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名方当归饮子古今文献考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当归饮子作为经典名方之一,最初记载于《严氏济生方》,主要用于治疗病机为血虚风燥的各种皮肤疾病。本研究通过查阅历代古籍及现代相关文献,从处方源流、药味组成及加减变化、药味剂量及煎服法、方义及功效辨析、药材基原及炮制、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当归饮子进行了文献整理分析和总结。经考证共发掘古代文献80余种,现代文献170篇,认为本方由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黄、蒺藜、防风、荆芥穗、何首乌、黄芪、甘草10味药组成,配伍相对恒定,以水煎内服为主,对以血虚风燥为基本病机的皮肤病症有较广泛的应用,古今变化不大,争议较小,为当归饮子的复方制剂研发提供更全面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益气解表方治疗小儿乙型流感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益气解表方治疗小儿乙型流行性感冒(乙型流感)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0月至12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中医门诊就诊的乙型流感患儿12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儿分为益气解表方治疗组和西医治疗对照组,每组60例。益气解表方治疗组口服益气解表方加减治疗(组成:紫苏叶、葛根、柴胡、清半夏、黄芩各6 g,陈皮、荆芥穗、防风、前胡、杏仁、太子参、桔梗、炙甘草各4 g,大便干燥者加石膏、熟大黄,咳重者加白前、蜜枇杷叶,流涕者加白芷、辛夷),每日1剂、分2次服用;西医治疗对照组口服利巴韦林,每次10 mg/kg、每日3次。治疗7 d后观察两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并分析两组预后指标的变化。结果:益气解表方治疗组体温正常和咳嗽、咽痛、流涕等症状改善或部分改善患儿例数均较西医治疗对照组明显增多(体温正常:49例比44例,咳嗽缓解:33例比25例,咽痛缓解:27例比23例,流涕缓解:47例比42例,均 P<0.05),鼻咽拭子乙型流感病毒抗体(IBV-Ag)转阴例数以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 -反应蛋白(CRP)水平在正常参考值范围(<10 mg/L)的例数均明显多于西医治疗对照组(IBV-Ag转阴数:36例比31例,SAA正常数:49例比46例,CRP正常数:50例比46例,均 P<0.05)。益气解表方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治疗对照组〔81.67%(49/60)比75.00%(45/60), P<0.05〕。益气解表方治疗组出现便秘、食欲减退、腹泻患儿例数均较西医治疗对照组明显减少(便秘:11例比14例,食欲减退:8例比11例,腹泻:6例比8例,均 P<0.05)。 结论:益气解表方可明显改善乙型流感患儿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指标,提高总有效率,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罗氏肾病Ⅲ号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肾亏虚、浊毒瘀阻型3-5期非透析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探讨罗氏肾病Ⅲ号方(由海藻、黄芪、丹参、熟地黄、煅牡蛎、鱼腥草、荆芥穗等组成)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肾亏虚、浊毒瘀阻型3-5期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0例脾肾亏虚、浊毒瘀阻型3-5期非透析CK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罗氏肾病Ⅲ号方治疗,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肾功能指标、尿蛋白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56%(86/90),对照组为81.11%(73/90),组间比较(χ2检验),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3)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血尿酸(UA)、胱抑素C(Cys-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4)治疗后,2组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4/9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56%(14/9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氏肾病Ⅲ号方联合常规西药治疗脾肾亏虚、浊毒瘀阻型3-5期非透析CKD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显著缓解患者机体炎性反应,改善患者的肾功能,降低患者的尿蛋白排出量,且用药的安全性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基于UHPLC-Q-TOF-MS/MS技术的中药荆芥穗化学成分表征与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HPLC-Q-TOF-MS/MS)对荆芥穗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Agilent poroshell 120 SB-C18 色谱柱(3.0 mm×100 mm,2.7 μm),以 0.1%甲酸水(A)-乙腈(B)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 0.4 mL·min-1,柱温 45℃,电喷雾离子源,在正、负离子模式下扫描采集数据,通过对照品比对及PeakView软件分析鉴定化合物.从荆芥穗中共鉴定出 97 个化合物,其中黄酮类化合物 28 个,酚酸类化合物 23 个,脂肪酸类化合物 23 个,萜类化合物 15 个以及其他类化合物 8 个.该研究建立的UHPLC-Q-TOF-MS/MS能快速、准确、较全面地鉴定荆芥穗药材的化学成分,为荆芥穗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多个特征成分"质-量"双标的荆芥穗质量分析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建立以对照药材为基准物质定性和不依赖多种对照品定量的荆芥穗药材"质-量"分析方法.方法 采用HPLC技术,以对照药材为基准物质建立荆芥穗特征图谱,通过Q-TOF-MS技术,鉴定共有峰的化学成分,以对照药材和供试药材特征峰的相似度,明确药材真伪,即"质";对内标成分"胡薄荷酮"进行准确定量,以内标成分计,计算不同批次供试品中各特征峰的相对含量,取"平均数-标准差"作为特征峰化学成分相对于内标物质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下限,依据特征峰相对含量下限明确荆芥穗药材优劣,即"量".采用HPLC技术建立荆芥穗对照药材的特征图谱,将其与供试药材图谱进行比对来辨别药材的真伪,即"质";采用内标物质对特征峰化学成分进行相对定量来区分药材的优劣,即"量".结果 建立的特征图谱及含量测定方法符合方法学考察要求;确定了11个共有色谱峰,鉴定出了6个化学成分,分别为木犀草苷、橙皮苷、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木犀草素、香叶木素、胡薄荷酮,各荆芥穗供试药材与荆芥穗对照药材的相似度均大于0.90;规定了荆芥穗药材特征峰化学成分相对含量下限.结论 该方法不依赖多种对照品,能清晰、快速地判断药材的真伪优劣,为荆芥穗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基于挥发油GC特征图谱的黄连上清片(丸、胶囊)质量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建立黄连上清片(丸、胶囊)的GC特征图谱,重点考察黄连上清片(丸、胶囊)中含挥发油组方药材连翘、薄荷、荆芥穗的质量状况.方法 采用Agilient HP-5 毛细管柱(30m×0.32mm,0.25μm),程序升温,分流比:5∶1,分流流量:5 mL·min-1,进样量:1 μL,进样口温度:250℃,采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温度:260℃,柱流量:1 mL·min-1.采用挥发油GC色谱特征图谱及特征峰指认结合相似度分析、主成分分析对不同生产企业的样品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建立了 56家生产企业192批样品的挥发油GC色谱特征图谱,指认连翘特征色谱峰α-蒎烯、β-蒎烯,薄荷特征色谱峰薄荷脑、薄荷酮,荆芥穗特征色谱峰胡薄荷酮,发现不同生产企业黄连上清片(丸)中挥发油成分GC色谱图差异较大,部分企业产品存在指标成分色谱峰缺失的情况.结论 建立的GC色谱特征图谱能反映产品质量状况,可用于黄连上清片(丸、胶囊)的质量评价和产品质量控制;部分生产企业生产的黄连上清片(丸、胶囊)中挥发油类有效成分不足,产品质量有待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新羌防剂抗流感退热的药效机制探索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目的]探讨临床验证有效的新羌防剂(由羌活、防风、荆芥穗等组成)抗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的退热药效机制,对比超临界CO2萃取工艺与水煎工艺新羌防剂的药效.[方法]建立流感病毒感染小鼠模型,脂多糖(LPS)、干酵母诱发发热大鼠模型,进行新羌防剂抗感染、解热的药效研究;测定荧光素钠浓度分析新羌防剂解热作用与加快肠系膜微循环的关系.[结果]新羌防剂显著改善流感病毒引发的肺部感染及LPS、干酵母感染诱发的动物发热症状,改善干酵母发热动物模型血氧浓度的降低,明显加速肠系膜对荧光素钠的吸收速度.[结论]新羌防剂加速肠系膜微循环对改善实验发热模型具有显著的量效关系.超临界CO2萃取工艺的新羌防剂退热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水煎工艺及已上市中成药和化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14
-
基于UPLC指纹图谱结合多模式识别的荆芥穗炮制前后差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测定荆芥穗炮制前后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指纹图谱,结合不同模式识别方法比较炮制前后差异,为荆芥穗和荆芥穗炭质量控制及评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UPLC对荆芥穗炮制前后样品进行测定,生成对照指纹图谱,通过相似度分析、对照品指认、方差分析、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荆芥穗炮制前后进行多模式识别研究.结果:分别建立了荆芥穗和荆芥穗炭的UPLC指纹图谱,确定了 13 个共有峰,指认 4、9、11、13 号峰分别为木犀草苷、迷迭香酸、胡薄荷酮、木犀草素;相似度结果显示,炮制前后相似度均大于 0.9,HCA、PCA、OPLS-DA结果可明显将荆芥穗和荆芥穗炭区分为 2 类,2、4、7~12 号峰是引起荆芥穗和荆芥穗炭间成分差异的主要标志性成分,与方差分析结果一致.结论:建立的多指标指纹图谱鉴别方法对荆芥穗药材及其炮制品的质量控制及整体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圣济总录·诸风门》的头痛病机及用药规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析《圣济总录·诸风门》头痛病机及用药规律.方法:以诸风门记载医论为理论基础,分析头痛的病因病机;借助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V2.5)中的方剂分析模块,总结头痛用药规律.结果:诸风门头痛病机涉及风伤卫表,卫气郁滞;风中经脉,脉络绌急;风中经脉,清阳不升,脑髓失养三个方面.内服方剂中,高频药物前十位为川芎、石膏、炙甘草、防风、菊花、细辛、荆芥穗、羌活、白附子、天南星、天麻;常用药对组合有:川芎配防风、川芎配羌活、石膏配菊花、川芎配细辛、川芎配石膏菊花,核心药物网络显示为:川芎、防风、细辛、菊花、石膏、炙甘草.结论:川芎乃治疗外感风邪头痛之首选药物,因风邪兼夹他邪不同,分别配伍防风、羌活、石膏菊花等,亦常配伍开窍药通窍开闭,配伍安神药安神止痛,配伍理气药调气止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荆芥的本草考证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名称、基原、药用部位、药性、功效、食用历史等方面,对中药荆芥进行了考证研究.荆芥最早以“假苏”之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首载“荆芥”一名者当为唐代《新修本草》;首次以“荆芥”为正名收载者为唐代《食疗本草》.历代本草所见荆芥别名主要包括假苏、鼠蓂、姜芥、菥蓂、稳齿菜、四棱杆蒿、哈日吉菇格(蒙语名)、山薄荷、小苗香等.《吴普本草》最早记载了荆芥的形态特征,结合历代本草文献记载和药图,荆芥基原植物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气味辛香,茎方,部分枝节梢头为红色,叶对生,羽状深裂,裂片3~5片且多呈狭长披针形,羽状叶脉,主脉明显,叶片颜色淡黄绿色或深绿色,花序为轮伞花序多轮密集成穗状,农历二月抽叶,农历八月为花期.其特点与唇形科荆芥属裂叶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基本一致.自宋至清,间有医家仅选荆芥穗入药,但其余大多时期多数医家皆以茎穗同用.根据历代本草记载,荆芥药性可概括总结为性温,味辛,无毒,归肺、肝经.其功效多体现在疏风散邪、透疹消疮、活血、祛湿除痹、消食等方面,治疗病证多与风邪、气滞、血瘀有关,可用治外感寒热、瘰疬、疮疡初起、瘀血及湿痹等,兼具消食、清利头目、醒酒等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