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腰椎神经根脊神经节细胞瘤3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告3例下腰椎神经根脊神经节细胞瘤伴脊柱不稳或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例。第1例患者因腰骶部疼痛不适10余天就诊。术前诊断为L 5S 1椎间不稳、L 5双侧峡部裂、L 5S 1左侧椎间孔占位性病变待查术中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 5S 1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第2例患者因左腰腿部疼痛不适1个月就诊。术前诊断为L 4-5椎间不稳、L 4-5椎间盘突出症。术中探查发现L 5左侧神经根肿物,手术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 4,5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第3例患者因右侧腰腿部酸痛不适4 d就诊。术前诊断为L 3-4、L 4-5、L 5S 1椎间盘突出。术中探查发现S 1右侧神经根肿物,呈浸润性生长,且被神经纤维紧密包围,部分切除肿物并送病理,同时行L 4-5、L 5S 1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节细胞神经瘤。3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脊神经节细胞瘤主要起源于原始神经脊细胞移行分化形成的交感神经节细胞,亦可起源于交感神经及外周神经,多见于腹膜后和纵隔内,腰骶神经根节细胞神经瘤较少见,临床上与椎间盘突出症很相近,鉴别困难,常在术中发现,术前能够明确诊断的较少。手术切除是治疗节细胞神经瘤的主要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背根神经节感觉神经元P2X受体信号与间质性膀胱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模型小鼠的膀胱外周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和P2X受体介导的嘌呤能信号传导的变化。方法:雄性C57小鼠50只,2月龄,体质量16~20 g。通过在膀胱壁上注射逆行示踪荧光染料3′-四甲基吲哚羰花青高氯酸盐(DiI),标记腰骶(LS:L 6~S 2)和胸腰(TL:T 13~L 2)背根神经节中的膀胱感觉神经元。两周后,在第1、3和5天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YP,80 mg/kg,1次/48 h)建立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IC/BPS)小鼠模型(CYP组, n=25),对照组( n=25)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第6天取小鼠膀胱组织,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评估膀胱组织病理学改变,髓过氧化物酶(MPO)测试评估组织炎症水平,并使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LS和TL背根神经节中的DiI阳性膀胱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和三磷酸腺苷(ATP)诱导的P2X受体电流。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80 mg/kg CYP未诱发显著组织学改变或影响MPO水平,但提高了LS和TL膀胱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CYP组和对照组LS神经元基强度分别为(119±9)、(144±8)pA,TL神经元基强度分别为(123±10)、(162±17)pA;相比于对照组,CYP组LS和TL神经元基强度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25、2.047,均 P<0.05)。给予P2X受体激动剂ATP灌流后,CYP组的LS膀胱感觉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CYP组LS神经元的P2X2受体介导持续性电流比例为39.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9.5%;P2X2/3受体介导的慢脱敏电流比例为60.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5),提示CYP组小鼠LS神经元中的P2X2受体功能上调;TL膀胱感觉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类型(主要为P2X2/3受体介导的慢脱敏电流和P2X3受体介导的快脱敏电流)占比无明显变化。 结论:IC/BPS模型小鼠的膀胱神经元兴奋性升高,并且LS神经元的P2X受体电流成分出现变化,提示膀胱神经元的兴奋性升高和P2X受体的功能上调早于器质性病理改变,感觉神经元嘌呤能信号传导变化可能是IC/BPS的重要病理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性椎管内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原发性椎管内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手术疗效,为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2014年4月至2021年1月6例原发性椎管内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后正中入路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6例患者均实现肿瘤全切,术后病理诊断为副神经节瘤。其中,1例肿瘤位于颈段椎管内外,无椎体破坏;1例肿瘤位于腰骶段椎管内,同时伴有椎体破坏;其余4例均位于腰段椎管内。术后随访12~1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1.5个月,末次随访行MRI检查,均未复发。结论:原发性椎管内副神经节瘤临床罕见,大多为无功能性良性肿瘤,临床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常难以诊断。手术切除,特别是完整切除预后较好,辅助治疗效果不确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椎间孔外入路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治疗椎管外腰骶神经根卡压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椎间孔外入路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在治疗椎管外腰骶神经根卡压症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天津医院采用椎间孔外入路UBE治疗椎管外腰骶神经根卡压症17例,男9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59.2岁(范围45~71岁)。17例患者均有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伴或不伴间歇性跛行。MRI示L 4,5椎间孔狭窄伴椎间盘极外侧突出2例,L 5S 1椎间孔狭窄伴椎间盘极外侧突出15例;7例诊断为远外侧综合征,12例合并腰骶移行椎;17例椎间隙高度均降低,相应节段出口神经根和神经节卡压。切口在相邻椎弓根投影外侧2 cm处,S 1因髂骨遮挡在髂骨内缘设计切口,以椎间孔外口峡部外缘为靶点,自峡部和上关节突外缘逐步磨除上关节突腹侧和尖部,必要时磨除遮挡的骶骨翼和横突下缘,去除增生的韧带显露出口神经根,在神经根腹侧显露并摘除突出的椎间盘,远外侧综合征沿出口神经根向外侧减压直至完全松解。术后及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Macnab评分和腰椎过屈过伸位X线片评估疗效及稳定性。 结果:1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为60 min(范围45~85 min)。术中磨除上关节突尖端、扩大椎间孔后均能充分显露出口神经根和突出的椎间盘,对远外侧综合征可沿出口神经根向外侧充分减压直至完全松弛无卡压,神经减压彻底。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CT示关节突关节大部保留。随访时疼痛和功能进一步改善,末次随访时VAS平均改善率为85.2%,ODI平均改善率为86.2%,根据Macnab评分优15例、良2例,腰椎过屈过伸位X线片均无腰椎失稳表现。结论:椎间孔外入路UBE治疗椎管外腰骶神经卡压症显露充分、减压彻底,并可较好地保留腰椎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骶管蛛网膜囊肿术后继发急性硬膜下血肿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骶管囊肿多发生于神经根周围,是后方脊神经根与背根神经节连接处神经内膜与束膜之间脑脊液的聚集,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腰背部疼痛、下肢放射痛、直肠或膀胱功能障碍等。骶管囊肿行后正中入路囊肿切除术后继发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脑疝并发症较少见。甘肃省人民医院收治1例中年女性骶管囊肿患者,术后突发右侧额顶颞枕部急性硬膜下血肿,脑疝形成,紧急予以全身麻醉下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及骨瓣还纳术治疗,术后予以康复功能锻炼,恢复良好出院。随访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的恶性转化及H3F3A突变综合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的恶性转化及伴有H3F3A 突变的骨巨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综合征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方法:收集2例术前经denosumab治疗后的骨巨细胞瘤病例。例1为49岁女性,4年前患肱骨骨巨细胞瘤。3个月前发现骶骨及腰5椎体前方肿物,考虑骨巨细胞瘤转移。经denosumab 4次注射治疗后,切除该两处肿物。例2为22岁男性,左桡骨远端溶骨性病变,穿刺病理诊断骨巨细胞瘤,经denosumab 3次注射治疗后,手术切除。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例1发现骶骨溶骨性破坏呈现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的常见表现,腰5椎体前方肿物组织形态结合免疫组织化学考虑为副神经节瘤,且两处肿瘤均显示H3F3A G34W突变蛋白阳性。例2经denosumab治疗后组织形态部分表现为纤维肉瘤形态。结论:骨巨细胞瘤与副神经节瘤同时存在且均伴有H3F3A G34W突变时,考虑为肿瘤综合征,副神经节瘤成分并非denosumab治疗后改变。经denosumab治疗后骨巨细胞瘤可以发生恶性转化,应与其他的恶性肿瘤相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法舒地尔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后的轴突与髓鞘再生及功能恢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探讨法舒地尔在改善周围神经损伤后的轴突与髓鞘再生及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SD大鼠30只,重(200±30)g,切断右侧坐骨神经,缝合后等分入2组,即对照组与法舒地尔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与10mg/kg的盐酸法舒地尔腹腔注射.术后2周,利用NF-200一抗对损伤远端的轴突密度进行评估.术后4周,利用逆行示踪剂荧光金评估发出轴突进入损伤远端的位于L4~6DRG和腰骶膨大处的神经元数量.术后12周,对腓肠肌的湿重比、肌纤维的横截面积进行测量;利用NF-200与MPZ 一抗及透射电镜对轴突的直径与髓鞘的厚度进行测量.术后4、6、8、10、12周采集足印,对两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进行评定.此外,体外培养大鼠胚胎脊髓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运动神经元(SMN),评估法舒地尔对其轴突生长的影响.结果 术后14 d,法舒地尔组损伤远端神经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4).术后4周法舒地尔组被荧光金逆行标志的L4~6DRG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目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法舒地尔组有髓轴突的数量、有髓轴突的直径以及髓鞘的厚度都高于对照组(P<0.05),G-ratio值则低于对照组(P<0.05).SFI数据结果显示,术后6、8、10及12周,法舒地尔组SFI值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周,对照组的患侧腓肠肌的湿重比及肌纤维的横截面积显著小于法舒地尔组(P<0.01).培养5d后,法舒地尔组DRG及SMN的轴突显著长于对照组(P<0.01).结论 法舒地尔能够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后的轴突与髓鞘再生及其运动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神经根造影加封闭的精确诊断在脊柱内镜镜下融合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失稳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探讨神经根造影加封闭(neurography and nerve root sealing,NNRS)的精确诊断在脊柱内镜镜下融合(Endo-P/TLIF)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失稳症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从2022年1月1日至6月21日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失稳的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神经根封闭造影确认责任节段并对其行Endo-P/TLIF治疗,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下床时间;术前、术后、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腰椎前凸角、椎间高度、硬膜横断面积、骶骨倾斜角、骨盆投射角、骨盆倾斜角;MRI提示、神经根封闭造影确认的责任节段和最终减压时的单节段、双节段、3节段及以上的例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个月过程中1例患者未按时复诊,1例患者失联,最终58例患者随访资料完整纳入统计.术后6个月改善率优55例,良2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100%.通过NNRS的责任节段得出单侧单节段、双侧单节段的责任神经节段明显多于腰椎MRI显示节段数,得出单侧、双侧双节段和3节段及以上的责任神经节段明显少于腰椎MRI显示节段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腰椎前凸角、椎间高度、硬膜横断面积、骶骨倾斜角、骨盆倾斜角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盆投射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选择性NNRS的精确诊断的方法,能够在术前确认责任神经节段,在精确诊断的基础上运用Endo-P/TLIF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合并腰椎失稳症,责任节段精细减压,明显减小创伤和出血,缩短了住院时间,良好地恢复脊柱生理曲度,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中广泛运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腰骶神经MRI三维双向波稳态水激发序列成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腰骶神经MRI三维双向波稳态水激发序列成像结果.方法 2017年4月选择健康体检者30名为研究对象.行常规MRI及三维双向波稳态水激发序列对腰骶段脊椎进行冠状位扫描.将三维双向波稳态水激发序列原始图像进行薄层最大强度投影以及多平面重组.对图像进行重建.评价左侧与右侧神经显示评分,显示神经长度,神经节长度及宽度.结果 所有研究对象均完成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三维双向波稳态水激发序列结果中,腰骶神经,脊神经节,脑脊液为高信号,骨骼肌为中等信号,骨质,脂肪,大血管为低信号.左侧与右侧神经显示评分、神经长度、神经节长度及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5神经长度最长,其次为S1,L4、S2.从T12到S2,神经节宽度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自T12-S1神经节呈长度呈增加趋势,S2有所下降.结论 MRI三维双向波稳态水激发序列用于腰骶神经检查能清晰显示神经主干、神经节等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正常成人腰骶段神经根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定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L4、L5、S1神经根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的可行性及量化特征.方法:20名正常成人志愿者接受3.OT多源磁共振检查,采用选择性激励技术(PROSET)及DTI融合图像,分别在L4、L5、S1神经根的节前神经根鞘硬膜囊出行处、神经节和节后脊神经前支出椎间孔外口处三个不同水平设定兴趣区(ROI)测量左、右两侧神经根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同时进行神经根DTT.结果:20名正常成人志愿者PROSET、DTI及DTT均成功,可以清晰显示 L4、L5、S1神经根,测量其 FA及 ADC的均值分别为0.56±0.10和(0.94±0.53)mm2/s,0.52±0.11和(1.07±0.50)mm2/s,0.48±0.11和(1.18±0.45)mm2/s;各神经根相同水平左、右两侧的FA值及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神经根ADC值除节前神经根鞘硬膜囊出行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水平各神经根之间的FA值、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A值变化呈L4> L5>S1趋势,ADC值变化趋势反之;同一神经根在三个不同水平的FA值、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A值变化呈节前<神经节<节后趋势,ADC值变化趋势反之.结论:正常成人L4、L5、 S1神经根DTI及DTT是可行的,与PROSET融合图像能够显示神经根走行并进行量化分析,为研究神经根病变提供了较全面的影像学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