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浓度罗哌卡因髂筋膜间隙阻滞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反弹痛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低浓度罗哌卡因髂筋膜阻滞(FICB)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反弹痛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行单侧TKA患者90例,随机数法将患者分为两组:0.1%罗哌卡因低浓度组(A组)和0.3%罗哌卡因高浓度组(B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全麻前分别行超声引导40 ml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单次FICB。记录术后反弹痛发生率和阻滞消退后NRS评分;术后48 h内补救性镇痛率和阿片药物用量;术后24、48 h静息与运动的NRS评分与肌力评分以及血清IL-6和TNF-α浓度(ELISA法)。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 M)和四分位数间距( IQR)表示。 结果:术后A组反弹痛发生率低于B组[10.9%(5/45)比53.3%(24/45), χ2=16.986, P<0.01],A组阻滞消退后疼痛程度低于比B组[2.0(1.0~3.5)分比7.0(4.0~7.5)分, Z=-4.110, P<0.01]。术后A组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高于比B组[(252.2±80.8) min比(525.6±143.0) min, t=8.324, P<0.01];术后48 h内A组患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低于B组[(11.1±4.4)次比(16.2±6.3)次, t=3.332, P<0.01],A组补救性镇痛率低于B组[4.4%(2/45)比20.0%(9/35), χ2=4.153, P<0.05];术后A组舒芬太尼消耗量低于B组[0~24 h:(18.7±8.0) μg比(32.6±15.5) μg, t=3.981, P<0.01;0~48 h:(33.4±13.1) μg比(48.6±18.8) μg, t=3.310, P<0.01];术后24 h A组的肌力高于B组[1.0(1.0~2.0)分比0(0~1.0)分, Z=-3.528, P<0.01],术后24 h A组运动NRS评分低于B组[(4.6±1.4)分比(7.3±2.2)分, t=7.823, P<0.01]。 结论:低浓度罗哌卡因FICB后患者反弹痛发生率低、术后肌力恢复早,更适合TKA后多模式镇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与腰丛阻滞对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镇痛效果的影响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upra-inguinal 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S-FICB)和腰丛阻滞(lumbar plexus block, LPB)对直接前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直接前入路THA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组(S组)和腰丛阻滞组(L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在全身麻醉前实施神经阻滞,S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实施S-FICB,L组患者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下实施LPB。术毕两组患者均给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记录两种阻滞方法的超声成像时间、穿刺时间以及阻滞30 min后患者大腿前侧、外侧和内侧皮肤感觉阻滞情况;记录患者术后2、8、12、24、48 h静息VAS疼痛评分,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舒芬太尼用量,PCIA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结果:S组超声成像时间、穿刺时间短于L组( P<0.05),L组患者大腿内侧皮肤感觉消失的患者例数多于S组( P<0.05),L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少于S组( P<0.05)。两组患者阻滞30 min后大腿前侧、外侧、内侧感觉阻滞率,术后各时间点VAS疼痛评分,术后舒芬太尼用量,PCIA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FICB对于直接前入路THA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后镇痛方法,术后镇痛效果与LPB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在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早期镇痛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pericapsular nerve group block, PNGB)在老年髋关节骨折患者术前住院期间早期镇痛效果,为髋关节骨折患者的围手术期镇痛优化提供依据。方法: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5例):PNGB组和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组。记录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神经阻滞前(T 0)的静息VAS评分,神经阻滞后10 min (T 1)、神经阻滞后20 min (T 2)、神经阻滞后30 min (T 3)和神经阻滞后24 h (T 4)的静息和运动VAS评分,T 1~T 4时被动屈髋角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T 1~T 4时静息VAS评分低于T 0 ( P<0.05);与FICB组比较,PNGB组在T 1~T 4时静息和运动VAS评分降低( P<0.05),T 1~T 3时被动屈髋角度增加( P<0.05)。 结论:PNGB可以快速减轻髋关节骨折患者早期动态疼痛,优化镇痛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手术麻醉的优化策略: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单侧腰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联合单侧腰麻用于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手术麻醉的优化效应。方法:择期拟行髋部骨折手术患者57例,年龄65~85岁,BMI 18.5~30.0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侧腰麻组(SA组, n=28)和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单侧腰麻组(FICB组, n=29)。SA组患者入室后行单侧腰麻,FICB组患者入室后实施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然后再行单侧腰麻。2组患者均给予静脉自控镇痛至术后48 h,维持VAS评分<4分;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40 mg补救镇痛。采用匹兹堡睡眠量表(PSQI评分)于术前1 d、术后1和3 d时评估患者睡眠功能,PSQI总分≥7分为术后睡眠障碍(POSD),记录POSD的发生情况、术后补救镇痛次数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及Barthel日常生活量表评价患者术后3 d恢复情况。于麻醉前、切皮前、术后30 min和术后24 h时测定血糖水平。于术前和术后24 h时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皮质醇和褪黑素浓度。 结果:与SA组比较,FICB组患者POSD发生率、术后按压镇痛泵次数、补救镇痛次数、术后谵妄和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术前血糖浓度和术后24 h时血浆皮质醇浓度降低,术后24 h时血浆褪黑素浓度升高( P<0.05)。2组患者术后3 d时Harris评分和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单侧腰麻可作为有助于缓解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改善术后睡眠,减少并发症发生的麻醉优化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髂腰肌平面阻滞与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对髋部骨折早期镇痛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髂腰肌平面阻滞(IPB)和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阻滞(S-FICB)在髋部骨折患者早期镇痛中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髋部骨折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5例):IPB组和S-FICB组。IPB组在髂股韧带和髂腰肌之间注射0.5%罗哌卡因10 ml,S-FICB组在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间隙注射0.375%罗哌卡因30 ml。记录神经阻滞前(T0)、阻滞后10 min(T1)、阻滞后30 min(T2)、阻滞后2 h(T3)、阻滞后4 h(T4)、阻滞后6 h(T5)和阻滞后12 h(T6)的静息和抬髋15°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及T1~T6的徒手肌力评定(MMT)评分。记录两组患者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操作时间、患者镇痛满意度、补救镇痛药物使用情况和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0比较,两组患者T1~T6静息和抬髋15°时的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均 P<0.05)。与S-FICB组比较,IPB组患者T2~T6静息和抬髋15°时的VAS疼痛评分明显较低(均 P<0.05),T1~T6静息和抬髋15°时的MMT评分明显较高(均 P<0.05),起效时间和操作时间明显较短( P<0.05),镇痛满意度评分明显较高( 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及补救镇痛情况。 结论:IPB和S-FICB对髋部骨折患者均有良好的镇痛效果。IPB的镇痛效果更好,操作所需时间较少,起效较快,患者满意度更高,是髋部骨折早期镇痛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镇痛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5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9岁,ASA分级Ⅱ或Ⅲ级,BMI 20~3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组(PENG组)和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组(FICB组),每组25例。PENG组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旁注射0.4%盐酸罗哌卡因20 ml,FICB组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神经周围注射0.4%盐酸罗哌卡因30 ml。2组均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于神经阻滞前(T 0)、神经阻滞后10、20、30 min(T 1-3)和摆放腰麻体位(T 4)时记录静态和动态VAS评分、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术后6、12、24和48 h(T 5-8)时舒芬太尼累计用量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FICB组比较,PENG组T 1-4时静态和动态VAS评分降低,动态镇痛满意度评分升高( P<0.05)。2组术后舒芬太尼累计用量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FICB组有1例发生术后谵妄,2组均未见术后穿刺部位感染及神经损伤发生。 结论: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镇痛效果优于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下头半棘肌平面的解剖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超声下观察头半棘肌平面(SCP)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有效实施超声引导下SCP阻滞提供参考。方法:健康成年志愿者30名(60侧)项区SCP的6个区域进行超声检查,重点检查与描述头半棘肌(SCA)、SCA深面间隙及间隙内结构的解剖学特点。结果:(1)项区寰椎后弓处横切超声图像显示SCA肌腹被一斜行筋膜分隔为内侧头和外侧头;在SCA-头下斜肌(OCI)间隙内可见第3枕神经(TON)和枕大神经(GON)被一筋膜分隔,二者之间常有枕静脉属支穿行,TON与GON间距为(12.9±0.6) mm。(2)项区枢椎椎弓板处横切超声图像显示SCA肌腹短轴与SCA-OCI间隙内结构特点同结果(1),TON与GON间距为(12.1±0.5) mm。(3)项区枢椎棘突旁纵切超声图像显示一附着于枢椎棘突末端的致密筋膜插入SCA肌腹内,将其分隔为上腹和下腹。(4)颞骨乳突下方颈 2,3小关节处纵切超声图像显示SCA深面OCI-颈 2,3小关节间隙内TON与GON之间未见明显分隔筋膜,两者间距为(8.0±0.5) mm。(5)项区颈4椎弓板处横切超声图像显示SCA-颈半棘肌间隙内可见颈深动、静脉穿行,未见颈4神经后支显示,SCA肌腹短轴特点同结果(1)。(6)项区颈5椎弓板处横切超声图像特点同结果(5),未见颈5神经后支显示。 结论:超声下SCP内富含分隔筋膜,SCA深面间隙内常有血管穿行,其解剖结构复杂且存在个体差异,掌握其超声解剖学特点有助于安全、有效地实施超声引导SCP阻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术前血浆氧化三甲胺浓度与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术前血浆氧化三甲胺(TMAO)浓度与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选取择期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80例,年龄≥65岁,ASA分级Ⅱ或Ⅲ级,BMI 17~30 kg/m 2。术前1 d采集静脉血样,采用高通量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浆TMAO浓度,根据血浆TMAO浓度水平按三分位数分为3组:低水平组(L组,≤1.2 μmol/L)、中水平组(M组,1.3~1.9 μmol/L)、高水平组(H组,≥2.0 μmol/L)。均采用腹股沟上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静脉全身麻醉。于术后1、2、3和7 d时采用中文版意识模糊评估量表诊断POD,根据患者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和非POD组。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不同血浆TMAO浓度与POD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浆TMAO浓度对POD发生的预测效能。 结果:L组60例,M组67例,H组53例,POD发生率分别为12%、22%和32%。H组POD发生率高于L组( P<0.05)。POD组血浆TMAO浓度高于非POD组(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组POD发生风险是L组的3.91倍( P<0.05)。术前血浆TMAO浓度预测POD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95% CI 0.671~0.838, P<0.05),约登指数为0.426时,血浆TMAO浓度最佳截断值为1.625 μmol/L,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0.795和0.631。 结论:术前血浆TMAO浓度增高的老年患者POD的发生风险升高,且其对POD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是一项新颖的筋膜间隙阻滞技术,可以应用于胸腰部手术后镇痛,具有操作简单安全、镇痛可靠、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ESPB自2016年提出以来,得到广泛关注。文章介绍了超声引导下ESPB的解剖基础,阐述了ESPB起效的理论学说,归纳了ESPB在胸腹部及腰椎等手术的临床应用,总结了ESPB的优缺点及并发症,并将ESPB与胸腰部其他常用镇痛阻滞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了各自的特点。超声引导下ESPB具有诸多的优点、极少的并发症及禁忌证,在麻醉和疼痛领域存在广阔的应用空间,能提高麻醉效果和麻醉安全性。文章旨在探究ESPB的临床研究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超声引导腰丛神经阻滞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腰丛神经阻滞(lumbar plexus block, LPB )是临床最常见的下肢手术神经阻滞技术之一。文章主要对超声引导LPB方法的研究进展、优劣点和操作方法进行综述,包括超声引导"三叉戟"、"三阶梯"、"三叶草"、横突间隙旁正中、平卧位以及前路LPB技术。旨在根据不同方法及优劣点合理选择LPB,从而为临床麻醉和镇痛提供指导。LPB研究多倾向于不改变患者体位的实施方法,更有利于提高患者舒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