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盆底肌训练联合电针治疗不完全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障碍:随机对照试验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盆底肌训练联合电针治疗不完全脊髓损伤(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 90 例不完全SCI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30例)、盆底肌训练组(30例,脱落1例)和联合组(30例,脱落 1 例).3 组患者均予常规康复措施.电针组予电针治疗,穴取中极、关元、命门、腰阳关及双侧肾俞、次髎、膀胱俞,选择连续波,频率100 Hz,留针30 min,每天1次,每周6次,连续治疗6周;盆底肌训练组采用盆底肌训练,每天2次,共治疗6周;联合组予电针、盆底肌训练联合治疗.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尿动力学指标(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最大尿流率)及综合生活质量评定量表(GQOLI-74)评分.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减少(P<0.05),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降低(P<0.05),最大尿流率及 GQOLI-74 评分升高(P<0.05).联合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最大尿流率及 GQOLI-74 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大于电针组和盆底肌训练组(P<0.05);电针组与盆底肌训练组以上指标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训练联合电针干预能够有效缓解不完全 SCI 后膀胱功能障碍患者排尿情况,改善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反射弧重建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反射弧重建术治疗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初步疗效。方法:对2例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行改良反射弧重建,在硬膜外切断并吻合一侧S1和S2及S3前根,对侧行S1和S2前根转位吻合,保留S3前根完整。观察术前及术后大小便情况、尿动力情况及自主神经过反射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术后1个月尿动力检测均有明显好转,最大膀胱容量较术前均值增加了1.22倍,膀胱内压下降了66.3%,顺应性更是提高了3.56倍。检测期间血压没有明显变化,未出现自主神经过反射现象。术后均为间断导尿且大便性状较前变软,通畅程度改善,未出现大便失禁。结论:硬膜外椎管内双侧S1前根与一侧S2和S3前根双根、对侧S2前根精确转位吻合重建反射弧可能为脊髓损伤后痉挛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简单安全、经济实用且易于推广的手术方式和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PCV-VG对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的肺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压力控制容量保证模式(PCV-VG)对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的肺保护作用。方法:择期行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或腹腔镜全膀胱切除术患者60例,年龄65~80岁,体重指数19~27 kg/m 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VCV组(V组)和PCV-VG(P组)。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术,连接麻醉机行机械通气,2组通气参数设置:V T 7 ml/kg(校正体重),PEEP 5 cmH 2O,吸呼比1∶2,吸入氧浓度50%,新鲜气流量2 L/min,RR 12~15次/min,于停药前5 min使用30 cmH 2O复张压力持续30 s行手法肺复张。于气管插管后5 min(T 1)、改变体位后5 min(T 2)、气腹5、30、60、90、120 min(T 3-7)和结束气腹且恢复平卧位后5 min(T 8)时,记录气道峰压(P peak)、气道平台压(P plat)、驱动压(DP)和肺动态顺应性(Cdyn)。于T 1、T 4、T 6和PACU中改良Aldrete评分达10分时采集桡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pH值、PaO 2、PaCO 2、SaO 2和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 A-aO 2)。于麻醉诱导前和术毕即刻采集桡动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肺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16)、IL-6和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浓度。记录术后7 d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V组比较,P组T 1-8时P peak、T 5-7时P plat和DP降低,T 2-7时Cdyn升高,T 1,4,6时P A-aO 2降低,术毕即刻血清CC-16、IL-6和NE浓度降低( P<0.05),术后7 d内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CV-VG对Trendelenburg体位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输尿管-肠道膀胱扩大成形术治疗上/下尿路功能障碍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输尿管-肠道膀胱扩大成形术(AUEC)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22年6月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接受AUEC的262例下尿路功能障碍患者的资料。男193例,女69例;中位年龄24(4,67)岁,中位病程12.0(0.2,56.0)年,患者术前肌酐91.5(68.1,140.0)μmol/L。320根输尿管存在高等级上尿路扩张积水(UUTD);216根输尿管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VUR),其中14根输尿管为低压反流;低等级VUR输尿管为22根(10.19%),高等级VUR输尿管为194根(89.81%)。术前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示最大膀胱容量为102(47,209)ml,最大逼尿肌压力为33.0(15.5,50.5)cmH 2O(1cmH 2O=0.098kPa),膀胱顺应性为6.4(3.0,12.3)ml/cmH 2O。所有患者均行AUEC。手术方法:截取一段乙状结肠,将乙状结肠沿对系膜缘剖开,按"去管化"原则折叠缝合成"U"或"S"形的肠补片,同时行输尿管成形和再植,再将肠补片与剖开的膀胱瓣吻合形成扩大的新膀胱。门诊或电话随访,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肌酐、最大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力、膀胱顺应性、输尿管反流和上尿路扩张情况,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 结果:患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57.4(4,151)个月。术后1~3个月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和膀胱顺应性分别增加至术前的303.9%和189.9%,最大逼尿肌压力降低至术前的63.6%;术后6~10年患者最大膀胱容量和膀胱顺应性增加,分别为术前的490.2%和627.9%,最大逼尿肌压力降低至术前的25.8%。术后UUTD患者显著减少,术后1~3个月高等级UUTD为116根(116/398,29.2%),术后4~6个月为51根(51/274,18.6%),术后6~10年为4根(4/76,5.3%),均较术前显著降低( P <0.001)。术后VUR持续缓解,术后1~3个月393根(393/402, 97.8%)输尿管无VUR,术后6~10年73根(73/76,96.1%)输尿管无VUR,无VUR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术前( P<0.001)。患者术后1~3个月肌酐下降至79.0(65.0,128.2)μmol/L,较术前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术后各时间点肌酐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代谢性酸中毒26例(9.9%),膀胱输尿管吻合口狭窄15例(5.7%),反复尿路感染16例(6.1%),尿路结石20例(7.6%),需手术干预的肠梗阻8例(3.1%)等,均经治疗后好转。 结论:AUEC治疗高等级、伴抗反流机制受损的VUR,以及高等级、伴膀胱输尿管连接部狭窄、输尿管梗阻的UUTD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经治疗后均好转。该术式可以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和顺应性,重建抗反流机制,解除上尿路梗阻,在充分保护残留肾功能、防止肾功能进一步恶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FK1706对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功能恢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FK1706对神经吻合后神经源性膀胱(NB)大鼠膀胱功能恢复的研究。方法:4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FK1706+神经端侧吻合组(FK1706+ECG)15只、神经端侧吻合组(ECG)15只和手术对照组(SCG)10只。FK1706+ECG大鼠先离断左侧腰6(L6)和骶1(S1)脊神经前后根,然后将左侧L6前根端侧吻合到左侧L4前根上,术后连续8周给予皮下注射FK1706溶液(0.32 mg/kg);ECG大鼠手术方法同FK1706+ECG大鼠,术后连续8周注射相同剂量的30%的二甲基亚砜(DMSO);SCG大鼠离断左侧L6后根和S1前后根,作为手术对照组,术后连续8周注射相同剂量的30%的DMSO。术后4个月,3组大鼠行尿动力学测定和神经根电刺激膀胱压力测定,比较不同组大鼠的膀胱功能。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电刺激SCG组大鼠左侧L6VR膀胱压力升高为(34.7±3.9) mmHg(1 mmHg=0.133 kPa),电刺激FK1706+ECG组和ECG组大鼠吻合口近端L4VR膀胱压力升高值分别为[(22.5±2.8)、(17.9±3.2) mmHg],电刺激FK1706+ECG组大鼠膀胱压力升高值低于SCG组( t=9.104, P<0.01),但是高于ECG组( t=4.181, P<0.01)。FK1706+ECG组大鼠的充盈期最大膀胱测压容积[(1.64±0.26) ml]、残余尿量[(0.81±0.12) ml]和膀胱顺应性[(0.175±0.089) ml/mmHg]较SCG大鼠明显增加[充盈期最大膀胱测压容积(0.36±0.08) ml、残余尿量(0.08±0.03) ml和膀胱顺应性(0.023±0.013) ml/mmHg, t=14.990、22.540、6.513, P<0.01],但较ECG组大鼠小[充盈期最大膀胱测压容积(2.18±0.34) ml、残余尿量(1.21±0.22) ml和膀胱顺应性(0.261±0.106) ml/mmHg, t=4.875、6.166、2.402,P <0.05]。SCG、FK1706+ECG和ECG 3组大鼠的排尿期最大逼尿肌收缩压[(30.2±2.4)、(28.9±2.3)、(27.9±2.4) 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866, P>0.05)。 结论:FK1706能促进神经吻合后NB大鼠膀胱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床旁超声膀胱容量评估拔管对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膀胱容量评估拔管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2例行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患者在拔出尿管前3 d常规夹闭尿管,对照组日间每2~3小时开放尿管1次,夜间持续开放;试验组采用床旁超声评估膀胱容量,选择患者膀胱充盈最短时间作为尿管夹闭和开放时间间隔。比较2组患者尿管留置时间、术后残余尿量、首次排尿时间、尿潴留发生率和尿管重置率;分别于术后第1天和拔出尿管后第1天检测患者膀胱顺应性、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和尿道闭合压等尿动力学指标。结果:试验组尿管留置时间为(9.84 ± 1.91) d、残余尿量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71.00 (48.00,97.00) ml、首次排尿时间的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35.00 (97.00,171.00) min,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95 ± 2.17)d、89.00 (61.25,109.00) ml、156.00(129.00,192.75) min,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395, Z值为2.741、2.800,均 P<0.05)。拔出尿管后第1天,试验组膀胱顺应性、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分别为(60.31 ± 10.09) ml/H 2O、(27.44 ± 4.77) cmH 2O(1 cmH 2O=0.098 kPa),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4.73 ± 11.42)ml/H 2O、(24.80 ± 4.99) cmH 2O,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2.300、2.399,均 P<0.05)。 结论:根据床旁超声膀胱容量评估确定宫颈癌术后尿管开放间隔时间,有助于恢复患者膀胱功能和改善尿动力学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电针刺激对脊髓损伤排尿障碍大鼠膀胱c-Kit表达的双向调控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电针对不同平面脊髓损伤排尿障碍大鼠尿动力学及膀胱c-Kit的调控作用。方法:将SD雌性大鼠分别制作胸髓和骶髓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于实验第22天将造模成功并进入脊髓损伤后期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胸髓损伤组、胸髓损伤电针组、骶髓损伤组、骶髓损伤电针组,每组取10只,并与10只假手术组对照。2个电针组均取关元、三阴交穴位电针刺激,每日15 min,共14 d。干预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尿动力学检测,采用HE染色观察膀胱形态学改变,采用Real-time 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膀胱c-Kit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胸髓损伤组膀胱容量及顺应性均明显降低,残余尿量明显增加( P<0.05),骶髓损伤组的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顺应性均明显增加( P<0.05),且2组膀胱的组织形态也发生了异常改变。胸髓损伤组大鼠的膀胱c-Kit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 P<0.05),骶髓损伤组则明显降低( P<0.05)。分别与2个造模组比较,电针干预增加了胸髓损伤大鼠的膀胱容量和顺应性( P<0.05),电针干预还降低了骶髓损伤大鼠的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和顺应性( P<0.05),改善了膀胱的组织形态结构;并使胸髓损伤大鼠膀胱c-Kit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 P<0.05),骶髓损伤大鼠则明显升高( P<0.05)。 结论:电针对膀胱c-Kit的良性双向调控作用,可能是其改善不同平面脊髓损伤尿失禁及尿潴留的效应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尿动力检查评估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下尿路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urodynamics,UDS)检查评估无神经系统及下尿路器质性病变的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al reflux,VUR)患儿下尿路功能障碍(lower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LUTD)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06例VUR患儿UDS检查结果,按照有无LUTD将患儿分为有LUTD组(77例)和无LUTD组(29例),比较两组患儿膀胱容量、残余尿量(post voiding residual urine volume,PVR)以及最大尿流率等尿动力学指标。结果:有LUTD组残余尿量97.71±93.17 mL,明显高于无LUTD组11.81±9.17 mL( t=5.564, P=0.008);有LUTD组最大尿流率8.82±5.01 mL/s,明显低于无LUTD组15.04±7.75 mL/s( t=6.314, P=0.030)。有LUTD组中,29例为低级别VUR(Ⅰ~Ⅲ级),48例为高级别VUR(Ⅳ~Ⅴ级)。低级别VUR患儿中3例膀胱顺应性减低,高级别VUR患儿中19例顺应性减低,两者比较(χ 2=7.537, 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级别VUR患儿中7例PVR增加,高级别VUR患儿中23例PVR增加,两者比较(χ 2=4.298, t=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特发性逼尿肌过度活动(idiopathic detrusor overactivity disorder,IDOD)35例(35/77,45.5%),其中19例为低级别VUR,占低级别VUR总数的65.5%(19/29);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dysfunctional voiding,DV)33例,其中27例为高级别VUR,占高级别VUR总数的56.3%(27/48)。 结论:PVR增多、最大尿流率降低提示VUR患儿存在LUTD的可能。高级别VUR患儿中,PVR增加更为明显、且膀胱顺应性更差。IDOD在低级别VUR中常见,DV在高级别VUR中更为常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伴有下尿路症状的帕金森病和多系统萎缩患者的尿动力学改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伴有下尿路症状(LUTS)的帕金森病(PD)和多系统萎缩(MSA)患者的尿动力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治疗并行尿动力学检查的PD和MSA的患者,共纳入178例患者,平均(59.2±9.7)岁,其中PD 64例,MSA 74例,正常对照组40例。记录并分析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PVR)、膀胱顺应性(BC)、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最大膀胱容量(MCC)和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收缩压(PdetQmax)等,评估患者的膀胱功能。结果:尿频(68.8%)是PD患者中最常见的LUTS,MSA最常见的LUTS为尿潴留(91.9%)。PD患者的Qmax、PdetQmax和OAB的发生率均大于MSA[自由流率(FF)Qmax:(13.5±7.1)ml/s和(10.1±5.2)ml/s, U=26.98, P<0.01;压力流率(PFS)Qmax(13.6±5.7)ml/s和(10.5±3.3)ml/s, U=34.90, P<0.01;PFS-PdetQmax(23.9±11.3)cmH 2O和(16.31±8.57)cmH 2O, U=35.04, P<0.01;OAB:46.9%和27.0%, χ2=5.85, P<0.018],PVR小于MSA[FF:(30.4±20.0)ml和(161.7±79.8)ml, U=-71.81;PFS(65.9±30.7)ml和(212.6±83.0)ml, U=-65.29, P<0.01];P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D患者OAB的发生率和PFS-PVR高于正常[OAB:46.9%和7.5%, χ2=6.15, P<0.01;PFS-PVR(65.9±30.7)ml和(22.2±10.4)ml, U=47.25, P<0.01],但是其MCC和PdetQmax小于正常组[(305.1±79.7)ml和(389.60±65.16)ml, U=-52.13;(23.89±11.26)cmH 2O和(37.3±10.3)cmH 2O, U=-49.88, P<0.01];MSA与正常组相比,MSA患者有更低的Qmax、PdetQmax和MCC[FF-Qmax:(10.1±5.2)ml/s和(16.3±4.7)ml/s, U=-50.11, P<0.01;PFSQmax(10.5±3.3)ml/s和(13.1±5.0)ml/s, U=-27.54, P<0.05;PdetQmax(16.3±8.6)cmH 2O和(37.3±10.3)cmH 2O, U=-84.92, P<0.01;MCC(284.3±71.8)ml和(389.6±65.2)ml, U=-39.31, P<0.01],有更大的PVR、更差的膀胱顺应性和更高的OAB发生率[FF-PVR:(161.7±79.8)ml和(22.0±13.0)ml, U=84.82;PFS-PVR(212.6±83.0)ml和(22.2±10.4)ml, U=112.54;顺应性:28.4%和7.5%, χ2=6.81;OAB:27.0%和7.5%, χ2=17.62, P<0.01]。 结论:伴LUTS的MSA与PD患者都有膀胱功能的损害,MSA患者膀胱损害更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动态尿动力学和常规尿动力学检查评估难治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的对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索动态尿动力学检查(AUM)和常规尿动力学检查(CUD)评估难治性单症状性夜遗尿症(RMNE)患儿的尿动力学参数的对比。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9年9月期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就诊并经门诊医生详细了解患儿病史诊断为RMNE的40例患儿(男22例、女18例)的病历资料,患儿年龄9~16岁,夜间尿床频率≥2次/周。分别行CUD和1个睡眠周期AUM,分别记录尿动力学参数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40例中有5例患儿或其父母依从性较差,中途退出研究。35例RMNE组患儿年龄(12.6±2.1)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9∶16,遗尿症状严重程度(遗尿频率)为(4.2±1.7)次/周。与CUD组比较,AUM组膀胱顺应性(BC) [(28.4±7.7)ml/cmH 2O比(23.6±6.1)ml/cmH 2O(1 cmH 2O=0.098 kPa)]、最大逼尿肌收缩压力(Pmax.det)[(44.6±9.1)cmH 2O比(36.8±8.3)cmH 2O]较高(均 P<0.05)。两组间最大尿流率(Qmax)[(19.6±7.2)ml/s比(20.9±5.4)ml/s]、残余尿量(PVR)[(9.5±5.7)ml比(10.9±5.3)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CUD组比较,AUM组逼尿肌过度活动(DO)阳性率 [77.1%(27/35)比45.7%(16/35)] 较高( P<0.05)。其中15例(42.9%)CUD中发现DO的患儿,在AUM中同样检出DO;12例(34.3%)患儿在CUD中未发现DO,而只在AUM中检出DO。对于CUD和AUM均检出DO的15例患儿,与CUD组比较,AUM组DO发生频率[(3.1±1.0)次/h比(2.4±0.8)次/h]、DO最大值[(22.9±4.5)cmH 2O比(19.2±4.0)cmH 2O]较高(均 P<0.05)。 结论:AUM可以诊断RMNE患儿是否伴有膀胱功能障碍,在评估BC、Pmax.det、DO等方面较CUD更为精确;对于CUD结果不理想的RMNE患儿,推荐进一步行AUM以明确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