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心室动脉偶联与左心做功在感染性休克中的关系及其对患者预后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寻左心室动脉偶联与左心做功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关系,明确二者对感染性休克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5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不同时间点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技术(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临床资料,揭示在不同时间点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弹性指数(EaI)、左心室收缩末弹性指数(EesI)、EaI/EesI、心脏每搏功(SW)、心脏总功(PVA)、左心室射血效率(LVEf)的变化规律。根据重症监护病房(ICU)结局将患者分为死亡组( n=20)和存活组( n=36),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左心室做功及左心室-动脉偶联的关系及其预后价值。 结果:共纳入5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男32例,女24例,年龄(61±15)岁。死亡组及生存组EaI/EesI、LVEf在入ICU 6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干预6 h后左心室动脉偶联与左心做功的相关性最明显,EaI/EesI与SW呈中度负相关( rs=-0.500, P<0.001),与LVEf呈高度负相关( rs=-0.959, P<0.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显示EaI/EesI(校正 OR=42.783,95% CI:2.725~671.819, P=0.008)、LVEf(校正 OR=2.293,95% CI:1.222~4.301, P=0.010)是感染性休克患者住院预后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提示EaI/EesI[曲线下面积(AUC)=0.742±0.083, P=0.004]、LVEf(AUC=0.733±0.084, P=0.006)均是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ICU预后的有效指标,其中EaI/EesI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最佳cut-off值为6.10,灵敏度为88.9%,特异度为65.0%;LVEf预测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最佳cut-off值为0.24,灵敏度为88.8%,特异度为60.0%;EaI/EesI预测效能大于LVEf(ΔAUC=0.120, Z=6.528, P=0.036)。 结论:感染性休克干预6 h后,EaI/EesI与SW、LVEf明显相关;EaI/EesI、LVEf是感染性休克患者ICU预后的危险因素及有效预测指标,EaI/EesI预测效能大于LVEf。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无创超声心排量监测在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无创超声心排血量监测(USCOM)在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指导及血流动力学状态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单盲随机对照研究,选取嘉兴市第二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脓毒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监测脉搏波形指示的连续心输出量指导液体复苏和监测血流动力学状态,观察组采用USCOM指导液体复苏和监测血流动力学状态。比较两组入住ICU后24 h、48 h、72 h液体出入量,两组第1、2、3、5、7天动脉血乳酸和氧合指数变化,两组入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比较两组28 d死亡情况。结果:观察组入住ICU后24 h、48 h、72 h液体出入量分别为(4 178.13±327.19)mL、(7 763.63±324.08)mL、(10 501.38±376.74)mL,均低于对照组的(4 527.35±276.84)mL、(8 778.15±361.42)mL、(11 589.12±413.27)mL( t=5.15、13.22、12.30,均 P < 0.001)。观察组第1、2、3、5、7天动脉血乳酸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t=5.73、6.73、9.98、12.25、14.47,均 P < 0.001)。两组第1天氧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观察组第2、3、5、7天氧合指数均高于对照组( t=-4.31、-8.19、-5.28、-9.44,均 P < 0.05)。观察组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0.15±2.43)d、(16.51±1.36)d,均短于对照组的(12.75±2.87)d、(17.68±1.59)d( t=4.37、3.54,均 P < 0.05)。观察组复苏24 h后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指数分别为(5.89±0.51)L/min、(57.71±3.82)mL、(3.31±0.35)L·min -1·m -2,均高于对照组的(5.30±0.37)L/min、(50.06±3.25)mL、(2.85±0.34)L·min -1·m -2( t=-5.92、-9.65、-5.96,均 P < 0.001)。两组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USCOM指导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及血流动力学状态评估效果显著,可促进患者氧合指数改善,缩短入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下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内皮功能、炎性指标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下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炎性指标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液体复苏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观察组在PICCO监测下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一般治疗情况、治疗前及治疗24 h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 2)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达到早期复苏目标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留置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5.33±0.51)h、(37.45±4.84)h、(8.75±1.20)d、(16.85±2.03)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8.14±1.20)h、(46.06±4.71)h、(11.46±1.63)d、(20.01±2.4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1.999、7.098、7.455、5.584,均 P<0.001);治疗24 h,观察组血清NO为(52.04±3.91)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25±4.25)μmol/L,血清ET-1为(66.95±4.75)ng/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8.04±7.92)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1.367、6.686,均 P<0.001);观察组血清CRP、IL-6、IL-1β、TNF-α分别为(8.32±1.56)mg/L、(113.03±15.74)ng/L、(69.82±6.50)ng/L、(42.80±4.32)n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61±1.74)mg/L、(130.42±20.68)ng/L、(81.33±7.30)ng/L、(56.11±6.36)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838、3.726、6.556、9.639,均 P<0.001);观察组MAP、CVP、ScvO 2分别为(76.64±5.05)mmHg、(10.79±0.53)mmHg、(79.93±5.0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32±4.31)mmHg、(9.50±0.62)mmHg、(73.40±4.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300、8.806、5.245,均 P<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68%(3/3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26%(10/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769, P<0.05)。 结论:PICCO监测下进行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炎性指标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在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休克患者中应用2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病程中可出现毛细血管渗漏和休克,采用实时量化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合理指导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是此类患者休克救治成功的关键。本文报道2例重症肾综合征出血热休克患者的救治过程,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分析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并指导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iCCO监测技术操作管理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ulse indicator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监测技术被广泛应用在感染性休克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 [2,3]、严重烧伤 [4]、器官移植 [5]、心脏手术 [6]等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管理,指导临床决策。其测量的准确性受到测量通路、定标时间间隔、临床治疗等因素影响 [7],且医护人员对PiCCO监测技术相关知识及操作技能匮乏 [8,9],故目前临床实践间差异较大,然而,目前尚无PiCCO监测技术操作管理相关指南及规范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PICCO与CVP技术在重症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与中心静脉压(CVP)技术在重症感染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重症感染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1-12月在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采用CVP技术进行监测的35例重症感染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22年1月-2023年8月在医院ICU采用PICCO技术进行监测的34例重症感染患者作为研究组.2组患者分别依据CVP、PICCO监测情况开展液体复苏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生理指标、预后状况及治疗30 d内病死率,分析研究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CVP及动脉血乳酸(Lac)水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组间、交互效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HR、MAP、ScvO2、CVP及Lac水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时间效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HR、MAP、ScvO2、CVP及La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h、2 d、4 d后,2组患者HR、La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MAP、ScvO2及CVP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 h、2 d、4 d后全心舒张末容积指数(GEDVI)、心输出量指数(CI)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增加,研究组患者GEDVI、CI水平逐渐上升,EVLWI水平逐渐降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30 d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0);Kaplan-Meier 生存曲线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30 d内总生存率为91.18%和8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59,P=0.455).结论 PICCO与CVP技术均可有效指导重症感染患者的液体复苏治疗,但PICCO技术较CVP技术对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疾病预后的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微创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重症监护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血流动力学参数是重症监护患者病情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传统肺动脉导管和脉搏指示剂连续心输出量等侵入性方法虽然可以准确、可靠的监测血流动力学参数,但其有创性及相关并发症严重限制了临床推广应用.微创及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作为新兴的监测方法,具有微创或无创、连续监测、并发症少、准确度高等诸多优势,在临床中被广泛推广应用,使更多重症监护患者获益.本文总结当前该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对微创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在重症监护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评估重症监护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PICCO指导下限制性液体复苏配合体温管理在脓毒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指导下限制性液体复苏配合体温管理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 2021 年 1 月至 2023 年 6 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医院急诊救护接诊的 96 例脓毒性休克患者,根据其院前急救管理方案分为PICCO组(n=52)和常规组(n=44),2 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体温管理,PICCO组液体复苏采用PICCO指导,常规组液体复苏采用常规方式.收集 2 组临床相关资料,比较 2 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血乳酸(LAC)、内皮素 1(ET-1)、白介素(IL)-10、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和入组ICU天数,观察 2 组病死率.结果 治疗后,PICCO组HR低于常规组,MAP、ScvO2 高于常规组(P<0.05);PICCO组复苏液体量少于常规组(P<0.05);PICCO组LAC、ET-1、IL-10 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PICCO组APACHEⅡ、SOFA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PICCO组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天数均低于常规组(P<0.05).PICCO组在院病死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者在院前急救中应用PICCO指导下限制性液体复苏配合体温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机体循环,降低炎性因子,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尼曼匹克病患儿硬膜外血肿清除术麻醉管理(附1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分析总结尼曼匹克病(NPD)患儿行急诊硬膜外血肿清除术的麻醉管理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NPD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围手术期麻醉管理过程及短期预后,对该类患者的麻醉管理要点进行总结.结果 患儿女,4岁,因"头部摔伤6 h伴意识障碍、恶心呕吐"入院.患儿1岁时诊断为NPD,主要临床表现为肝脾重度肿大及肺间质性改变,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均低于正常.急诊行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术前使用扩展创伤超声重点评估(eFAST)技术评估患儿心肺功能,根据病情选择快速顺序诱导气管插管全麻,术中重点关注肝、肾、肺的保护与循环功能的监测与支持.患儿术后转入ICU继续治疗,术后第10天拔除气管导管,随访患儿恢复良好,无神经系统后遗症.结论 NPD较为罕见,临床表现多样,累及多器官系统,急诊手术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腹腔脏器及胃肠道功能,以确定适宜的麻醉诱导方案及监测重点;围手术期采用肺保护通气策略,可结合氧合指数、肺超声动态评估肺部情况;持续有创血压监测,必要时可联合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等对血流动力学状态进行精准判断、精细管理,避免重要脏器功能受损,实现快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ADHF)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入住安徽省立医院重症医学科的ADHF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左西孟旦组与多巴酚丁胺组,每组38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左西孟旦组加用左西孟旦,多巴酚丁胺组组加用多巴酚丁胺.比较两组治疗后心功能的改变以及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的水平.结果 左西孟旦组患者治疗后,心输出量指数(CI)、心功能指数(CFI)、每2 h尿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升高,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I)、心率(HR)、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巴酚丁胺组患者治疗后的CI、CFI、LVEF及每2 h尿量较治疗前升高,ITBI、NT-proBN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多巴酚丁胺组患者的CI、CFI、LVEF及每2 h尿量均低于左西孟旦组,而ITBI、NT-proBNP水平及HR均高于左西孟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西孟旦组患者低钾血症发生率为13.16%,多巴酚丁胺组患者发生率为18.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西孟旦组患者脱离呼吸机时间长于于多巴酚丁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住ICU时间及住院病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西孟旦、多巴酚丁胺对ADHF患者的心脏功能均有改善作用,左西孟旦优势更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