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外热成像仪辅助穿支定位的旋股外侧嵌合皮瓣在四肢关节复合组织缺损中的立体修复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红外热成像技术辅助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嵌合筋膜皮瓣在关节复合组织缺损重建中的立体修复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我们对16例四肢关节复合组织缺损患者,采用红外热成像仪辅助游离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嵌合筋膜皮瓣进行立体重建,其中5例合并少量关节部位骨质部分缺损,1例合并肌腱缺损.创面面积24 cm×11 cm~6 cm×3 cm,皮瓣大小20 cm×6 cm~6 cm×3 cm,筋膜瓣面积6.0 cm×4.0 cm~3.0 cm×1.5 cm.供区阔筋膜及皮瓣一期缝合.结果 术前共探查穿支48条,术中证实穿支45条,阳性率93.4%.术后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35个月,平均9.4个月.16例皮瓣全部存活,皮瓣质地柔软,外形满意,随访期内关节无窦道、肿胀、疼痛表现,关节活动无明显障碍,2例患者自觉皮瓣部位臃肿,二期行皮瓣修薄术.结论 红外热成像技术辅助穿支定位旋股外侧动脉穿支嵌合筋膜皮瓣立体修复关节部位复合组织缺损安全可靠,是关节复合组织缺损重建的理想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腕部钙化性腱膜纤维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儿 男,6岁,5年前发现左腕部肿物,肿物缓慢增大,近期出现局部胀痛,既往无外伤及其他特殊病史.临床检查:左腕桡掌侧皮肤隆起,可触及质硬肿物,不规则,轻微压痛,活动度差,表面皮肤未见明显异常(图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术前评估先天性上睑下垂眼睑解剖结构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初步探究超声生物显微镜(UBM)作为先天性上睑下垂(CP)术前眼睑解剖结构评估工具的可行性,并分析患侧眼提上睑肌及腱膜的病理改变.方法 前瞻性病例研究.选取10例单眼先天性上睑下垂的初诊患者入组,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中度组(5例)和重度组(5例).利用UBM(SW-3200L,35MHz)对患者双侧上眼睑进行观察并成像.将患侧眼的UBM图像与其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相对照,进一步比较患侧眼提上睑肌(提肌)及腱膜的免疫组化结果并作初步定量分析.结果 UBM能对包括眼轮匝肌、腱膜、睑板和提上睑肌-Müller肌复合体在内的眼睑结构清晰成像.术前UBM成像发现的腱膜变薄、腱膜后退及腱膜劈裂在术中观察得以印证;术前UBM成像发现的脂肪浸润在术中观察和术后病理中均得以证实.关于脂肪的浸润,中度组中,脂肪组织在腱膜中的浸润密度高于在提肌中(P<0.05),重度组中亦然(P<0.01);脂肪组织在重度组提肌中的浸润密度稍高于中度组提肌(P<0.05),而重度组腱膜中脂肪组织的浸润密度显著高于中度组腱膜(P<0.01).关于胶原纤维的增生,中度组中,胶原纤维在提肌和腱膜中的增生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组中,胶原纤维在腱膜中的增生相比于提肌显著增高(P<0.01);此外,重度组提肌中胶原纤维的增生程度稍高于中度组提肌(P<0.05),而重度组腱膜中胶原纤维的增生程度显著高于中度组腱膜(P<0.01).结论 UBM可作为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术前眼睑解剖结构评估的有效无创检查,重度患者腱膜的组织结构比提肌更为紊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MRI表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GA)的MRI表现.方法:收集结合双能量CT确诊的14例GA患者的资料并分析其MRI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4例膝关节GA患者中,双能量CT显示尿酸结晶主要沉积于肌腱、韧带、滑膜以及关节软骨面,其中沉积于股四头肌肌腱6例,髌韧带4例,前后交叉韧带2例,其余2例主要累及膝关节周围滑膜;MRI显示痛风石在T1WI上显示同肌肉等信号,在PDWI上信号可以多样化,以混杂等信号至混杂高信号为主.结论:膝关节GA患者的发病位置及MRI信号特点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有利于显示痛风结晶及早期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主动负压帽状腱膜下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采用主动负压帽状腱膜下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78 例使用主动负压帽状腱膜下引流术治疗CSDH治疗效果.头颅CT检查示:单侧血肿59例,双侧血肿19例;等密度血肿45例,低密度血肿17例,混合密度血肿16例.头颅CT检查示:单侧血肿59例,双侧血肿19例;等密度血肿45例,低密度血肿17例,混合密度血肿16例.结果 78例患者中有4例因血肿残留或者复发,再次钻孔置管冲洗后痊愈.无颅内感染,无脑组织损伤及脑内血肿,无癫痫发生.结论 主动帽状腱膜下引流术治疗CSDH可以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住院费用低,可以避免脑组织损伤等严重的手术并发症,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镜下全内连续锁边缝合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早期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半自动可弯曲缝合钳的镜下全内连续锁边缝合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早期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于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采用镜下全内连续锁边缝合技术治疗的48例急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4例,女性4例,年龄(34.8±7.4)岁(范围:24~50岁);体重指数(21.2±2.4)kg/m 2(范围:18~26 kg/m 2);左侧29例(60.4%),右侧19例(39.6%)。在内镜监视下,使用预装高强度缝线的半自动可弯曲缝合钳对跟腱近端进行连续锁边缝合,经腱周膜下空间将缝线尾端引导至跟腱止点小切口处,然后用直径4.5 mm外排锚钉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及相关并发症情况,随访时行MRI检查观察跟腱重塑情况,使用跟腱断裂总评分(ATRS)、跟腱静息角和单足提踵高度评估临床效果。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比较伤侧与健侧跟腱静息角和单足提踵高度的差异。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1±3.5)个月(范围:18~32个月)。术后 12个月MRI检查结果显示跟腱断端重塑良好,信号均匀。末次随访时ATRS[ M(IQR)]为95.0(4.7)分。伤侧与健侧的跟腱静息角[(17.1±2.4)°比(17.4±2.6)°, t=1.92, P=0.062]和单足提踵高度[(14.2±1.7)cm比(14.4±1.5)cm, t=1.71, P=0.09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未观察到腓肠神经损伤、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跟腱再断裂。1例患者因二次受伤导致锚钉轻微切出,术后5个月移除锚钉。46例患者术后6个月恢复体育活动。 结论:镜下全内连续锁边缝合技术修复急性跟腱断裂,可获得跟腱断端的稳定连接,手术并发症风险低,早期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生物学行为对相同TNM分期进展期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病期虽然是影响胃癌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但生物学行为不同的胃癌患者,其预后也大不相同,说明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相同病期下不同生物学行为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为外科治疗提供合理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198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肿瘤外科行根治性手术的进展期胃癌病例资料。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术后病理证实为进展期胃癌;(2)行根治性手术,均为R 0切除;(3)随访资料完整,无失访。排除标准:(1)既往胃部手术史,术前接受新辅助治疗,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有远隔脏器转移;(2)年龄<18岁或>90岁的患者;(3)缺乏临床、病理或随访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比较相同病期下不同生物学行为预后的差异。 结果:全组共计2 522例患者,肿瘤TNM分期中,Ⅰ期(ⅠB期,T 2N 0M 0)246例、ⅡA期422例、ⅡB期474例、ⅢA期681例、ⅢB期441例、ⅢC期256例,其5年生存率依次为79.9%、68.5%、56.1%、39.5%、22.5%和8.1%,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01)。预后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Ⅰ期胃癌患者,大体类型为浸润型(HR=1.806,95% CI:1.174~2.780, P=0.007)、生长方式为弥漫型(HR=1.370,95% CI:1.007~1.864, P=0.045)和淋巴管癌栓阳性(HR=2.073,95% CI:1.333~3.224, P=0.001)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ⅡA期胃癌患者,肿瘤大体类型为浸润型(HR=1.376,95% CI:1.008~1.878, P=0.044)、肿瘤生长方式为弥漫型(HR=1.263,95% CI:1.061~1.505, P=0.009)和淋巴管癌栓阳性(HR=2.296,95% CI:1.753~3.008, P<0.001)为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ⅡB期胃癌患者,大体类型为浸润型(HR=1.445,95% CI:1.056~1.976, P=0.021)和淋巴管癌栓阳性(HR=1.528,95% CI:1.194~1.955, P=0.001)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4)ⅢA期胃癌患者,肿瘤大体类型为浸润型(HR=1.395,95% CI:1.095~1.777, P=0.007)、淋巴管癌栓阳性(HR=1.583,95% CI:1.315~1.905, P<0.001)和浆膜分型(腱状型+多彩弥漫型)(HR=1.188,95% CI:1.102~1.282, P<0.001)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5)ⅢB期胃癌患者,大体类型为浸润型(HR=1.485,95% CI:1.063~2.076, P=0.021)、淋巴管癌栓阳性(HR=1.315,95% CI:1.060~1.631, P=0.013)和浆膜分型(腱状型+多彩弥漫型)(HR=1.146,95% CI:1.052~1.248, P=0.002)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6)ⅢC期胃癌患者,肿瘤大体类型为浸润型(HR=2.986,95% CI:1.293~6.898, P=0.010)、浆膜分型(腱状型+多彩弥漫型)(HR=1.135,95% CI:1.003~1.283, P=0.045)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相同TNM分期下,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其预后大不相同,提示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对患者的预后判断和个体化治疗的指导与病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借助双极射频效应联合小切口提升手术对下面部及颊颏颈区塑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借助双极射频效应联合小切口提升手术用于下面部颊、颏、颈部区域塑形年轻化的效果。方法:2019年8月至2020年6月,北京黄寺医疗美容诊所对要求年轻化美容就医者26例(年龄35~60岁,平均45岁)采用下面颊部、下颌缘、颏下颈区精细吸脂,用双极侵入射频设备——EMBRACE RF(钻石精雕)facetite面部手具射频皮下收紧皮肤,耳屏前至耳后隐蔽小切口,面部浅表肌肉腱膜浅层剥离,折叠收紧悬吊。去除多余皮肤同时多层次减张,美容缝合切口。结果:26例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皮肤坏死和感觉障碍等并发症。24例术后随访6~12个月,瘢痕隐蔽轻微、皮肤紧致、上提效果明显、口角囊袋消失或减轻、下颌缘轮廓清晰、颈颌角清晰显现、颈部显现修长形态、下颏臃肿得到显著改善,面部年轻化效果明显。2例有效果但患者自觉未达预期效果,6个月后进行二次手术调整后满意。1次手术满意24例,满意率92.3%。结论:借助双极射频效应联合小切口提升手术对下面部颊、颏、颈区塑形年轻化效果显著、创伤小恢复快、瘢痕隐蔽轻微,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江苏省中医院整形外科采用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术中沿设计线切开皮肤及眼轮匝肌,分离眼轮匝肌并暴露睑板前筋膜层,于瞳孔中线偏内侧可见1、2支斜向内走行的神经,仔细解剖并予以保留,于眶隔深面上行分离并去除部分眶隔脂肪,将切口下唇眼轮匝肌浅层和上睑提肌腱膜固定,形成自然的重睑弧度,无张力缝合皮肤。术后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12个月以Semmens-Weinstein单丝采用轻触法检查重睑线上、下对应部位的触觉,评估重睑线下皮肤的触觉减退情况,分为无差别、轻度差别、明显差别3个等级;术后3~12个月由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度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结果:共纳入79例双侧单睑患者(共158只眼),均为女性,年龄18~44岁,平均26.6岁。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9.4个月。89.9%(142/158)上睑感觉评价为"无差别",10.1%(16/158)评价为"轻度差别"。无上睑麻木或感觉异常等不适症状发生。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率为94.9%(75/79)。2例患者术后外观轻度不对称;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肿,2周后自行吸收,重睑轻微不对称;1例患者切口瘢痕增生,予硅凝胶外涂结合脉冲染料激光干预后,于术后9个月恢复。结论: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是一种效果确切、重睑形态逼真、可保留重睑线下的皮肤感觉、损伤小、恢复快的新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肠造口手术技术细节尚无统一标准,外科学教材中的手术原则存在较大异质性。在回顾腹壁结构和腱膜的精细解剖基础上,结合作者们的实践经验,尝试提出一种基于腹壁张力和筋膜锁定缝合的肠造口技术。技术操作细节为:(1)临时性造口选择右腹直肌外缘,永久性造口选择左侧腹直肌内促进粘连;(2)皮肤行适合尺寸的圆形开孔(临时性也可一字型),皮下组织和深筋膜行钝性分离;(3)沿腹外斜肌腱膜纤维方向切开筋膜层,钝性扩开肌肉组织,腹横筋膜层水平切开小口后,扩张腹壁隧道至适合尺寸,临时性造口肠袢能恰好无阻力地提出腹壁为适宜,永久性造口稍有阻力为适宜,但均不要预留运针空间以免致死腔形成;(4)永久性造口可考虑在筋膜切线两端单纯或8字锁定缝合,避免慢性筋膜撕裂;(5)肠壁提出后,与皮肤简单固定4~8针;通常临时性回肠造口黏膜可自行翻出,无需外翻缝合;永久性造口可视情况黏膜外翻缝合。理论上讲,该技术可降低术后短期并发症和远期造口疝的发生率。期待能够在未来的研究中,验证该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