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级别脑胶质瘤电场治疗同步放化疗的疗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同步放化疗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3年5月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38例明确诊断为高级别脑胶质瘤(按世界卫生组织标准Ⅳ级36例,Ⅲ级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术后接受TTFields联合同步放化疗。按照神经肿瘤反应评价(RANO)标准判断肿瘤缓解、稳定或进展。按照不良事件通用术语5.0版标准和TTFields相关皮肤不良事件(dAE)分级标准记录不良事件。治疗依从性通过NovoTTF-200A治疗设备的使用数据进行评估,以每日TTFields使用时间的百分比计算。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结果:38例患者使用TTFields的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19.2h(范围为2.4~22.6 h),中位治疗依从性为80%(范围为10.0%~94.0%)。为期42 d的TTFields同步放化疗后,12例行肿瘤完全切除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均为疾病稳定。26例行肿瘤部分切除的患者中,23例(88%)评价为疾病缓解。7、10、13个月的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1.0%、64.0%、49.5%。TTFields相关dAE主要是1级(45%)和2级(8%),无3-4级;典型表现为接触性皮炎、水泡、皮损或溃疡、脓肿。中位随访时间10.0个月(范围为1.6~21.3个月),随访截至2023年7月,38例患者中26例稳定,12例进展(其中8例死亡)。结论:初步结果显示高级别脑胶质瘤TTFields同步放化疗是有效的且安全可靠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集束化护理策略对神经内科老年失禁性皮炎患者护理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策略对神经内科老年失禁性皮炎患者护理质量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6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进行治疗的116例老年失禁性皮炎患者,根据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皮损程度、护理质量及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皮损程度、护理质量及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皮肤损伤评分为(6.12±1.5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58±2.04)分,且其护理质量评分为(91.82±3.52)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35±5.46)分,生活质量评分为(78.75±4.7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16±5.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神经内科老年失禁性皮炎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策略,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皮炎损伤程度,同时对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生活质量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液相色谱-质谱法探究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血清脂质组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光化性皮炎(CAD)患者的血清脂质组学特征,寻找CAD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于2011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收集46例CAD患者以及16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的血清样本,利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血清脂质组成与表达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筛选差异的生物标志物,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筛选诊断标志物。组间年龄和性别资料的比较分别采用 t检验和 χ2检验。 结果:46例CAD患者年龄30 ~ 84(60.39 ± 10.52)岁,男41例,女5例;16例健康对照,年龄50 ~ 89(59.81 ± 10.72)岁,男14例,女2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 t = 0.19, P = 0.853;性别: χ2 = 0.03, P = 0.859)。血清样本中共检测出4 136种脂质分子,包含40个亚类。CAD患者和健康对照两组间存在22个差异脂质分子,包含9个亚类:甘油三酯、鞘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单脂肪酸甘油酯、溶血磷脂酰胆碱、己糖神经酰胺、甘油二酯、心磷脂;其中甘油三酯(37.7e)+ Na、单脂肪酸甘油酯(22.3)+ NH 4和磷脂酰丝氨酸(18.0_18.1)+ H作为诊断标志物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 0.8,16种脂质分子的曲线下面积> 0.7。 结论:相较于健康对照CAD患者血清中脂质成分改变,其中甘油三酯(37.7e)+ Na、单脂肪酸甘油酯(22.3)+ NH 4和磷脂酰丝氨酸(18.0_18.1)+ H可能是较有潜力的CAD诊断价值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肠-脑-皮轴探讨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基于肠-脑-皮轴理论探讨心理行为、肠道菌群与特应性皮炎之间的关系。通过梳理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研究文献,发现中医药可通过干预肠-脑-皮轴调节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参与免疫代谢、恢复皮肤屏障功能,进而达到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门诊病种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2019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门诊就诊患者初诊及复诊皮肤病病种。方法:收集201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门诊电子病历信息系统数据,回顾性分析门诊就诊患者初诊、复诊诊断病种。结果:2019年诊疗人次为1 440 580,日均诊疗人次4 332。其中,初诊941 755例,占65.37%;复诊498 825人次,占34.63%。初诊中前10位的病种依次为湿疹、痤疮、荨麻疹、银屑病、脂溢性皮炎、白癜风、神经性皮炎、色素痣、足癣、甲癣,合计739 175人次,占初诊总门诊量的78.49%。复诊中前10位的病种依次是湿疹、痤疮、银屑病、荨麻疹、白癜风、脂溢性皮炎、神经性皮炎、色素痣、瘢痕疙瘩、玫瑰痤疮,合计399 594人次,占复诊总门诊量的80.11%。结论:2019年本院门诊病种以湿疹、痤疮等常见病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疑似局部麻醉药“过敏”反应患者规范化诊断结果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使用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LA)的患者“过敏反应”诊断结果,以提高对LA过敏反应及其诊断的认识。收集2017年3月至2022年2月,因初步诊断“局部麻醉药过敏”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变态反应中心就诊,通过皮肤试验及药物激发试验进行规范化药物过敏诊断的24例患者临床资料及诊断结果,分析规范化诊断流程在LA过敏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显示,纳入患者24例,年龄范围20~74岁,其中男性3例(12.5%),女性21例(87.5%)。有21例患者因既往使用LA后出现不良反应而初步诊断为“局部麻醉药过敏”,其中20例为速发型反应(用药后1 h内出现),1例为迟发型反应(用药1 h后出现)。通过规范化诊断,3例考虑LA过敏;1例排除LA过敏后,确诊为氯己定引起的严重过敏反应;其余17例患者考虑为心身反应7例(29.1%)、交感神经刺激症状3例(12.5%)、血管迷走性晕厥2例(8.3%)、药物毒副反应2例(8.3%),刺激性皮炎2例(8.3%),自发性荨麻疹1例(4.2%)。3例(12.5%)既往LA皮试阳性,再次行规范化诊断结果阴性,排除LA过敏。综上,真正局部麻醉药过敏反应较罕见,通过规范化皮肤试验、药物激发试验,绝大多数自诉“局部麻醉药过敏”的患者可排除过敏状况。对于高度怀疑LA诱发严重过敏反应者,根据诊疗需求可通过诊断试验为患者确定其他可作为安全替代的局部麻醉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宏基因组学在特应性皮炎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人和动物的宏基因组分析表明,特应性皮炎(AD)与肠道和皮肤微生物群的失调有关。微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可以导致皮肤屏障受损及AD病情加重,肠道微生物群可能通过免疫、代谢和神经内分泌途径参与AD的发生发展。本文综述了宏基因组学在AD微生物研究及治疗领域中的最新应用进展,总结了微生物群落介导AD发病过程中的可能机制,为针对AD的微生态治疗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甲磺司特在Th2细胞介导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甲磺司特是一种特异性的Th2细胞抑制剂,已被广泛用于哮喘和特应性皮炎等多种过敏炎症性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具有很高的安全性.研究表明,甲磺司特可通过调节GATA3和氯离子通道,抑制Th2细胞及IL-4等Th2型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功能,从而发挥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作用;甲磺司特对树突状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神经元等细胞也有调节作用.因此,甲磺司特也成为了治疗Th2细胞介导疾病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肿瘤电场治疗高级别脑胶质瘤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我国真实世界临床实践环境中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使用肿瘤电场治疗(TTField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自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5例复发和9例新诊断的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使用TTFields时间均≥1个月。随访5.3个月(范围为2.3~10.7个月),按照神经肿瘤反应评估(RANO)标准判断肿瘤稳定或进展。按照Kaplan-Meier法计算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OS)。按照不良事件通用术语5.0版(CTCAE v5.0)标准和TTFields相关皮肤不良反应(dAE)分级标准记录不良事件。使用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问卷30(QLQ-C30)和脑癌模块问卷20(QLQ-BN20)评估患者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治疗依从性通过NovoTTF-200A治疗设备的使用数据进行评估,以每日TTFields使用时间的百分比计算。结果:24例患者使用TTFields的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4.2个月(范围为1.0~10.7个月),中位治疗依从性为91.5%(范围为67.0%~97.0%)。TTFields单用2例,联合化疗22例。随访截至2021年4月,24例患者中14例稳定,10例进展(其中8例死亡)。15例复发患者的中位PFS为5.9个月( 95%CI:3.3~8.6),中位OS为8.5个月( 95%CI:3.2~13.8);9例新诊断患者的中位PFS和OS均为10.7个月( 95%CI:无)。主要不良反应为1级(58.3%)和2级(12.5%) dAE,无3~4级dAE,表现为接触性或过敏性皮炎、糜烂、毛囊炎和溃疡。87.5%的患者HRQoL稳定。 结论:初步结果显示我国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接受TTFields的OS与国外文献报道相当,新诊断患者需进一步行生存随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安全性高,dAE的发生率高于文献报道,但均为1~2级,毒性可接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伊匹木单抗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挖掘伊匹木单抗不良事件(AE)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使用该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收集2011年3月1日至2022年9月30日以伊匹木单抗为首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6.0版首选术语(PT)和系统器官分类(SOC)对AE进行标准化和分类,采用报告比值比( ROR)法挖掘伊匹木单抗AE风险信号,报告数≥3、 ROR≥2且其95%置信区间( CI)下限>1的AE定义为风险信号,对相关PT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纳入分析的AE报告共12 329例,涉及1 915个PT,采用 ROR法获得268个风险信号(PT),涉及21个SOC。报告数居前10位的PT为腹泻、结肠炎、皮疹、发热、垂体炎、肾上腺功能不全、食欲下降、甲状腺功能减退、肝脏疾病、脱水,均为说明书中常见AE。信号强度居前10位的PT为垂体炎、淋巴细胞垂体炎、免疫介导性皮炎、免疫介导的肾上腺功能不全、垂体功能减退、免疫介导的肝脏疾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免疫介导性脑炎、自身免疫性结肠炎和免疫介导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涉及的SOC分别为内分泌系统疾病、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肝胆系统疾病、胃肠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共36个PT在药品说明书中未收录,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PT为颅内肿瘤出血、放射性坏死、恶性胸腔积液、肺部肉芽肿、苔藓样角化病。 结论:伊匹木单抗的主要AE为腹泻、结肠炎、皮疹等。该药还可能导致颅内肿瘤出血、放射性坏死、恶性胸腔积液等说明书未记载的不良反应,临床实践中应予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