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囊虫病合并大脑中动脉分叉部破裂动脉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经文献检索,脑囊虫病合并相关性动脉瘤破裂的病例较为少见。大理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开颅手术夹闭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部破裂动脉瘤,术中分离右外侧裂时可见3个半透明囊状病变,术后病理学证实为囊尾蚴。术后第2天给予患者口服吡喹酮片抗囊虫治疗,术后1个月复查患者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T淋巴细胞参与囊虫病的免疫调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猪带绦虫是重要的人体寄生虫之一,其幼虫和成虫均可致病,其中以幼虫——囊尾蚴引起的脑囊虫病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囊尾蚴感染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及其调控机制一直是该病防治研究的重难点问题。作者就T淋巴细胞参与囊虫病的免疫应答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旨在为囊虫病的免疫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脑猪囊尾蚴病合并肝内感染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脑猪囊尾蚴病是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通过血流进入脑实质,寄生在大脑皮质邻近运动中枢而引起的中枢系统疾病。囊尾蚴寄生的部位及数量不同,临床症状复杂多样,但因脑囊尾蚴大多寄生于大脑皮质和软脑膜,故大部分患者以癫痫发作为主要症状。现报道1例脑猪囊尾蚴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癫痫,同时合并肝功能损伤,影像学检查提示肝内多发感染病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囊虫合并颈椎硬膜下髓外囊虫致脑积水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脑囊虫的主要发病部位为脑实质,而脑囊虫合并颈椎硬膜下髓外囊虫致脑积水的病例较为罕见。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肿瘤外科于2020年9月收治1例脑囊虫合并颈椎硬膜下髓外囊虫致脑积水的患者,行颈椎椎板切开和囊肿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囊尾蚴。术后当日开始口服吡喹酮治疗,9个月随访患者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室型脑囊尾蚴病伴脑积水1例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患者,男,53岁,农民,甘肃宕昌人.2021年11月19日因"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1周"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入院颅脑CT平扫示透明隔结节状稍高密度灶,头颅MRI示脑室轻度扩张.行腰椎穿刺术,颅内压180 mmH2O(1 mmH2O=9.779 Pa);取脑脊液进行检测,总蛋白0.74 g/L.次日再行腰椎穿刺术,颅内压为300mmH2O,遂转至神经外科作进一步治疗.患者颅压高,呈嗜睡状态,唤醒后不能正确对答,复查CT提示侧脑室扩张,考虑脑积水形成,存在脑疝风险.患者近年来有食未熟肉史,有肝棘球蚴病史.为降低患者颅压,11月26日行第1次脑室穿刺引流术,术后予重症监护.期间血清学检查提示猪囊尾蚴IgG抗体和弓形虫IgG抗体阳性,予吡奎酮(400mg/8h)和阿苯达唑(0.4g/d)治疗3个疗程(7d/疗程,疗程间隔5d).为改善患者脑积水症状,12月13日行第三脑室造瘘术(ETV),术后予驱虫治疗的同时行腰大池引流,但治疗效果不佳.12月28日和2022年1月11日行第2、3次脑室穿刺术以降低颅内压,术后驱虫治疗的同时予替加环素(50mg/12h)和舒普深(3g/8h)抗感染.1月25日患者颅内感染指标转阴,增强颅脑MRI未见明显脑囊尾蚴病灶.考虑堵管概率小,1月27日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术后患者意识清楚,复查头颅CT示脑室积水较前明显改善.患者于2月11日出院,出院时患者神志清楚,无明显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和癫痫等症状.出院3个月后随访,患者病情恢复良好,生活可自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脑实质型囊虫病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脑囊虫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摄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并在十二指肠中孵化成囊尾蚴,钻入肠壁经血液循环分布至全身,寄生在脑实质、脑室、蛛网膜下腔或脊髓内,导致神经系统相关症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易识别.特别是在非疫区散发,无特异性症状,容易误诊.现报告1例脑实质型囊虫病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1例多发性囊尾蚴病的治疗与护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1例多发性囊尾蚴病的相关资料及治疗与护理过程,为今后治疗及护理囊尾蚴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患者的饮食既往史、诊疗经过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结果 患者常驻地为囊尾蚴病高发区,有明确的食用"米猪肉"史,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等,确定该病例罹患多发性囊尾蚴病.首次服用杀虫药(吡喹酮)后出现癫痫持续状态,经医护密切配合,积极救治35 d后,患者病情好转出院.结论 囊尾蚴病患者,特别是多发性病例,杀虫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避免因服用抗囊虫药物导致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甚至出现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囊尾蚴病8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研究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加强临床工作者对囊尾蚴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5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8例以头痛为主要症状并确诊为囊尾蚴病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诊断、治疗与转归等.结果:8例囊虫病患者中,男5例、女3例,年龄23~54岁,平均年龄40岁;汉族7例,侗族1例;3例有喜食生肉、涮火锅等爱好,其余5例无明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方面,7例为脑囊尾蚴病,1例为混合型囊尾蚴病(脑型合并皮下及肌肉型);5例以头痛伴或不伴恶心、呕吐为首发症状,2例以头痛伴癫痫为首发症状,1例以头痛伴上肢不利为首发症状.3例患者白细胞轻度升高,2例轻度贫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5例患者行脑脊液检查,3例蛋白含量升高,2例细胞数轻至中度升高,且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7例患者行血清囊尾蚴特异性抗体检测,有4例阳性.5例患者行头颅CT,仅1例影像学初步诊断时考虑脑囊虫病可能;8例患者均行头颅MRI,有4例影像学初步诊断时考虑寄生虫或囊虫病可能.3例患者予以吡喹酮,1例予以口服吡喹酮及槟榔南瓜子,2例予以阿苯达唑抗虫治疗,2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并予以吡喹酮抗虫治疗.结论:非流行区医务工作者对于无法用常见病解释的头痛、癫痫患者应警惕囊尾蚴病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非典型脑囊尾蚴病的诊断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非典型脑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免疫学检查和脑CT影像学检查特点,为该病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以446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吡喹酮实验性治疗,根据治疗效果及脑CT或MRI复查结果确诊非典型脑囊尾蚴病.同时,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抗囊尾蚴特异性IgG抗体,采用McAb-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抗囊尾蚴特异性IgG4抗体,采用PEG-ELISA法测定囊尾蚴循环抗原(CAg),并进行间接血凝试验(IHA)及脑CT检查.计算上述免疫学检测及脑CT检查的检测效能.结果 446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经吡喹酮实验性治疗后,315例临床症状显著好转,被确诊为非典型脑囊尾蚴病.血清特异IgG、IgG4抗体及囊尾蚴CA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5.47%、15.02%、11.21%,IHA试验阳性率为2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5,P<0.01).脑CT检查有疑似囊尾蚴病灶者353例,占79.14%.ELISA、McAb-ELISA、PEG-ELISA、IHA和脑CT诊断非典型脑囊尾蚴病的灵敏度为15.36%~96.82%,特异度为63.36%~99.24%,阳性预测值为86.40%~98.52%,阴性预测值为32.83%~98.25%,阳性似然比为2.64~27.86,阴性似然比为0.05~0.81,OR值7.16~52.80;5项检查合并后其OR值为108.00,较CT检查的OR值提高1倍.结论 非典型脑囊尾蚴病主要通过评价实验性抗囊尾蚴治疗效果而确诊,血清免疫学检测及脑CT检查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囊尾蚴病患者治疗后脑CT影像学特征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脑囊尾蚴病患者抗囊尾蚴治疗期间脑CT影像变化.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380例脑囊尾蚴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给予3阶段阿苯达唑、吡喹酮抗囊尾蚴化疗,治疗前后均行头颅CT扫描,其中210例行增强扫描,对治疗不同阶段患者脑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脑囊尾蚴病患者治疗前CT影像显示有单个或多个小囊状低密度,囊内可见小结节状高密度头节影,伴周围水肿;治疗后脑CT复查显示81.58%(310/380)的脑囊尾蚴病患者低密度灶完全吸收,16.32%(62/380)病灶大部分吸收,2.11%(8/380)CT影像显示为钙化灶.患者一般于服用抗囊尾蚴药物2~3 d后出现杀虫反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抗囊尾蚴药物反应逐渐减轻,在第3阶段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病灶吸收或钙化.结论 CT检查可明确脑囊尾蚴病病变部位、范围,并可对脑囊尾蚴病进行分型,还能根据抗囊尾蚴治疗期间影像学变化评价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