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墩果酸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齐墩果酸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和迁移的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北部战区总医院整形外科9例患者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组织标本,并进行体外培养成纤维细胞。采用不同浓度的齐墩果酸处理成纤维细胞,实验分成3组:对照组加入0.9%NaCl;5 μmol/L齐墩果酸组加入5 μmol/L齐墩果酸;10 μmol/L齐墩果酸组加入10 μmol/L齐墩果酸。3组均进行噻唑蓝实验(MTT)检测细胞的增殖状况;流式细胞实验检测细胞周期;膜联蛋白V碘化丙啶(AV-PI)染色检测细胞的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齐墩果酸对细胞的迁移作用;蛋白质印迹法和Real-time PCR实验分别检测相关蛋白表达和mRNA水平。所有实验均设置3个复孔。3组间数据进行方差分析比较,两两比较使用LSD-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3组MTT结果发现齐墩果酸能够抑制细胞的增殖,作用24 h时,5 μmol/L和10 μmol/L齐墩果酸组细胞增殖(吸光度 A值)分别为0.66±0.02、0.46±0.02,对照组为0.78±0.00,3组间比较 F=114.4, P<0.001;5、10 μmol/L齐墩果酸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94、 P<0.001, t=15.60、 P<0.001)。流式细胞实验结果发现,细胞周期G1/S期的转导受到阻滞,5 μmol/L和10 μmol/L齐墩果酸组G1期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2.17±2.04)%和(82.02±1.18)%,与对照组[(62.47±4.9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4、 P=0.030, t=6.38、 P<0.001)。AV-PI染色发现5 μmol/L齐墩果酸组(0.9%)和10 μmol/L齐墩果酸组(3.4%)细胞的凋亡比例比对照组(0.4%)明显增加,3组间比较 F=119.6, P<0.001,5、10 μmol/L齐墩果酸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39、 P<0.001, t=13.44、 P<0.001)。Transwell实验发现5 μmol/L齐墩果酸组(57.13±2.65)和10 μmol/L齐墩果酸组(42.15±2.55)细胞的迁移数量比对照组(72.27±3.32)明显下调,3组间比较 F=101.3、 P<0.001,5、10 μmol/L齐墩果酸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50、 P<0.001, t=14.41、 P<0.001)。蛋白质印迹法实验发现齐墩果酸可以抑制细胞周期素D1(Cyclin D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5 μmol/L齐墩果酸与对照组比较 t=8.70、 P<0.001, t=5.00、 P=0.040, t=12.41、 P<0.001, t=10.46、 P<0.001;10 μmol/L齐墩果酸与对照组比较 t=31.61、 P<0.001, t=23.17、 P<0.001, t=12.11、 P<0.001, t=44.52、 P<0.001。Real-time PCR反应发现Cyclin D1、Bcl-2、Bax、MMP2的mRNA表达水平也受到了抑制,5 μmol/L齐墩果酸与对照组比较 t=5.42、 P<0.001, t=3.11、 P=0.040, t=16.11、 P<0.001, t=11.71、 P<0.001;10 μmol/L齐墩果酸与对照组比较 t=51.78、 P<0.001, t=30.89、 P<0.001, t=10.64、 P<0.001, t=17.10、 P<0.001。 结论:齐墩果酸作用于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24 h后能够抑制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并诱导其凋亡,10 μmol/L的齐墩果酸作用强于5 μmol/L,齐墩果酸可以用于防治瘢痕疙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膜联蛋白-5阳性微粒对髋关节骨折患者高凝状态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分析髋关节骨折患者高凝状态与其外周血中微粒(microparticles,MPs)水平的相关性,探讨清除MPs纠正髋关节骨折患者中高凝状态的可行性。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9月65例我院骨科急诊收治髋关节骨折患者资料,男24例,女41例;年龄(75.6±9.8)岁(范围:58~95岁)。其中股骨颈骨折27例,转子间骨折38例,术前均摄X线片或行CT扫描确诊。同期健康体检中心健康人群20例作为对照,男8例,女12例;年龄(72.3±6.5)岁(范围:56~81岁)。实验及对照组均在清晨空腹下取2 ml抗凝全血,采用透射电镜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对全血中提纯的微粒进行鉴定;全血差速离心获得无细胞血浆(cell free plasma,CFP)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中膜联蛋白-5(annexin V,AV)阳性MPs和来源于血小板AV +微粒(platelet-derived microparticles,PMPs)的数量及应用凝血和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凝血酶生成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评价高凝状态程度,对与高凝状态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测定MPs水平是否为高凝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应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各样本CFP在过滤去除MPs前后的凝血功能。 结果:电镜下MPs形态呈现囊泡状,具有完整的双层膜结构,大小在100~1 000 nm范围内,并且形态不均一,有不规则囊泡状和圆形的囊泡状的大体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可以看到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外周血中MPs大小为(239.7±4.0)nm;对照组MPs分布大小为(247.7±3.3)nm,且二者MPs直径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髋关节骨折患者循环AV +MPs计数的平均水平为(564±171)个/μl,PMPs平均(326±104)个/μl,正常人群AV +MPs计数的平均水平为(252±82)个/μl,PMPs平均(192±41)个/μl,两者AV +MPs,PMPs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髋关节骨折患者ACT值平均水平为(324±94)s,而正常人群ACT平均水平为(535±76)s,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TT、PMPs、AV +MPs的水平可能是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将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V +MPs是高凝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与ACT间存在高度负相关( r=-0.822, P<0.05)。CFP测定凝血功能的结果为PT(10.8±0.46)s、APTT(30.6±1.56)s、Fib(3.08±0.36)g/L、INR(0.98±0.04)s、TT(19.3±0.62)s;而CFP滤除MPs后凝血功能PT(10.8±0.52)s、APTT(32.4±3.0)s、Fib(2.90±0.33)g/L、INR(0.99±0.05)s、TT(19.9±0.63)s,凝血功能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髋关节骨折患者存在高凝状态,且AV+MPs水平是高凝状态的独立危险因素,和ACT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并且MPs对经典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浆胎盘源性细胞外囊泡异常增高预警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不良妊娠结局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血浆中胎盘源性细胞外囊泡(pcEV)及其清除蛋白乳凝集素(Lactadherin)预测重度子痫前期(sPE)患者妊娠不良结局的诊断性能。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8年1月31日至2019年1月31日产检并分娩妊娠27~37周诊断为sPE的患者60例,年龄32(29,36)岁,根据发生终点事件(胎儿窘迫和/或胎儿生长受限)情况,将sPE患者进一步分为事件组34例,无事件组26例。同孕周健康孕妇33例为孕妇对照组,年龄31(29,36)岁。非孕期健康女性25例为健康对照组,年龄26(25,38)岁。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胎盘碱性磷酸酶抗体阳性者为pcEV,同时膜表面表达磷脂酰丝氨酸者,即膜联蛋白V(AV)阳性为AV +pcEV。ELISA法检测Lactadherin水平。用 Logistic 回归做多元相关性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cEV和Lactadherin预测妊娠不良结局的性能。用Kaplan-Meier 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风险比( HR)。 结果:sPE组血浆AV +pcEV水平为8 260(4 991,16 751)个/μl,高于健康孕妇组的1 088(784,1 871)个/μl和健康对照组的206(116,256)个/μl( H=94.490, P<0.05)。事件组sPE患者血浆AV +pcEV水平为11 225(7 496,20 599)个/μl,高于无事件组的5 199(2 914,8 347)个/μl( U=178, P<0.05)。sPE组血浆Lactadherin为2 635(1 876,3 137)pg/ml,高于健康孕妇组的1 597(1 287,1 818)pg/ml和健康对照组的1 123(749,1 405)pg/ml( H=54.307, P<0.05)。ROC曲线显示,AV +pcEV预测sPE患者77 d内发生胎儿窘迫和/或胎儿生长受限事件的临界值为6 524个/μl时,曲线下面积(AUC)为 0.799(95% CI 0.680~0.917)。Lactadherin预测的临界值为2 336.5 pg/ml时,AUC为 0.702(95% CI 0.564~0.84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PE 患者AV +pcEV水平与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 OR=9.288,95% CI 1.993~43.293)以及患者是否需要联合用药降压治疗( OR=18.690,95% CI 1.919~182.077)有相关性( P<0.05)。生存分析显示 AV +pcEV水平高于临界值的sPE患者在77 d内的发生胎儿窘迫和/或胎儿生长受限事件的累积概率增高(Log-rank χ2=21.430, P<0.05)。Cox比例回归模型显示AV +pcEV水平可独立识别胎儿窘迫和/或胎儿生长受限事件( HR=7.983, P<0.05)。 结论:妊娠晚期孕妇血浆中pcEV水平变化与PE病情发展相关,高浓度pcEV提示胎儿窘迫、胎儿生长受限风险增加,可作为预警不良妊娠结局的有效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NBAV脂质纳泡对ApoE -/-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评估和干预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应用膜联蛋白AV脂质纳泡(AV-Nanobubbles,NBAV)评估ApoE -/-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病变并分析其对斑块内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表达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探讨NBAV评估、干预AS斑块及抗凝、抗血栓的潜在价值。方法:以高脂饲料喂养雄性ApoE -/-小鼠8~10周建立AS斑块模型鼠50只,对照组C57小鼠10只。高频超声、血管解剖及离体动脉油红O染色观察建模效果;NBAV超声造影成像观察模型鼠AS斑块特征;HE、Masson、油红O及TUNEL染色分析斑块性质。将模型鼠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未治疗组(n=20),分别经尾静脉注射NBAV稀释液150 μl(50?μl/10g)及等量生理盐水,每5天1次,共8周。以二维超声动态观察不同治疗时间小鼠AS斑块变化情况,并取血管标本行组织学染色分析斑块内TF含量;另收集治疗后小鼠血液标本,检测血脂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高脂饮食喂养8周后,高频超声可探及ApoE -/-小鼠AS斑块回声,镜下及油红O染色显示脂肪类物质附着于血管壁。超声造影显示,相对于NBctrl(未结合AV),注射NBAV后60、120、180 s时,斑块内回声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60 s:(106.33±23.0)dB vs (62.33±18.5)dB,120 s:(101.33±17.3)dB vs (41.67±10.3)?dB,180s:(72.67±10.2)dB vs(22.00±5.2)dB,P均<0.01]。注射NBAV后出现高增强且持续时间长的模型鼠AS斑块,对应组织病理学检测结果显示,管壁结构不规则、排列紊乱,斑块内大量脂质积聚、蓝染的胶原纤维减少,且斑块内Tunel阳性染色区(凋亡细胞)增加,显示易损性斑块特征。NBAV连续治疗6周后,斑块区TF表达降低,与治疗0周和2周相比,TF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7,P<0.001;t=7.022,P<0.01)。至第8周时,治疗组模型鼠的血脂指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低于未治疗组(P均<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则高于未治疗组(P<0.05)。结论:NBAV具有评估AS斑块易损性,降低斑块内TF表达以及改善AS血脂的作用,NBAV对AS病变干预有潜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自发性血胸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临床资料患者女,71岁.因"间断性胸闷3年,再发加重7 h"入院.患者于3年前开始,常于劳累时出现胸闷,并伴有胸部压迫感,症状持续5~10 min,经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未系统诊治.入院前7 h无明显诱因突发胸闷、胸痛,持续数分钟后自行消失,间断性发作数次.约发病1 h后症状呈持续性发作,且不能缓解,并伴有四肢发麻、恶心,遂呼叫"120"入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治疗.既往高脂血症12年,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后3个月即自行停药,未复查;高血压病史1年,最高血压165/85 mmHg (1 mmHg=0.133 kPa),未规律监测及服药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6.7 ℃,脉搏3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89/56 mmHg.神志清醒,颈静脉无怒张,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率30次/min,律齐,心音正常,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额外心音,未闻及心包摩擦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 B),Ⅱ、Ⅲ、aVF、V7~V9导联ST段抬高0.2~0.3 mV(图1 A和B).实验室检查示:超敏肌钙蛋白T 0.014 ng/ml、D-二聚体0.58μg/ml、钾3.30 mmol/L;心肌酶、凝血四项、脑钠肽、肾功能均正常.入院诊断:急性下壁、后壁心肌梗死.给予阿司匹林300 mg,替格瑞洛180 mg顿服.在等待绿色通道介入治疗时发生心室颤动(室颤),反复给予4次电除颤后,室颤消失,代之以Ⅲ度AVB,心率20~30次/min,植入临时起搏器.急诊经右侧桡动脉入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左主干(LM)未见狭窄;左前降支(LAD)近中端90%~95%弥漫性狭窄,长约30 mm,远端及各分支均未见狭窄, TIMI血流Ⅲ级;左回旋支(LCX)近端闭塞,各分支均未见显影,远端TIMI血流0级(图2);右冠状动脉(RCA)细小,近中远端通畅,未见狭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胫神经-M1区成对关联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前肢功能障碍恢复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胫神经-M1区成对关联刺激(PAS)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前肢功能障碍的影响,并从大脑和脊髓两个水平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随机选取8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分别于PAS干预前5 min、干预后5、30和60 min行左侧桡侧腕伸肌(ECR)静息运动阈值(RMT)测定.将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6)和模型组(n=32).模型组采用线栓栓塞右侧大脑中动脉(MCAO)制作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入线栓外手术操作与模型组相同.模型组模型制作成功后,随机分为MCAO组(n=16)和PAS治疗组(n=16).PAS治疗组术后第1天开始PAS治疗,连续7 d,PAS作用部位为左侧胫神经-患侧M1区.于术后第1天和第7天进行转角实验和左侧前肢抓力测定.术后第7天,测定各组大鼠左侧ECR的RMT,用磁共振波谱法检测颈膨大左侧区域神经代谢情况,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颈膨大左右两侧区域Bcl-2、Bax的蛋白表达.结果 健康SD大鼠接受PAS干预后5、30和60 min时,左侧ECR的RMT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MCAO组和PAS治疗组的转角实验评分均较假手术组增高,左侧前肢抓力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AS治疗7 d后,PAS治疗组的转角实验评分较MCAO组降低,左侧前肢抓力较MCAO组增加,左侧ECR的RMT较MCAO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MCAO组颈膨大左侧区GABA含量减少(P<0.05),PAS治疗组GABA含量与MCAO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间其他代谢物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颈膨大左右两侧区域Bcl-2、Bax的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胫神经-M1区成对关联刺激可增加大鼠前肢运动皮质代表区的神经元膜兴奋性,并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大鼠前肢的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p53调控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对肺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p53调控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对肺癌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细胞分组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p53小干扰RNA(siRNA)组、p53 siRNA+STAT3 siRNA组,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组织中p53和STAT3蛋白表达水平;采用Transwell法检测转染后体外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膜联蛋白Ⅴ/碘化丙啶(AV-PI)双染法检测转染后凋亡情况.结果 肺癌组织中p53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而STAT3表达阳性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p53的siRNA能显著上调肺癌细胞中STAT3的表达水平;p53 siRNA组和p53 siRNA+STAT3 siRNA组A549细胞凋亡率(17.91%±0.67%,22.51%±0.56%)、细胞的迁移速度[(55.16±6.50)μm/h,(63.30±5.98)μm/h]、穿膜细胞数(58.23±7.12,68.23±7.14),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53在肺癌中呈现低表达,p53能负向调控STAT3的表达,从而抑制其增殖和凋亡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沙格列汀通过降低整合素avβ5的表达缓解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沙格列汀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血清及肝组织中整合素avβ5表达及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影响,探讨糖尿病合并NAFLD的发病机制以及沙格列汀对糖尿病合并NAFLD的可能保护机制.方法 利用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T2DM合并NAFLD大鼠模型.将10周龄雄性SPF级Wistar大鼠50只分为5组(每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单纯NAFLD组、糖尿病合并NAFLD模型对照组、整合素avβ5抑制剂干预组、沙格列汀干预组.avβ5抑制剂干预组通过尾静脉注射整合素avβ5抑制剂慢病毒质粒(109 TU/ml,20μl/d),沙格列汀干预组给予沙格列汀溶液(10 mg·kg-1·d-1)灌胃6周,对照组给予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结束后检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胰岛素、血脂、肝功能、肝脏系数及病理变化,透射电镜检测肝脏超微结构,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整合素avβ5、玻连蛋白(Vn)在肝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PCR检测整合素avβ5及Vn的mRNA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整合素avβ5的水平.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1)与模型组相比,沙格列汀能明显降低大鼠血清整合素avβ5的表达水平(0.47±0.06比0.96±0.12,t=3.36,P<0.05);(2)糖尿病合并NAFLD组大鼠肝组织中整合素avβ5和Vn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使用沙格列汀干预治疗后其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t=3.16~9.86,均P<0.05),avβ5和Vn mRNA的表达结果与其蛋白表达结果一致(t=3.50~8.33,均P<0.05);(3)透射电镜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肝窦内皮细胞基底膜明显增厚,呈连续的、无窗孔的基底膜,肝细胞胞质中内质网增生或扩张,肿胀的线粒体嵴减少或溶解消失,Disse氏间隙增宽,且间隙内可见大量胶原纤维增生,使用整合素avβ5或沙格列汀干预治疗后,基底膜逐渐恢复为有窗孔或不连续或变薄的基底膜,扩张的内质网和肿胀的线粒体明显改善;(4)与模型组相比,整合素avβ5或沙格列汀干预组肝脏系数、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降低(t=6.11~9.7,均P<0.05).结论 沙格列汀通过抑制整合素avβ5的表达及其诱导的肝窦毛细血管化而发挥保护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膜联蛋白V纳米微泡抑制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组织因子表达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膜联蛋白V (AV)纳米微泡对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探讨其作为抗凝治疗分子探针的可能性.方法 巨噬细胞RAW 264.7分别给予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生理盐水诱导12h以上,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以"优化的薄膜水化"和"生物素-亲和素"法制备AV纳泡,激光共聚焦观察其与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靶向结合能力;单纯ox-LDL和ox-LDL+AV纳泡分别诱导细胞0、6、12、18h和24 h,酶标仪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F含量,统计学分析差异显著性.结果 ox-LDL诱导12 h以上,细胞凋亡率达(59.74±1.67)%,与对照组(1.23±0.29)%差异显著(P<0.05);大量AV纳泡聚集在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周围;单纯ox-LDL可诱导细胞高表达TF,AV纳泡与ox-LDL同时加入后,TF显著降低,统计学分析加AV纳泡前后数据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V纳泡靶向结合ox-LDL诱导的巨噬细胞可能抑制了TF的表达,提示其潜在的抗凝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金丝桃苷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磷酸化水平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金丝桃苷(hyperoside)能否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磷酸化水平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方法 选取自2019年3—8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就诊的8例患者,获取手术切除的增生性瘢痕组织,提取原代成纤维细胞.将原代提取的成纤维细胞使用0、25、50、100μmol/L的金丝桃苷处理,通过MTT检测金丝桃苷对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作用,应用膜联蛋白V-碘化丙啶(Annexin V-Propidium iodide,AV-PI)检测金丝桃苷对成纤维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通过Western blot检测金丝桃苷对EGFR及磷酸化EGFR的调节作用.结果 与0μmol/L组相比25、50、100μmol/L金丝桃苷组能够显著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随着作用时间和药物浓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强;金丝桃苷能够显著促进成纤维细胞的凋亡能力(P<0.05),下调磷酸化EGFR水平,并不影响EGFR的总表达情况.结论 金丝桃苷能够通过抑制EGFR的磷酸化水平抑制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