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儿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浙江省33家有新生儿床位的医院中的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的使用情况。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于2021年5—6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浙江省33家医院52名新生儿病室的护士长或静脉治疗专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新生儿心电图定位技术使用与发展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为100%。结果:52名调查对象中,使用新生儿PICC尖端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者占34.62%(18/52),49名(94.23%,49/52)护士首选椎体作为PICC尖端判断依据。影响新生儿PICC尖端心电图定位技术准确性的因素包括管路信号传导不通畅(83.33%,15/18)、患儿哭吵(66.67%,12/18)、医护人员心电图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足(66.67%,12/18)等。28名(53.85%,28/52)护士表示所在单位无新生儿心电图定位技术培训,13名(54.17%,13/24)护士选择面授教学。结论:浙江省新生儿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使用、发展及培训等方面的实践有待进一步改善,建议制订统一标准和规范,加强新生儿心腔内电图定位技术使用的相关培训,以提高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腔内心电图定位引导PICC置管操作的最佳证据总结及其应用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汇总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最佳证据,并调查最佳证据在临床的应用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PubMed、ScienceDirect、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网关于患者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导管头端定位中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6月30日。采用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文献评价标准和证据分级系统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及证据评级,汇总最佳证据。根据汇总证据形成腔内心电图定位引导PICC置管的最佳证据应用调查问卷。于2022年11—12月,采用滚雪球抽样方法,选取119名PICC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纳入31篇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24篇,系统评价2篇,Meta分析4篇,团体标准1篇。从操作前评估和准备、送管过程、导丝连接、引导腔内心电图、退管时机、最佳位置判断和效果评价7个方面汇总20条证据。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护士在评估和准备、送管过程、引导腔内心电图、导丝连接、退管时机方面与证据相一致,但最佳位置判断方法选择较为分散,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本研究为腔内心电图定位PICC置管提供了循证依据,专科护士结合临床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最佳证据,制订符合个体情况的置管方案,可以保障患者获益最大化,不断提升护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儿颈内静脉置管深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颈内静脉(internal jugular vein, IJV)穿刺置管是临床常用技术,用于液体或药物管理,以及CVP测定等。随着小儿身高、体重的变化,IJV导管置入的合适深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文章描述了IJV导管尖端理想位置,介绍了通过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TEE)、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 TTE)、胸部X线检查(chest radiograph, CXR)和腔内心电图等方法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此外,还对右侧IJV置管深度、特殊人群的IJV置管深度、左侧IJV解剖特点及置管深度进行了综述。目前已有不少计算IJV置管深度的公式,由于儿童在发育阶段存在一定的发育差异,它对于个体的适用性仍有待临床进一步考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策略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正确的急救策略。急诊室首诊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病史特征,选择具有快速诊断与鉴别价值的辅助检查(心电图、计算机CT血管成像、肌钙蛋白、可溶性ST2以及D-二聚体)评估患者病情。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合并冠心病特别是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可能需要采取外科方式同时处理升主动脉夹层以及冠状动脉病变,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时可能需要采取腔内治疗技术同时或分次处理主动脉夹层与冠状动脉。由于患者同时存在可能需要处理的冠状动脉系统病变,因此AAD合并冠心病患者在麻醉、围手术期管理、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以及院外随访等多个方面存在一定特殊性,需要综合分析相关因素,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管理。本共识联合多个相关学科的临床专家,结合相关文献以及临床经验,对AAD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诊断、治疗以及随访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目的在于提高临床医生对这种临床情况的认识,避免因漏诊、误诊带来的严重不良后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儿童PICC置管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告了腔内心电图(EKG)定位技术在儿童PICC置管中应用的重要意义,从国内外儿童患者PICC置管过程中EKG的应用情况、EKG定位工具的选择、引导方式、如何通过P波变化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并分析了影响儿童EKG稳定性的相关因素,展望了EKG定位技术在儿童PICC置管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建议,便于对临床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山东省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实践现状的调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山东省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的实践现状,为推动腔内心电定位技术的应用、开展系统化的培训以及制定标准化的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操作流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7—8月山东省258家医院的1 034名PICC专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山东省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的实践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山东省PICC专科护士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实践的现状。共计回收问卷1 034份,有效问卷903份,回收有效率为87.33%。结果:903名PICC置管护士中,有835名(92.47%)的护士了解过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368名(40.75%)参加过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的培训,只有363名(40.20%)应用过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在363名应用过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的护士中,93.66%(340/363)在穿刺术前评估了患者体表心电图,49.31%(179/363)认为最高尖P波为PICC送管至P波出现负向后退管至负向波刚消失,91.18%(331/363)认为应用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后必须拍摄胸片进行导管尖端定位。结论:目前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的培训及推广应用有待加强,亟需制定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统一规范化操作流程,以提高此应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原发性右心室滑膜肉瘤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男,13岁2个月,因"活动后胸闷7 d"就诊于昆明市儿童医院,平日不能耐受长跑。入院查体:心率5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20/79 mmHg (1 mmHg=0. 133 kPa),体重48.5 kg;一般情况可,口周无发绀,头颈部未触及肿块,心前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界无扩大。双肺呼吸音清,腹平软,无压痛,胸腹部未触及包块,四肢活动正常。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心室内,三尖瓣前叶、隔叶交界处有50 mm× 43 mm×29 mm不均匀团块样回声(图1A),致右室流出道中度梗阻,三尖瓣轻至中度关闭不全;心脏增强CT提示肺动脉近端、右心室内多发团片状病灶,最大直径约49 mm(图1B)。术前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过缓、窦性心律不齐。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头颈胸CT及腹部B型超声未见异常。患儿右心室占位性病变诊断明确,因存在右室流出道梗阻风险,完善术前检查后行手术治疗。建立体外循环后,经右心房切口进入心腔,暴露右心室,见右心室面室间隔靠近三尖瓣前瓣、隔瓣交界处有一55 mm×50 mm×30 mm肿块,呈不规则分叶状灰白色组织,基底与三尖瓣隔瓣、前瓣及室间隔组织融合,肿瘤向右心室流出道生长,致使右室流出道狭窄。术中沿肿瘤边缘切除肿瘤,尽量保留室间隔、三尖瓣等重要组织,解除右室流出道狭窄,手术切除肿物组织送检。手术顺利,术后病理检查报告显示:镜下肿瘤细胞呈束状、交织状或旋涡状排列,细胞核为梭形、短梭形或圆形,可见细胞核分裂,部分细胞核为空泡状,细胞密集,部分细胞呈腺样排列(图2)。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上皮细胞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7(±)、CK19(±)、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ell lymphoma-2, BCL2)(+)、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波形蛋白(+)、白细胞分化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 99(+)、转导样增强子-1 (transduction-like enhancer-1, TLE 1)(+)、钙视网膜蛋白(+)。基因检测提示SS18基因断裂(图3)。最终确诊为右心室滑膜肉瘤(双向分化型)。患儿术后第1天复查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部分导联ST~T段改变、Q~T波间期延长。术后恢复良好,无胸闷、气促症状。建议行放化疗进一步治疗,但被家属拒绝,后接受5个疗程安罗替尼治疗,随诊至术后6个月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发现位于三尖瓣隔瓣根部存在约29 mm× 19 mm肿块(图4),考虑肿瘤复发,行全身正电子发射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技术未见肿瘤其他部位转移,后改用阿帕替尼继续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儿童输液港植入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在儿童输液港植入术中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以湖南省儿童医院普外二科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需行输液港植入术的66例恶性肿瘤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胸部X线定位的34例为对照组,采用腔内心电图定位的32例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儿定位后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cavoatrial junction,CAJ)比例、定位时腔内心电图波形特点、两种定位方法所需时间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初次置管有25例导管尖端位于CAJ,初次置管到位率73.5%(25/34);观察组初次置管有30例导管尖端位于CAJ,置管到位率93.7%(3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 =4.853, P<0.05)。观察组32例出现双向或倒置P波,29例出现高振幅的直立特征性P波。对照组C臂定位所需时间为(5.5±1.4)min,观察组定位所需时间为(2.3±0.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儿置管过程中均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结论:在儿童输液港植入术中,与传统的胸部X线定位相比,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导管尖端位置更加快速、准确,而且安全、有效。对于少部分腔内心电图波形改变不典型的患儿,需术中C臂或超声辅助定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ICC尖端定位方法及异位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长期留置、避免反复穿刺和有效保护外周血管等优点,目前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领域。PICC尖端位置正确是导管使用安全的重要保障,若发生异位则会缩短导管留置时间,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本文总结了PICC尖端定位方法及异位相关因素,提出除了常规定位方法外还可以采用Sherlock 3CG尖端定位系统、VasoNova血管定位系统(VPS)等与心电图(ECG)相结合的新型定位技术,指出血管因素、呼吸运动和胸腔内压力改变等因素都会导致PICC尖端位置发生改变,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确定导管尖端位置、预防导管尖端异位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山东省PICC专科护士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培训现状及需求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了解山东省PICC专科护士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培训现状及需求,为进一步完善和改进PICC专科护士培训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于2019年7月7—23日,选取山东省PICC专科护士共903名,通过自制的山东省PICC专科护士一般资料调查表以及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培训需求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40.75%(368/903)的PICC专科护士参加过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培训;84.27%(761/903)的PICC专科护士认为需要进行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培训;PICC专科护士对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培训的各项内容需求均分均>4.67分,其中理论课程需求得分最高的为导管头端位置与心电图P波关系的判断(4.80 ± 0.47)分,操作课程需求得分最高为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引导PICC置管操作(4.74 ± 0.55)分;培训模式需求方面:94.24%(851/903)的护士希望通过腔内心电定位技术的培训达到提高临床护理实践能力的目标,静脉治疗专科学术会议为主要希望的培训形式(76.85%,694/90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置管年限、工作岗位以及是否了解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是PICC专科护士对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 t = -3.73、3.12、-3.63,均 P<0.05)。 结论:腔内心电定位技术的培训开展率较低,但PICC专科护士对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有较高的培训需求,管理者应重视腔内心电定位技术的培训,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进一步提高PICC专科护理队伍的临床实践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