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花中芳香苷类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研究菊科红花属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MCI gel CHP-20、Sephadex LH-20、Toyopearl HW-40C以及半制备HPLC对红花70%含水丙酮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红花中分离得到15个芳香苷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苄基-β-D-葡萄糖苷(1)、苄基-O-芸香糖苷(2)、苯乙醇芸香糖苷(3)、3-(4-O-β-D-吡喃葡萄糖基苯基)丙酸甲酯(4)、carthamoside B5(5)、junipediol A-8-O-β-D-glucopyranoside(6)、7-O-β-苯甲酰芸香糖苷(7)、紫丁香苷(8)、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苷(9)、2,6-二甲氧基-4-[(1E)-丙-2-烯基]苯基-O-芸香糖苷(10)、4-O-β-D-吡喃葡萄糖基反式苯丙烯酸(11)、4-O-β-D-吡喃葡萄糖基顺式苯丙烯酸(12)、1-(4-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甲酸(13)、4-(2-氨基乙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14)、(+)-南烛木树脂酚-3α-O-β-D-吡喃葡萄糖苷(15).结论:其中,化合物1~4、10、13~15为首次从红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山茱萸对神经、精神疾病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7/6
山茱萸是山茱萸属多年生落叶乔木或灌木植物干燥成熟的果肉.本草记载山茱萸具有补益肝肾、涩精缩尿、固精止血、敛汗固脱等功效.临床上常用来配伍治疗痴呆、健忘、痫病、郁症等疾病.现代化学研究表明,山茱萸的化学成分主要有环烯醚萜类、多糖类、黄酮类、鞣质类、三萜类、芳香酚酸类等,经查阅文献发现山茱萸单体及其有效成分对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癫痫、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性脑卒中、抑郁症等多种神经、精神疾病效果显著,其作用机制与减少Aβ沉积、抗细胞凋亡、保护神经元、抗氧化应激、抗炎症反应、抗细胞自噬等有关.该文就山茱萸及其有效化学成分对神经、精神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山茱萸的药理研究及其在临床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大发表的化学成分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目的 研究大发表Campylotropis trigonoclada干燥全株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HPD-100大孔吸附树脂、硅胶、反相RP-18、凝胶Sephadex LH-20、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MS、NMR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大发表中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儿茶酸(1)、芦丁(2)、槲皮素-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3)、广寄生苷(4)、槲皮素-3-O-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苷(6)、木犀草素-7-O-β-龙胆二糖苷(7)、荭草素(8)、异牧荆素-2"-O-β-D-吡喃葡萄糖苷(9)、voilanthin(10)、染料木素(11)、bolusanthin Ⅲ(12)、二羟四氢黄酮-7-O-葡萄糖苷(13)、白皮杉醇4'-O-p-D-吡喃葡萄糖苷(14)、(Z)-虎杖苷(15)、二氢菜豆酸(16)、millettiaspecoside B(17)、七叶内酯(18)、交链孢酚(19)、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0)、邻苯二甲酸二辛酯(21)、2,4-二羟基-3,6-二甲基苯甲酸甲酯(22)、3,4-二羟基苯甲醛(23)和没食子酸乙酯(24).其中黄酮类化合物13个、二苯乙烯苷类化合物2个、倍半萜类化合物1个、苯酚苷类化合物1个、香豆素类化合物1个和其他芳香化合物6个.结论 除化合物11外,其余2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佩兰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5/18
佩兰为菊科植物佩兰Eupatorium fortune Turcz.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等多种功效,主治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等病症.通过搜索中国知网、PubMed、SciFinder、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查找国内外已经发表的佩兰相关文献,对近30年佩兰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行系统地梳理、归纳,发现目前已从佩兰中共分离出超过90种化合物,包括挥发油类、百里酚类、生物碱类、萜类、酚类等,其中百里酚类、生物碱类和萜类为主要成分.生物活性研究显示佩兰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具有抗病毒、抗糖尿病、抑菌、抗炎等多种生物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或激活相关信号通路或相关蛋白表达等有关.为佩兰资源后续深入系统地研究和临床开发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桃金娘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观察桃金娘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的花器外部形态及细胞学特征,找出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器相关性,为花药培养提供细胞学依据,同时探究低温预处理时间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花药愈伤组织形成的影响.方法:用游标卡尺测量花蕾形态特征,用显微镜观察小孢子发育时期.接种前低温预处理花蕾0、12、24、48、72 h,采用L9(33)2,4-D(1.0、2.0、3.0 mg/L),6-BA(0.5、1.0、1.5 mg/L),NAA(0.1、0.2、0.3 mg/L)正交实验诱导花药愈伤组织.结果: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时,花蕾横径为7.877±0.374 mm,纵径为7.167±0.340 mm,花瓣露出花萼,花药黄色,有浓烈芳香气味.4℃低温预处理花药24 h,诱导率为23.78%,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4-D是影响桃金娘花药愈伤组织形成的主要因子,配方MS+2.0 mg/L 2,4-D+1.5 mg/L 6-BA+0.1 mg/L NAA诱导率为30.8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结论:桃金娘小孢子各发育时期与花萼位置、花药颜色、花蕾大小密切相关,低温预处理可以提高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适宜的生长调节剂浓度和组合有利于提高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滩涂盐碱地根际镰孢菌种类、非生物胁迫抗性及致病性
编辑人员丨2024/4/6
镰孢菌Fusarium spp.通常引起多种作物病害,但其中某些种类可作为植物内生菌从而提高植物的生长和抗逆性.因此,研究非农田生态系统镰孢菌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对分离自滩涂盐碱地盐生植物根际的 23 株镰孢菌进行了种类鉴定、非生物胁迫抗性及毒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经形态学和多基因联合建树分析(ITS+rpb2+tef1-α),这些菌株属于 7 个系统发育种,多数菌株属于尖孢镰孢菌 F.oxysporum、恶臭镰孢菌 F.foetens 和藤仓镰孢菌 F.fujikuroi.在 7 种非生物胁迫条件下[H2O2、亚硫酸氢钠甲萘醌(menadione sodium bisulfite,MSB)、KCl、山梨醇(sorbitol)、荧光增白剂(calcofluor white,CFW)、刚果红(congo red)、NaCl]测定菌株抗性,上述 3 种镰孢菌与Fusarium sp.1 表现出相似的抗性能力;Fusarium sp.2 和Fusarium sp.3 尤其在离子胁迫和渗透胁迫方面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芳香镰孢菌F.ambrosium则对多种胁迫均比较敏感.PCR 检测表明大多数菌株含有恩镰孢菌素(enniatin)合成核心基因,约 1/3 菌株包含伏马菌素(fumonisin)基因,少量菌株含有单端孢霉烯族毒素(trichothecene)基因.只有少量菌株扩增出 six2、six9和six13等编码木质部分泌蛋白SIX(secreted in xylem)的基因.接种试验表明,多数菌株对拟南芥和 NL895 杨树无性系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性,只有少量菌株具有明显的促生效应;而所有菌株接种小麦幼苗均未引起病害.研究发现促生和致病菌株在毒素合成基因和 six 基因数量方面并无明显差异,表明还存在其他致病或促生机制.本研究揭示了盐生植物根系存在较为丰富的镰孢菌种类,而且存在致病或促生等方面的差异.本研究为深入研究营养方式转变的基因组演化特征和植物-镰孢菌的共生互作提供了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代谢工程改造大肠杆菌生产水杨酸葡萄糖苷
编辑人员丨2024/3/30
水杨酸葡萄糖苷(salicylate 2-O-β-D-glucoside,SAG),是植物中水杨酸的一种存在形式.水杨酸葡萄糖苷也具有消炎止痛的作用,和水杨酸、阿司匹林对比,表现出更小的刺激性,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消炎护肤物质.通过生物法利用可再生资源进行水杨酸类物质的生产方式,与传统工业法生产相比对环境更加友好.本研究以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Tyr002 作为出发菌株,引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异分支酸裂解酶基因pchB,首先构建了大肠杆菌水杨酸生产菌株.通过调控下游不同芳香族氨基酸代谢途径关键基因表达,菌株摇瓶发酵水杨酸产量达到1.05 g/L.之后,通过在水杨酸生产菌株中引入植物来源水杨酸糖基转移酶,对水杨酸进行糖苷化修饰.新构建的菌株摇瓶发酵水杨酸葡萄糖苷产量达到 5.7 g/L.在 5 L发酵罐分批补料发酵中,水杨酸葡萄糖苷的产量达到 36.5 g/L,是目前报道的最高产量.本研究为水杨酸类化合物的微生物合成提供了重要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复方驱蚊精油化学成分分析及其驱避活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分析由薄荷、浮萍、石菖蒲、迷迭香4种中药植物配伍而成的复方驱蚊精油的化学成分,并进行驱避活性评价.[方法]通过气质联用色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分析复方驱蚊精油的化学成分,按照《空间驱避产品药效试验及评价(Y型管法)》,评价精油对白纹伊蚊成虫的驱避活性.[结果]鉴定出主要挥发性成分58种,占精油总成分的98.28%,萜类18种(44.99%)、烯烃类9种(20.27%)、酯类5种(14.07%)、芳香烃类8种(12.00%)、烷烃类7种(3.48%)、醇类9种(2.78%)、酮类2种(0.69%).复方驱蚊精油对白纹伊蚊的驱避率(percent repellency,PR)平均达90%.[结论]复方驱蚊精油的化学成分较多,对白纹伊蚊起到驱避作用的可能有薄荷醇、薄荷酮、α-蒎烯等多种化学成分,平均驱避效果达到A级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民族药九子连的化学成分及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 研究土家族民族药九子连(Calanthe fimbriata Franch.)的化学成分及其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 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分离技术对九子连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技术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用MTT法检测上述化合物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 从土家药九子连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如下:betulalbuside A(1);roseoside(2);尿苷(3);4-羟基-3-甲氧基苯基β-D-吡喃木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4);arctiiphenolglycoside A(5);salidroside(6);3-methylbutan-1-ol-β-D-glucopyranoside(7);trans-linalool-3,6-oxide-β-D-glucopyranoside(8);(+)-isolariciresinol(9);腺苷(10);N-反式-对羟基苯乙基香豆酰胺(11);marylau-rencinol A(12);callosin(13).其中化合物13对HepG2细胞具有一定的增殖抑制作用.结论 上述13个化合物含1个生物碱、1个木脂素、2个二氢菲、3个芳香苷、2个单萜苷、2个核苷、1个脂肪醇苷和1个环酮苷,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吸嗅疗法临床应用文献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 分析中外吸嗅治疗疾病特点,为吸嗅疗法临床应用指南的规范建立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以期促进吸嗅疗法的多维发展.方法 以在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万方数据(Wanfang)、维普中文期刊(VIP)、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ScienceDirect(SD)数据库检索到吸嗅治疗的临床研究文献为数据来源,归纳治疗类型、治疗途径、主治病症、药物成分、治疗方式、治疗剂量、时长、频率及周期等.结果 共筛选出158篇文献,其中治疗类型以植物精油为主;吸嗅疗法中直接吸嗅为主要治疗途径;辅助工具多用棉花(球)、扩散器等;主治神经系统病症,脑部疾病和情志疾病居多;薰衣草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药物形式单方应用广泛,常与西药联用;用药时长以30 min常见;临床试验中模糊剂量多为2滴;其用药频率大多为每天2次;疗程以15-30天较多.结论 吸嗅疗法应用研究广泛,具有非侵入性、无副作用、操作简单且具有成本效益等特殊优势,但芳香物质的强挥发性和气味辨识的强主观性,加之未有科学统一的客观治疗标准,使其疗效略有差异.因此,在明晰吸嗅疗法特点的基础上,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和创新化对其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