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规律性有氧运动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NLRP3/caspase-1/GSDMD轴及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规律性有氧运动对MCAO/R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IS组)、有氧运动组(AE组)及模型组(IC组).IC组及AE组大鼠制备MCAO/R模型,IS组进行相同动脉分离即可.成模后AE组大鼠接受14d跑步机训练,IS组、IC组大鼠仅需在相同的持续时间于跑台自由活动.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应用小动物磁共振T2WI扫描观察干预前后各组大鼠脑梗死灶;应用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干预前后的识别记忆能力;采用HE染色对缺血侧海马CA1区神经元损害情况进行研究;应用免疫组化检测缺血侧海马CA1区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应用Western Blot检测缺血侧海马NOD样受体蛋白 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 1,caspase-1)、消皮素D(gasdermin D,GSDMD)蛋白表达情况;应用Elisa法检测缺血侧海马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应用免疫荧光共标记实验检测缺血侧海马IBA1与NLRP3、caspase-1、GS-DMD的荧光表达及共定位情况.结果:干预前,与IS组相比,IC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并可见明显高信号梗死灶(P<0.05),新物体辨别率显著下降(P<0.05),而AE组与IC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及新物体辨别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14d后,与IC组相比,AE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显著降低(P<0.05)、脑梗死体积显著减小(P<0.05)、物体辨别能力显著提高(P<0.05)、缺血侧海马CA1区病理情况改善、小胶质细胞活化水平降低(P<0.05)、IL-1β、IL-18含量下降(P<0.05),NLRP3、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除此之外,与IC组相比,AE组大鼠缺血侧海马CA1区NLRP3、GSDMD、CA3区caspase-1累计光密度显著性下降,IBA1、NLRP3与IBA1、GSDMD双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结论:规律有氧运动可提高MCAO/R大鼠的识别记忆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焦亡和活化来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清α-突触核蛋白、沉默调节蛋白1与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探讨血清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沉默调节蛋白1(Sirtuin-1,SIRT1)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梗死体积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急性脑梗死病例资料.根据脑梗死病情变化情况,分为进展组(n=45)和非进展组(n=55).依据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梗死体积及预后,对进展组病例进一步亚分组.比较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体积和预后结局,进展组病例血清α-syn、SIRT1水平差异及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α-syn、SIRT1对进展性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预测价值.结果 进展组血清α-syn水平高于非进展组,SIRT1低于非进展组(均P<0.05).SIRT1与α-syn联合预测进展性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11(0.849~0.973),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38%和82.33%.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加重,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α-syn水平呈现逐渐升高趋势,而SIRT1不断降低(P<0.05).随着梗死体积增加,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α-syn水平不断升高,而SIRT1表现为降低趋势(P<0.05).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血清SIRT1水平较低,α-syn水平偏高(P<0.05).血清α-syn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体积及预后不良均呈正相关(r=0.713、0.821、0.739,P<0.05).血清SIRT1水平与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体积及预后不良均呈负相关(r=-0.694、-0.773,-0.633,P<0.05).SIRT1与α-syn联合检测预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AUC为0.887(0.812~0.963),敏感度87.64%、特异度77.63%.结论 联合检测α-syn与SIRT1水平对预测脑梗死进展情况及预后不良具有较高价值,可为临床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GRSF1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与铁死亡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富含鸟嘌呤序列的结合因子1(GRSF1)在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铁死亡的关系。方法:清洁级雄性C57BL/6小鼠24只,8~10周龄,体质量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6):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脑缺血再灌注+GRSF1过表达组(IR+LV-GRSF1组)、脑缺血再灌注+GRSF1过表达+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抑制剂组(IR+LV-GRSF1+RSL3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法制备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IR+LV-GRSF1组于造模前7 d时侧脑室注射GRSF1过表达慢病毒2 μl;IR+LV-GRSF1+ RSL3组造模前连续2 d腹腔注射GPX4抑制剂RSL3 5 mg/kg。再灌注24 h后TTC法确定脑梗死体积百分比,Nissl染色计数缺血区存活神经元,取缺血区脑组织,RT-qPCR法检测衰老标志物p16、p21及衰老相关分泌表型TNF-α的mRNA表达,ELISA法检测MDA、SOD和谷胱甘肽(GSH)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GRSF1、GPX4、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和铁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与Sham组相比,IR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升高,存活神经元计数降低,缺血区脑组织p16 mRNA、p21 mRNA及TNF-α mRNA表达上调,SOD和GSH含量降低,MDA含量升高,GRSF1和GPX4表达下调,ACSL4和铁蛋白表达上调( P<0.05);与IR组相比,IR+LV-GRSF1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降低,存活神经元计数升高,缺血区脑组织p16 mRNA、p21 mRNA及TNF-α mRNA表达下调,SOD和GSH含量升高,MDA含量降低,GRSF1和GPX4表达上调,ACSL4和铁蛋白表达下调( P<0.05);与IR+LV-GRSF1组相比,IR+LV-GRSF1+RSL3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升高,存活神经元计数降低,缺血区脑组织p16 mRNA、p21 mRNA及TNF-α mRNA表达上调,SOD和GSH含量降低,MDA含量升高,GPX4表达下调,ACSL4和铁蛋白表达上调( P<0.05)。 结论:GRSF1可通过上调GPX4表达,减轻氧化应激,进而抑制铁死亡,参与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内源性保护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β-谷甾醇通过抑制内质网应激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β-谷甾醇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影响及其机制是否与内质网应激(ERS)有关。方法:将应用改良Longa法制备CIRI模型成功的53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 n=14)、β-谷甾醇低剂量组( n=13)、β-谷甾醇中剂量组( n=13)、β-谷甾醇高剂量组( n=13),并取进行相同手术操作但不阻断大脑中动脉的12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每天灌胃1 mL 5 g/L羧甲基纤维素钠,β-谷甾醇低剂量组、β-谷甾醇中剂量组、β-谷甾醇高剂量组大鼠每天分别灌胃1 mL 10、20、40 mg/kg β-谷甾醇(溶于5 g/L羧甲基纤维素钠中),连续给药14 d。给药结束后,采用Zea Longa 5分法进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然后取脑组织,采用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法评估脑梗死体积,采用HE染色、Nissl染色、TUNEL染色评估脑损伤及神经元凋亡情况,采用水溶性四氮唑-1(WST-1)法检测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采用比色法检测脑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含量,采用硫代巴比妥酸(TBA)法检测脑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脑组织中RNA依赖的蛋白激酶样内质网激酶(PERK)、肌醇需求酶-1(IRE-1)、激活转录因子-6(ATF-6)、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C/EBP同源蛋白(CHOP)和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12的mRNA及蛋白表达。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脑梗死体积比明显升高,TUNEL阳性细胞率明显升高,SOD、GSH-Px含量明显降低,MDA含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模型组大鼠脑组织中PERK、IRE-1、ATF-6、GRP78、CHOP和Caspase-12的mRNA和蛋白水平亦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模型组比较,β-谷甾醇低剂量组、β-谷甾醇中剂量组和β-谷甾醇高剂量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降低,脑梗死体积比明显降低,TUNEL阳性细胞率明显降低,SOD、GSH-Px含量明显升高,MDA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β-谷甾醇低剂量组、β-谷甾醇中剂量组和β-谷甾醇高剂量组大鼠脑组织中PERK(mRNA:2.17±0.17、1.79±0.07、1.33±0.07,蛋白:5.11±0.52、2.91±0.26、1.98±0.17)、IRE-1(mRNA:1.75±0.18、1.65±0.08、1.32±0.08,蛋白:5.00±0.31、4.05±0.27、1.98±0.14)、ATF-6(mRNA:2.24±0.12、1.77±0.14、1.37±0.13,蛋白:4.93±0.45、4.04±0.30、3.10±0.20)、GRP78(mRNA:2.67±0.16、2.11±0.16、1.69±0.11,蛋白:5.02±0.38、2.97±0.26、2.05±0.22)、CHOP(mRNA:2.01±0.16、1.70±0.19、1.40±0.10,蛋白:4.92±0.39、4.02±0.27、3.08±0.22)和Caspase-12(mRNA:1.85±0.09、1.61±0.09、1.30±0.09,蛋白:3.03±0.20、2.19±0.11、1.82±0.11)的mRNA和蛋白水平亦较模型组(mRNA:2.99±0.28、2.27±0.12、2.57±0.21、3.46±0.20、2.50±0.23、2.35±0.16,蛋白:6.98±0.48、6.03±0.58、5.98±0.63、7.10±0.45、6.00±0.53、5.02±0.43)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β-谷甾醇可减轻大鼠CIRI,其机制可能与抑制ERS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肢体远端缺血后适应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肢体远端缺血后适应(LRIPC)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给予LRIPC +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脑血流灌注量、脑梗死体积及血清神经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较对照组短,局部脑血流量、局部脑血容量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脑梗死体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S-100B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142.45 ± 36.23)mg/L比(176.89 ± 42.63)mg/L、(2.52 ± 0.46)μg/L比(3.61 ± 0.75)μg/L],神经生长因子水平高于对照组[(143.49 ± 10.58)μg/L比(124.96 ± 13.62)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LRIPC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并能通过改善脑血流状况缩减脑梗死体积,对减轻患者血管再通治疗后产生的神经功能缺损亦有较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岛叶受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岛叶受累对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临床和实验室资料以及治疗和转归情况。首先探讨岛叶受累与转归的关联,进而采用bootstrap法明确梗死体积在岛叶受累与转归不良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共纳入450例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岛叶受累者79例(17.6%),左侧岛叶受累者41例(9.1%);111例(24.7%)转归不良,其中5例(1.1 %)死亡。与岛叶未受累组相比,岛叶受累组心房颤动患者构成比更高、发病至入院时间更短、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更高、梗死体积更大且转归不良患者构成比更高( P均<0.05)。此外,左侧岛叶受累患者较右侧岛叶受累患者年龄更小、基线NIHSS评分更高、轻度卒中(NIHSS评分≤8分)患者的构成比更低且发病至入院时间更长( P均<0.05)。相较于转归良好组,转归不良组年龄更大,女性患者构成比更高,入院时收缩压、血糖、NLR和NIHSS评分更高,梗死体积更大,岛叶受累患者构成比更高( P均<0.05)。中介分析提示,梗死体积在岛叶受累与转归不良间的中介效应显著(95%置信区间0.033~0.230; P=0.008)。 结论:急性前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岛叶受累与转归不良有关,该关联可能通过梗死体积中介。左侧岛叶受累患者可能较右侧岛叶受累患者症状更重,但转归无显著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流调整及血流重建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型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流调整及血流重建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型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9年8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症状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型动脉瘤(最大直径≥2.5 cm)患者(共20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球囊闭塞试验、脑灌注成像并综合评估后选择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20例患者中,接受单纯颈内动脉结扎术2例,单纯颈内动脉缩窄术11例,高流量搭桥联合颈内动脉结扎术2例,中流量搭桥联合颈内动脉结扎术1例,低流量搭桥联合颈内动脉缩窄术4例。术后定期随访并复查头颅CTA或DSA,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结果:20例患者中,术后动脉瘤消失5例,体积缩小11例,大小无变化4例。术后3例患者出现局灶性脑梗死。18例获得随访,2例失访。影像学随访时间为(7.8±3.0)个月(3~12个月),其中动脉瘤消失7例,体积缩小9例,大小无变化2例。临床随访时间为(46.3±16.3)个月(20~85个月),至末次随访,16例患者的术前症状消失或好转,2例症状无改善。末次随访mRS:0分9例,1分8例,3分1例。结论:血流调整联合血流重建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型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根据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情况采取个体化手术方案,能够获得较好的预后,且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长链非编码RNA MEG3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母系表达基因3(lncRNA MEG3)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lncRNA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模型组和lncRNA组大鼠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lncRNA组大鼠经脑室注射lncRNA MEG3腺相关病毒;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经脑室注射等体积对照腺相关病毒。注射24 h后,评估3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脑梗死体积,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ASA)分析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炎性因子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lncRNA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1.70±0.95)分]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3.60±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563, P<0.05)。lncRNA组大鼠脑组织梗死百分比[(22.20±2.97)%]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脑组织梗死百分比[(47.10±1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946, P<0.05)。lncRNA组大鼠脑组织TNF-α和IL-6炎性因子水平[(146.09±18.87)、(116.98±14.67) pg/ml]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脑组织TNF-α和IL-6炎性因子水平[(280.26±18.65)、(237.03±16.58)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990、17.140, P<0.05)。lncRNA组大鼠脑组织凋亡比例[(28.61±6.65)%]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凋亡比例[(52.17±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810, P<0.05)。lncRNA组大鼠脑组织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表达水平[(1.43±0.12)]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脑组织Caspase-3表达水平(2.27±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1.140, P<0.05)。lncRNA组大鼠脑组织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比值(1.48±0.10)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脑组织bcl-2/bax比值(2.36±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980, P<0.05)。 结论:lncRNA MEG3过表达可显著下调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组织炎性因子水平,抑制脑组织凋亡水平,进而对缺血再灌注脑组织起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清Cav-1、YKL-40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表达及其联合检测对预后的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陷窝蛋白1(Cav-1)与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在急性脑梗死中的表达及联合检测与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1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脑梗死体积将患者分为小梗死组(<5 cm 3)、中梗死组(5~10 cm 3)和大梗死组(>10 cm 3),选择10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Cav-1、YKL-40水平,并分析脑梗死体积与血清Cav-1、YKL-40水平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Cav-1与YKL-40水平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对患者进行一年随访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情况,分析血清Cav-1、YKL-40与预后之间相关性。 结果:不同梗死体积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av-1、YKL-40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 P<0.001)。血清Cav-1、YKL-40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体积呈正相关( r=0.854, P=0.004; r=0.867, P=0.002)。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Cav-1(以21.78 μg/L为诊断截断值)联合YKL-40(以158.69 ng/ml为诊断截断值)诊断急性脑梗死的灵敏度为85.59%,约登指数为0.532,ROC曲线下面积为0.896(95% CI:0.741~0.932),显著高于各指标单项检测( P<0.05),诊断效能最佳。随访8个月和12个月时,联合诊断结果阳性组患者发生死亡的比例以及mRS评分明显高于阴性组患者( P<0.05)。 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av-1、YKL-40呈显著高表达,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效能,对于患者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治疗性低温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GSTM1与ASK1-JNK-p38MAPK信号通路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治疗性低温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时谷胱甘肽S转移酶μ1(GSTM1)与细胞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SK1)-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8周龄,体质量26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 n=20):假手术组(S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治疗性低温组(H组)、GSTM1抑制剂+治疗性低温组(IH组)和GSTM1抑制剂+ASK1抑制剂+治疗性低温组(IAH组)。采用线栓法建立CIRI模型,阻断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2 h后拔出线栓恢复血流灌注,手术期间维持大鼠脑温36~37 ℃。H组于再灌注即刻用75%酒精擦拭大鼠头部及颈部,维持脑温32~33 ℃ 3 h,其余同I/R组;IH组分别于造模前24和1 h时腹腔注射GSTM1抑制剂依他尼酸8.6 mg/kg,其余同H组;IAH组于造模前4 d开始口服ASK1抑制剂Selonsertib 10 mg/kg,1次/d,连续4 d,其余同IH组。于再灌注24 h行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随后处死大鼠后取脑,采用TTC染色法观察脑梗死情况并计算梗死体积百分比,Western blot法检测GSTM1、ASK1、磷酸化ASK1(p-ASK1)、JNK、磷酸化JNK(p-JNK)、p-38 MAPK、磷酸化p-38 MAPK(p-p38 MAPK)的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形态改变,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率。 结果:与S组比较,I/R组mNSS、神经细胞凋亡率、脑梗死体积百分比、p-ASK1/ASK1比值、p-JNK/JNK比值及p-p38 MAPK/p38MAPK比值升高,GSTM1表达下调( P<0.05);与I/R组和IH组比较,H组mNSS、神经细胞凋亡率、脑梗死体积百分比、p-ASK1/ASK1比值、p-JNK/JNK比值及p-p38 MAPK/p38 MAPK比值降低,GSTM1表达上调( P<0.05),神经细胞损伤减轻;与IH组比较,IAH组mNSS、神经细胞凋亡率、脑梗死体积百分比、p-ASK1/ASK1比值、p-JNK/JNK比值及p-p38 MAPK/p38 MAPK比值降低( P<0.05),GSTM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神经细胞损伤减轻。 结论:治疗性低温减轻大鼠CIRI的机制与上调GSTM1表达,抑制ASK1-JNK-p38 MAPK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