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殖道解脲支原体感染患者PCT、CRP水平变化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已婚女性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感染患者的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已婚女性生殖道Uu感染患者11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已婚妇女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血清PCT、CRP水平,对比两组的调查问卷结果,对影响生殖道Uu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的PCT、CRP水平分别为(3.71±0.64)μg/L、(34.26±4.23)m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0.49±0.16)μg/L、(4.84±0.75)mg/L]( t=35.05、48.76,均 P < 0.001)。观察组中每次使用避孕套、无流产史、性伴侣为1人、初次性生活年龄 ≥ 20岁、性交频次 ≤ 3次/周、无不洁性接触史和知晓Uu知识感染的患者比例分别为54.55%、24.24%、65.15%、54.55%、42.42%、69.70%、34.8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0.00%、48.00%、88.00%、76.00%、66.00%、94.00%、60.00%(χ 2=9.79、9.33、8.81、6.89、7.89、11.56、9.32, P=0.002、0.009、0.003、0.008、0.005、0.001、0.00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流产次数、性伴侣人数、初次性生活年龄 < 20岁、性交频次和不洁性接触史均为影响Uu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OR=2.12、3.58、2.34、2.84、4.24),高频次使用避孕套和知晓Uu感染知识为保护性因素( OR=4.03、3.03)。 结论:已婚女性生殖道Uu感染患者的血清PCT、CRP水平异常升高,可作为早期诊断的敏感性指标。性交频次、性伴侣人数、流产次数偏多、性生活过早及不洁性接触史是导致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脲支原体属感染的影响因素与诊治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脲支原体属是一种人体生殖道常见的病原体,包含两个生物群:生物群1和生物群2,2002年,根据生物群间的差异,将生物群1独立成为新物种,命名为微小脲原体(Up),生物群2称为解脲脲原体(Uu)。Uu感染与多种泌尿生殖系统疾病相关,如不孕不育、早产、尿道炎等,而Up的致病作用仍存在争议。研究表明,不同血清型在不同疾病和人群中的致病性和耐药性方面存在差异,提示临床对脲支原体属进行分型、分群检测的重要性。本文就脲支原体属感染的影响因素与相关诊治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脲支原体属检测阳性的临床意义和分型分群检测的必要性提供思考,为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株脓毒血症患者血液分离的罕见螺原体鉴定和生物学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对一株自脓毒血症患者血液中分离的罕见螺原体DGKH1进行菌种鉴定和生物学特性分析。方法:对DGKH1进行常规细菌培养、染色与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以及基因组测序和基因组相关指数分析,从而确定其分类学地位;参考人型副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分离株DGKH1可以在哥伦比亚血平板、巧克力平板和嗜血巧克力平板上微弱生长,在含有四环素(4 μg/ml)、多西环素(1 μg/ml)、米诺环素(1 μg/ml)、交沙霉素(2 μg/ml)、罗红霉素(1 μg/ml)、克拉霉素(1 μg/ml)和特利霉素(1 μg/ml)的支原体液体培养基中不生长。在商品化的支原体固体培养基上,DGKH1可形成"油煎蛋样菌落",与人型副支原体相类似。采用常规革兰染色,DGKH1不着色;以磷酸盐缓冲液为基质进行透射电镜观察,其菌体呈螺旋形。16S rRNA基因测序显示,分离株与中华绒螯蟹螺原体CCTCC M 207170 T相似性最高(99.85%),但尿素分解试验阳性,与已知螺原体属菌种存在差异。全基因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菌株与中华绒螯蟹螺原体CCTCC M 207170 T聚类为同一个小的分支,但两者之间的全基因组平均核苷酸一致性(ANI)和数字DNA-DNA杂交(dDDH)值分别为94.14%和56.00%,均低于原核生物的种鉴定阈值。 结论:分离株DGKH1隶属于螺原体属,是一种与中华绒螯蟹螺原体亲缘关系密切的潜在新种,其部分微生物学特性与支原体相类似,但自然宿主来源和流行病学资料还有待于更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超早产儿综合救治存活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超早产儿的诊治经过。该患儿胎龄26周 +6,生后61 d不能脱离有创机械通气转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入院诊断为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予适当限液、改善营养,糖皮质激素、抗解脲脲原体感染减轻肺实质病变,降低肺动脉高压等综合治疗。最终拔除气管插管,无创机械通气逐渐降级,生后372 d(纠正胎龄9月6 d)高流量鼻导管吸氧出院。出院3月余门诊随访,生长发育尚可,肺部影像学明显改善,高流量鼻导管吸氧的流速和吸氧浓度显著下调。随访至纠正胎龄1岁11个月,完全离氧,语言运动发育落后,康复训练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宫内解脲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宫内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9年3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胎龄28~32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入院后24 h内呼吸道分泌物UU检测结果分为UU感染组(UU-PCR阳性)和非感染组(UU-PCR阴性)。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及并发症情况,并分析UU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27例早产儿,其中UU感染组45例,非感染组282例。两组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及分娩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UU感染组胎膜早破及绒毛膜羊膜炎比例、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水平、总用氧及呼吸机使用时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代谢性骨病发生率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膜早破( OR=5.444,95% CI 2.749~10.781, P<0.001)和绒毛膜羊膜炎( OR=2.161,95% CI 1.048~4.454, P=0.037)是UU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胎膜早破和绒毛膜羊膜炎是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UU感染的危险因素,对于高危早产儿,应在出生后尽快完成UU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GBS、衣原体联合解脲支原体检测对胎膜早破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研究B族链球菌(GBS)、衣原体联合解脲支原体(UU)检测对胎膜早破患者妊娠结局的预测作用.方法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胎膜早破产妇168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进行孕检且结果正常的165名孕妇为对照组.对比两组GBS、衣原体、UU阳性率;分析GBS、衣原体、UU单一检测对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结果;分析GBS、衣原体、UU三者联合对观察组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预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GBS阳性率、衣原体阳性率、UU阳性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BS阴性122例,GBS阳性46例,GBS阳性胎膜早破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衣原体阴性128例,衣原体阳性40例,衣原体阳性胎膜早破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U阴性117例,UU阳性51例,UU阳性胎膜早破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8例胎膜早破孕妇中,GBS、衣原体和UU均为阴性117例,GBS、衣原体和UU为单一一个或两个为阳性11例,GBS、衣原体和UU均为阳性40例;GBS、衣原体和UU均为阳性胎膜早破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均比单一或两个感染及阴性胎膜早破孕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胎膜早破孕妇的GBS、衣原体和UU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妊娠孕妇,且GBS、衣原体和UU联合检测可更准确地预测母体和胎儿不良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HPV感染患者阴道微生态、Th17/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阴道微生态、辅助性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情况,为该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5月至2022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收治的HPV感染患者108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我院同期健康体检者108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进行HPV筛查、阴道菌群检测以及阴道微生态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17/Treg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IL-10和IL-17水平;采用Spearman法分析HPV感染患者阴道菌群和Th17/Treg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的相关性.结果 HPV共检出9种亚型,主要以HPV16和HPV18为主.研究组患者阴道乳杆菌阳性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滴虫和细菌性阴道病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阴道pH>4.5、阴道菌群密集度Ⅱ~Ⅳ级、阴道菌群多样性Ⅱ~Ⅳ级和微生态失调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Th17/Treg、IL-6、IL-10和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阴道中乳杆菌与Th17/Treg、IL-6、IL-10和IL-17水平均呈负相关;衣原体、解脲支原体、滴虫和细菌性阴道病与Th17/Treg、IL-6、IL-10和IL-17水平均呈正相关(均P<0.05).结论 HPV感染患者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而且Th17/Treg细胞、IL-6、IL-10和IL-17水平均异常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胎膜早破产妇胎盘病理炎性改变与阴道微生物感染及新生儿细菌感染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探析胎膜早破(PROM)产妇胎盘病理炎性改变与阴道微生物感染及新生儿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9 年1月至 2022 年 1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收治的 120 例PROM病例资料,根据其胎盘病理结果分为炎性改变组(n=49)和健康组(n=71),取产妇阴道分泌物用于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细菌性阴道病(BV)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检测,取宫颈分泌物进行解脲支原体(UU)及沙眼衣原体(CT)检测,比较各组阴道微生物感染情况及妊娠结局,对新生儿进行中性粒细胞CD64(nCD64)、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细菌感染指标的动态监测,分析PROM产妇胎盘病理炎性改变与阴道微生物感染及新生儿细菌感染的关联性.结果 炎性改变组GBS、BC、CM、UU、CT感染率均高于健康组(P<0.05);炎性改变组绒毛膜羊膜炎、胎儿窘迫、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均高于健康组(P<0.05);炎性改变组新生儿细菌感染总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组(16.3%与 2.8%,P<0.05);PROM产妇胎盘病理炎性改变与GBS、BV、CM、UU、CT感染、绒毛膜羊膜炎、胎儿窘迫、低出生体肿瘤儿、新生儿黄疸及新生儿细菌感染呈正相关(P均<0.05);炎性改变组新生儿中性粒细胞CD64(nCD64)、CRP、PCT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OM产妇产妇胎盘病理炎性改变与阴道微生物感染及新生儿细菌感染呈正相关,临床应及时干预,以改善母婴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解脲支原体感染与女性生殖道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分析解脲支原体(UU)感染状况及耐药性,探讨UU与女性生殖道病变及人乳头瘤病毒(HPV)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月至2022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南通大学附属妇幼保健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1 858例研究对象的UU、HPV及白带常规检测结果,其中宫颈癌患者98例(宫颈癌组)、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73例(CIN组)、宫颈炎患者33例(宫颈炎组)、阴道炎患者355例(阴道炎组)及健康体检者1 299例(健康对照组).分析各组研究对象UU感染情况、不同类型阴道炎患者UU感染情况、UU阳性及阴性研究对象中HPV检出情况、UU阳性研究对象中HPV分型情况及UU药敏试验结果.结果 1 858例研究对象中UU阳性率为44.94%(835/1 858).>20~30岁研究对象的UU阳性率最高,为50.39%.健康对照组UU阳性率(36.87%)明显低于宫颈癌组(75.51%)、CIN组(65.75%)、宫颈炎组(63.64%)及阴道炎组(6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阴道炎患者的UU阳性率(67.76%)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U阳性与阴性研究对象的HPV检出率(66.23%vs.22.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U阳性研究对象中,HPV亚型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HPV16(19.94%)、HPV52(19.63%)、HPV58(11.90%)、HPV39(7.11%).UU 对米诺环素和多西环素敏感率最高(均为100.00%),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最高(66.00%).结论 UU阳性率随女性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与高风险HPV密切相关;加强UU及其他宫颈病变因素的检查,并结合药物敏感试验合理用药,对于宫颈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宫颈病变程度和阴道菌群分布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 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感染宫颈病变程度、阴道菌群分布变化及其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于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HPV检测的HR-HPV感染阳性患者160例为阳性组,根据宫颈病变程度分为宫颈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组(75例,CIN 1级)、宫颈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组(60例,CIN 2~3级)、宫颈癌组(25例,宫颈活检确诊),另选180例同期行HPV检测的HR-HPV感染阴性患者为阴性组.比较阳性组、阴性组及不同宫颈病变程度患者阴道菌群分布情况,分析HR-HPV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分析预测价值.结果 阳性组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细菌、假丝酵母检出率均高于阴性组(P<0.05).宫颈癌组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细菌、假丝酵母检出率高于HSIL组和LSIL 组(P<0.05).解脲支原体感染、细菌性阴道炎是HR-HPV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构建预测模型:logit(P)=-10.331+解脲支原体感染× 0.973+细菌性阴道炎× 0.795.当logit(P)>9.85时,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869,95%CI为0.828~0.903,敏感度为78.12%,特异度为77.78%.结论 阴道菌群失衡,尤其是解脲支原体感染、细菌性阴道炎与HR-HPV感染及宫颈病变程度密切相关,据此构建的预测模型可较准确预测HR-HPV感染发生,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