时间(645.9±91.7)min(范围:505~840 min),术后发生脑栓塞1例,乳糜胸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4~47个月,1例于术后3个月因腹主动脉瘤进展行胸腹主动脉+髂动脉切除并置换,2例肋间动脉管道堵塞,余生活质量良好。结论:采用弓部优先策略一期行全胸主动脉置换手术风险可接受,近中期效果满意,无分期手术中残余主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是治疗年轻且器官功能良好的复杂主动脉病变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闭合式股静脉-股动脉体外循环在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 对比分析新型闭合式股静脉-股动脉体外循环(closed-CPB)与开放式体外循环(open-CPB)在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8年11月至2023年5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在股静脉-股动脉体外循环辅助下共完成46例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为了更好应对"分段阻断"带来的血流动力学紊乱,我们改进回路连接方式:在开放式回路的基础上,将静脉引流管用3/8英寸"Y"型接头分出管路直接连于离心泵入血口;储血器出血口连接滚压泵,滚压泵后管路用3/8英寸"Y"型接头连接于离心泵出血口和膜肺入血口之间;钳闭储血器入血口,可以隔离储血器实现闭合式转流.在closed-CPB辅助下共完成15例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closed-CPB组),我们将其与先前应用open-CPB完成的病例(open-CPB组)进行对比分析,收集两组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首要观察指标为术中和术后24 h血压、血制品用量、血液回收量、乳酸水平和缩血管药物用量,次要观察指标为并发症和临床结局等.计量资料、计数资料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U检验、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closed-CPB组的血制品用量少于open-CPB组,其中在术中和术后24 h红细胞用量、冷沉淀用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0,4.0)比4.5(2.3,8),Z=2.563,P<0.05;3.0(0.0,3.8)比 4.0(3.8,8.0),Z=2.950,P<0.01;0(0,0)比 6(0,10.0),Z=2.973,P<0.01].closed-CPB 组的血液回收量明显少于 open-CPB 组[800(670,855)比 1 500(811,1 950),Z=2.977,P<0.01].open-CPB组的缩血管药物用量明显多于closed-CPB组,其中多巴胺泵入药量和去氧肾上腺素单次给药量分别为[(19.4±5.6)比(37.5±9.9),t=-6.576,P<0.01]和[(0.6± 0.1)比(1.4±0.3),t=-8.836,P<0.01],然而,其 SBP(Systolic Blood Pressure)低于 80 mmHg 的时间却明显长于 closed-CPB 组[(47.6±9.5)比(32.7±8.9),t=-5.105,P<0.01],open-CPB 组的最高 Lac 水平亦显著高于 closed-CPB 组[(10.2±3.6)比(4.6±2.4),t=-5.488,P<0.01].open-CPB 组 30 d 内死亡率明显高于 closed-CPB 组[7(22.6%)比 0(0),x2=2.437,P<0.01].结论 新型回路连接方式可以安全地实现闭合式体外转流,通过调节滚压泵能够更为方便和有效地调控有效循环血量,及时回输失血,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良好的组织灌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