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2022年湖州市无偿献血人群HIV-1新发感染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 2016-2022 年湖州市无偿献血人群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 新发感染特征情况.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 年1 月—2022 年12 月湖州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标本233 552 份.经健康检查合格的献血者,献血时通过旁路留取EDTA-K2抗凝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分别进行HIV抗原/抗体的初检和复检,严格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15 年修订版)中标准判定结果,将HIV-1 抗体阳性的标本使用HIV-1新发感染酶免疫检测试剂盒,采用限制性抗原亲和力法检测标本是否为新发感染,若标本CD4 细胞>200 个/L且病毒载量>1 000 拷贝/mL则定义为新发感染.比较各年度的HIV-1 抗体阳性情况,以HIV-1 抗体阳性作为基数,采用卡方检验,比较HIV-1 抗体阳性患者不同类型(性别、年龄、职业等)亚组HIV-1 新发感染率.结果 2016-2022 年湖州市无偿献血人群血液标本233 552 份,其中HIV-1 抗体阳性标本共15 份,感染率为6.42/10 万,其中新发感染和既往感染占比分别为 40.00%和 60.00%.2016-2022 年,HIV-1 感染率逐年下降(1.62%、1.24%、0.63%、0.31%、0.30%、0.28%和 0.27%).比较HIV-1 抗体阳性 15 名患者不同类型(性别、年龄、职业等)亚组HIV-1 新发感染率发现:重复献血亚组HIV-1 新发感染率高于初次献血亚组,但组间比较统计学无差异(P>0.05);男性HIV-1 新发感染率高于女性,但组间比较统计学无差异(P>0.05);在不同学历HIV-1 抗体阳性献血者中,初中及以下新发感染占比较高,但与其他学历亚组人群比较无差异(P>0.05);不同职业亚组的HIV-1 新发感染率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湖州地区近年来HIV-1 新发感染率逐年下降,且新发感染的发生在初次献血与重复献血亚组及不同性别、学历、职业等亚组中无明显分布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20-2022年浙江省金华市新报告50岁及以上经异性性传播HIV/AIDS患者分子网络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分析浙江省金华市2020-2022年新报告经异性性传播≥50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病例性行为和传播网络特点,为艾滋病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对2020-2022年新报告的经异性性传播≥50岁HIV/AIDS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调查对象抗病毒治疗前的血液样本,通过核酸提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pol基因,通过Sequencher 5.0软件拼接整理测序结果,BioEdit v7.2.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MEGA 6.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使用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HIV分子传播网络进行分析.结果 517例经异性性传播病例中,以1年前感染(369例,71.37%)、本地感染(309例,59.77%)为主;经商业异性性行为传播242例(46.81%),经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传播213例(41.20%),经配偶固定性伴传播62例(11.99%).采集血样410份,成功获得序列369条,共检出14种HIV-1基因亚型,以CRF07 BC(179例,48.51%)、CRF01_AE(98例,26.56%)、CRF08_BC(58例,15.72%)为主.165条序列进入分子传播网络,形成40个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年龄组[与50~59岁年龄组比较,比值比(OR)=1.70,95%置信区间(CI):1.04~2.79]、阳性者配偶或性伴检测(与临床就诊比较,OR=3.68,95%CI:1.32~10.22)的HIV-1成簇率更高,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与小学及不识字/少识字比较,OR=0.41,95%CI:0.18~0.90)的HIV-1成簇率更低.8个大簇占成簇病例数的49.09%(81/165),C1、C2传播以包含暗娼病例的商业异性性行为为主;C3、C5、C6和C8以未含暗娼的商业异性性行为为主;C4以某男性病例为核心通过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感染HIV,继而引起婚内和固定性伴间的传播;C7以另一男性病例为核心通过商业异性性行为感染HIV,继而引起4名非婚非商业异性性伴感染.结论 浙江省金华市经异性性传播≥50岁中老年病例商业异性性行为和非婚非商业异性性行为并存,HIV-1亚型多样,成大簇的本地感染比例较高,区域聚集性明显,并存在跨县(市)传播.应加强对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干预,加强≥50岁人群检测与溯源调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浙江省4例猴痘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病毒分离鉴定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猴痘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对义乌市中心医院2023年7月确诊的4例猴痘患者进行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血液及生化分析,并取疱疹液及病变皮肤组织使用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进行病毒分离培养和全基因测序鉴定。结果: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4~35岁,发病前21 d内均有男男性行为。其中,1例患者患有艾滋病,1例患者患有梅毒。4例患者均出现会阴部皮损伴瘙痒,3例入院时查体发现有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测中,病例4血常规显示淋巴细胞异常,为4.57×10 9/L,病例1降钙素原升高,为0.25 ng/mL。3例患者细胞因子异常,其中病例2和3白细胞介素10(IL-10)升高,分别为7.11和9.42 ng/L,病例3 IL-6为66 ng/L,病例2 IL-4为3.24 ng/L。病例2心肌酶谱异常,乳酸脱氢酶为313 U/L,其他指标未见明显异常。在病变皮损组织及疱疹液中成功分离到猴痘病毒,全基因测序鉴定均为Ⅱb进化分支B.1.3亚型,对Vero细胞具有典型的病变效应。 结论:4例猴痘患者的临床症状较轻,男男性行为中密切接触可能在猴痘传播中起关键作用。病毒株均为Ⅱb进化分支B.1.3谱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江苏省艾滋病治疗后高/低病毒血症病人的基因型耐药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了解江苏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高病毒血症(high-level viremia,HLV)与低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LLV)病人的基因型耐药特征。方法:收集2021年抗病毒治疗满6个月,血浆病毒载量≥50拷贝/毫升的样本,按50~999拷贝/毫升、≥1000拷贝/毫升分为LLV组和HLV组。In-house PCR方法扩增HIV-1 pol区蛋白酶和反转录酶区,并测序获取序列进行耐药突变分析和亚型鉴定。 结果:LLV组242人,耐药率为40.50%;HLV组598人,耐药率为51.34%。LLV组和HLV组亚型均以CRF01_AE和CRF07_BC为主,LLV组占比为38.84%和35.12%,HLV组占比为44.82%和22.75%,亚型构成有统计学差异。LLV组和HLV组蛋白酶耐药突变位点分别以M46(42.86%)和L33(28.57%)为主,核苷类反转录酶耐药突变位点均以M184(45.97%,31.92%)为主,非核苷类反转录酶耐药突变位点均以K103(26.14%%,23.56%)为主。两组耐药类别均以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与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的复合型耐药为主,其次是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的单独耐药。结论:应增加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低病毒血症病人的耐药检测,及时发现耐药并逆转抗病毒治疗失败,以遏制艾滋病毒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我国2010-2019年新报告青年学生HIV/AIDS基本特征及趋势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2010-2019年我国新报告青年学生HIV/AIDS的基本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青年学生艾滋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我国艾滋病防治基本信息系统2010-2019年新报告15~24岁青年学生HIV/AIDS。描述和分析不同年份和性别的青年学生HIV/AIDS分布特征,采用Joinpoint回归模型分析各年龄段报告率时间变化趋势。结果:新报告青年学生HIV/AIDS共23 307例,男女性别比为33.9∶1(22 640∶667),诊断时年龄(19.9±2.05)岁。新发现率变化趋势分2个阶段,2010-2015呈上升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 APC)为32.1;2015-2019年趋于平稳, APC=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010-2015年各年龄组新发现率均呈上升趋势,15~17岁组新发现率上升最快, APC=30.2;2015-2019年23~24岁组新发现率呈下降趋势, APC=-17.0,其他2组趋势无统计学意义( P≥0.05)。男性以同性性传播为主,女性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异性性传播的青年学生中,男、女性均以非婚非商业性行为为主;男性主要来源于自愿咨询检测点,女性主要来源于医疗机构;男性首次CD 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女性( t=3.917, P=0.000)。 结论:2010-2019年我国新报告青年学生HIV/AIDS整体疫情上升趋势有所减缓,但15~17岁年龄组新发现率仍呈上升态势。应积极开展青年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减少不安全性行为和扩大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我国14岁及以下HIV感染儿童生存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我国≤14岁HIV感染儿童全阶段生存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国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库及抗病毒治疗数据库内的HIV感染儿童,采取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探究HIV感染儿童生存情况,采取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进行筛选。结果:HIV感染儿童8 029例,中位生存时间179.75个月,确诊阳性后1、2、5、10年的累积生存概率分别为99.13 %、97.95 %、90.11 %、78.63 %。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发现,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儿童的死亡风险是接受抗病毒治疗儿童的12.81倍(95 %CI:11.40~14.27);男童的死亡风险是女童的1.20倍(95 %CI:1.10~1.32);确诊阳性年龄在3~5岁HIV感染的儿童死亡风险是确诊阳性年龄在<2岁儿童的0.67倍(95 %CI:0.60~0.76)。西北地区儿童的死亡风险是东北地区儿童的0.52倍(95 %CI:0.29~0.95),本地治疗儿童的死亡风险是异地治疗儿童的1.96倍(95 %CI:1.48~2.61),未获得关怀服务儿童死亡风险是获得关怀服务儿童的2.07倍(95 %CI:1.88~2.29)。 结论:我国≤14岁HIV感染儿童中位生存时间179.75个月。接受抗病毒治疗、女童、异地治疗、西北地区,获得关怀服务和确诊时年龄较大是HIV感染儿童生存时间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多学科过渡护理对艾滋病患者护理参与、护理延续及病毒抑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多学科过渡护理对艾滋病患者护理参与、护理延续及病毒抑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并确诊为艾滋病的患者322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普通护理组与多学科过渡护理组各161例。记录每例患者的人口统计学、临床数据,并做比较,记录患者难以参与护理和医疗咨询的障碍。向患者咨询住院前护理参与、护理延续的次数。随访1年之后,记录每例患者护理参与、护理延续及病毒抑制的情况。比较每组上述指标前后差异。将多学科过渡护理组患者出院之后分为3个亚组,做亚组之间的比较,并加入到多因素分析,做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多学科过渡护理组在出院后1年的护理参与、护理延续例数分别为119例(81.51%,119/146),105例(71.92%,105/146),普通护理组在出院后1年的护理参与例数、护理延续例数分别为100例(62.11%,100/161),90例(55.90%,90/16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4.09、8.48, P<0.05)。多学科过渡护理组组内不咨询例数亚组,仅医疗和护理咨询亚组和医疗、护理和社会支持咨询亚组在护理参与、护理延续和病毒抑制增加例数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22.90、37.21、23.07, P<0.05)。回归模型结果提示仅医疗和护理咨询的患者,医疗、护理和社会咨询的患者相对于不咨询的患者护理参与的 OR值分别为1.67、1.89,护理延续的 OR值分别为1.21、1.98,病毒抑制的 OR值分别为1.35、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通过多学科过渡护理,能够显著提高艾滋病患者的护理参与度,护理延续度,同时能够提高病毒抑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湖北省荆州市1996-2021年HIV/AIDS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荆州市HIV/AIDS病死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选取现住址为荆州市、确诊时年龄≥15岁、确诊时间为1996-2021年的HIV/AIDS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乘积极限法绘制死亡曲线,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识别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HIV/AIDS共3 304例,随访16 091.5人年,死亡893例,病死率为5.5/100人年。HIV/AIDS确诊后1、5和10年的累积死亡概率分别为15.4%、25.0%和34.6%,参加抗病毒治疗者1、5和10年的累积死亡概率为6.9%、14.4%和23.7%,未参加抗病毒治疗者1、5和10年的累积死亡概率为68.0%、90.1%和98.7%。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未参加抗病毒治疗者的死亡风险高于参加抗病毒治疗者(a HR=9.85,95% CI:8.19~11.85);参加抗病毒治疗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a HR=1.64,95% CI:1.29~2.08)、确诊时年龄≥60岁(a HR=3.52,95% CI:2.38~5.20)、注射吸毒/其他途径感染(a HR=2.38,95% CI:1.30~4.34)、医疗机构发现(a HR=1.53,95% CI:1.11~2.11)和首次CD4 +T淋巴细胞(CD4)计数<50个/μl(a HR=2.58,95% CI:1.87~3.58),死亡的保护因素是较高文化程度(高中/中专:a HR=0.64,95% CI:0.46~0.90;大专及以上:a HR=0.42,95% CI:0.24~0.73)。未参加抗病毒治疗者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确诊时年龄较大(30~岁:a HR=2.32,95% CI:1.40~3.84;45~岁:a HR=2.61:95% CI:1.59~4.27;≥60岁:a HR=3.31,95% CI:2.01~5.47)、首次CD4计数较低(<50个/μl:a HR=10.47,95% CI:6.47~16.56;50~199个/μl:a HR=2.31,95% CI:1.08~4.94;200~349个/μl:a HR=2.35,95% CI:1.46~3.79)。 结论:1996-2021年荆州市HIV/AIDS病死率较高,首次CD4计数、抗病毒治疗和确诊时年龄是影响HIV/AIDS死亡的主要因素,应进一步坚持扩大检测和“发现即治疗”政策,提升抗病毒治疗效果和HIV/AIDS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广州市2008-2017年注射吸毒人群HIV-1分子网络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2008-2017年广州市注射吸毒人群HIV-1分子网络的分布特征,为该人群艾滋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08-2017年广州市新确证的注射吸毒HIV-1感染者血清样本,进行 pol区基因扩增及测序后,利用Cluster Picker 1.2.3软件识别系统进化树中的分子簇,使用HyPhy 2.2.4中TN93模型计算成簇序列间的基因距离,通过可视化软件Cytoscape 3.8.2构建分子网络,采用 χ2检验或确切概率法进行成簇分析和中心性分析。 结果:成功扩增获得 pol区基因片段586条(73.9%,586/793),共产生80个分子簇,成簇率为46.6%(273/586)。成簇样本与未成簇样本比较,汉族(48.4%,260/537)、广东籍(52.7%,146/277)和CRF55_01B(93.3%,14/15)的成簇比例更高。分子网络度值范围为1~7,度值≥3的节点占12.8%(24/187),其与网络中另外81个节点相关联(43.3%,81/187)。中心性分析结果显示,HIV-1感染者职业为家务/待业者在高程度中心性(19.0%,19/100)、高中介中心性(22.0%,22/100)和高亲近中心性(32.0%,32/100)的比例更高。 结论:广州市注射吸毒人群HIV-1分子成簇风险较高,应将具有本地及广西籍、家务/待业特征的注射吸毒人群作为重点干预目标,并实施精准干预,降低该人群HIV-1感染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2005—2019年我国HIV-1病毒载量检测实验室能力验证考核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我国1型艾滋病病毒(HIV-1)载量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对2005—2019年由国家艾滋病参比室统一发放至各实验室的155份阳性考核样品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按照检测方法和样本编号分组,计算均值(M)和标准差(S),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评价经济状况和参与考核年限对实验室检测结果稳定性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价机构类型和试剂种类对实验室检测结果稳定性的影响。结果:HIV-1病载检测实验室由2005年的13家增加到2019年的267家,参评机构以疾控机构和医院为主。2015年以来,实验室考核优秀率保持在85%以上,不合格率在3%以下,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参与PT考核年限和使用检测试剂种类可影响实验室检测结果的稳定性,参与考核时长≥5年的实验室具有更好的检测稳定性。结论:参加能力验证考核有助于提高我国实验室的HIV-1病毒载量检测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