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列腺尿路上皮癌的诊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前列腺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5例前列腺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63.4±11.2)(39~85)岁。就诊原因:肉眼血尿13例,排尿困难9例,膀胱刺激征3例。25例PSA均<4 ng/ml。17例MRI检查提示膀胱及前列腺区异常信号,膀胱与前列腺分界不清;其中3例提示为前列腺癌侵犯膀胱,前列腺区呈团块状异常信号;14例提示为膀胱区菜花状异常信号,考虑膀胱癌侵犯前列腺,此14例中6例既往有膀胱癌病史,考虑为膀胱癌复发并侵犯前列腺,复查胸+全腹CT(平扫加增强)发现2例全身多发转移。余8例MRI检查提示前列腺区团块状异常信号。11例术前行膀胱镜检,均发现滤泡样病变并取活检,其中10例病理诊断为膀胱尿路上皮癌,1例为前列腺尿路上皮癌。25例均行手术治疗,14例先行经尿道诊断性电切术,其中6例分别于术后10、17、31、45、60、65 d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1例术后15 d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9例直接行根治性膀胱前列腺切除术,2例因术前诊断全身多发转移行经尿道姑息性电切术。结果:25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前列腺尿路上皮癌,其中12例为原发性前列腺尿路上皮癌;13例伴膀胱尿路上皮癌,为继发性前列腺尿路上皮癌。术后13例进一步治疗。继发性前列腺尿路上皮癌患者中7例行膀胱灌注治疗,2例行吉西他滨+顺铂(GC)方案化疗,1例行盆腔局部放疗;原发性前列腺尿路上皮癌患者中3例行内分泌治疗。共17例发现淋巴结转移,其中术前发现7例,术后病理诊断1例,术后定期复查盆腔MRI发现9例;17例中10例为区域淋巴结多发转移,7例为腹股沟区及腹膜后多发转移。共16例发现远处转移,术前发现2例;术后随访发现14例,其中全身多发转移灶4例,肺转移6例,骨转移者4例。25例平均随访(21.5±10.1)(2~36)个月,1年生存率为88%(22/25),2年生存率为40%(10/25),3年生存率为28%(7/25);7例生存期满3年者未观察到生存终点。结论:盆腔MRI、膀胱镜检并取活检及定期前列腺尿道部随机活检有助于前列腺尿路上皮癌的明确诊断,确诊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早期诊断有助于改善预后,治疗首选以根治性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直肠癌手术中盆腔自主神经监测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主要治疗策略是以手术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排粪、排尿与性功能障碍是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后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保护盆腔自主神经的TME手术可以有效降低上述问题的发生率。术中神经监测(IONM)可以协助术者在术中有效地识别并保护盆腔自主神经,是一种颇有前景的方式,但目前技术标准尚不统一,临床应用尚不普及。本综述整理了国内外IONM在直肠癌手术以及盆腔相邻器官手术中的研究,介绍了神经电刺激结合海绵体、膀胱、尿道、直肠内压监测及肌电反应监测等IONM的技术方法。提出目前研究面临的方法学不统一、专用设施缺乏等问题,并对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镜下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再手术原因分析及对策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治疗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术后再手术原因及对策,以及并发症与不同部位直肠泌尿系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123例在3~4月龄行腹腔镜辅助下治疗的先天性肛门闭锁患儿的临床资料。本组患儿在新生儿期已行横结肠或乙状结肠造瘘。其中直肠膀胱瘘32例,直肠前列腺球部瘘48例,直肠尿道瘘43例。手术方式为在腹腔镜监视下游离出直肠盲端及瘘管,切断瘘管,并在腹腔镜下修补尿道瘘。通过电刺激找到外括约肌中心点,在腹腔镜监视下应用穿刺器从外括约肌中心向盆腔穿刺形成一隧道,将直肠盲端从此隧道内拖出,与会阴部皮肤吻合。结果:123例均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直肠肛门成形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6年,因并发症而再次手术27例,其中直肠黏膜脱垂12例,尿道憩室5例,尿道瘘2例,直肠回缩3例,肛门瘢痕狭窄5例。并发症发生在直肠膀胱瘘术后8例(25.00%),直肠前列腺球部瘘术后9例(18.75%),直肠尿道瘘术后10例(23.25%)。不同部位直肠泌尿系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腹腔镜辅助肛门成形术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与直肠泌尿系瘘部位无明显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适应证,合理的手术方案及熟练的腔镜手术技巧,加强围手术期管理,防止切口感染,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避免再次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膀胱腔内电刺激治疗下尿路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膀胱腔内电刺激作为一种保守治疗方法,既能恢复膀胱感觉,又能改善膀胱收缩。近几十年的研究结果显示,膀胱腔内电刺激对膀胱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且基本没有不良反应。目前,国内外关于膀胱腔内电刺激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作用机制和疗效,所以对于泌尿外科医生来说这种治疗方式的选择充满挑战性。本文就膀胱腔内电刺激治疗下尿路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膀胱腔内电刺激结合膀胱运动感觉障碍辅助训练治疗神经源性UAB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膀胱腔内电刺激(IVES)结合膀胱运动感觉障碍辅助训练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活动低下症(UAB)患者膀胱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单盲、随机对照的试验方法,将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收治的神经源性UA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周岁;已确诊为神经源性UAB,且病程>3个月;既往常规进行间歇导尿排空膀胱,或具有间歇性导尿指征(残余尿量占功能膀胱容量>40%)的患者;自愿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者;能够与研究者良好交流并愿意遵照整个试验要求者;在IVES治疗前未接受过除口服药外的其他治疗方法。排除标准:尿动力学检查中,膀胱顺应性过低(<20 ml/cmH 2O)者;合并流出道机械性梗阻者;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合并症状性泌尿系感染未治愈者;合并肾积水或膀胱-输尿管反流者;合并肾功能不全(血肌酐大于正常值上限的1.5倍)者;膀胱及前列腺恶性肿瘤患者;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阿尔茨海默病、脑萎缩、脑血管疾病急性期、认知能力障碍者;孕妇或准备怀孕者;膀胱黏膜损伤患者;体内已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试验前3个月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者;研究者认为不宜参加研究的其他情况。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经尿道插入双极导管电极进行IVES结合膀胱运动感觉障碍辅助训练,对照组接受电路为断路的IVES结合膀胱运动感觉障碍辅助训练。IVES的刺激参数:双向方波,强度1~30 mA,频率10~20 Hz,脉宽200μs,每天治疗1次,每次持续30 min,连续治疗20个工作日。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残余尿量、排空效率、24 h间歇导尿次数、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美国泌尿协会症状指数生活质量评分(AUA-SI-QOL),以及不良事件。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2例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6例。共50例完成试验,其中试验组26例,对照组24例。治疗前,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性别(男/女:16/10例与13/11例, P=0.598)、年龄[(40.7±13.5)岁与(38.5±12.3)岁, P=0.543]、病程[0.71(0.42,1.63)年与0.79(0.42,1.50)年, P=0.695]、残余尿量[300(193,400)ml与325(178,380)ml, P=0.724]、排空效率[17%(0,47.8)%与21%(0,38.0)%, P=0.960]、24h间歇导尿次数[4(2,4)次与3(2,4)次, P=0.692]、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325.8±74.3)ml与(307.5±75.0)ml, P=0.391]和AUA-SI-QOL [5(4,5)分与4(4,5)分, P=0.31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末,试验组残余尿量[250(40,350)ml与300(200,390)ml, P=0.034]、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276.5±68.8)ml与(315.4±67.3)ml, P=0.049]和AUA-SI-QOL[4(2,4)分与4(3,5)分, P=0.02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排空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3%(14.5,84.5)%与18%(0,35.8)%, P=0.041]。24 h间歇导尿次数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4)次与3(2,4)次, P=0.174]。对照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325(178,380)ml与300(200,390)ml, P=0.832]、排空效率[21%(0,38.0)%与18%(0,35.8)%, P=0.943]、24h间歇导尿次数[3(2,4)次与3(2,4)次, P=0.239]、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307.5±75.0)ml与(315.4±67.3)ml, P=0.257]和AUA-SI-QOL[4(4,5)分与4(3,5)分, P=0.1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前后残余尿量[300(193,400)ml与250(40,350)ml, P<0.001]、排空效率[17%(0,47.8)%与33%(14.5,84.5)%, P<0.001]、24 h间歇导尿次数[4(2,4)次与3(1,4)次, P=0.011]、初次膀胱充盈感容量[(325.8±74.3)ml与(276.5±68.8)ml, P<0.001]和AUA-SI-QOL[5(4,5)分与4(2,4)分, P<0.001]均有显著改善。治疗期间,试验组出现1例腹部不适,对照组出现1例尿道不适,分别经调整刺激强度和导管位置后不适感消失,无其他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IVES结合膀胱运动感觉障碍辅助训练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神经源性UAB患者的膀胱排空效率,改善膀胱感觉,使用安全,操作简便易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盆底、骶神经磁刺激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女性肌筋膜源性慢性盆腔痛疗效及对疼痛图谱、炎症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盆底、骶神经磁刺激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女性肌筋膜源性慢性盆腔痛疗效及对疼痛图谱、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300 例女性肌筋膜源性慢性盆腔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2 组,对照组 150 例予电刺激联合手法按摩治疗,治疗组150 例予盆底、骶神经磁刺激联合肌筋膜手法治疗.2 组均治疗7 天.2 组治疗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检测D-二聚体(DD)、血浆黏度(PV)、血小板聚集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利用疼痛图谱对患者泌尿生殖疼痛、盆底肌肉疼痛、膀胱疼痛情况进行评估;记录患者盆腔功能障碍发生情况,统计2 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67%(136/15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105/150),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疼痛VAS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DD、PV、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泌尿生殖疼痛点评分、盆底肌肉疼痛点评分、膀胱疼痛点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TNF-α、IL-6 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IL-2 水平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盆腔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盆底、骶神经磁刺激和肌筋膜手法联合治疗后,女性肌筋膜源性慢性盆腔痛患者疼痛程度以及疼痛图谱评分均显著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得到改善,机体内炎症情况减轻,盆腔功能改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实时三维盆底超声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疗效评估作用及与尿动力学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盆底超声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疗效评估作用及与尿动力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20年4月至2022年12月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39例产后SUI患者,均接受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实时三维盆底超声检查和尿动力学检查.比较治疗前后实时三维盆底超声参数、尿动力学指标差异.Pearson法分析实时三维盆底超声参数与尿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实时三维盆底超声图像特征显示:治疗前盆膈裂孔内的结构疏松,回声变弱,盆腔器官结缔组织疏松,间隙增宽,盆膈裂孔面积、尿道旋转角、膀胱尿道后角以及膀胱颈移动度较大;治疗后盆膈裂孔两侧耻骨直肠肌对称,耻骨内脏肌呈带状高回声,盆膈裂孔面积、尿道旋转角、膀胱尿道后角以及膀胱颈移动度较治疗前降低.产后SUI患者治疗后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下盆膈裂孔面积、尿道旋转角、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腹压漏尿点压、最大逼尿肌压力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产后SUI患者静息状态和Valsalva状态下盆膈裂孔面积、尿道旋转角、膀胱尿道后角、膀胱颈移动度与最大逼尿肌压力、腹压漏尿点压呈负相关(P<0.05),与最大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无关(P>0.05).结论:产后SUI患者经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治疗后实时三维盆底超声参数较治疗前降低,与尿动力学改善有关.临床可通过实时三维盆底超声检查,对产后SUI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以指导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膀胱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合并原发性膀胱腺癌3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目的 探讨膀胱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合并原发性膀胱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3例膀胱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合并原发性膀胱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等进行分析,并回顾相关文献进行探讨总结.结果 患者男性2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67岁(58~78岁).3例患者膀胱肿物均为多发,临床表现为血尿伴膀胱刺激症,2例排尿困难,1例腰背部及下腹痛.2例患者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联合新辅助化疗,1例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及部分膀胱壁切除术联合灌注化疗.术后病理形态学: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组织呈实性巢状或乳头状生长,部分乳头融合,上皮层次紊乱、细胞异形,可见病理性核分裂;腺癌组织呈不规则腺样或筛孔状排列,腺腔内可见凋亡坏死,细胞异型性明显.免疫表型: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均GATA3、Uroplakin Ⅲ、CK7、P63阳性,CK20 2例部分阳性,1例阴性,β-catenin、CDX2、Villin阴性;原发性膀胱腺癌均β-catenin膜阳性,CDX2、Villin及CK20不同程度阳性,GATA3、Uroplakin Ⅲ、CK7及P63阴性.3例患者中1例失访,2例随访时间2~36个月,1例死亡,1例间断化疗中.结论 膀胱浸润性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合并原发性膀胱腺癌极为罕见,恶性程度高且预后差,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及病理检查,并辅以免疫组化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不同穴位经皮穴位电刺激应用于前列腺电切术后不良反应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穴位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应用于前列腺电切术的临床效果,得出更优的刺激穴位.方法 选取210例择期行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Ⅰ组)、关元+三阴交穴(Ⅱ组)、足三里+涌泉穴(Ⅲ组),每组70例.3组均常规行蛛网膜下腔麻醉,除Ⅰ组外均以TEAS的方法刺激上述各穴位.刺激方法为:从麻醉前半小时开始至手术结束持续电刺激,并于术后2 d内,每隔8 h间断行TEAS 30 min.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术后4 h(t1)、术后8 h(t2)、术后12 h(t3)、术后24 h(t4)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并比较患者48 h内膀胱痉挛的次数、持续时间及术后1周内一过性尿失禁例数.结果 Ⅱ、Ⅲ组t1、t2、t3、t4时点VAS评分、膀胱痉挛的次数、持续时间均低于或少于Ⅰ组(P均<0.05);Ⅱ组t1、t2时点VAS评分均显著低于Ⅲ组(P均<0.05),膀胱痉挛的次数均显著少于Ⅲ组(P均<0.05),且1周内一过性尿失禁例数与Ⅰ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应用于前列腺电切术围术期可以减少患者术中及术后的疼痛,也可减少前列腺电切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发生强度;关元+三阴交为更优的刺激穴位,可进一步减少前列腺电切术中及术后初期的疼痛,也可减少48 h内膀胱痉挛次数并且降低患者1周内一过性尿失禁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老年重度盆腔器官脱垂患者阴道完全封闭术与阴道部分封闭术围手术期情况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阴道完全封闭术与阴道部分封闭术治疗老年重度盆腔器官脱垂(POP)患者的围手术期情况.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采取阴道完全封闭术或阴道部分封闭术治疗的老年重度POP患者286例,年龄(76.0±5.1)岁(范围:60~90岁),其中220例(76.9%,220/286)伴有1种以上的内科合并症.分析阴道完全封闭术和阴道部分封闭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前排尿困难症状的术后改善情况.结果 286例患者中,行阴道完全封闭术172例(60.1%),阴道部分封闭术114例(39.9%);有48例(16.8%,48/286)合并压力性尿失禁的患者同时行抗尿失禁手术;术前存在排尿困难的患者129例(45.1%,129/286).286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7±22)min,术中出血量为(52±57)mL,术后住院时间为(5.9±1.9)d(范围:2~16 d).286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25例(8.7%,25/286),包括术中膀胱损伤1例、术后盆腔血肿3例、肠梗阻1例、心房颤动5例、术后病率3.5%(10/286)、肺栓塞3例、下肢静脉血栓1例、尿潴留经保留尿管无效后电刺激治疗1例.阴道完全封闭术与阴道部分封闭术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67± 22)和(68±20)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8±62)和(41±45)mL,住院时间分别为(5.9±1.9)和(6.0± 1.8)d,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1%(14/172)和9.6%(11/114),术前存在排尿困难的患者术后自主排尿后测残余尿量分别为(35±43)和(34±41)mL;以上指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阴道封闭术对于治疗高龄体弱、无性生活要求、不能耐受盆底重建手术的老年患者,是安全、出血少、恢复快的术式.阴道完全封闭术与阴道部分封闭术的围手术期情况无显著区别,术式的选择要根据有无子宫恶性肿瘤可能、患者年龄、意愿和全身状况等因素综合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