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并低血压的HFrEF患者中沙库巴曲缬沙坦的滴定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沙库巴曲缬沙坦作为一种新型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已经成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一线用药,同时,沙库巴曲缬沙坦也具有降压作用,所以,目前对于合并低血压的HFrEF(HFrEF-LSBP)患者能否从沙库巴曲缬沙坦中获益存在争议。该文对低血压对沙库巴曲缬沙坦滴定的影响进行综述,并提出了HFrEF-LSBP患者中滴定沙库巴曲缬沙坦的策略,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散发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3型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旧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种遗传异质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包含多种亚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3型属于其中一型,致病基因为突变的前强啡肽原(PDYN)基因。现报道1例22岁的散发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3型患者,经基因检测发现PDYN基因的一种新型突变,为c.647C>T(p.P216L)。该突变位于PDYN基因的强啡肽A编码区,其致病机制可能与突变体所导致的功能异常相关。该患者经过平衡和言语的功能锻炼后,症状稍有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研究显示以沙库巴曲缬沙坦为代表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降低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血管死亡、心衰住院等终点事件及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既往心衰治疗首选药物血管转换酶抑制剂。为促进我国广大临床工作者合理、规范地使用此类药物,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基于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成果,参考相关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及临床实践,撰写了该共识,对此类药物的药理学机制、临床适用人群以及使用方法等进行了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一轮降压药物的创新与发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尽管已有多种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物,但仍有许多患者血压控制不达标,仍需进一步研发降压药物。目前降压药物的研发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单片复方降压制剂,尤其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与钙通道阻滞剂、噻嗪类利尿剂组成的三药复方,另一个则是新靶点降压药物,包括利钠肽系统相关的脑啡肽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双重抑制剂、内皮素受体拮抗剂以及高选择性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伤与激素水平改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自伤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尤其在青少年人群中多见。相关研究表明,自伤并不是某个单一因素所导致的。当前关于自伤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其诊断缺乏可靠的生物学标志物,且至今也没有针对性的治疗靶点。既往研究认为自伤可能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HPA)轴、β-内啡肽、阿片类及其他激素有关。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ypothalamic pituitary thyroid,HPT)轴与下丘脑-垂体-性腺(hypothalamic pituitary gonadal,HPG)轴是连接神经与激素的内分泌系统,研究发现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如重度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的自伤人群表现出了HPT轴、HPG轴多种激素的异常。目前关于自伤与HPT轴、HPG轴的研究数量尚少,即使是针对同类激素的不同研究结果也存在差异,且有部分研究涉及到了自杀企图甚至行为。有研究证实了自伤与自杀有关,拓展了探索自伤与激素相关性的可能性。本研究将综述自伤与激素水平改变之间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类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肾脏安全性药物警戒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7/20
目的 为临床心血管疾病(CVD)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2004 年至 2021 年收到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相关肾损伤药品不良事件(ADE)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信息成分(IC)法挖掘并分析ADE信号.结果 ACEI,ARB,ARNI的相关肾损伤病例分别有 13 155 例、12 623 例、2 411 例,3 类药物均挖掘出了急性肾损伤(AKI)、慢性肾脏病(CKD)阳性信号.与ACEI及ARB相比,ARNI相关AKI和CKD的阳性信号更强,且ARNI相关AKI病例的死亡构成比(18.31%比 13.05%,P<0.05;18.31%比 10.53%,P<0.05)和CKD病例的死亡构成比(23.50%比 19.78%,P<0.05;23.50%比 11.41%,P<0.05)均显著更高.结论 与ACEI和ARB相比,ARNI相关AKI和CKD的发生风险可能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电针"内关"对炎性痛小鼠脑内食欲素1受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8
目的:观察电针"内关"对足掌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小鼠疼痛反应的影响,探讨其脑内食欲素1受体(OX1R)-内源性大麻素1受体(CB1R)通路机制.方法:SPF级成年雄性C57BL/6小鼠按两部分实验随机分组,第一部分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第二部分实验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组、电针+纳洛酮(Naloxone)组和电针+OX1R拮抗剂(SB33486)组.于小鼠左后肢足掌皮下注射20 μL CFA建立炎性痛模型.电针组、电针+Naloxone组和电针+SB33486组给予电针双侧"内关",疏波,频率 2 Hz,强度2 mA,20 min/次,1次/d,连续5 d;电针+Naloxone组和电针+SB33486组在电针干预的基础上于第5天分别给予腹腔注射Naloxone和SB33486.采用Tail-flick法和Von Frey法检测小鼠热痛阈值和机械痛阈值,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β-内啡肽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下丘脑外侧区(LH)中OX1R及PAG腹外侧区(vlPAG)中CB1R阳性细胞表达数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热痛阈值、机械痛阈值均降低(P<0.001),PAG中β-内啡肽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01),LH内的OX1R及vlPAG内的CB1R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5,P<0.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热痛阈、机械痛阈值明显升高(P<0.001),LH内的OX1R和vlPAG内的CB1R阳性细胞数量增多(P<0.01,P<0.001).与电针组比较,电针+Naloxone组机械痛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电针+SB33486组机械痛阈值则降低(P<0.01),且电针+SB33486组小鼠LH内的OX1R和vlPAG内的CB1R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01).结论:电针"内关"可通过激活脑内OX1R-CB1R通路实现对CFA小鼠的镇痛效应,且该效应不依赖于阿片类镇痛物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芪苈强心胶囊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偿患者发生利尿剂抵抗风险的回顾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背景 利尿剂抵抗与心力衰竭(HF)患者的病死率增加有关.芪苈强心胶囊是用于治疗HF的中药.目前缺乏其在改善利尿剂抵抗方面作用的临床证据.目的 探讨芪苈强心胶囊能否降低慢性HF急性失代偿(ADCHF)患者发生利尿剂抵抗的风险并改善其预后.方法 纳入 2018 年 1 月—2022 年 6 月在天津大学胸科医院CICU病区住院治疗的HF患者 374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利尿剂抵抗将患者分为利尿剂抵抗组(118 例)和非利尿剂抵抗组(256 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对患者随访 12 个月,观察因心血管事件再住院或全因死亡情况.绘制各组患者的Kaplan-Meyer生存曲线,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患者发生利尿剂抵抗风险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究ADCHF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 利尿剂抵抗组年龄、体质量、N末端前体脑利钠肽(NT-proBNP)、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高于非利尿剂抵抗组,24 h液体摄入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淋巴细胞绝对值、芪苈强心胶囊使用率低于非利尿剂抵抗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芪苈强心胶囊(OR=0.363,95%CI=0.186~0.708,P=0.003)、24 h液体摄入量升高(OR=0.286,95%CI=0.177~0.461,P<0.001)是ADCHF患者发生利尿剂抵抗风险的保护因素.体质量增加(OR=1.064,95%CI=1.040~1.088,P<0.001)、血尿酸增高(OR=1.002,95%CI=1.000~1.004,P=0.027)是患者发生利尿剂抵抗风险的危险因素.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利尿剂抵抗组无终点事件平均生存时间短于非利尿剂抵抗组(χ2=11.866,P=0.001);未使用芪苈强心胶囊患者无终点事件平均生存时间短于使用芪苈强心胶囊患者(χ2=6.502,P=0.01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芪苈强心胶囊(HR=0.536,95%CI=0.308~0.933,P=0.027)和使用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HR=0.435,95%CI=0.229~0.826,P=0.011)是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保护因素,总胆红素升高(HR=1.019,95%CI=1.008~1.030,P=0.001)、总胆汁酸升高(HR=1.029,95%CI=1.002~1.058,P=0.036)是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常规抗HF治疗的基础上使用芪苈强心胶囊可以降低ADCHF患者发生利尿剂抵抗的风险,同时降低这类患者 1 年内因心血管事件再住院或全因死亡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胰岛素抵抗代谢评分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背景 胰岛素抵抗(IR)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目前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了IR在心力衰竭(HF)患者中非常普遍,并与不良心血管结局有关,而反映IR的指标——胰岛素抵抗代谢评分(Mets-IR)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不良预后之间的关联目前尚不明确.目的 分析Mets-IR与CHF患者不良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为CHF的患者31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全因死亡将患者分为两组:全因死亡组(61例)和对照组(252例).将Mets-IR作为分类变量进行分析,以中位数将Mets-IR分为两类:低水平Mets-IR(Mets-IR<37.28)和高水平Mets-IR(Mets-IR≥37.28).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其中包括Mets-IR及其年龄、血清生物标志物和超声心动图指标,随访截至2022-12-31.通过本院电子病历系统或电话随访收集患者预后情况,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事件为因HF再入院.不同水平Mets-IR患者全因死亡及因HF再入院的生存曲线采用Kaplan-Meier图和Log-rank检验进行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Mets-IR与全因死亡及因HF再入院风险的相关性.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ets-IR对CHF患者全因死亡及因HF再入院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25.0(9.0,28.5)个月,313例CHF患者中出现全因死亡61例(19.5%)、因HF再入院121例(38.7%).全因死亡组患者年龄、BMI、空腹血糖、Mets-IR、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血尿酸、中性粒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心房颤动、高血压、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分级高于对照组,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蛋白、血红蛋白、血钠、左心室射血分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低于对照组(P<0.05).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高水平Mets-IR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及因HF再入院率均高于低水平Mets-IR患者(P<0.001).调整多个混杂因素后的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低水平Mets-IR患者相比,高水平Mets-IR患者全因死亡风险(HR=2.90,95%CI=1.51~5.54,P=0.001)、因HF再入院风险(HR=1.55,95%CI=1.04~2.30,P=0.030)均升高.Mets-IR预测全因死亡风险、因HF再入院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95%CI=0.62~0.75)、0.62(95%CI=0.55~0.68).结论 Mets-IR水平升高可能会增加CHF患者的全因死亡及因HF再入院风险,可用于CHF患者的危险分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高血压合并重度肥胖1例
编辑人员丨2024/3/16
沙库巴曲缬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可阻断血管紧张素受体并抑制脑啡肽酶[1].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沙库巴曲缬沙坦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也被广泛认可[2].肥胖与心脏代谢风险因素密切相关,表现为罹患高血压、心力衰竭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3].高血压合并肥胖的患者临床常见,目前有关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此类患者的疗效存在争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