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肌少症对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发生显性肝性脑病(OHE)的危险因素,并明确肌少症对OHE的影响。方法:基于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建立的肝硬化队列,选择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上海市东方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山东省立医院3个中心诊断为肝硬化并接受上腹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的480例患者。以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数(L3-SMI)男性<44.77 cm 2/m 2、女性<32.50 cm 2/m 2作为肌少症诊断标准。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包括基线期病史、年龄、血清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清白蛋白、血清钠、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以及肝功能Child-Pugh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等。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秩和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患者发生OHE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肌少症对肝硬化OHE发生率的影响。 结果:随访2年发现,OHE发生率为16.2%(78/480)。OHE患者的年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AST、GGT、PT、INR、Child-Pugh评分、MELD评分均高于未发生OHE者[(59.67±10.30)岁比(53.41±12.06)岁、35.25 μmol/L(20.10 μmol/L, 60.53 μmol/L)比22.70 μmol/L(15.10 μmol/L, 35.20 μmol/L)、40.00 U/L(27.25 U/L,61.00 U/L)比33.00 U/L(24.75 U/L,47.00 U/L)、52.50 U/L(26.25 U/L,86.75 U/L)比34.50 U/L(22.00 U/L,73.00 U/L)、(17.71±3.52) s比(15.50±2.98) s、1.50±0.34比1.31±0.29、(8.95±2.19)分比(7.20±1.94)分、(13.56±4.42)分比(11.42±3.92)分],血清白蛋白、血清钠、血小板计数均低于未发生OHE者[(29.72±5.55) g/L比(33.19±5.89) g/L、139.00 mmol/L(136.00 mmol/L, 142.00 mmol/L)比140.00 mmol/L (138.00 mmol/L,142.00 mmol/L)、60.00×10 9/L(43.75×10 9/L,90.25×10 9/L)比80.00×10 9/L(56.00×10 9/L,131.00×10 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77, Z=-4.10、-3.13、-2.24, t=-5.19、-4.71、-6.57、-3.98、4.99, Z=2.44、3.48;均 P<0.05)。OHE患者基线期合并腹水、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比例,以及肌少症者的比例均高于未发生OHE者[82.1%(64/78)比63.7%(256/402)、41.0%(32/78)比3.5%(14/402)、5.1%(4/78)比1.0%(4/402)、14.1%(11/78)比2.5%(10/402)、37.2%(29/78)比19.7%(79/402)],L3-SMI低于未发生OHE者[(43.14±8.97) cm 2/m 2比(46.29±8.49) cm 2/m 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9.11、101.97、4.52、18.38、10.53, t=2.86;均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小板计数( OR=0.995,95%置信区间0.991~1.000, P=0.038)、L3-SMI( OR=0.959,95%置信区间0.922~0.997, P=0.035)和肝性脑病( OR=14.724,95%置信区间6.741~32.161, P<0.001)均是肝硬化患者发生OHE的独立影响因素。合并肌少症的肝硬化患者OHE发生率高于未合并肌少症者[26.9%(29/108)比13.2%(49/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0.53, P=0.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合并肌少症的肝硬化患者更易发生OHE( P<0.001)。 结论:肌少症与OHE密切相关,且是肝硬化患者发生OHE的独立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布鲁菌病合并腹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因"腹痛1月余,加重5 d"入院,体格检查示上腹部压痛伴有反复高热发作,行实验室检查及腹部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考虑"腹膜炎"。经过保守、手术等治疗后,高热、腹痛等症状仍不见明显好转,考虑到患者处于布鲁菌病高发地区,遂行布鲁菌病试管凝集试验,结果显示阳性后,改用抗布鲁菌药物,患者高热、腹痛等症状得到控制。提示临床医师在诊断疾病时应全方位考虑,减少漏诊、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可充气球囊压迫辅助下硬化剂注射治疗38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可充气球囊压迫辅助下硬化剂注射治疗(bc-EIS)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择2020年6月12日至9月12日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bc-EIS的38例EGV患者,统计硬化剂使用量、硬化剂注射点数,观察术中注射点是否出血(不出血、渗血、喷血或射血)、是否需要压迫止血(无需压迫止血、针鞘压迫止血、透明帽压迫止血),术后早期(术后72 h~6周)再出血、迟发性(术后6周后)出血情况,并记录达到静脉曲张完全消失的治疗次数。术后随访1、3、6个月,评估bc-EIS的疗效和术后并发症。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8例EGV患者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范围)为(53.2±11.3)岁(30~79岁)。bc-EIS术中,每例患者硬化剂使用量(范围)为(20.03±7.49) mL(6~40 mL) ,硬化剂注射点数(范围)为(4.97±1.83)点(2~10点)。第1、2、3次bc-EIS后静脉曲张完全消失率分别为71.1%(27/38)、89.5%(34/38)、100.0%(38/38)。38例EGV患者均未发生术后静脉曲张相关再出血。随访发现2例患者于术后1个月出现呕血、黑便,内镜诊断为贲门下方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经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后好转。所有患者bc-EIS术后均未发生发热、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异位栓塞和死亡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bc-EIS的硬化剂用量较指南推荐量约减少1/2,注射点出血少,特别是1次治疗后静脉曲张完全消失率>7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策略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影响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1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35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保守组( n=24)和手术组(腔内支架组+开放手术组, n=11)。其中保守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腔内支架组( n=10)患者采用腔内支架置入治疗,开放手术组(n=1)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内膜剥脱术+成形术+回肠切除术治疗。分析保守组和手术组患者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腹痛时间以及YOO分型、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住院时间。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以上,随访结束时对两组间的肠系膜上动脉的血管重塑率进行分析。此外,对肠系膜上动脉腔内支架的一期通畅率及二期通畅率进行研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 M( 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组患者YOO分型中的IVS型显著多于保守组;而入院时白细胞计数、腹痛时间以及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保守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要显著短于手术组。腔内支架组患者均无肠坏死发生。随访24个月,手术组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重塑率高于保守组;腔内支架组患者的一期通畅率为87.5%,二期通畅率为100%。1例保守组患者随访12个月出现了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转行腔内治疗。 结论:临床上大部分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经保守治疗可以治愈,但对于腹痛持续加重同时YOO分型为IVS型患者,如果不伴有腹膜炎的严重表现,建议尽早行腔内支架置入开通血运,同时,肠系膜上动脉支架具有较理想的远期通畅率及血管重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维生素D辅助治疗对预防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维生素D补充治疗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的预防效果。方法:连续收集2021年1至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收治的172例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 n=86)和对照组( n=86)。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维生素D滴剂(800 IU/d)辅助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SBP发生情况和各指标情况。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经治疗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SBP发生率(5.81%,5/86)低于对照组患者SBP发生率(30.23%,26/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9.210, P<0.01)。干预组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 t=13.425, P=0.018),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t=17.312、10.353和12.218, P<0.01或<0.05)。 结论:维生素D辅助治疗能提升血清25-(OH)D含量,降低血清CRP、PCT及IL-6水平,有效降低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SBP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静脉压力梯度在门静脉高压全病程管理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门静脉高压是各种慢性肝病的常见并发症,是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门静脉高压可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化道出血、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肾功能不全、脾功能亢进、肝肺综合征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的出现;肝静脉压力梯度是间接反映门静脉压力的临床最佳指标,是目前诊断临床显著性门静脉高压的金标准,并且肝静脉压力梯度在预测肝硬化程度、门静脉高压静脉曲张出血风险及结局、腹水的产生、降低门静脉高压药物以及抗病毒药物疗效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基于门静脉压力梯度的个体化治疗在门静脉高压患者的全程管理中具有重要理论和临床意义,为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TIPS治疗土三七导致难治性肝窦阻塞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土三七导致难治性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5例行TIPS的土三七导致难治性HSO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30~85岁,年龄(61.2±14.1)岁。比较TIPS术前和术后(术后1、3、6个月复查结果平均值)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移酶及肝内支架置入前后门静脉压力等。术后门诊复查随访患者症状、肝功能、肾功能等。结果:与术前相比,TIPS手术后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指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15例患者门静脉压力由术前(41.7±3.5)cmH 2O(1 cmH 2O=0.098 kPa)降至术后的(28.3±4.4)cmH 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41, P<0.001)。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例,B级8例,C级6例,术后Child-Pugh分级A级14例,B级1例。所有患者术后腹水、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自发性腹膜炎等消失。术后2例患者发生肝性脑病,1例发生肝性脊髓病。 结论:土三七导致难治性HSOS患者TIPS治疗后肝功能恢复,症状迅速缓解,肝性脑病和肝性脊髓病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硬化腹水诊疗指南(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对2017年《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进行了修订,更名为《肝硬化腹水诊疗指南(2023年版)》。对肝硬化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肝肾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VITRO评分评估HBV感染患者疾病进展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VITRO评分(vWF/血小板计数数值的比值)评估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疾病进展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8年12月1日—2021年1月5日308例HBV感染患者(包括154例慢性乙型肝炎、6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8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相关临床数据,vWF数值均采用统一的光学法测定,所有数据均使用统一标准纳入,并分析血浆vWF水平及VITRO评分在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及失代偿期各组中的差别及意义。结果:慢性乙型肝炎组的血浆vWF水平及VITRO评分数值分别为(139.47%±76.44%、0.86±0.8),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组分别为(164.95%±67.12%和1.44±1.14)、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组分别为(317.48%±103.32%和6.81±4.98);血浆vWF水平及VITRO评分随HBV感染患者疾病进展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133.669、137.598, P值均<0.001)。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血浆vWF水平及VITRO评分数值在Child-Pugh A级组分别为(185.65%±85.07%和2.3±2.37)、B级组为(304.74%±105.81%和6.37±5.19)、C级组为(369.48%±73.23%和8.28±5.38);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血浆vWF水平及VITRO评分随着Child-Pugh分级等级的增高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值分别为60.236、32.854, P值均<0.001)。血浆vWF水平及VITRO评分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7[95%可信区间( CI):0.855~0.940, P<0.01]、0.949[95% CI:0.916~0.982, P<0.01]。vWF水平及VITRO评分分别取界值为238.5%和1.65时,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敏感度分别为79.5%和94.3%,特异度为92.3%和87.7%,阳性预测值为80.5%和94.3%,阴性预测值为91.9%和97.5%,诊断准确率为88.6%和89.3%。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中,有消化道出血组vWF水平为367.24%±68.29%显著高于无消化道出血组的286.15%±10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有消化道出血组VITRO评分为9.12±5.4明显高于无消化道出血组的5.36±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有自发性腹膜炎组vWF水平为341.73%±87.92%高于无自发性腹膜炎组的296.32%±11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VITRO评分在两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 结论:血浆vWF水平及VITRO评分可评估HBV感染患者肝脏疾病进展程度及肝硬化失代偿期程度,且对肝硬化失代偿后各种并发症有预测作用,对尽早作出干预措施有一定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肝硬化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肝硬化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患者院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21年12月的252例肝硬化合并房性心律失常住院患者,分析其临床特征。此外,根据上述患者院内死亡情况进行分组,其中院内死亡45例,归为死亡组;生存207例,归为生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实验室资料的差异,分析肝硬化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计量资料采用 t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法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25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相同(男/女为126/126),年龄26~89(66.77±10.46)岁,汉族占79.4%。房性心律失常类型以心房颤动为主( P ?0.001);肝硬化病因以乙型肝炎为主(56.3%),Child-Pugh分级A/B/C级57/72/123例,Child-Pugh、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分别为(10.30±1.77)分、18.0(11.0,29.0)分,院内病死率为17.9%(45/252)。所有患者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89.28%,并发症及其发生率依次为腹腔积液71.4%、脾功能亢进71.0%、自发性腹膜炎64.7%、食管-胃底静脉曲张64.3%、肝肾综合征32.5%、肝性脑病32.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26.2%。院内死亡组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率为73.3%,?远远大于生存组的44.0% ( 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发心房颤动( OR=2.707,95% CI:?1.119~6.549)、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OR=3.287,?95% CI:?1.189~9.085)、血钾( OR=3.820,95% CI:?1.532~9.526)、MELD评分( OR=1.108,95% CI:? 1.061~1.157)是肝硬化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肝硬化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患者肝功能损害较为严重,且更易发生腹腔积液、脾功能亢进、肝肾综合征等并发症,新发心房颤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高血钾水平、高MELD评分为肝硬化合并房性心律失常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应对相应患者加大关注,及时对症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