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床旁超声联合呼吸力学参数在呼吸衰竭患者撤机结局中预测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评估膈肌功能、肺部通气,并结合呼吸力学参数气道闭合压P0.1和呼吸浅快指数(rapid shallow breathing index, RSBI)在呼吸衰竭患者撤机结局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9月—2019年12月上海东方医院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治疗患者45例,所有患者拔管前均符合自主呼吸实验(spontaneous breathing trial, SBT)的指征,通过30 min SBT后且在撤机前采用超声评估患者膈肌功能和肺部通气,同时记录呼吸力学参数。根据48 h内是否再插管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患者肺部超声评分、膈肌移动度、膈肌厚度分数、P0.1与RSBI预测拔管的准确性。结果:45例患者中,25例患者撤机成功。失败组患者的膈肌移动度和膈肌厚度分数低于成功组患者( P<0.05),失败组患者肺部超声评分、P0.1与RSBI均高于成功组患者( P<0.05)。ROC曲线分析发现肺部超声评分、膈肌移动度、膈肌厚度分数、P0.1与RSBI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度分别为85%、80%、96%、70%和90%,特异性分别为72%、80%、60%、76%和68%。以肺部超声评分、膈肌移动度、膈肌厚度分数、P0.1与RSBI ROC曲线的临界值作为预判值,预判失败拔管的数值记1分,预判成功拔管的数值记0分,以上5个预判值得分相加得出预判值总分,其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909,预测撤机成功的敏感度90%,特异性76%。 结论:撤机时结合超声评估肺部通气、膈肌功能及呼吸力学参数能减少呼吸衰竭患者再次插管的风险,在指导撤机方面提供优化方案,以改善撤机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脓毒症患者膈肌功能障碍的床旁超声评估的应用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患者膈肌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及床旁超声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入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普通术后患者及健康志愿者作为术后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动态观察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水平、血乳酸、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并用间接测热法测量静息能量水平计算能量缺失值,床旁超声评估膈肌移动度(diaphragm excursion, DE)、吸气末膈肌厚度及呼气末膈肌厚度,计算相关参数。DE<10 mm或膈肌增厚分数(diaphragmatic thickness fraction, DTF)<20%诊断为膈肌功能障碍。结果:⑴感染性休克组、脓毒症组及术后对照组三组患者入ICU第1天,DE均低于正常对照组[10.3(9.0, 13.6) mm、12.3(9.1, 15.0) mm、12.9(10.5, 15.7) mm vs. 22.0(16.0, 24.6) mm,均 P<0.05];DTF<20%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32.7%、41.9%、33.3% vs. 0%,均 P<0.05);且感染性休克组和脓毒症组DE<10 mm发生率均高于术后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6.7%、35.5% vs. 10.0%、0%,均 P<0.05)。入ICU第7天,感染性休克组DE较脓毒症组减低[10.5(6.8, 13.5) mm vs. 14.4(10.6, 18.6) mm, P<0.05]。⑵各指标相关性分析: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入ICU第1、3、7天的DE均与当天的hs-CRP呈负相关( r值分别为-0.253、-0.436、-0.455,均 P<0.05);入ICU第3天,DE还与IL-6呈负相关( r=-0.338, P=0.009),且DTF与hs-CRP呈负相关( r=-0.375, P=0.004)。入ICU第1天,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DTF与转铁蛋白呈正相关( r=0.221, P=0.049)。入ICU第3、7天,其DE与前白蛋白呈正相关( r值分别为0.318、0.408,均 P<0.05)。 结论:脓毒症和感染性休克患者入住ICU首日已出现膈肌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膈肌移动度及膈肌增厚分数减低,且与炎症反应和蛋白质高分解代谢程度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症监护病房膈肌功能监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膈肌无力是膈肌功能障碍和萎缩的结果,并伴有严重临床后果,在重症监护病房很常见。通过磁刺激膈神经监测跨膈压,评估膈肌功能,无需受试者配合便能够提供标准化的测量,尤其适于重症监护病房配合不佳的患者;超声评估膈肌结构(厚度、增厚)和位移似乎是可行、可重复的,但尚无大规模研究证据支持;膈肌电活动与膈肌功能虽然相关,但这些测量的重复性在受试者内部表现出很高的异质性。脱机过程、人-机不协调和膈肌功能的评估可能是这些技术在临床上最相关的适应证。本综述介绍危重患者膈肌功能的临床问题,以及床旁膈肌功能监测的最新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舒更葡糖钠拮抗老年患者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残余肌松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舒更葡糖钠拮抗老年患者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残余肌松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60例,年龄65~85岁,性别不限,BMI 20~26 kg/m 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舒更葡糖钠组(S组)和新斯的明组(N组)。术中静脉输注罗库溴铵0.3~0.6 mg·kg -1·h -1,采用Veryark-TOF监测仪监测肌松,维持TOF比值=0且强直刺激后计数1或2。关闭腹膜时停用罗库溴铵。术后送入PACU,待肌松监测T 2出现时S组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N组静脉注射新斯的明0.03 mg/kg +阿托品0.015 mg/kg。待患者意识及自主呼吸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分别于麻醉前(T 1)、气管拔管后5和30 min(T 2,3)时,抽取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PaO 2和PaCO 2,并于上述时点采用超声测量膈肌吸气末厚度、呼气末厚度和膈肌运动幅度,计算膈肌厚度比率。记录T 2出现时间、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气管拔管后30 min内肌松残余(TOF比值<0.9)、低氧血症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7 d内肺部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N组比较,S组T 2,3时PaO 2升高,PaCO 2降低,T 2时膈肌运动幅度和膈肌厚度比率升高,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缩短,气管拔管后肌松残余、低氧血症和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降低( P<0.05),T 2出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舒更葡糖钠可快速有效地拮抗老年患者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残余肌松,有利于术后早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呼吸肌抗阻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膈肌功能及肺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呼吸肌抗阻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膈肌功能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及呼吸肌抗阻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每日治疗2次,每周治疗6 d,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采用超声检测2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吸气末膈肌厚度(IDT)、呼气末膈肌厚度(EDT)、平静呼吸及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并计算膈肌增厚分数(DTF),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检测2组患者肺功能,同时分析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健侧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均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IDT、EDT、DTF、平静呼吸及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而对照组偏瘫侧及健侧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 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IDT、DTF、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改善幅度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容易并发膈肌功能障碍,并以偏瘫侧膈肌功能受累为主;持续3周的呼吸肌抗阻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能有效增加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IDT、DTF及深呼吸时膈肌移动度,有助于提高患者膈肌收缩能力及肺功能,降低卒中患者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三维超声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盆底三维超声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SUI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无SUI等泌尿系统疾病的经产妇女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观察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不同疗效患者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盆底三维超声参数,分析盆底三维超声参数与SUI患者病情程度、疗效的关联性。结果:⑴观察组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动作后盆膈裂孔面积大于对照组,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耻骨直肠肌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⑵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动作后盆膈裂孔面积、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耻骨直肠肌厚度均与SUI有关( P<0.05);⑶不同病情程度比较: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动作后盆膈裂孔面积比较,轻度<中度<重度;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耻骨直肠肌厚度比较,轻度>中度>重度;⑷治疗后,疗效不佳患者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动作后盆膈裂孔面积大于疗效良好患者,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耻骨直肠肌厚度小于疗效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⑸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动作后盆膈裂孔面积与病情程度、临床疗效呈正相关( P<0.05),静息状态下与Valsalva动作后耻骨直肠肌厚度与病情程度、临床疗效呈负相关( P<0.05)。 结论:盆底三维超声检查能有效反映不同动作状态下SUI患者盆底结构改变情况,为SUI病情程度判断、疗效评估提供重要解剖学及功能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智能盆底超声联合多平面成像技术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筛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智能盆底超声联合多平面成像技术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筛查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收治90例SUI产后产妇作为SUI组,同期选取90例非SUI的健康产后产妇作为健康组,所有产妇均行静息和Valsalva动作状态下智能盆底超声联合多平面成像技术检查。结果:SUI组静息和Valsalva动作状态下膀胱尿道后角、盆膈裂孔面积明显高于健康组,SUI组静息和Valsalva动作状态下耻骨直肠肌厚度明显低于健康组,SUI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度、尿道内口漏斗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UI组和健康组尿道长度、尿道倾斜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智能盆底超声联合多平面成像技术筛查SUI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为90.00%、93.33%、91.67%,与实际结果基本一致( P<0.05)。 结论:智能盆底超声联合多平面成像技术可有效显示SUI产妇的膀胱颈和尿道支持结构改变,在SUI筛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床旁超声评估脓毒症患者膈肌和肢体骨骼肌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尿素/肌酐比值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应用床旁超声探讨脓毒症患者入重症监护病房(ICU)7 d内膈肌和肢体骨骼肌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血尿素/肌酐比值(UCR)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入住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ICU的55例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一般资料、入ICU第1、4、7天实验室检查指标〔血尿素、血肌酐(SCr)、UCR〕和预后指标;应用床旁超声动态评估患者入ICU第1、4、7天膈肌形态学动态变化〔包括膈肌移动度(DE)、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以及肢体骨骼肌(股四头肌)形态学动态变化〔包括股直肌厚度(RF-MLT)、股中间肌厚度(VI-MLT)和股直肌横截面积(RF-CSA)〕。计算膈肌增厚分数(DTF)和RF-CSA萎缩率,并统计膈肌功能障碍和肢体骨骼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入ICU 7 d内各时间点膈肌和股四头肌超声形态学参数与UCR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55例脓毒症患者,其中29例为脓毒性休克。随入ICU时间延长,脓毒症患者膈肌功能障碍发生率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入ICU第1、4、7天分别为63.6%、69.6%、58.6%),肢体骨骼肌功能障碍发生率呈升高趋势(入ICU第4天和第7天分别为54.3%、62.1%),入ICU第4天和第7天两者同时发生的概率分别为32.6%、34.5%。脓毒症患者入ICU第7天UCR明显高于第1天〔121.77(95.46,164.55)比97.00(70.26,130.50)〕,RF-CSA萎缩率明显高于第4天〔%:-39.7(-52.4,-22.1)比-26.5(-40.2,-16.4)〕,RF-CSA明显低于第1天〔cm 2:1.3(1.0,2.5)比2.1(1.7,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脓毒症患者入ICU第7天RF-CSA与当日UCR呈显著负相关( r=-0.407, P=0.029)。 结论:脓毒症患者膈肌功能障碍发生早,可改善;肢体骨骼肌功能障碍发生相对滞后,呈进行性加重。入ICU第7天的RF-CSA可能是衡量脓毒症患者肢体骨骼肌功能障碍的可靠指标,能够成为早期识别与诊断ICU获得性衰弱(ICU-AW)的指标。脓毒症患者发生持续性肌肉质量损失主要与持续的机体分解代谢相关,且在入ICU 1周左右呈显著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国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撤机应用膈肌超声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膈肌超声预测国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撤机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截至2019年12月31日,以英文或中文出版的文献。筛选符合纳入条件的研究,并提取评价膈肌超声指标诊断试验相关数据,以临床实际成功撤机为诊断试验金标准,重建2×2列联表。使用Review Manager 5.3中的QUADAS-2进行质量评估。用Meta-Disc 1.4中的Cochran Q test和 I2统计数据。用Stata12的Begg′s检验和Eegg′s检验估计发表偏倚。 结果:纳入了6项研究,共有412例受试者。隔肌位移、隔肌厚度分数和隔肌位移与隔肌厚度分数联合的敏感度分别为0.872、0.840和0.856,特异度分别为0.644、0.827和0.728,诊断比值比分别为47.858、23.742和31.184,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8 8、0.898 4和0.909 5。在这些研究中没有观察到发表偏倚。结论:膈肌超声检查是预测国内COPD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撤机的有效工具,可作为重要的诊断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体外膈肌起搏器联合气道廓清技术对老年痴呆患者肺部感染及膈肌移动度和膈肌厚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器(EDP)联合气道廓清技术(ACT)对老年痴呆患者肺部感染的效果及对膈肌移动度和膈肌厚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金华市第二医院2022年6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老年痴呆合并肺部感染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ACT治疗,观察组在ACT基础上采用EDP治疗。两组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痰色评分、痰质评分、痰量、膈肌移动度和厚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33%(28/30)]高于对照组[73.33%(22/30)]( Z=2.08, P=0.038)。观察组治疗后痴呆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痰色评分[(0.46±0.12)分]、痰质评分[(0.34±0.10)分]和痰量[(8.47±1.23)mL]均低于对照组的(0.89±0.17)分、(0.76±0.18)分和(13.25±2.87)mL( t=11.32、11.17、8.38,均 P < 0.001)。观察组治疗后患者膈肌移动度[(13.52±0.51)mm]和膈肌厚度[(0.52±0.06)mm]均高于对照组的(12.76±0.41)mm和(0.44±0.04)mm( t=-6.36、-6.08,均 P < 0.001)。 结论:EDP联合ACT对老年痴呆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膈肌移动度和膈肌厚度,减轻患者呼吸困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