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强剂量免疫化疗联合一线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年轻、高危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增强剂量免疫化疗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初治、年轻、高危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应用增强剂量免疫化疗联合ASCT治疗的63例初治、年轻、高危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和生存资料。结果:63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0(14~63)岁。诱导治疗方案包括R-DA-EP(D)OCH(52例)和R-HyperCVAD/R-MA(11例)。16例(25.4%)患者中期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其中10例移植后获得完全缓解。中位随访50(8~112)个月,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生存(OS)率分别为(83.9±4.7)%和(90.4±3.7)%。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调整的国际预后指数评分≥2分是影响OS的预后不良因素( P=0.039),骨髓受累(BMI)是影响OS( P<0.001)和PFS( P=0.001)的预后不良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BMI是OS( P=0.016)和PFS( P=0.001)的唯一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结论:一线应用增强剂量免疫化疗联合ASCT治疗年轻、高危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可获得良好的长期疗效,BMI为不良预后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蔓荆子提取物对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蔓荆子提取物对小鼠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1)体外细胞实验:提取小鼠骨髓细胞,将骨髓细胞分为对照组、蔓荆子组、照射组和蔓荆子+照射组,蔓荆子组的给药浓度为0.01 mg/ml和0.001 mg/ml,蔓荆子+照射组的给药浓度为0.001 mg/mL,照射组和蔓荆子+照射组细胞经1 Gy照射。使用酶标仪检测细胞活力,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通道检测细胞的活性氧(ROS)水平,FITC和藻红蛋白(PE)通道检测细胞的凋亡水平。(2)体内实验: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15只C57BL/6小鼠分为对照组( n=5)、照射组( n=5)和蔓荆子+照射组( n=5)。对照组小鼠进行假照射(0 Gy),照射组和蔓荆子+照射组小鼠进行一次性2 Gy全身照射。将蔓荆子提取物用二甲基亚砜(DMSO)配制为500 mg/ml的蔓荆子溶液,灌胃前用生理盐水稀释,蔓荆子+照射组小鼠于照射前给予蔓荆子提取物(400 mg/kg)0.2 ml,连续给药7 d,照射后10 d处死小鼠。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别对外周血血细胞和骨髓有核细胞(BMNC)计数,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造血干/祖细胞的数量和百分比,检测骨髓造血细胞内ROS水平、人磷酸化组蛋白H2A变异体(γH2AX)和磷酸化的p38(pp38)的表达。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的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方差齐)。 结果:(1)体外细胞实验:与照射组比较,0.001 mg/mL蔓荆子+照射组的骨髓细胞活力明显提高(585 485.00±37 335.80对460 384.55±53 786.37),ROS水平降低(12 260.67±232.34对17 969.67±467.24),凋亡细胞百分比显著降低[(28.97±0.32)%对(35.33±0.3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245、18.950、23.161,均 P<0.01)。(2)体内实验:与照射组相比,蔓荆子+照射组小鼠的BMNC数量[(23.34±3.01)×10 6个/只对(16.73±2.57)× 10 6个/只]、白细胞数量[(2.80±0.35)×10 9个/L对(2.21±0.24)×10 9个/L]、红细胞数量[(10.54± 0.51)×10 12个/L对(9.68±0.26)×10 12个/L]、血小板数量[(339.80±49.42)×10 9个/L对(289.40±54.08)× 10 9个/L]和血红蛋白含量[(139.20±3.66)g/L对(129.20±3.87)g/L]均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582、2.824、2.999、1.376、9.739,均 P<0.01)。与照射组比校,蔓荆子+照射组小鼠造血祖细胞的数量[(34 916.03±697.36)个/只对(26 388.04±241.78)个/只]和百分比[(29.83±4.32)%对(22.76±2.20)%]升高,造血干细胞的数量[(2 074.00±23.12)个/只对(929.40±166.52)个/只]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5.423、9.171、3.175,均 P<0.01);造血干/祖细胞中的ROS水平下降[(7 750.20±589.05)对(8 515.20±1 036.46),(9 360.20±831.97)对(10 291.40±767.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1.435、1.839, P=0.189、0.103);造血干/祖细胞中γH2AX的表达降低(693.20±4.82对751.60±32.7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64, P<0.01);造血干/祖细胞中pp38表达降低(1 181.20±11.28对1 183.60±49.70, 1 411.20±50.25对1 424.40±80.9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105、0.765, P=0.014、0.310)。 结论:蔓荆子提取物通过降低造血细胞的氧化应激和抑制造血干细胞内的DNA损伤来达到辐射防护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细胞分离机不同采集程序采集儿童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不同采集程序采集儿童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1月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单个核细胞(MNC)或全自动外周血干细胞(AutoPBSC)程序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10例患儿临床资料,年龄3~10岁,体质量15~31 kg。MNC组5例,AutoPBSC组5例。结果:共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25次,平均采集2.5次(1~4次),MNC组采集10次,AutoPBSC组采集15次。采集前干细胞数[中位数(范围)]MNC组为19.3/μl(3.5~129.0/μl),AutoPBSC组为9.4/μl(2.2~38.7/μl);单次采集获得CD34 +细胞数MCN组为1.22×10 6/kg(0.18×10 6/kg~6.30×10 6/kg),AutoPBSC组为0.85×10 6/kg(0.13×10 6/kg~2.64×10 6/kg)。相关性分析显示,采集获得CD34 +细胞数和采集前干细胞数呈正相关(AutoPBSC组: r=0.921, P<0.01;MNC组: r=0.833, P=0.003)。采集效率MNC组为5.4%(3.4%~11.2%),AutoPBSC组为10.4%(4.7%~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163, P=0.031)。 结论: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PBSC程序采集儿童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优于MNC程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初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临床治疗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1年8月至2021年10月251例初治PTCL患者的临床资料,从中截取2015年2月(PTCL首个靶向药西达本胺在我国上市)至2021年10月患者168例,其中接受化疗联合维布妥昔单抗(BV)治疗20例(BV组),接受化疗联合西达本胺治疗37例(西达本胺组),接受非靶向治疗111例(非靶向治疗组);患者均接受≥2个疗程治疗。10例患者接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同期50例非移植患者作为对照。分析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进行log-rank检验。结果:251例PTCL患者中,26.7%(67/251)接受靶向治疗联合化疗。西达本胺组中36例可评估疗效,总反应率(ORR)为91.7%(33/36);非靶向治疗组中88例可评估疗效,ORR为71.6%(63/88);BV组中20例可评估疗效,ORR为75.0%(15/20)。非靶向治疗组ORR与西达本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89, P=0.015),与BV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9, P=0.759)。西达本胺组、BV组、非靶向治疗组1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79.9%、88.2%、64.2%,1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5.7%、89.7%、70.1%;西达本胺组及BV组PFS、OS均优于非靶向治疗组(均 P<0.05),且不良反应大多可耐受。化疗联合BV治疗的患者中,CD30表达率<60%、≥60%患者的ORR分别为54.5%(6/11)、100.0%(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8)。10例行外周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与50例未移植患者的1年PFS率分别为87.5%、59.5%,1年OS率分别为90.0%、67.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以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是PTCL的主要治疗方式,化疗联合西达本胺或BV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能改善PTCL患者的长期生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清髓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与单次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非清髓自体外周造血干细胞(HSC)与单次异体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差异。方法: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6年8月至2010年12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学院内分泌科接受HSC移植的T1DM患者9例及MSC移植的患者8例作为研究对象,筛选同时期仅接受常规胰岛素治疗且临床特征相匹配的T1DM患者10例作为对照。收集患者移植前及移植后12个月的胰岛素注射剂量、糖化血红蛋白(HbA 1c)、空腹C肽(FCP)及餐后2 h C肽(2hCP),并计算各指标的变化幅度。将患者移植后12个月的血清FCP和(或)2hCP较移植前增加10%以上定义为临床缓解。观察两种干细胞移植过程中及随访期间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判断其安全性。采用 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或Kruskal-Wallis H检验、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移植后12个月,HSC移植组、MSC移植组和对照组达到临床缓解的占比分别为7/9、2/8和1/10,HSC移植组临床缓解的占比高于对照组( P=0.005);3组的HbA 1c分别为(6.5±1.3)%、(7.7±1.5)%和(9.2±3.5)%;HSC移植组胰岛素注射剂量的下降幅度、FCP的增高幅度均大于对照组,且其2hCP的增高幅度大于MSC移植组和对照组( P<0.05)。HSC移植组有2例患者脱离胰岛素,MSC移植组和对照组均无患者脱离胰岛素。与移植前相比,移植后12个月HSC移植组的HbA 1c( t=-3.85, P=0.008)和胰岛素注射剂量( t=-2.47, P=0.039)均下降,而2hCP( Z=-2.07, P=0.039)升高;MSC移植组HbA 1c( t=-3.11, P=0.017)和2hCP( Z=-2.38, P=0.016)均下降。安全性方面,HSC移植组患者均发生轻度不良反应,而MSC移植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两种干细胞技术均有助于改善T1DM患者血糖及保护胰岛功能,HSC移植在改善胰岛功能疗效方面有优于MSC移植的趋势,而MSC移植安全性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对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时机选择及结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过程中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采集时机选择和采集结果的影响。 方法:收集2012年4月至2017年3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62例血液病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动员方案,监测外周血及采集物中白细胞计数(WBC)、单个核细胞计数(MNC)及CD34 +细胞计数,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最佳采集阈值。 结果:62例患者共采集136例次,获得MNC(5.66±1.11)×10 8/kg,CD34 +细胞计数(2.15±1.20)×10 6/kg。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在应用G-CSF后第4、5天达最高峰,之后呈下降趋势。产物中CD34 +细胞计数与采集当天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具有相关性( r=0.879, P<0.01),与采集当天外周血WBC及MNC产物中MNC亦具有相关性(均 P<0.05)。应用ROC曲线得出采集当天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23/μl为最佳采集阈值,85.2%符合阈值的患者可以一次采集成功。 结论: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可指导临床把握干细胞采集的最佳时机,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是预测采集产物中CD34 +细胞计数的可靠参考指标。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23/μl可作为采集阈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移植物CD34 +细胞数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造血重建及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移植物CD34 +细胞数对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造血重建及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6年5月于山西省肿瘤医院行APBSCT的60例NHL患者相关资料,其中B-NHL 32例,T-NHL 28例。患者依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所得CD34 +细胞数阈值分组,分析移植后造血重建情况;分析移植物CD34 +细胞数与预后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法分析预后影响因素。 结果:根据ROC确定CD34 +细胞数阈值为4.35×10 6/kg。CD34 +细胞数≥4.35×10 6/kg组(20例)和CD34 +细胞数<4.35×10 6/kg组(40例)粒细胞植活时间分别为(9.9±1.2)d、(12.5±3.7)d( P=0.031),血小板植活时间分别为(9.4±1.7)d、(13.8±2.9)d( P=0.012),3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85.0%、55.0%( P=0.024),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85.0%、57.5%( P=0.016)。B-NHL患者中CD34 +细胞数≥4.35×10 6/kg组(11例)和CD34 +细胞数<4.35×10 6/kg组(21例)3年PFS率分别为81.8%和42.9%( P=0.037)。T-NHL患者中CD34 +细胞数≥4.35×10 6/kg组(9例)与CD34 +细胞数<4.35×10 6/kg组(19例)3年OS率分别为77.8%和36.8%( P=0.049)。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移植物CD34 +细胞数<4.35×10 6/kg均为影响患者PFS和OS的危险因素(均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和移植物CD34 +细胞数为影响PFS的独立因素( RR=0.333,95% CI 0.112~0.994, P=0.049; RR=0.190,95% CI 0.047~0.773, P=0.020);IPI评分是影响OS的独立因素( RR=0.095,95% CI 0.011~0.837, P=0.034)。 结论:移植物中CD34 +细胞数影响NHL患者APBSCT后的造血重建时间及成分血输注,对患者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对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被广泛应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面临治疗失败。人体外周血中造血干细胞(HSC)含量极少,必须通过动员才能促使HSC从骨髓释放到外周血。HSC动员是auto-HSCT的关键过程,其动员效率和采集量对auto-HSCT成功,以及移植后转归均有重大影响。由于动员能力差导致的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低是auto-HSCT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auto-HSCT中回输HSC数量不足,可能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在采集前使用新型HSC动员剂普乐沙福抢先治疗,可有效降低HSC动员失败率。笔者拟就auto-HSCT现状、HSC动员现状、外周血CD34 +细胞计数在HSC采集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中外周血HSC动员不佳患者的识别和指导合理的普乐沙福抢先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依托泊苷联合G-CSF与环磷酰胺联合G-CSF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依托泊苷(ETO)联合G-CSF与环磷酰胺(CTX)联合G-CSF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7月31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接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的MM患者,利用倾向性评分按照1∶1匹配比例筛选出134例患者,ETO联合G-CSF动员方案(ETO组)、CTX联合G-CSF动员方案(CTX组)各67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ETO组、CTX组采集天数分别为2(1~3)d、2(1~5)d( P<0.001),CD34 +细胞采集量分别为7.62(2.26~37.20)×10 6/kg、2.73(0.53~9.85)×10 6/kg( P<0.001),采集成功率分别为100.0%(67/67)、76.1%(51/67)( P<0.001)、采集优良率分别为82.1%(55/67)、20.9%(14/67)( P<0.001)。ETO组有2例患者在采集1 d后进行方案转换,CTX组有11例患者在采集1~2 d后进行方案转换。②ETO组、CTX组粒缺伴发热发生率分别为21.5%(14/65)、10.7%(6/56)( P=0.110),血小板输注患者占比分别为10.7%(7/65)、1.8%(1/56)( P=0.047)。③至随访截止,ETO组63例、CTX组54例患者接受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位CD34 +细胞回输量分别为4.62(2.14~19.89)×10 6/kg、2.62(1.12~5.31)×10 6/kg( P<0.001),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分别为11(9~14)d、11(10~14)d( P=0.049),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11(0~19)d、12(0~34)d( P=0.035)。CTX组有1例患者发生血小板延迟植入。 结论:依托泊苷联合G-CSF的动员方案可能有较多的患者需要输注血小板,但采集天数缩短,采集成功率、优良率及CD34 +细胞采集量较高,移植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较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41例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包括霍奇金淋巴瘤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5例。采用化疗药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血小板生成素(TPO)或化疗药物+G-CSF的动员方案。移植前预处理方案:26例患者采用BEAM方案+地西他滨,12例采用BEAM方案,3例采用BEAM方案+西达苯胺。观察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相关并发症、移植后转归,以及临床分期、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结外累及部位、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LDH)、β 2-微球蛋白(β 2-MG)、移植方案、移植前状态对移植后OS及PFS的影响。 结果:41例患者中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疾病获得完全缓解37例(90.24%),部分缓解2例(4.88%),未评估2例(4.88%)。24例干细胞采集资料完整的患者采集的中位有核细胞计数12.74×10 8/kg[(3.91~22.68)×10 8/kg],中位CD34阳性细胞数为6.74×10 6/kg[(0.91~50.47)×10 6/kg]。全部41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位血小板植入时间为11 d(7~32 d),中位粒细胞植入时间为9 d(8~16 d)。41例患者移植后疾病均获得完全缓解,无一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至随访结束,无疾病进展33例,死亡8例。患者移植后12、24、72个月OS率分别为93.4%、85.3%和60.9%,PFS率分别为93.3%、84.0%、84.0%。中位PFS及OS时间均为未达到。不同性别、临床分期、B症状、IPI评分、结外累及部位、血红蛋白、LDH、β 2-MG、移植前状态患者OS及P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移植前预处理方案为BEAM方案+地西他滨患者PFS及OS均优于单用BEAM方案患者(均 P<0.05)。 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具有较好的效果。BEAM方案+地西他滨预处理方案较单用BEAM方案可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