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现为反复气胸、咯血的血管型Ehlers-Danlos 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性,16岁,入院前1年反复气胸、咯血、呼吸困难,于外院先后行5次胸腔闭式引流术,胸部CT示胸膜下肺大疱、右下肺团片状实变伴厚壁空洞形成,体检双手掌指关节、近端指关节、远端指关节可见过度活动,左侧踝部可见最大径1.5 cm淤血斑,基因检测结果显示COL3A1 c1816-2A>G剪切突变阳性。最终诊断为血管型Ehlers-Danlos 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气胸术后非眼科手术失明紧急诊疗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36岁男性患者,右侧自发性气胸。2022年2月6日在静吸复合麻醉下行胸腔镜下右肺大疱结扎+切除术,使用过氧化氢溶液胸腔冲洗+胸膜摩擦行胸膜固定。术后患者出现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数小时内下降至仅剩光感,临床诊断为气胸术后非眼科手术失明。予以紧急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治疗,从眼部和中枢神经系统两方向寻找病因。最终排除眼部血管神经损伤,确定损伤部位在右侧颞枕叶脑回,临床诊断为皮质盲。治疗后患者视力恢复,未出现永久视力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内科胸腔镜行医用胶辅助氩等离子体凝固术联合巨型肺大疱减容术治疗胸膜下肺大疱所致自发性气胸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经内科胸腔镜行医用胶辅助氩等离子体凝固术(简称“APC plus”)联合巨型肺大疱减容术(简称“一镜加一针”)治疗高分辨率CT(HRCT)显示多发且部分直径≥4 cm的胸膜下肺大疱(SPB)所致自发性气胸(SP)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日照市中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采用“APC plus”联合“一镜加一针”治疗46例SP并多发且大小不等SPB(其中至少有1个SPB的直径≥4 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4例,年龄31~79(68.5±10.3)岁。统计术后停止漏气时间、术后1周SPB消失率及缩减程度、术后2年SP复发率及近远期并发症。结果:共纳入46例患者,SPB消失或接近完全消失39例(84.78%),减少或缩小5例(10.87%),无变化2例(4.35%)。40例患者1周内停止漏气,6例患者超过1周停止漏气。11例患者完成术后3年随访,13例患者完成术后2年随访,6例患者完成术后1年随访,其中1例复发。46例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APC plus”联合“一镜加一针”对HRCT显示多发且部分直径≥4 cm SPB的SP患者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工气胸条件下CT定位对内科胸腔镜巨型肺大疱减容术前胸膜粘连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日照市中医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我院内科胸腔镜巨型肺大疱减容术前人工气胸条件下CT定位(CTLAP)的32例患者资料。通过一致性检验的方法评价 CTLAP和胸腔镜诊断胸膜粘连的一致性。CTLAP对胸膜粘连的阳性预测值92.6%,阴性预测值80.0%,敏感度96.2%,特异度66.7%,准确度90.6%。根据CTLAP优化手术入路,使所有胸膜粘连患者避免了常规入路可能导致的进镜困难、进镜相关肺及大疱损伤等并发症,为内科胸腔镜巨型肺大疱减容术前适宜病例选择、手术入路优化及减少损伤等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全肺切除术后气胸行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麻醉处理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女性,年龄29岁,因"右侧胸闷、胸痛1月余"入院。曾于2016年因左侧肺结核、支气管狭窄行左全肺切除术。患者平素活动耐力一般,能缓慢爬3层楼,体能当量4 MET。外院胸部X片示右侧气胸,肺压缩约60%,行胸腔闭式引流术1月余,病程中持续1~2级漏气。半月前行胸膜腔灌注高渗葡萄糖治疗后漏气无明显好转。2 d前患者因胸腔引流管移位、引流不畅致气急、严重紫绀,调整引流管位置后,症状缓解。入院胸部CT(图1)示:右侧气胸,右肺上叶前段肺大疱;左肺切除术后改变,右肺部分疝入左侧胸腔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内科胸腔镜下治疗手术相关支气管胸膜瘘一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支气管胸膜瘘(bronchopleural fistula, BPF)又称支气管残端瘘,指支气管残端和胸膜腔之间出现异常通道,气道内的气体及炎性分泌物持续外漏,或胸腔内的感染性液体进入气道或肺部,进而出现反复胸腔积液、气胸及脓胸、肺部感染、全身气肿、呼吸衰竭等伴随症状,病死率达40.0%~72.0%[1,2]。常见的原因包括肿瘤、感染等疾病以及医源性的因素,包括肺脏介入治疗、外科手术等,是胸外科治疗术后的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3,4]。外科手术治疗不仅费用高,而且再次手术创伤较大、失败率高[5]。当前内科胸腔镜介入治疗技术的兴起为BPF的非外科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6,7]。将我科于近期采用内科胸腔镜介入成功治疗1例肺大疱切除术后并发支气管胸膜瘘,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胸膜固定术辅助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下行肺大疱切除和胸膜固定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我院157例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65例,男52例、女13例,年龄34.77 (17~ 73)岁,行VATS肺大疱切除术+胸膜固定术;B组92例,男76例、女16例,年龄34.66(16~ 72)岁,未行胸膜固定术,其中A组术前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9例,B组术前行胸腔闭式引流术39例.结果 随访3个月~4年.在复发率方面A组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前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患者中:A组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大于B组,但术后住院时间短于B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前未行胸腔闭式引流术的患者中:A组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胸腔总引流量大于B组,术后住院时间长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胸膜固定术并不能降低气胸复发率.术前行胸腔闭式引流术,术中行胸膜固定术能有效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因此建议行胸膜固定术.而术前未行胸腔闭式引流的,术中不采用胸膜固定术能有效减少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胸腔总引流量及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效果优于胸膜固定术组,因此不建议加行机械法胸膜固定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多排螺旋CT重建在囊腔型肺癌中的应用及病理对照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多排螺旋CT重建在囊腔型肺癌中的应用及病理对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3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28例囊腔型肺癌患者的多排螺旋CT重建结果及术后病理结果.结果 多排螺旋CT重建结果显示,囊腔型肺癌癌灶位于右肺16例,位于左肺12例,位于两上中肺16例,位于两下肺12例.平均肿瘤直径为(33.45±13.26)mm,平均癌灶中心距胸膜(21.47±8.24) mm,平均囊腔直径为(20.11±10.36)mm.Mario分型评定结果显示:Ⅰ型8例,Ⅱ型2例,Ⅲ型8例,Ⅳ型10例.单个囊腔12例,多个囊腔16例,囊腔内出现分隔16例.血管集束征26例,其中6例呈现肿瘤周围气管血管束生长.斑片/条索影14例.与首次CT结果相比,末次CT随访结果显示:囊腔直径缩小3例,囊腔外结节直径增大5例,囊外结节密度增高4例.入组患者中腺癌25例,其中浸润性腺癌20例,腺鳞癌3例,原位腺癌2例.囊腔表面被覆肿瘤细胞6例,肿瘤中央坏死2例,瘤内含肺大疱6例,瘤内支气管扩张10例,瘤内见滋养血管26例.结论 囊腔型肺癌以浸润性腺癌最多见,在多排螺旋CT检查结果中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其病理学基础可能与在原囊腔基础上继发性出现肺癌、支气管腔内肿瘤或破坏肺泡结构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肺通气经乳晕单孔胸腔镜治疗男性自发性气胸
编辑人员丨2023/8/6
自发性气胸多为肺大疱破裂所致,手术切除肺大疱并行胸膜固定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胸腔镜肺大疱切除、胸膜固定术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三孔法、二孔法、单孔法均有报道. 随着人们对手术切口美容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年轻患者,经男性乳晕切口完成胸腔镜手术的报道逐渐增加[1,2]. 经胸手术的麻醉通常需双腔气管插管,患侧肺不通气,通气侧及未通气侧肺均可能存在肺灌注损伤,同时双腔气管插管较单腔气管插管价格更高. 2015 年6月~2016年12 月,我科收治青年男性自发性气胸56例,采用双肺通气下经乳晕单孔胸腔镜切除肺大疱,胸腔探查及胸内操作时选择小潮气量(4 ~6 ml/kg ) ,均获成功,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青年人气胸合并早期肺癌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男,23岁,因"突发胸闷及胸痛1天"于2014-11-07入院.既往体健.入院查体:右肺叩诊鼓音,呼吸音弱,左肺呼吸音清,未及干湿啰音.胸片:右侧液气胸,肺压缩45%.急诊行右侧胸腔闭式引流术,2014 -11 -09胸部CT示左上肺叶见一直径约8 mm磨玻璃影小结节,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右侧气胸(图1).2014-11-11在全麻下行单孔胸腔镜左上肺楔形切除和右上肺大疱切除术.术中冰冻病理诊断:左上肺微浸润腺癌.术后病理示左上肺结节与周围界线尚清,胸膜未侵犯,脉管内未见癌栓,诊断微浸润腺癌(图2).术后随访27月余,复查胸部CT等未见肿瘤的转移及复发,纵隔淋巴结未见肿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