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外胆管癌内镜下射频消融术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下射频消融治疗肝外胆管癌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山西省人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2年1月就诊的不可手术切除的78例肝外胆管癌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患者均行内镜下射频消融术。取患者治疗前1天、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因子水平。选取与患者年龄、性别相同的健康体检者78名作为健康对照,并行相同指标检测。结果:患者治疗前1天外周血总胆红素为(193±83)μmol/L,治疗后1周降至(55±49)μmol/L( t=16.70, P<0.001);治疗前1天γ-谷氨酰转移酶为(242±108)U/L,治疗后1周降至(92±70)U/L( t=19.12, P<0.001)。患者治疗前1天自然杀伤(NK)细胞、CD3 + T细胞、CD4 + T细胞比例和CD4 + T细胞比例与CD8 + T细胞比例比值(CD4/CD8)、干扰素γ(IFN-γ)水平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均 P<0.05),CD8 + T细胞比例、调节性T细胞比例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均 P<0.001),患者治疗前1天与健康对照组间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差异无统计意义( P=0.545)。治疗后1周及1个月患者NK细胞、CD3 + T细胞、CD4 + T细胞比例和CD4/CD8、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1天升高(均 P<0.001),治疗后1个月均较治疗后1周下降(均 P<0.001);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个月患者CD8 + T细胞比例、IL-4水平均较治疗前1天下降(均 P<0.001),治疗后1个月均较治疗后1周上升(均 P<0.001);治疗后1周和1个月调节性T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1天下降(均 P<0.001),治疗后1个月较治疗后1周下降( P<0.001)。 结论:肝外胆管癌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内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可减轻患者的免疫抑制,提高细胞免疫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和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筛选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患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3月至2023年8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介入治疗的PHN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既往病史和手术史、症状、药物治疗情况、临床疼痛评分、介入治疗前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介入治疗方法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PHN患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构建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C指数和Hosmer-Lemeshow检验评价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绘制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进一步验证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长、病程延长、NLR增高、使用免疫抑制剂和脉冲射频治疗是PHN患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基于此构建的PHN介入治疗预后不良列线图预测模型C指数为0.844;校准曲线显示:预测预后不良概率与实际预后不良发生率的一致性较好;临床决策曲线显示:在该预测模型中,准确性和净获益较好。 结论:年龄增长、病程延长、NLR增高、使用免疫抑制剂和脉冲射频治疗是PHN患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PHN患者介入治疗预后不良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脉冲射频联合加巴喷丁对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PRF)联合加巴喷丁对急性带状疱疹神经痛(AHN)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1月至2022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123例AHN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1)对照组( n=61):采用加巴喷丁治疗;(2)研究组( n=62):采用加巴喷丁联合PRF治疗。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疼痛程度评价,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进行睡眠质量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10、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前列腺素E2(PGE2)、环氧化酶-2(COX-2)、IL-2、IL-6水平的差异。评估两组患者总体疗效以及后遗神经痛、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研究组男28例,女34例,年龄(62.8±8.5)岁。对照组男35例,女26例,年龄(64.0±7.8)岁。研究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分别为(7.96±1.33)、(1.52±0.60)分,对照组分别为(7.68±1.52)、(2.70±0.64)分。研究组治疗前、后SRSS评分分别为(31.74±5.90)、(12.06±2.81)分,对照组分别为(33.10±5.54)、(14.14±2.96)分;治疗前,两组VAS评分、SR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SR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 P<0.05),研究组VAS评分、SR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IL-10、CXCL-10、PGE2、COX-2、IL-2、IL-6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IL-10、CXCL-10、PGE2、COX-2、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IL-2水平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的血清IL-10、PGE2、COX-2、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后,研究组痊愈、有效、无效分别为35、26、1例,对照组分别为22、31、8例,研究组患者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12)。治疗后研究组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6.1%(10/62),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7.7%(23/61)( 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PRF联合加巴喷丁治疗AHN总体疗效及安全性较好,能更有效地缓解疼痛、改善睡眠、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24年美国心律学会年会电生理研究最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2024年5月16日至19日,第45届美国心律学会年会在美国波士顿市举行。本次年会上公布了众多电生理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现将脉冲电场消融研究进展、室性心动过速治疗进展与人工智能在心律失常诊疗中的应用研究3个领域的重点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引导下ICBN阻滞辅助治疗胸2脊神经水平AHN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 ICBN)阻滞辅助治疗胸2脊神经水平急性带状疱疹性神经痛(acute herpetic neuralgia, AHN)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9月于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接受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 DRG)脉冲射频治疗且疱疹皮损区累及腋下的45例AHN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超声引导下ICBN阻滞分为对照组(26例)和阻滞组(19例)。比较治疗前(T 0)、治疗后1个月(T 1)、治疗后2个月(T 2)和治疗后3个月(T 3)时数字分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同时比较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口服镇痛药物使用率、停药时间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发生率。 结果:与T 0时比较,两组患者T 1、T 2、T 3时NRS评分及PSQI降低( P<0.05);与对照组比较,阻滞组患者T 1、T 2时NRS评分降低( P<0.05),T 1时镇痛药物使用率降低( P<0.05)。阻滞组患者停药时间短于对照组(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ICBN阻滞辅助治疗胸2脊神经水平AHN具有良好的疗效,能够更好地缓解疼痛,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D打印导板在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3D打印个体化导航模板在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DRG-PRF)治疗中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63例接受DRG-PRF术的胸段PHN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 n=31)和对照组( n=32)。试验组利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背根神经节穿刺,对照组接受常规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穿刺。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3次穿刺发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手术并发症。 结果: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4.9%(79/93),高于对照组的30.2%(29/96)( P<0.001);试验组≥3次穿刺发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分别为4.3%(4/93)、1(1,1)次、2.9(2.8,3.0)min,均低于对照组的21.9%(21/96)、2(1,3)次、9.0(4.5,12.9)min( P<0.01);两组术前、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有1例刺破胸膜,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误入椎管、血肿、脊髓损伤、肢体运动障碍、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3D打印个性化导航模板是引导PHN患者行DRG-PRF治疗的有效手段,可显著提升DRG-PRF手术效率,但对手术效果并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射频火针与光动力疗法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炎性皮损的疗效与安全性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射频火针与光动力疗法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炎性皮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7月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收治的60例面部中重度痤疮患者,其中30例接受了射频火针治疗,30例接受了光动力治疗,两组年龄、性别分布、痤疮严重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射频火针组采用射频火针治疗,每4周治疗1次,共2次;光动力组采用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治疗,每2周治疗1次,共3次;两组均口服多西环素治疗8周。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的疗效、疼痛度及不良反应。统计分析采用 χ2检验、两独立样本 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治疗8周后,射频火针组有效率(93.33%,28/30)与光动力组(86.67%,25/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0.74, P = 0.389)。射频火针组疼痛度评分(4.80 ± 2.08)与光动力组(4.13 ± 1.8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 = 1.32, P = 0.194),两组疼痛程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Z = -1.13, P = 0.260)。射频火针组出现灼烧感3例(10.00%),肿胀疼痛4例(13.33%),红斑2例(6.67%),干燥脱屑2例(6.67%),未见反应性痤疮和色素沉着;光动力组出现灼烧感10例(33.33%),肿胀疼痛9例(30.00%),红斑8例(26.67%),反应性痤疮11例(36.67%),色素沉着2例(6.67%),干燥脱屑11例(36.67%)。射频火针组灼烧感、红斑、反应性痤疮、干燥脱屑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光动力组( χ2 = 4.81、4.32、13.47、7.95,均 P < 0.05);两组间肿胀疼痛、色素沉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 = 2.46、2.07,均 P > 0.05)。 结论:射频火针治疗面部中重度痤疮的疗效与光动力疗法相比同样显著,且安全性更高,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激光美容领域的进展和思考(2020—2021年)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该文回顾近1年来激光美容领域的相关进展,为现阶段的治疗提供了依据。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方面:联合激光或药物治疗对瘢痕效果优于单一治疗方式;皮秒激光对于亚洲人萎缩性痤疮瘢痕安全有效;皮秒激光平扫或蜂巢模式被证实对黄褐斑安全有效;葡萄酒色斑10次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后效果只能提高5%~10%,因此增加治疗次数收益不大;射频和聚焦超声仍是年轻化方面的主流设备,但近来证实皮秒激光、CO 2注射等也安全有效;非剥脱点阵激光仍是改善毛孔和妊娠纹的主要设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外周神经脉冲射频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脉冲射频(PRF)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1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PHN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RF组和联合组,每组50例。PRF组接受肌骨超声(MBU)引导下PRF(65V)治疗,联合组在PRF组的基础上进行rTMS(10 Hz)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T0)、治疗后1周(T1)、1个月(T2)和3个月(T3)的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OI)、生活质量量表(SF-36)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两组T0、T1、T2、T3各项评价指标(VAS、PSOI、SF-36、SDS)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PRF组(96.0%比86.0%, χ2=11.520, P<0.05),联合组T1、T2、T3的VAS[(5.06±0.25)分比(6.15±0.22)分, F=2.265, P<0.01;(2.26±0.32)分比(4.33±0.21)分, F=1.034, P<0.01;(1.35±0.11)分比(2.61±0.08)分, F=2.024, P<0.01]、PSOI[(10.55±0.78)分比(12.09±0.96)分, F=1.411, P<0.01;(8.65±0.87)分比(9.98±0.56)分, F=3.031, P<0.01;(7.56±0.22)分比(8.74±0.15)分, F=6.888, P<0.01]、SDS[(43.76±4.52)分比(45.61±3.21)分, F=2.783, P<0.01;(40.82±1.26)分比(41.95±0.53)分, F=6.514, P<0.01;(28.21±0.42)分比(31.70±0.17)分, F=2.468, P<0.01]评分均明显低于PRF组,而SF-36[(78.24±5.36)分比(75.66±1.25)分, F=5.418, P<0.01;(80.23±1.02)分比(79.27±5.41)分, F=2.177, P<0.01;(85.24±1.42)分比(81.23±1.24)分, F=3.926, P<0.01]评分明显高于PRF组。 结论:MBU引导下外周神经PRF联合rTMS治疗PHN效果显著,可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和抑郁程度并改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安全性高,优于单独使用PRF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短时程脊髓电刺激与脉冲射频调节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短时程脊髓电刺激(st-SCS)与脉冲射频调节(PRF)治疗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ZAP)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于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疼痛科接受st-SCS或PRF治疗的208例ZA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st-SCS组(107例)与PRF组(101例),经1∶1倾向评分匹配平衡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后,对2组匹配后各86例患者的术前、术后3 d、术后7 d、出院时及术后1、3、6、12、24个月的数字评估量表(NRS)评分以及NRS缓解率、药物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st-SCS组与PRF组患者术后3 d、术后7 d、出院时及术后1、3、6、12、24个月的NR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出院时及术后1、3、6、12个月时st-SCS组患者的NRS评分明显低于PR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时及术后1、3、6、12、24个月时st-SCS组患者的NRS缓解率明显高于PRF组,术后1、3、6、12个月时st-SCS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PR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st-SCS组与PRF组患者术后1、3、6、12、24个月的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用量均较术前明显减少,术后3个月时st-SCS组患者的加巴喷丁用量明显低于PR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st-SCS组与PRF组患者出院时及术后6、12、24个月的PSQ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出院时及术后6、12、24个月时st-SCS组患者的PSQI明显低于PR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st-SCS组与PRF组患者中均无严重并发症如硬脊膜外血肿形成、脊神经根或脊髓损伤等发生。 结论:st-SCS与PRF均可安全有效地治疗ZAP,但st-SCS比PRF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