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状神经节阻滞改善术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术后睡眠障碍(postoperative sleep disturbance, PSD)是术后脑功能障碍的表现之一,可对术后康复产生不利影响,如谵妄风险、疼痛敏感性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增加等,逐渐成为值得关注的围手术期并发症之一。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节兴奋性、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而发挥改善睡眠的作用。文章总结了既往SGB对PSD的治疗方案及效果,从睡眠障碍的发生原因来探讨SGB改善PSD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围绕褪黑素分泌、应激反应、脑血管舒缩及炎症反应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求为PSD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重视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相关性疾病的神经调制治疗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植物神经因其功能主要是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新陈代谢活动,并不支配动物所特有的骨骼肌运动而得名,因其主要支配内脏的非随意活动,又称自主神经或内脏神经。和躯体神经一样,植物神经也有感觉和运动两种纤维成分,其运动神经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植物神经虽不参与骨骼肌运动,但参与循环、呼吸、消化、泌尿生殖、体温调节等多种基础生命功能,还参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因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疾病的表现极具多样性。通过植物神经功能调制可实现异病同治,常可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值得重视和深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脏神经消融术对神经反射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心脏神经消融术在治疗神经反射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入选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心脏神经消融术治疗的39例神经反射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术前22例诊断为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7例诊断为窦性停搏,6例诊断为窦性心动过缓,3例患者同时有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性停搏,1例患者同时有窦性停搏和窦性心动过缓。术前通过直立倾斜试验及心率减速力(deceleration capacity,DC)证实患者存在迷走神经张力异常升高。经左心房心内膜途径完成左上神经节丛、左下神经节丛、右下神经节丛和右前神经节丛的消融。术后常规临床随访,每6个月复查1次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结果:经过(30.6±23.5)个月的随访,8例患者有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复发,术后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提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和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例数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例对39例, P<0.000 1)。术后12个月最低心率由(39.9±9.0)次/min升至(48.2±12.6)次/min( P=0.008),平均心率由(66.3±10.3)次/min升至(74.6±12.1)次/min( P=0.001);术后24个月最低心率由(40.4±9.0)次/min升至(50.8±10.0)次/min( P=0.001),平均心率由(64.3±8.6)次/min升至(70.8±12.0)次/min( P=0.047)。除2例患者存在局部穿刺点血肿,无其他手术并发症。 结论:心脏神经消融术可以安全有效地抑制自主神经失衡导致的间歇性窦性停搏、窦性心动过缓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结合环甲膜穿刺用于困难气道清醒插管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结合环甲膜穿刺用于困难气道清醒插管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以2019年8月至2023年2月武警海警总队医院择期进行全身麻醉手术的困难气道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两组患者均实施纤维支气管镜(FOB)引导下经鼻清醒气管插管,插管前对照组实施表面麻醉结合环甲膜穿刺麻醉,对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喉上神经阻滞(SLNB)联合环甲膜穿刺麻醉。监测患者插管过程中血流动力学指标,记录插管操作耗时,评价插管过程中镇静及呛咳反应程度,检测插管前后血清应激反应因子含量,调查患者对于插管操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气管导管进入声门即刻(T1)、气管导管进入气管后(T2)时点心率(HR)依次为(84.08±8.25)次/分,(82.64±7.81)次/分、平均动脉压(MAP)依次为(92.57±8.32)mmHg(1 mmHg=0.133 kPa),(103.27±9.16)mmH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t=5.92~12.56, P < 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时点血氧饱和度(SpO 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34~0.43, P=0.652~0.726);观察组插管操作耗时(8.96±1.15)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1.47±1.39)min( t=6.84, P < 0.001);观察组插管过程中Ramsay镇静评分3(2,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3)分;而呛咳反应评分1(0,1)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2)分( Z=9.26、4.37,均 P < 0.001);观察组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等应激反应因子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t=14.58~25.94,均 P < 0.05);观察组对于插管操作的总体满意度(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χ 2=4.51, P=0.034)。 结论:SLNB结合环甲膜穿刺用于困难气道清醒经鼻气管插管的麻醉管理,可提高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和镇静程度,缩短气管插管操作耗时,减轻操作过程应激反应,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腹部筋膜阻滞对老年患者结肠癌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鞘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开腹结肠癌术后镇痛效果。方法: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和Ⅲ级开腹结肠癌老年患者50例随机分成R组和RD组(前瞻性研究),R组患者给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D组患者给予右美托咪定0.5 μg/kg复合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术后两组均予吗啡静脉自控镇痛。比较两组术后吗啡使用总量,首次吗啡需求时间,术后4、8、16、24 h运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不良反应等。结果:与R组患者比较,RD组术后24 h吗啡总量减少[25(20~32)mg和30(22~38)mg,Z=5.00, P<0.001];术后第4 h[17(15~19)分和36(23~39)分,Z=23.04 P<0.001]、8 h[20(18~22)分和41(38~55)分,Z=25.47, P<0.001]运动时VAS评分较低;首次吗啡需求时间较晚[233(204~256)min和183(167~195)min, Z=4.367, P<0.001];术后恶心、呕吐少(20.0%和48.0%, P=0.037)。 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可以增强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的镇痛效果,延长有效镇痛时间,减少老年患者结肠癌术后吗啡用量,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多发肋骨骨折术后镇痛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后镇痛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7月— 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09医院收治的48例单侧多发肋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女18例;年龄18~69岁[(41.1±10.4)岁]。肋骨骨折3~9根[(5.7±1.9)根]。患者均行记忆合金环抱器内固定手术。24例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镇痛(椎旁阻滞组),24例采用静脉自控镇痛(静脉镇痛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术后1 h(T2)、术后6 h(T3)、术后24 h(T4)、术后48 h(T5)记录静息和咳嗽咳痰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抽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静息状态下,两组间T1时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各时相点VAS较T1明显下降( P<0.01),椎旁阻滞组术后T2~T4时VAS [(3.4±0.7)分、(3.2±0.8)分、(3.1±0.7)分]明显低于静脉镇痛组[(4.8±0.9)分、(4.4±0.7)分、(3.9±0.8)分] ( P<0.01),两组间T5时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在咳嗽咳痰时,两组间T1时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静脉镇痛组术后各时相点VAS均超过6分[分别为(7.7±1.0)分、(7.6±1.3)分、(7.4±1.2)分、(7.1±0.9)分],明显高于椎旁阻滞组[(3.6±0.7)分、(3.3±0.7)分、(3.2±0.6)分、(2.9±0.7)分] ( P<0.01)。两组NE、TNF-α和IL-6水平在T2时与T1比较均明显增加( P<0.01),在T5时与T1比较均明显降低( P<0.01);术后各时相点椎旁阻滞组NE水平[分别为(65.5±19.0)ng/ml、(42.5±12.5)ng/ml、(26.3±9.3)ng/ml、(20.9±7.9)ng/ml]明显低于静脉镇痛组[(76.7±18.2)ng/ml、(51.4±15.1)ng/ml、(35.5±10.0)ng/ml、(28.6±9.0)ng/ml]( P<0.05),TNF-α水平[分别为(8.7±1.9)pg/ml、(6.0±1.3)pg/ml、(3.9±0.9)pg/ml、(2.8±0.8)pg/ml]明显低于静脉镇痛组[(10.0±2.1)pg/ml、(6.8±1.5)pg/ml、(4.7±1.1)pg/ml、(3.6±1.0)pg/ml]( P<0.05),IL-6水平[分别为(11.5±3.6)pg/ml、(6.7±1.8)pg/ml、(3.6±1.0)pg/ml、(2.5±0.7)pg/ml]明显低于静脉镇痛组[(16.2±4.2)pg/ml、(8.7±2.1)pg/ml、(5.7±1.2)pg/ml、(3.5±0.7)pg/ml]( P<0.01)。 结论:超声引导的胸椎旁神经阻滞较静脉镇痛能够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抑制多发肋骨骨折及手术引起的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膝前内侧切口股内侧肌下入路中直视下隐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膝前内侧切口股内侧肌下入路中显露收肌管以远的隐神经的方法,探讨在此处直视下阻滞该神经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作用。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至福建省立医院骨二科接受全膝关节置换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共100例,其中男29例,女71例,年龄50~87(70±8)岁,所有病例均采用膝前内侧切口股内侧肌下入路。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直视下隐神经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镇痛组(VSNB+PIA组)和单纯关节周围浸润镇痛组(PIA组)各50例。比较两组术后4、8、12、24、48、72 h静息及活动状态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72 h内帕瑞昔布应用率。结果:两组术后静息状态VAS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295, P<0.05),其中VSNB+PIA组术后4、8、12、24 h静息状态VAS分别为(1.3±0.8)分、(1.4±0.7)分、(1.7±0.8)分、(3.1±0.8)分,低于PIA组的(1.6±0.9)分、(1.8±0.8)分、(2.3±0.9)分、(3.6±0.8)分(均 P<0.05)。两组术后活动状态VAS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8.532, P<0.05),其中VSNB+PIA组术后4、8、12、24 h活动状态VAS分别为(2.0±0.8)分、(2.2±0.7)分、(2.7±0.6)分、(3.7±0.7)分,低于PIA组的(2.3±0.8)分、(2.7±0.7)分、(3.3±0.8)分、(4.4±0.7)分(均 P<0.05)。VSNB+PIA组术后72 h内帕瑞昔布应用率为14%(7/50),较PIA组的34%(17/50)减少( P<0.05)。 结论:膝前内侧切口的股内侧肌下入路容易显露收肌管以远的隐神经,直视下进行该处隐神经阻滞的联合镇痛方法,比单纯关节周围浸润镇痛法更有效减轻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脑氧代谢和S100B蛋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过程中脑氧代谢和血清S100B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纳入2021年6月至2023年4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择期全身麻醉下行CEA的患者,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为Ⅱ~Ⅲ级,年龄40~75岁,随机分为SGB组和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前,SGB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同侧SGB,对照组不行SGB。在全身麻醉下行超声引导下右侧锁骨下静脉置管术,记录全麻诱导前(T0)、气管插管时(T1)、血管阻断前(T2)、血管开放后(T3)和手术结束时(T4)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和心率(heart rate, HR)以及T1~T4各时间点颈内静脉球部压力。在各时间点采集动脉血和颈内静脉球部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颈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jugular venous bulb oxygen saturation, SjvO 2)、动静脉血氧含量差(arteriovenous oxygen content difference, AVDO 2)、脑氧摄取率(cerebral oxygen extraction rate, COER)、乳酸生成率(lactate production rate, LPR)和乳酸氧指数(lactate-oxygen index, LOI)。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时间点颈内静脉球部血血清S100B浓度。记录术后声音嘶哑、血肿、头晕、膈神经阻滞、恶心和呕吐发生率。 结果:共纳入82例行CEA的患者,SGB组和对照组各41例。SGB组麻醉诱导和手术过程中HR显著低于对照组,气管插管和手术开始时MAP和HR也较对照组更稳定( P均<0.05)。SGB组SjvO 2、AVDO 2和COER在T1~T3期间变化较小,而在T4时SjvO 2升高,AVDO 2和CEOR降低。相比之下,对照组SjvO 2、AVDO 2和COER在T3时下降,T4时略有回升。SGB组各时间点SjvO 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均<0.05)。两组AVDO 2和COER均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对照组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SGB组( P均<0.05)。两组LPR和LOI在T1~T4期间增高,T3时达最高值,T4时有所下降,对照组T4时与T2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对照组各时间点LPR和LOI均显著高于SGB组( P均<0.05)。另外,两组血清S100B先升后降,但SGB组T2~T4各个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P均<0.05)。SGB组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在CEA术前进行同侧SGB能有效抑制应激反应,保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脑组织氧供,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脏的自主神经调控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慢性心力衰竭(CHF)发病率高,是65岁以上患者住院的首要原因,占心血管全因死亡率的1/3,5年生存率<50%。尽管目前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药物的治疗及器械治疗如植入型心脏复律除颤器和心脏再同步治疗使很多患者获益,但CHF仍面临着高病死率的现状。近年来,CHF的自主神经干预的治疗逐渐兴起,一些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显示了自主神经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CHF患者的症状和预后。本文欲对干预自主神经治疗CHF的临床有效性、安全性及未来的发展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脏神经消融术:心电生理学方兴未艾的新领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心血管系统生理功能受自主神经系统的调控,其中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常导致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性心律失常及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发生。心脏神经消融术是通过对心脏自主神经节丛的标测及导管消融,抑制亢进的迷走神经,从而对自主神经反射异常导致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及血管迷走性晕厥起到显著疗效。基于前期发表的文献及本中心前期的手术经验,我们对心脏神经消融术的技术发展做出述评。这一心电生理领域的创新疗法将有望改变自主神经失衡导致的晕厥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