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患者ICU获得性衰弱危险因素预测效能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老年危重患者ICU获得性衰弱的危险因素,研究其在临床诊断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患者进行观察性队列研究,在患者清醒之日使用医学研究委员会评分进行肌力评估,根据临床肌力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试验组(肌力评分<48分)和对照组(≥48分).收集和比较两组相关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老年危重患者ICU获得性衰弱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在老年患者ICU获得性衰弱发生中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收集62例清醒的老年危重患者,其中诊断为ICU获得性衰弱者30例为试验组(疾病发病率48.39%),无ICU获得性衰弱的32例为对照组.两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价(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持续时间、脓毒症持续时间、脓毒症性休克、休克持续时间、多脏器功能障碍及其持续时间、机械通气持续时间、使用神经肌肉阻滞剂及其使用时间、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及其使用时间、低钙血症及电解质紊乱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 Ⅱ评分及去甲肾上腺素使用时间是老年危重患者ICU获得性衰弱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提示应用去甲肾上腺素>3 d和A-PACHE Ⅱ评分>20分为截断点时预测性能最佳.结论 在老年危重患者中,APACHE Ⅱ评分和去甲肾上腺素使用时间是ICU获得性衰弱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和较好的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的管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是普外科和整形外科医生面临的疑难问题。腹腔开放于1940年由英国医生Ogilvie提出,用于救治战伤导致的腹壁毁损。腹腔开放疗法是指术后敞开腹腔不关闭切口或主动打开腹腔的一种治疗手段。腹腔开放的适应证包括严重腹腔感染、创伤、肠缺血性疾病、急性重症胰腺炎、腹腔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等。2016版Bjork分类法将腹腔开放创面分为4类9种,第4类为肠空气瘘合并冰冻腹,其处置困难且致死率较高。肠空气瘘指肠腔瘘口周围无皮肤、皮下组织覆盖,直接暴露于空气中。腹腔开放后肠空气瘘发生率为7%~19%,一旦形成肠空气瘘,死亡率高达42%~66%。导致肠空气瘘的风险因素包括:(1)年龄大于60岁,身体机能差;(2)肠管暴露时间长,肠管干燥,缺血性损伤,机械性损伤;(3)伴有炎性肠病、憩室炎、弥漫性腹膜炎;(4)大容量复苏、再探查次数多;(5)消化道破裂、吻合口漏、腹腔高压等。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的非手术处理原则为早期识别和控制脓毒症,保护脏器功能;使用抗生素、穿刺引流等控制感染源;通过胃肠减压、抑酸剂、生长抑素等减少消化液;加强营养支持。江阴市人民医院综合普外一科收治3例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患者,通过负压辅助闭合技术(vacuum assisted closure,VAC)管理创面、控制感染,持续冲洗负压吸引,使创面处于负压、低氧、潮湿的环境,促进肉芽组织增生。腔内负压辅助闭合技术(endoluminal vacuum assisted closure,EVAC)管理漏出液,将聚氨酯海绵经瘘口插入近端肠管,主动引流消化液,并可将引流出的消化液进行回输。漂浮造口技术管理瘘口,将瘘口与周围创面进行隔离,以保护创面并能将消化液充分引流。通过异体皮或自体皮移植等修复腹壁创面。感染控制后,急性肠瘘转为慢性肠瘘,6~12个月后进行确定性手术,切除肠瘘,同时可联合化学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机械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补片修补术、肌皮瓣转移术等进行腹壁缺损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醛固酮诱导多器官损害小鼠模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建立与评价醛固酮诱导多脏器损害小鼠模型.方法 小鼠2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0 μg/(kg·d))、醛固酮低剂量组(150 μg/(kg·d)),醛固酮中剂量组(300 μg/(kg·d)),醛固酮高剂量组(450 μg/(kg·d)),通过手术在皮下埋置含有醛固酮的渗透性微泵,输注醛固酮4周建立醛固酮损害模型.每周记录小鼠体重、血压.4周造模结束后,小鼠处死取材,观察并分析小鼠血压及各脏器组织学形态等.结果 (1)输注醛固酮4周后,醛固酮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中的醛固酮水平明显升高,而醛固酮低剂量组无明显升高;(2)小鼠置入渗透泵后,第2周与第3周醛固酮低、中、高剂量组收缩压均显著升高,但在第4周,醛固酮低、中、高剂量组血压均有所下降;(3)醛固酮低、中、高剂量组肾以及心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细胞间质水肿、胶原沉积和纤维化病变;醛固酮低剂量组肝出现了少量的胶原沉积;醛固酮中、高剂量组有不同程度的的肝细胞损伤、胶原沉积和纤维化病变.结论 醛固酮可以诱导小鼠的多脏器损害,在该种造模方式下脏器的损伤主要表现水肿、胶原沉积和纤维化病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与创伤性颅脑损伤患儿病情及转归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与血小板计数(platelet PLT)比值(RPR)与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儿病情及转归的关系.方法:TBI患儿97例,根据入院24 h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分为轻度组46例、中度组32例、重度组19例.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RDW、PLT,并计算RP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RPR对TBI患儿预后的预测价值,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TBI患儿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中度组、重度组患儿的RDW、RPR高于轻度组,重度组患儿的RDW、RPR高于中度组(P<0.05);中度组、重度组患儿的PLT低于轻度组,重度组患儿PLT低于中度组(P<0.05).97例TBI患儿有76例患儿预后良好(78.35%),21例患儿预后不良(21.65%).预后不良组的RDW、RPR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PLT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RPR预测TBI患儿预后的AUC值(95%CI)为0.823(0.753~0.893),截点值为0.09,灵敏度为80.95%,特异度为73.68%.预后不良组的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入院瞳孔反应、入院GCS评分、入院PTS评分、入院血糖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瞳孔反应异常(OR=2.492,95%CI 1.641~3.783)、入院血糖>11.1 mmol/L(OR=2.389,95%CI 1.586~3.599)、RPR≥0.09(OR=2.798,95%CI 1.793~4.366)均是影响 TBI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TBI患儿RPR随病情严重程度而升高,且高水平RPR是TBI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降钙素原在脓毒血症与肺部感染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脓毒血症(sepsis)是由于机体特别是肺感染的不协调反应引起的一种危及生命的器官脏器功能障碍,重症监护病房最常见的危重症,其因高发生率及病死率备受关注[1]。早诊断、早治疗可以减少病死率。目前关于脓毒血症在临床上主要面临着早期诊断缺乏快速准确生物标志物、治疗时抗生素使用与停止时机难把控、预后指标指示性较差等主要问题。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的出现解决了这些的困难。生理情况下PCT主要由甲状腺的C-细胞合成,在肝、脾、肺、肾等器官也有少量分泌,并在PCT进入全身循环之前转化为降钙素。PCT作为传统的炎症标记物,应用在脓毒血症的诊断中准确有效,经济简便,同时在指导抗生素的使用及评估预后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目前脓毒血症的指南共识中PCT是唯一推荐在脓毒血症中大量使用的生物标志物。引起脓毒血症的病原学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其中以细菌性感染为主,由于不能准确识别感染源,无法准确选用合适的抗生素类型[2]。Le Moullec等1984年首次提出PCT是降钙素116个氨基酸残基,正常情况下由甲状腺合成并释放进入血液,在正常人群血清及病毒感染层面处于较低水平(<0.05 ng/ml),脓毒血症患者由于感染较为严重,PCT水平较高;对脓毒症患者进行抗菌治疗后,PCT的水平会明显下降,提示PCT在脓毒血症患者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PCT在细菌性脓毒血症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3,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前列腺癌骨转移的核素显像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全身骨显像是筛查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首选方法。全身骨显像所用放射性示踪药物为锝-99亚甲基二磷酸盐(99mTc-MDP),显像原理是99mTc-MDP通过离子交换或化学吸附的方式与骨组织内羟基磷灰石晶体结合,行SPECT检查时,骨代谢活跃的部位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全身骨显像的主要优势是一次显像扫描全身骨骼,价格便宜,灵敏度高,不足之处是骨的良性病变如退行性变、骨折等也表现为放射性浓聚,可能被误判为骨转移,特异度相对较低。目前已有SPECT/CT断层显像技术,将SPECT骨代谢成像结合CT解剖结构特征,放射性浓聚区的定位更准确,并可以提高骨显像诊断的准确性。除了SPECT,SPECT/CT,还有核素PET/CT、PET/MR显像可用于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目前常用的放射性示踪药物有18F-NaF、18F-FDG、18F/68Ga-PSMA。18F-NaF能够与骨组织中的羟磷灰石共价结合,对成骨性转移的灵敏度高,而同机融合的CT图像也提高了诊断准确性,诊断前列腺癌骨转移优于全身骨显像。但因为18F-NaF PET/CT只能检查骨转移病灶,无法评估前列腺癌原发灶及其他部位转移,且PET/CT价格昂贵,目前18F-NaF PET/CT临床应用极少。18F-FDG是目前PET/CT检查的常用显像剂,在肿瘤中应用广泛,大部分肿瘤细胞糖酵解水平增加表现为FDG摄取明显增加,但部分前列腺癌表现为FDG摄取正常或轻度增高,对前列腺癌溶骨性转移的灵敏度高。18F-NaF PET/CT在骨转移诊断方面要优于18F-FDG PET/CT,但18F-FDG PET/CT除了能够评价骨病灶外,还可以评估全身脏器及淋巴结受累情况。PSMA PET实现前列腺癌精准影像。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是一种跨细胞膜表面的Ⅱ型糖蛋白,其在大部分前列腺癌细胞膜上显著高表达,并随着前列腺癌的进展、转移和复发而明显增加,是前列腺癌靶向受体显像及放射配体治疗的重要靶点。PSMA PET检查前列腺癌骨转移灶的检出率与PSA水平相关,即使是PSA<10 ng/ml的患者仍有前列腺癌骨转移的风险。PSMA PET可取代全身骨显像,成为前列腺癌诊断和分期的首选检查方式。PSMA PET原发灶阴性患者需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硫辛酸对全氟辛酸所致大鼠生殖毒性效应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成年雄性大鼠经全氟辛酸(PFOS)染毒后,硫辛酸(LA)对大鼠生殖毒性效应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A对照组、PFOS染毒组、低剂量LA组、高剂量LA组.各分组处理如下:正常对照组给予玉米油,LA对照组给予100 mg/kg LA,PFOS染毒组给予10 mg/kg PFOS,低剂量 LA 组给予 10 mg/kg PFOS+50 mg/kg LA,高剂量 LA 组给予 10 mg/kg PFOS+100 mg/kg LA.采用灌胃法连续给药28 d,成模后精确测定大鼠体质量并麻醉处死大鼠.检测大鼠体质量、睾丸质量、附睾质量、睾丸及附睾脏器系数、精子计数.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睾丸组织结构的病理学变化.结果 PFOS染毒组、低剂量LA组、高剂量LA组大鼠体质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和LA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OS染毒组、低剂量LA组大鼠附睾质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和LA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OS染毒组、低剂量LA组、高剂量LA组大鼠睾丸脏器系数高于正常对照组和LA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FOS染毒组、高剂量LA组大鼠附睾脏器系数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对照组大鼠附睾质量、睾丸脏器系数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体质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PFOS染毒处理后,大鼠睾丸生精小管形态结构不完整,间质细胞数量减少,紧密连接结构破坏,各级生精细胞排列紊乱,生精上皮空泡化改变.结论 PFOS可导致大鼠生殖系统损伤,LA干预对PFOS所致的生殖毒性效应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在重度免疫缺陷小鼠体内毒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评价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在重度免疫缺陷小鼠体内的毒性反应.方法 使用NOG小鼠,给予TIL细胞3次,每周1次.考察小鼠临床症状、注射部位刺激性、摄食量、体重、血液学和血清生化检查、人源细胞因子检测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同时考察受试物在血液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两个剂量TIL注射对小鼠注射部位、体重、摄食量、血液学、血清生化、脏器重量等指标未见明显影响.在高剂量下,雌性小鼠在恢复期结束时IFN-y浓度升高.与受试物相关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为多器官混合细胞聚集,以及胸骨和大腿骨骨髓细胞数目增多.在血液中,均可检测到CD3+、CD3+CD4+、CD3+CD8+细胞,3种细胞变化趋势一致,且呈剂量依赖性,至末次给药后29 d,3种细胞数量基本消除.结论 NOG小鼠3次给药后,对TIL具有较好的耐受性,且在恢复期结束时TIL在小鼠血液中基本消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定量分析在二次分娩后盆底功能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通过超声定量分析评估二次分娩后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二次分娩后产后6周于我院产科复查盆底超声的女性,共922例.根据分娩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两次阴道分娩组(A组,244例);剖宫产后阴道分娩组(B组,219例);阴道分娩后剖宫产组(C组,222例);两次剖宫产组(D组,237例).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plapse,POP)分期并测量超声定量参数:残余尿、逼尿肌厚度、尿道倾斜角(urethral inclination,UI)、尿道旋转角(urethral angle of rotation,UAR)、膀胱移动度(bladder mobility,BM)、膀胱尿道后角(pos-terior vesicourethra angle,PVA)、膀胱位置、子宫位置、直肠位置、肛提肌裂孔(levator ani musculus hole,LAMH)面积.比较不同分娩方式的超声定量参数的差异.结果 4组不同分娩方式产后POP发病率不同,A组发病率最高(P<0.05).4组比较盆底超声定量参数:UI、UAR、BM、PVA、膀胱位置、子宫位置、直肠位置、LAMH面积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分娩后POP发病率与不同分娩方式有关,通过盆底超声定量参数测量可对产后POP进行预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床旁多脏器超声预测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撤机风险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床旁多脏器超声预测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撤机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于我院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200例,其中撤机成功组127例,撤机失败组73例,均行床旁多脏器超声获取左室射血分数(LVEF)、膈肌增厚率(DTF)、膈肌移动度(DE)、肺超声评分(LUS),比较两组上述参数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撤机风险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床旁多脏器超声预测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撤机风险的诊断效能.结果 撤机失败组LVEF、DTF、DE均低于撤机成功组,LUS高于撤机成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US为预测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撤机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OR=2.008,P<0.05),LVEF、DTF、DE均为独立保护因素(OR=0.764、0.811、0.760,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US、LVEF、DTF、DE及其联合应用预测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撤机风险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6、0.767、0.814、0.777、0.900,联合应用的曲线下面积高于各参数单独应用(Z=5.224、5.435、4.755、5.725,均P<0.05).结论 床旁多脏器超声在预测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撤机风险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