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涎腺导管内癌的病理诊断及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涎腺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IDC)是一种主要发生在腮腺,在导管内或囊内生长为主的罕见肿瘤,但也可伴浸润性生长,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主要包括4种亚型:闰管型、顶浆分泌型、闰管-顶浆分泌混合型和嗜酸型。闰管型多数存在NCOA4-RET融合,个别存在STRN-ALK融合;混合型存在TRIM27-RET融合,顶浆分泌型具有PIK3CA和HRAS突变或TP53缺失;嗜酸型具有TRIM33-RET融合或BRAF V600E突变。目前多数观点认为与涎腺导管癌不同,即使存在浸润,仍具有良好的预后,罕见复发和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因此精准诊断对于临床治疗的选择极其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腮腺区面神经鞘瘤12例临床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2例腮腺区面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23~72岁。12例患者均以腮腺区肿块为主诉就诊,其中4例患者有局部不适和疼痛感,6例患者在触诊时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超声检查8例表现为腮腺区实性肿块,4例表现为混合性肿块。分析总结治疗方式、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以及手术前后面神经功能情况[House-Brackmann(H-B)分级]。结果:12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8例行肿瘤及部分或全部腮腺浅叶切除术,1例行肿瘤及全腮腺切除术;3例仅行肿瘤切除,其中1例患者因肿瘤扩展到颅底不能完全切除。9例患者肿瘤发生于面神经的主干或主要分支,切除肿瘤后面神经完整;1例肿瘤发生于面神经终末支,术中部分粘连严重小分支被切断;1例复发二次手术患者,术中未发现面神经总干且找不到神经断端,故未行神经移植;1例由于术中无法将面神经的主干与肿瘤分开,神经切断后同时行神经移植术。术前面神经功能H-B Ⅰ级10例,Ⅱ级1例,Ⅴ级1例。术后随访1年复查面神经功能H-B Ⅰ级7例,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1例为神经移植患者,Ⅴ级1例为复发二次手术患者术后维持原状。结论:腮腺区面神经鞘瘤临床少见,术前不易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术中应注意保护面神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腮腺导管内癌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腮腺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s,IDC)为罕见的、预后良好的涎腺肿瘤。临床及病理医师在诊断及治疗方面缺乏经验,急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本文报道了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IDC。患者男性,48岁,因“发现左侧腮腺区肿物2个月”入院。B超检查示:左侧腮腺内实性肿物,考虑腮腺混合瘤。完善术前准备后,全身麻醉下行肿物扩大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IDC(低级别)。术后伤口恢复良好,随访7个月未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耳后沟切口在腮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耳后沟切口在腮腺浅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3月就诊于临沂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采用耳后沟切口行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的患者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2~66岁,其中混合瘤15例,腺淋巴瘤5例。术中总干法寻找面神经,向远心方向解剖面神经颈面干、颞面干及周围支,切除腮腺浅叶及肿瘤,并转移胸锁乳突肌瓣充填腮腺缺损区。分析总结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20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没有出现涎瘘及Frey综合征,无影响容貌的瘢痕,术区无凹陷畸形。结论:耳后沟切口行腮腺浅叶切除及面神经解剖切口隐蔽、面神经解剖简单,可同时行胸锁乳突肌瓣修复术区组织缺损,具有美容及并发症少的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涎腺混合瘤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对比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FA)与外科手术切除对直径≤3 cm涎腺混合瘤的治疗效果,分析RFA在涎腺混合瘤治疗中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直径≤3 cm的涎腺混合瘤患者43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式分为消融组20例和切除组23例。评估消融组手术的完全消融率;记录消融组术后消融灶吸收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的部分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长期预后,统计复发和恶变转移的发生率以及外貌恢复情况。结果:消融组病灶的完全消融率为100%(20/20)。消融组术后1、3、6、12个月的病灶体积缩小率依次为-(39.60±16.18)%、(8.61±8.10)%、(31.87±14.68)%、(58.64±14.82)%。消融组手术时间、恢复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少于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消融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切除组发生并发症9例,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768, P=0.029)。消融组复发1例,术后1年面部凹陷或凸起的发生率均为0。切除组无复发,术后1年面部凹陷的发生率为13.04%(3/23),面部凸起的发生率为0。两组患者均无恶变转移。 结论:超声引导下RFA治疗直径≤3 cm涎腺混合瘤安全有效,治疗效果与外科手术切除相比无明显差异,且创伤小,美容效果好,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涎腺嗜酸细胞性脂肪腺瘤二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报道2例罕见的发生于腮腺的涎腺嗜酸细胞性脂肪腺瘤。大体观察:2例均包膜完整,1例呈多结节状,1例呈哑铃状。镜下观察:2例肿瘤均被覆薄的纤维性包膜,由不同比例的脂肪组织和大小不等的嗜酸性细胞巢混合构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例嗜酸性细胞均表达人低分子量细胞角蛋白,部分表达细胞角蛋白(CK)7、CK5/6、CK19、p63、上皮细胞膜抗原(EMA),不表达S-100蛋白、Calponin、DOG1,Ki-67阳性指数约1%~2%。2例分别随访4和5个月,均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下期要目预告
编辑人员丨2024/8/24
单侧幕上脑梗死后同侧丘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的MR IVIM和ASL研究;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患者脑灌注和脑功能连接的研究;扩散峰度成像直方图预测成人胶质瘤异柠檬酸脱氢酶突变及级别;基于CT影像特征构建联合预测因子在腮腺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价值;基于临床及CT影像组学特征鉴别非典型肺错构瘤与肺腺癌;人工智能区分非典型普通型间质性肺炎及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的价值;PD-L1联合CT影像组学与深度学习特征预测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疗效;临床-影像组学列线图术前对Ⅰ~ⅢA期原发性肺腺癌N1~N2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纵隔类癌的临床特征、病理及CT表现分析;孤立亚实性结节影像学特征预测早期肺腺癌气腔播散的价值;多层螺旋CT静脉成像对左侧髂总静脉管径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性的评估;冠状动脉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多参数预测冠状动脉斑块易损性的可行性研究;基于临床及乳腺X线影像特征对乳腺无定形钙化良恶性的预测研究;基于术前MRI动脉期的影像组学对肝细胞肝癌射频消融术后短期疗效的预测分析;基于增强T1WI影像组学预测直肠腺癌病理分级;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及动态对比增强MRI在早期直肠腺癌预后分期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胃肠道间质瘤、神经源性肿瘤及平滑肌瘤CT特征对比分析;CT小肠造影对克罗恩病疗效评估的价值;定量MRI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肝胰脂肪含量与胰岛β细胞功能、骨密度的关系;膀胱原发性非脐尿管腺癌的临床及MRI特征;子宫内膜纤维化的肌层和结合带形态及表观扩散系数值变化;多模态MRI在胎盘植入中的应用价值;医师经验对多方案MRI诊断前列腺癌的效能影响;腰椎椎旁肌退变与骨质疏松性腰椎体压缩性骨折术后再骨折的关系;IDEAL-IQ序列对膝骨关节炎膝周软组织脂肪浸润的定量评估价值;儿童骨内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的CT和MRI表现;经皮肝穿刺局部处理门静脉血栓形成短期疗效与安全性分析;套管法与Seldinger法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对照研究;CT引导下经卵圆孔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上颌支痛的效果及并发症;小剂量测试和高流速注射方案在甲状腺CT增强中的应用研究;CT血管成像全局仿生三维模型重建技术在勃起功能障碍诊断中的应用;1 024×1 024重建矩阵结合Karl迭代重建算法对肾上腺CT图像质量和自动分割的影响;深度学习图像重建联合去金属伪影算法在颌面部CT图像的应用;美沙酮维持治疗对海洛因成瘾者脑结构功能影响及功能MRI研究进展;对比增强能谱乳腺X线摄影的诊断价值与研究进展;多模态MRI技术在代谢相关性脂肪性肝病分级评估中的研究进展;18F-FDG PET/CT脑显像在自身免疫性脑炎诊断中的研究进展;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免疫球蛋白G抗体相关疾病MRI研究进展;MOOC结合CPBL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提升脑血管介入培训效果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24
-
7例头颈部Castleman病超声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总结头颈部Castleman病(Castleman disease,CD)的超声特征,并阐明其诊断要点.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头颈部CD患者7例,对患者的临床特征和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男1例,女6例),平均诊断年龄31.4岁(7~60岁).所有病例均为透明血管型CD.超声检查显示,3例(42.9%)病变位于腮腺,4例(57.1%)位于颈部.所有病灶均表现为孤立、边界清晰的实质性肿块,无钙化.1例(14.3%)回声强度为显著低回声,6例(85.7%)为低回声.7例患者中,4例(57.1%)为含有线性回声分隔的异质性肿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所有病变的血管分布均呈混合模式.结论:头颈部CD通常表现为显著低回声或低回声病变,血流模式呈现混合型.肿瘤可能以肿块内线性回声分隔为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基于Monaco计划系统的3种混合推量计划设计方法在鼻咽癌放疗中的差异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比较3种基于Monaco计划系统的混合推量(hybrid boost,HB)计划设计方法在鼻咽癌放疗中的差异.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于某院行鼻咽癌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的10例患者,对每例患者基于Monaco计划系统设计处方分次为33f的同步推量(simultaneous integrated boost,SIB)IMRT计划SIB-IMRT33f,保持分次剂量不变并将处方分次修改为28f得到SIB-IMRT28f计划.基于SIB-IMRT28f计划,分别通过利用Bias Plan功能,添加处方分次为5f的处方,复制SIB-IMRT33f计划、修改处方分次为5f、删除PTV2调强优化函数后重新优化 3 种方法设计 SIB-IMRT5f1、SIB-IMRT5f2 和 SIB-IMRT5f3 计划,再将 SIB-IMRT28f 计划与 SIB-IMRT5f1、SIB-IMRT5f2和SIB-IMRT5f3计划融合得到Plan_HB1、Plan_HB2和Plan_HB3.比较3种HB计划的剂量学参数和治疗参数的差异,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种HB计划的剂量分布均满足临床治疗要求,且Plan_HB2大致等同于 Plan_HB3.Plan_HB2 和 Plan_HB3 的计划肿瘤靶区(planning gross tumor volume,PGTV)和 PTV1 的 D2%,PTV2的D2%、Dmean、均匀性指数和VPTV2,56均劣于Plan_HB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an_HB2和Plan_HB3的腮腺的Dmean、耳蜗的V55、口腔的Dmean、喉的Dmean和靶区外的Vbody-PTV,40与Plan_HB1相比均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IB-IMRT5i2和SIB-IMRT5G计划的子野个数、机器跳数和出束时间与SIB-IMRT5f1计划相比均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计划设计方法角度分析,基于Monaco计划系统的3种HB计划设计方法在鼻咽癌放疗中均是可行的.从剂量学参数和治疗参数角度分析,Plan_HB2大致等同于Plan_HB3,部分剂量学参数劣于Plan_HB1但治疗参数优于Plan_HB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颌面部木村病超声特征、临床特点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讨颌面部木村病(Kimura disease,KD)的超声特征及临床特点,总结诊断经验.方法:对 2010 年 1 月—2022 年 6 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 26 例KD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超声特征及临床特点,并总结诊断经验.结果:本研究共入组KD患者 26 例,男 20 例,女 6 例(性别比 3.3∶1).患者年龄中位数为 45 岁 6 月.血常规显示所有患者血清嗜酸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值均增加.超声声像图结果显示 26 例患者均检出病灶,淋巴瘤可能 5 例(19.23%),恶性病灶 6 例(23.08%),多形性腺瘤 4 例(15.38%),性质待诊建议穿刺活检 11 例(42.31%).单纯淋巴结型 8 例(30.77%),单纯累及腮腺+周围软组织型 11 例(42.31%),同时累及腮腺+周围软组织+淋巴结型 7 例(26.92%).对不同类型KD患者病灶的超声特征进行比较,其在边界、形态、混合回声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病理学可见淋巴滤泡增生,嗜酸性粒细胞发生浸润,部分生发中心坏死或者形成嗜酸性微脓肿.结论:KD以中青年男性居多,病变多累及头颈部,KD的超声及临床表现容易误诊,应结合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