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腮腺深叶良性肿瘤:与定位和手术入路相关的分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腮腺深叶良性肿瘤(benign deep lobe parotid tumors,BDLPTs)具有多种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与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类型BDLPTs手术方式的差异.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20年8月因腮腺区肿物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并行手术治疗且病理诊断为BDLPTs的75例患者,回顾性评估CT影像资料,根据肿瘤与各种结构的解剖关系将BDLPTs分为4类,探讨每种类型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采用SPSS 24.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型BDLPTs(14/75,18.7%)完全位于下颌支和茎突下颌间隙内侧,瘤体增大时突向咽旁间隙.Ⅱ型BDLPTs(19/75,25.3%)位于下颌后间隙,以下颌支、茎突下颌间隙、乳突和下颌后静脉为界.Ⅲ型BDLPTs(27/75,36.0%)呈膨胀型生长,横穿茎突下颌间隙,从下颌后静脉延伸至咽旁间隙.Ⅳ型BDLPTs(15/75,20%)位于耳垂下方、面神经和下颌后静脉深部.经下颌骨劈开入路主要用于Ⅰ型病例(10/14),Ⅲ型病例采用腮腺入路(14例)、下颌入路(11例)和腮腺-下颌联合入路(2例),Ⅱ型和Ⅳ型病例经腮腺入路同时行腮腺切除术.结论:BDLPTs分类可为术前制定治疗计划提供有价值的见解和实践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014—2021年荆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及非药物性干预措施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荆州市2014—202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变化及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对发病的降低作用。方法:收集荆州市2014—2021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数据、聚集性疫情和暴发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三间分布特征,采用BSTS模型及相对下降指标评价非药物性干预措施(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NPIs)降低作用大小,同时分年龄进行亚组分析。结果:2014—2021年荆州市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4 118例,年均发病率9.18/10万。发病高峰为4—7月和12月至次年1月,沙市区、荆州区、江陵县发病率居3位,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5~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其次为10~14岁年龄组。聚集性疫情、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小学。NPIs作用下,2020—2021年荆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整体下降45.20%(95% CI:8.78%~79.23%)。0~4岁、5~9岁和10~14岁年龄组分别下降51.44%(95% CI:33.19%~67.75%)、26.89%(95% CI:-28.99%~80.69%)、64.69%(95% CI:11.67%~115.13%)。 结论:2014—2021年荆州市流行特征存在明显时空异质性。NPIs对荆州市全人群,尤其是0~4岁、10~14岁人群流行性腮腺炎发病降低作用明显,持续加强NPIs措施能有效降低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强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浅表肌腱膜系统多矢量悬吊在面颈部年轻化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表浅肌腱膜系统(SMAS)多矢量悬吊在面颈部年轻化的效果。方法:2019年12月至2023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外科实施颊部除皱术34例和颊颈部除皱术10例。全身麻醉后,先行颊部、下颌缘吸脂,取耳前、耳后切口,皮下剥离完成后,分离腮腺区SMAS,再对SMAS进行多矢量荷包缝合悬吊固定,切除多余皮肤,减张缝合切口。结果:44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随访效果满意,下垂软组织得到复位,面颈部提升自然,无面神经损伤、皮下血肿、切口感染、皮瓣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SMAS多矢量悬吊可明显改善颊颈部组织松垂,并发症少,可获得满意的年轻化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症状监测系统的杭州市学校因病缺课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杭州市学校因病缺课的情况及常见特征,为学校疾病精准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整理基于智能手机的"杭州市学校症状监测系统"监测信息2 823 145条,采用生态学研究方法,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对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地区因病缺课及发热、咳嗽、皮疹、红眼、腹泻、腮腺肿大、呕吐等7个常见症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杭州市全市学生请假中因病占比为65.78%(1 868 293/2 840 421),其中以咳嗽占比最大,为49.51%(924 947/1 868 293),其次为发热28.78%(537 630/1 868 293),红眼占比最低,仅0.41%(7 591/1 868 293)。发热、红眼在冬春季高发,分别占比全年同类症状的48.03%(258 961/539 170)和64.48%(3 193/4 952),随气温升高呈下降趋势( Z发热=-94.04, Z红眼=-18.10,均 P<0.001),呕吐以冬季为主,占比全年报告的61.94%(77 925/125 813)。学校类型( F=181.15, P<0.001)、地区类型( F=8.56, P<0.001)以及二者的交互项( F=4.47,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因病缺课和7个常见症状均存在学校类型差异,发热、皮疹、腹泻、腮腺肿大和呕吐存在地区差异。一般线性模型边际估计结果显示,农村幼儿园因病缺课比例高于城市(64.89% vs. 61.50%, F=8.24, P<0.001),农村中小学发热比例明显低于城市(小学:33.78% vs.43.09%,中学:25.68% vs.28.49%, F=17.58, P<0.001),农村中学皮疹比例显著高于城市(6.80% vs.4.68%, F=4.41, P=0.012),农村中小学腹泻比例显著高于城市(小学:4.06% vs.3.12%,中学:6.93% vs.4.94%, F=4.58, P=0.010)。 结论:小学生及农村地区学生应成为杭州市疾病监测与控制的重点人群,冬春季应重点做好流行性感冒、流行性结膜炎、诺如病毒感染等传染病监测预防工作,夏秋季农村地区应加强室内外防蚊灭虫等预防控制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与IgG4相关眼病相鉴别的双眼眶Castleman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女,50岁,因"双眼眼睑逐渐肿胀15年"于2020年9月11日至青岛市市立医院就诊。患者1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眼眼睑肿胀,右眼明显(见图1),伴有眼胀,流泪,无复视,无眼痛,无明显视力下降。患者曾于外院就诊,给予口服激素治疗,自述效果有所好转。既往史:半年前因慢性鼻窦炎在鼻内窥镜下行手术治疗;3年前因阑尾炎于外院行阑尾切除术;4年前因左腮腺肿物于外院行左边颌下腺年良性肿瘤切除术,病理报告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8年前因宫颈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于外院多次行宫颈癌放化疗。眼科检查:右眼视力为0.15,-2.0×85=0.6,左眼为0.8,-1.25×90=1.0;右眼眼压17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21 mmHg。双眼泪腺区扪及肿物,质韧,边界不清,无压痛。泪道冲洗通畅,双眼睑肿胀明显,上方近穹隆处可见球结膜肥厚隆起,血运丰富,球结膜轻度充血。余眼前节及眼底未见异常。33 cm角膜映光:双眼正位。眼球运动:右眼内转受限,余各方向运动到位,左眼下转受限。眼球突出度:右眼22 mm,左眼20 mm,眶距100 mm,眶压T+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浙江衢州地区儿童病毒性脑炎埃可病毒优势血清型与VP1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浙江省衢州地区儿童病毒性脑炎埃可病毒(Echovirus, ECHOV)优势血清型与变迁并分析ECHOV VP1基因分子特征。方法:采集53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采用荧光RT-PCR和PCR分别检测脑脊液标本中人肠道病毒(human enterovirus,HEV)包括ECHOV、柯萨奇病毒(coxsackie virus,CV)和新型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以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腮腺炎病毒(mumps virus, MuV)、西尼罗病毒(west nile virus,WNV)、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和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HEV阳性脑脊液标本采用RT-PCR法扩增HEV-B组全长VP1基因序列,测序后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ECHOV VP1基因型、基因重组和遗传进化特征。结果:RD细胞分离培养出6株毒株,但Hep-2细胞分离培养结果均阴性。11份标本HEV通用荧光RT-PCR结果阳性,但其他病毒检测结果均阴性。11份HEV阳性标本中6份检出ECHOV,与分离培养结果一致,分别为4株ECHO6、1株为ECHO7和1株ECHO30血清型,柯萨奇病毒和EV检测结果均阴性。4株ECHO6病毒属于ECHO6-C2基因亚型,但分为ECHO6-41/46和ECHO6-45/48两个流行克隆,ECHO7和ECHO30分别属于ECHO7-C和ECHO30-C基因型。ECHO6与ECHO30病毒在进化过程中存在VP1基因重组。结论:ECHOV是该地区儿童病毒性脑炎主要病原体,且可能存在局部暴发流行。ECHO6与ECHO30病毒VP1基因存在重组可能性,ECHO6有成为ECHOV优势血清型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头颈部肿瘤容积调强旋转放疗和适形调强放疗剂量学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头颈部肿瘤容积调强旋转放疗(VMAT)和适形调强放疗(IMRT)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证实的46例头颈部肿瘤患者,所有患者采取仰卧位做CT模拟。勾画两个处方剂量水平的计划靶区(PTV),PTV70和PTV54,35次分割。使用同步加量计划。每例患者分别制定VMAT和IMRT计划,比较两者的剂量学差异。结果:VMAT计划PTV70的适形性指数(CI)95%高于IMRT计划(0.91±0.02 vs. 0.86±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33, P=0.004)。VMAT计划PTV54的均质性指数(HI)95%优于IMRT(0.09±0.04 vs. 0.26±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548, P=0.038)。VMAT的脊髓D 1%低于IMRT(37.62±4.34 vs. 40.9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15, P=0.045)。VMAT的左腮腺剂量为(21.28±8.13)Gy,右腮腺剂量为(22.39±7.42)Gy,比IMRT[(22.73±11.42)Gy和(24.25±7.91)Gy]略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703, P=0.322; t=1.134, P=0.315)。与IMRT相比,VMAT可大幅降低机器跳数(521±112 vs. 2 129±564),明显缩短患者治疗时间[(2.12±0.39)min vs.(9.18±2.62)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8.957, P<0.001; t=18.213, P<0.001)。 结论:VMAT技术的剂量分布优于IMRT,危及器官受量降低,并且可减少机器跳数,缩短治疗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口咽癌放疗中颈部Ⅱ区和口腔靶区优化对涎腺功能及口腔黏膜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口咽癌调强放疗(IMRT)中颈部Ⅱ区及口腔靶区优化对治疗效果、涎腺功能、口腔黏膜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徐州市肿瘤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口咽鳞状细胞癌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放疗组(对照组)25例及口腔、颈部靶区优化组(观察组)25例。两组均采用IMRT同步铂类药物化疗,对照组行双侧颈部Ⅱ~Ⅳ区淋巴引流区照射(颈部淋巴结阳性侧包括Ⅰ B区),双侧颈部Ⅱ区给予肿瘤剂量60 Gy照射(阳性淋巴结予推量照射);观察组进行靶区优化,其中健侧颈部(无阳性淋巴结侧)Ⅱ B区给予肿瘤剂量50 Gy照射;观察组口腔结构勾画为危及器官并限制平均照射剂量(D mean)<32 Gy。比较两组患者腮腺受照射剂量、急性口腔黏膜反应情况、远期(放疗结束6个月以后)口干反应情况、客观缓解率(ORR)、局部复发率(LRR)、3年总生存(OS)率差异。 结果:对照组健侧腮腺D mean为(29±4)Gy,接受34 Gy照射体积占比(V 34)为(48±5)%;观察组健侧腮腺D mean为(23±3)Gy,V 34为(41±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6.14、4.98,均 P<0.05)。对照组口腔D mean为(35±6)Gy,接受30 Gy照射体积占比(V 30)为(36±5)%;观察组口腔D mean为(29±4)Gy,V 30为(28±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4.11、5.98,均 P<0.05)。对照组≥Ⅱ级急性口腔黏膜不良反应和口腔黏膜反应持续时间≥2周发生率分别为64%(16/25)和76%(19/25),观察组分别为36%(9/25)和40%(10/2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3.92、6.65, P值分别为0.048、0.009)。≥Ⅱ级远期口干反应对照组为72%(18/25),观察组为44%(11/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2, P=0.044)。对照组ORR、LRR、3年OS率为分别为80%、28%、48%,观察组分别为76%、24%、44%,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4, P=0.849)。 结论:口咽癌IMRT中口腔及颈部Ⅱ区靶区优化能改善涎腺功能,进而减轻患者口干反应及口腔黏膜反应,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同时不影响肿瘤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耳后沟切口在腮腺深叶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探讨耳后沟切口在腮腺深叶良性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接受耳后沟切口行腮腺深叶良性肿瘤切除手术的1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1例,女8例,年龄17~69岁,中位年龄48岁。其中17例肿瘤直径≤4.0 cm,行单纯耳后沟切口;2例为哑铃型,下颌骨内侧肿瘤前后径>4.0 cm,肿瘤突向咽旁间隙,经耳后沟切口联合口内切口切除腮腺深叶及肿瘤。结果:17例肿瘤经耳后沟切口完全摘除,2例哑铃型肿瘤经口内切口取出,术后病理多形性腺瘤13例、基底细胞腺瘤4例、Warthin瘤2例。2例患者出现暂时性下颌缘支麻痹,术后3周恢复至正常。所有患者全部一期愈合。经过1~5年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1年,患者均未出现Frey综合征和涎瘘,均未出现其他并发症,肿瘤无复发。患者及家属对术区面部外形、切口瘢痕外观满意。结论:耳后沟切口入路应用于腮腺深叶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不仅保留了腮腺浅叶及面神经的功能,同时具有创伤小、组织缺损少、瘢痕隐蔽、并发症及复发率低、美容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alo-Vest支架对颈椎原发恶性肿瘤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Halo-Vest支架对颈椎原发恶性肿瘤不同放疗技术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选择10例曾接受Halo-Vest支架手术后进行放射治疗的颈椎原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使用Monaco计划系统,在勾画Halo-Vest支架结构外轮廓的CT序列图像上设计调强放疗(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然后复制相同射野参数的IMRT和VMAT计划到不勾画Halo-Vest支架结构外轮廓的CT序列图像上重新计算剂量分布,比较靶区、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分布差异。结果:对于VMAT计划,两组计划的计划靶区(PTV)和计划肿瘤靶区(PGTV)的剂量学参数除PGTV 107%外的各参数平均差异均< 1%。相比外轮廓勾画Halo-Vest支架,外轮廓不勾画支架的图像计算的脊髓和脊髓-PRV平均最大剂量分别增加0.38和0.42 Gy( Z=-2.803、-2.803, P<0.05),脊髓和脊髓PRV Dmean分别增加0.35和0.37 Gy( Z=-2.703、-2.801, P<0.05)。黏膜、甲状腺、腮腺、下颌骨、下颌关节和正常组织的 V5、 V30和 Dmean最大差异为0.74%。对于IMRT计划,两组计划的PTV和PGTV间剂量学参数差异较VMAT技术的差异增大,大部分差异超过1%,最大差异为4.55%。相比外轮廓勾画Halo-Vest支架,外轮廓不勾画支架的图像计算的脊髓平均最大剂量和脊髓-PRV最大剂量分别增加0.48和0.59 Gy( P>0.05),脊髓和脊髓PRV的平均 Dmean分别增加0.57和0.59 Gy( Z=-2.293、-2.293, P<0.05)。其他危及器官的最大差异为1.98%。 结论:CT图像外轮廓勾画或不勾画Halo-Vest支架结构,VMAT计划间剂量差异很小,临床上可以忽略,但IMRT计划间剂量差异偏大,需要考虑忽略或部分勾画Halo-Vest支架结构的外轮廓时对剂量分布带来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