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泡型包虫病的诊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泡型包虫病是一种具有潜在致死性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人体中最主要的受累器官为肝脏。其中发生颅脑转移者罕见,一旦发生则难以与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相鉴别,若未能及时、正确诊治,可导致患者的预后不良。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对脑泡型包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以及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腿皮下裂头蚴病误诊为脂肪瘤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人裂头蚴病是一种罕见的寄生虫病,裂头蚴虫体可浸及脑、乳腺等器官,且误诊率高。2022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烧伤整形与创面修复外科门诊诊治1例大腿皮下裂头蚴病。该患者多次在其他医院按脂肪瘤进行随诊观察,未经任何治疗。就诊作者医院后,结合病史及肿物特征,亦按常见体表肿物中的"脂肪瘤"进行手术切除治疗,术中发现活的虫体,术后经病理及专家会诊证实为裂头蚴。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局部复发。该文作者就此病例的诊断思路、治疗方法等进行回顾讨论,以为此类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更多临床经验,减少误诊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CD-11循环系统疾病分类更新和应用规则解析
编辑人员丨2024/4/27
ICD-11对循环系统疾病的分类章节、分类结构和编码规则进行了一些调整,急性风湿热(I00-I02)一组类目在ICD-11中移至第1章某些感染性疾病或寄生虫病中;脑血管疾病(I60-I69)被重新分类到第8章神经系统疾病;痔(I84)、食管静脉曲张(I85)分类于消化系统疾病章节.ICD-11中的循环系统章节增加了许多新临床概念,也进行了一些重组,例如低血压(I95)单独列为一节,冠状动脉疾病重组为单独一节,操作后的循环系统疾患一节扩大了术后疾病部分.对于具体的疾病而言,原发性高血压(I10)、肺动脉高压的分类更加细化;心脏瓣膜病、急性心肌梗死的分类轴心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I25.1)采用后组配的编码方式多维度表示疾病属性;涉及医疗安全的操作后的疾患采用三组分的簇编码模型等.与ICD-10相比,ICD-11更贴近临床,对疾病的表达更加全面、精细和灵活,更能满足医疗数据信息化和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需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高原地区癫痫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癫痫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病.癫痫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因地区不同而各有差异.目前关于高原地区癫痫的研究尚不多,现有研究显示高原地区癫痫的发病率、患病率高于其他地区;高原地区癫痫治疗缺口大,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其中脑血管疾病、脑寄生虫病和颅脑外伤是高原地区癫痫的常见病因.本文对高原地区癫痫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危险因素、病因、共患病等相关研究进行总结,旨在为高原地区癫痫患者的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脑寄生虫病伴化脓性炎症一例报道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脑寄生虫感染性疾病是原生动物或蠕虫感染所致的疾病,常见的有脑囊虫病、脑肺吸虫病、脑血吸虫病、脑裂头蚴病等[1-2].脑寄生虫病合并脑脓肿者目前少见报道.福州总医院第四七六临床部神经外科收治l例脑寄生虫病伴化脓性炎症患者,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江西省14例脑型血吸虫病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索脑型血吸虫病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0年3月至2016年3月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临床部治疗的14例脑型血吸虫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4例患者中12例诊断为慢性型,2例诊断为急性型,血清、脑脊液均为血吸虫抗体阳性.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者10例,百分比为5.1%~60.3%.Kato-Katz法粪检查见血吸虫卵7例.13例行内科治疗,12例治愈,1例好转;1例手术切除病灶.结论 脑型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癫痫、头痛、头昏、发热等.头颅MRI特征性影像呈簇状聚集融合成团块状.脑型血吸虫病口服吡喹酮治疗可以取得很好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实质型囊虫病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脑囊虫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摄入被虫卵污染的食物而感染,并在十二指肠中孵化成囊尾蚴,钻入肠壁经血液循环分布至全身,寄生在脑实质、脑室、蛛网膜下腔或脊髓内,导致神经系统相关症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易识别.特别是在非疫区散发,无特异性症状,容易误诊.现报告1例脑实质型囊虫病患者,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首例输入性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病病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和总结首例输入性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病病例的诊断、治疗过程,为输入性锥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方法调查病例的流行病学史,吉氏染色显微镜下进行虫体观察,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 发热病人的外周血涂片检出锥虫,经基因扩增和测序,为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诊断为布氏罗得西亚非洲锥虫病;脑脊液检查未检出锥虫,且白细胞≤5 mm3,判定为病程第一阶段,采用苏拉明抗锥虫治疗;疗程结束病人症状体征消失,多次复查血液,均未检出锥虫,痊愈出院.结论 该例病例为我国首例输入性布氏罗得西亚锥虫病,应加强输入性寄生虫病的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应用德尔菲法建立寄生虫病健康教育作品评价体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德尔菲研究方法建立寄生虫病健康教育作品评价体系,为健康教育作品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成立专家组,通过头脑风暴和面对面讨论确定寄生虫病健康教育作品评价指标.而后基于评价指标设计问卷,通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形成完整的寄生虫病健康教育作品评价体系.结果 专家组分别确定了平面作品、实物作品和影音作品的评价指标,3类作品分别包含4个一级指标和12个二级指标.通过两轮专家咨询,23位专家达成了一致意见,认为在一级指标中最重要的是作品的"科学性"和"可接受性";而在二级指标中,"信息准确性"和"行为指导性"最为重要.结论 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可应用于寄生虫病健康教育作品的综合评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8例脑曼氏裂头蚴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与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脑曼氏裂头蚴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资料、影像学表现和预后.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住院治疗的8例脑曼氏裂头蚴病患者资料(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血清学鉴定为曼氏裂头蚴抗体阳性),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测资料、影像学表现和预后.结果 8例患者均为外地输入性病例,3例曾食未熟蛙肉、蛇肉;3例经常食用街边烧烤,2例原因不详.临床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5例、癫痫3例、伴有肢体无力2例、情志改变1例、智力水平下降1例.治疗前,患者1、4、5、6和7的嗜酸粒细胞偏高,治疗后下降;治疗前,患者2、3和8的嗜酸粒细胞正常,治疗后上升.头颅磁共振(MRI)增强扫描结果显示8例患者病灶呈聚集的多发小环状强化.予吡喹酮[15~20 mg/(kg·d),分2次服用]联合阿苯达唑[15~20 mg/(kg·d),分2次服用]驱虫治疗及对症支持后,5例患者强化病灶消失,均痊愈;3例青少年患者颅内病灶发生迁移,周围可见水肿带,疗效差,仍有反复发作.结论 脑曼氏裂头蚴病患者口服吡喹酮联合阿苯达唑后,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