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兔腹腔高压对其腹肌、膈肌损伤的病理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兔腹腔高压持续时间不同其腹肌、膈肌的病理改变进程。方法: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兔22只,体质量2.7~3.2 kg。22只实验兔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4只;模型1组~3组,每组6只。4组实验兔制作腹腔高压动物模型,对照组加压水囊不注液;模型1组~3组加压水囊注入含龙胆紫溶液的生理盐水,每注入50 mL生理盐水测量腹腔内压力1次,最终使腹腔内压力达到20 mmHg(1 mmHg=0.133 kPa)。对照组完成模型制备后24 h进行标本取材,模型1组~3组分别于完成模型制备后24、48、72 h进行标本取材。按实验规划时间点使用空气推注法常规处死实验动物,完整切取实验兔左侧膈肌和6 cm×4 cm大小前腹壁组织制备病理切片,HE染色,生物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标本的病理学改变。结果:22只实验兔均成功完成模型制备,模型1组~3组兔腹腔内压力达到20 mmHg时腹腔加压水囊量为260~380 mL。所有实验动物制备模型后活动明显减少,其中对照组实验兔摄食量轻度下降,模型1组~3组实验兔摄食量明显减少或不进食。实验过程中模型1组、3组各有1只实验兔死亡。(1)腹壁组织病理改变:对照组可见腹壁横纹肌脂肪变性;模型1组腹横纹肌间可见大量炎细胞浸润;模型2组腹横纹肌间可见出血,局部可见炎性坏死;模型3组可见横纹肌断裂,伴脂肪变性及玻璃样变性/坏死。(2)膈肌病理改变:对照组可见膈肌横纹肌肌束部分萎缩;模型1组可见膈肌横纹肌肌束部分萎缩,部分肥大;模型2组可见膈肌横纹肌肌束萎缩,萎缩的细胞核聚集,部分区域可见横纹减少或消失;模型3组可见膈肌横纹肌肌束部分肥大,部分萎缩,肌束间血管扩张充血。结论:腹腔高压可引起腹肌和膈肌出现明显的细胞损害,且随着高腹压持续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膜透析患儿腹腔内压力测量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设计一种可连续多次测量腹腔内压力(腹内压)的装置,并评估该装置在腹膜透析(腹透)患儿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设计的腹内压测量装置采用三通装置连接腹透外接管、带刻度的玻璃管及双联腹透液袋,通过转动三通装置实现腹透液的定量注入和腹内压的测量。测量在平静呼吸状态下进行,测量不同灌入量下的腹内压。研究对象来自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受腹透治疗且透析龄>1个月的患儿,收集入选者人口学及临床资料。记录测量过程患儿的主诉、体征、有无腹透导管污染、腹内压测量后压力相关并发症及感染情况,随访腹透患儿腹内压测量后3个月的结局。采用散点图和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灌注量与腹内压的相关性。结果:9例接受自动化腹透治疗的患儿入选本研究,年龄(8.4±4.7)岁,体表面积(0.84±0.29)m 2。9例患儿灌注量为1 000 ml/m 2时的腹内压为(12.6±1.9)cmH 2O(1 cmH 2O=0.098 kPa),灌注量1 200 ml/m 2时的腹内压为(13.8±1.9)cmH 2O。测量装置安全可行,测量过程中未发生过导管污染,住院期间所有患儿未发生腹膜炎。随访3个月,除1例患儿因脐疝转血液透析外,其余患儿未出现压力相关并发症。 结论:本装置操作简单、使用过程安全,可实现无创和连续性测量腹内压,对腹透患儿临床透析处方有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经膀胱监测法预防腹壁整形术后高腹内压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探讨经膀胱监测法预防腹壁整形术后高腹内压的效果。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整形外科医院吸脂与体型雕塑中心收治全腹壁整形手术女性患者14例,年龄28~52岁,平均35.5岁。用经膀胱监测法对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第1天腹内压测量,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14例全腹壁整形术患者术前腹内压3~6(平均4.4) cm H 2O、术中即刻10~17(平均14.9) cm H 2O、术后第1天7~12(平均9.1) cm H 2O。除2例患者术后第1天呼吸困难,经吸氧后缓解外,其余12例患者未出现并发症。经膀胱监测法对腹壁整形手术有较好的手术保证,可预防术后呼吸困难及低氧血症等并发症,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正常胎儿脐静脉血流率与脐动脉搏动指数比值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建立胎儿脐静脉血流率与脐动脉搏动指数比值(VAI)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816例正常胎儿。通过测量胎儿双顶径、头围、腹围及股骨长获取胎儿体重;测量腹内段脐静脉血流量(Quv);获取羊水中游离段脐动脉血流搏动指数(UA-PI);将Quv按照胎儿体型标准化,计算脐静脉血流率(nQuv)、VAI。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Quv、nQuv 、UA-PI、VAI与胎儿孕周的相关性;统计VAI以 ± s表示,取95%参考值上限及5%参考值下限作为VAI增高和减低的标准。将VAI低于正常值参考值5%的26例胎儿及VAI高于正常值参考值95%的20例胎儿纳入病例组。 结果:①胎儿Quv与孕周呈正相关( r=0.893, P<0.001),nQuv、UA-PI与孕周呈负相关( r=-0.552、-0.827,均 P<0.001),VAI与孕周无明显相关性( r=0.000, P=0.758)。②VAI均值、标准差、5%参考值下限、95%参考值上限分别为195.81、55.61、105.95、293.33。③VAI异常病例组中26例VAI减低(孕妇高血压疾病16例,并发重度子痫前期13例,并发子痫前期1例,脐带扭转40圈1例,死胎3例,早产16例,新生儿低出生体重19例,1 min Apgar评分≤7分4例,脐动脉血pH<7.2者6例,孕期母体胎儿及随访新生儿均无异常1例);20例VAI增高(胎儿重型α-地中海贫血10例,地中海贫血2例,骶尾部畸胎瘤1例,门体静脉分流1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3例,孕期母体胎儿及随访新生儿均无异常3例)。 结论:胎儿VAI的测量、计算简单易行,作为一个综合指标在中晚孕期保持恒定,便于异常胎儿的追踪观察,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膜透析患者腹内压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腹膜透析患者腹内压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纳入2021年1月1日至10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接受腹膜透析的患者,以腹内压测量金标准——Durand法测定灌入2 L透析液后的腹内压,收集患者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按照腹内压≥18 cmH 2O与否将入选者分为腹内压升高组和腹内压正常组。采用自行设计的半定量问卷调查患者腹胀、胃胀、反酸、打嗝和胸闷或憋气等5种临床症状的程度和频度,以及放空腹膜透析液后症状的缓解程度。采用Pearson相关或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各变量与腹内压的相关性。 结果:共194例腹膜透析患者入选该研究,年龄(51.6±12.9)岁,男性123例(63.4%),女性71例(36.6%),合并糖尿病60例(30.9%),中位透析龄24.0(10.0,54.0)个月,腹内压(16.2±4.3)cmH 2O,腹内压升高70例(36.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腹内压与体重( r=0.23, P<0.001)、体重指数( r=0.41, P<0.001)、体表面积( r=0.15, P=0.030)、三酰甘油( r=0.22, P=0.001)和超敏C反应蛋白( r=0.20, P<0.001)水平均呈正相关,与合并糖尿病( r=-0.14, P=0.034)和血钙( r=-0.15, P=0.034)水平均呈负相关。腹内压与5种临床症状频度总分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r=0.122, P=0.092)。腹内压升高组患者胃胀频度高于腹内压正常组( P=0.002),两组患者在胃胀程度和放空透析液后症状缓解程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患者在其余4项临床症状的程度、频度及放空透析液后症状缓解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腹内压升高与临床症状关联度不大,提示仅根据患者主观感受调整透析液灌入量并不可靠,需常规监测腹内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腔高压患者不同体位监测腹腔压的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监测腹腔压力对腹腔高压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6月入住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7 ICU的100例腹腔高压重症患者,通过间接测量膀胱压的方法监测其腹腔压力,测量患者病情平稳时30°卧位、45°卧位和平卧位时的腹腔压力,记录不同体位下患者腹内压的单次测量数据,体位更换后休息15 min进行另一种体位测量。结果:100例重症腹腔高压患者在平卧位、30°卧位和45°卧位所测量的腹腔压力分别为(19.18±3.95)、(23.40±3.87)、(28.17±3.60) mmHg(1 mmHg=0.133 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平卧位所监测的腹腔压力均低于30°卧位和45°卧位所监测的腹腔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卧位vs. 30°卧位, P<0.01;平卧位vs. 45°卧位, P<0.01);30°卧位和45°卧位所监测的腹腔压力高出平卧位1~2个等级,且不论腹腔高压的重症患者腹腔压力处于何种等级,随着床头抬高角度的增加,腹腔压数值越来越高。 结论:腹腔高压重症患者不同体位监测腹腔压力存在差异,平卧位监测腹腔压力数据不能作为临床决策的依据,患者实际体位监测腹腔压力更能反映患者真实情况,可为临床护理决策提供一个相对真实可靠的监测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种膀胱压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腹腔内压力(简称腹内压)是指腹腔封闭腔隙内稳定状态下的静水压。动态的腹内压力测定可以及时反馈腹腔内压力变化,协助早期治疗。《重症患者腹内高压监测与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推荐测量腹内压的方法采用经膀胱内测压反映腹内压。目前临床膀胱压测量方法多种多样,但很多测压系统因在测量压力的操作中需要向膀胱内打入25 ml的液体而分离连接系统,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及操作时间。笔者设计了一种膀胱压监测系统,测压过程中可保持连接的密闭性,现介绍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2018—2019年入组人群基线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中国健康定量CT(QCT)大数据项目2018—2019年入组人群的基线特征。方法:以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符合标准的入组人群为研究对象,骨密度和腹内脂肪的测量采用Mindways的定量CT Pro Model 4系统。描述性分析入组人群的年龄、性别、地区分布以及身高、体重、腹围、血压、血常规及血生化等健康指标的基线情况,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性别对骨密度和腹内脂肪年龄变化趋势进行趋势检验。结果:经对主要指标的纳入排除标准及异常值筛选后,最终86 113例纳入本研究,入组率为92.47%,其中女性35 431例(41.1%),男性50 682例(58.9%),男女比值为1.43。总体年龄为(50.3±12.7)岁,男性为(50.2±12.8)岁,女性为(50.4±12.5)岁,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按地区划分,华东地区入组最多,共43 833例(50.90%),其次为华中地区16 434例(19.08%),东北地区最低2 914例(3.38%)。与主要研究结局相关的健康信息指标入组率基本在70%以上,且两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女性骨密度为(139.33±46.76)mg/cm 3,男性为(135.90±36.48)mg/cm 3,不同性别骨密度整体表现为随年龄递减趋势(均 P<0.001);女性腹内脂肪面积为(116.39±56.23)cm 2,男性为(191.67±77.07)cm 2,不同性别整体表现为随年龄递增趋势(均 P<0.001)。 结论:基于QCT测量的基线骨密度和腹内脂肪均存在性别差异且年龄趋势不同,健康信息指标也有性别差异;此外,由于纳入数据的地区差异,也需考虑地区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定量CT测量的腹部内脏脂肪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定量CT测量的腹内脂肪与心血管代谢风险(cardiometabolic risk,CMR)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选取中国健康定量CT大数据项目中符合入组标准的研究对象76 226例。腹内脂肪面积的测量采用Mindways的定量CT(QCT)Pro Model 4系统。本研究收集的心血管代谢指标包括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MR得分定义为血压、血糖、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异常得分之和。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腹内脂肪面积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50±13)岁,男性占58.8%。男性腹内脂肪面积平均值显著高于女性[(191.7±77.1)cm 2比(116.4±56.2)cm 2, P<0.001]。随着腹内脂肪面积的增加,年龄校正后的心血管代谢指标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除外)均呈上升趋势。当腹内脂肪面积为300 cm 2时,CMR得分≥ 1的年龄校正后比值比[ OR值(95% CI)]男性为14.61(13.31~16.04),女性为5.46(4.06~7.36);CMR得分≥ 3的年龄校正后可能性男性为31.7%,女性为31.3%。 结论:基于CT扫描的QCT测量的腹内脂肪面积与心血管代谢风险密切相关。在接受低剂量CT扫描筛查肺癌的健康体检人群中可考虑同时测量腹内脂肪,有助于控制和管理腹型肥胖(特别是内脏脂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体外膜肺氧合联合俯卧位一体化治疗的重症患者不同体位测量腹内压的差异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分析体外膜肺氧合(ECMO)联合俯卧位一体化治疗的重症患者不同体位测量腹内压的差异,以期寻找更优化的腹内压监测策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身对照试验的方法,以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行ECMO联合俯卧位一体化治疗的40例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仰卧位床头抬高0°、15°、30°与俯卧位头高足低斜坡0°、15°、30°腹内压的差异性。同时比较患者处于不同体位下的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和血氧饱和度。结果:40例患者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为(62.58 ± 17.99)岁。患者仰卧位床头抬高30°的腹内压为(12.45 ± 3.43) mmHg(1 mmHg=0.133 kPa),均高于0°、15°的(9.38 ± 2.52)、(10.70 ± 2.95)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56、2.45,均 P<0.05),0°和15°的腹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俯卧位头高足低斜坡30°的腹内压为(12.92 ± 4.19) mmHg,均高于0°、15°的(9.67 ± 2.80)、(11.01 ± 3.10)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08、2.32,均 P<0.05),0°和15°的腹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仰卧位床头抬高0°、15°、30°与俯卧位头高足低斜坡0°、15°、30°的腹内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仰卧位床头抬高0°、15°、30°的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俯卧位头高足低斜坡0°、15°、30°的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仰卧位床头抬高0°、15°、30°与俯卧位头高足低斜坡0°、15°、30°的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仰卧位床头抬高0°、15°、30°与俯卧位头高足低斜坡0°、15°、30°的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6.85、6.82、6.68,均 P<0.05)。 结论:ECMO联合俯卧位一体化治疗的重症患者,可采取15°卧位测量腹内压;不同的体位对生命体征影响不大,但俯卧位可以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