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年期潮热非激素药物疗法的研发成败案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深入分析了去甲文拉法辛缓释片、艾司米氮平片和甲磺酸帕罗西汀胶囊3种非激素药物治疗更年期潮热的临床研发历程.去甲文拉法辛缓释片和艾司米氮平片均由于疗效不足和存在安全性问题,被监管机构以获益风险平衡欠佳为理由拒绝批准.相比之下,甲磺酸帕罗西汀胶囊通过设置安慰剂导入期、更保守的样本量估计和预先规定对2项Ⅲ期试验的主要疗效指标进行荟萃分析等措施有效降低了药物研发失败的风险,不仅展示了对潮热频率和潮热程度的疗效,也通过多个Ⅱ期试验探索到耐受性最佳的剂量,最终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非激素药物在更年期潮热治疗的研发中面临诸多挑战,包括药物安全性特征与在精神科疾病患者不同、药物疗效偏弱、临床前药效模型与临床症状缓解的关联度弱,以及剂量探索试验需要较大样本量等.以上案例分析为后续类似适应证的药物研发提供了优化试验设计、降低研发风险的策略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德曲妥珠单抗(T-DXd)是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新一代抗体药物偶联物,具备旁观者效应。T-DXd不仅可以大幅改善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还可以使HER-2低表达晚期乳腺癌患者从HER-2靶向治疗中获益。T-DXd已被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HER-2阳性和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未来T-DXd在临床实践中会很快被广泛应用。然而,T-DXd在临床试验中也显示出了与既往抗HER-2靶向药不同的安全性特征,如何更合理地管理T-DXd不良事件,充分发挥T-DXd疗效是当下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共识专家组基于现有的临床循证证据和指南共识,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经过多次研讨,最终达成德曲妥珠单抗临床管理路径及不良反应处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共识内容包括T-DXd的临床使用方法、治疗前患者教育和T-DXd常见及需要关注的不良事件及管理等方面,其中T-DXd常见及需要关注的不良事件涵盖了输液相关不良事件、消化系统不良事件(恶心/呕吐、便秘、腹泻和食欲下降)、血液学不良事件(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呼吸系统不良事件(间质性肺病/肺炎)、心血管不良事件(左心射血分数下降)、肝功能不良事件(转氨酶升高)以及其他常见不良事件(脱发、疲乏)等。共识重点介绍了各不良事件的预防、发生不良事件时的剂量调整和治疗以及对患者生活方式的建议,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T-DXd的认识水平,为广大临床肿瘤医师提供T-DXd临床管理及不良事件处理的实践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2 575例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规律,为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EXCEL数据透视表、自动Σ等功能,对2011年2月至2020年2月淮南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上报的2 575例中药注射剂A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ADR高发年龄段为>40~80岁,占78.2%(2 014/2 575);其余年龄段ADR报告数占21.8%(561/2 575)。ADR:严重的占2.0%(52/2 575),一般的占98.0%(2 523/2 575),新的占26.5%(683/2 575)。ADR涉及中药注射剂68个品种,ADR报告前10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占总数的53.5%(1 378/2 575)。其中,参麦注射液引起的ADR最多,占14.5%(372/2 575)。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首位,占31.8%(995/3 127),其次为全身性损害,占24.6%(769/3 127)。结论:中药注射剂ADR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用药品种、不合理用药、中药成分复杂、含有杂质、相关物质、增溶性辅料以及药品说明书安全性信息不完善等因素有关。应加强中药注射剂ADR监测,特别是加强严重ADR预警,严格遵循合理用药原则,做到辨证施治,减少ADR发生,保障用药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食品甜味剂科学共识(2022)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甜味剂是一类食品添加剂,能够赋予食品甜味,只提供较少能量或不提供能量,为有控糖需求的人群提供了多样化选择。因其工艺性能稳定、安全性好,过去100多年间在全球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日化等行业。甜味剂的安全性基于严格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已得到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地区权威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构和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肯定。合理使用甜味剂能够提供甜味,有利于控制能量摄入;有助于降低龋齿发生风险;为高血糖人群及糖尿病患者提供更丰富食物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抗结核新药普托马尼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普托马尼(pretomanid,PA-824)是一种于2019年8月14日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抗结核新药,具有高效的抗结核分枝杆菌活性和良好的安全性。本文综述了该药结构特点、作用机制、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及临床试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局部麻醉药的安全性及其新剂型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局部麻醉(局麻)药是一类能在用药局部可逆性地阻断感觉神经冲动发生与传导的药品,临床上广泛用于皮肤黏膜麻醉、周围神经阻滞麻醉、脊髓神经麻醉和治疗慢性疼痛等。局麻药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过敏反应、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局麻药的新剂型包括经皮给药剂型和缓控释剂型。经皮给药剂型的优点是实现表面局麻,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减少注射麻醉对患者局部的损伤和刺激,提高患者的耐受性;缓控释剂型可维持较长效的麻醉效果,避免因局麻药吸收过快产生血药浓度过高,从而减轻药物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塞利尼索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2年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核输出蛋白1(XPO1)是人体关键的核输出蛋白,也是血液肿瘤治疗的有效靶点。塞利尼索作为首个XPO1抑制剂,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治疗。国内外多项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塞利尼索单药或联合用药疗效好且安全性可控。在我国,塞利尼索于2021年12月14日获批复发难治MM的适应证,为临床医师带来新的治疗选择。专家组成员经过充分讨论,并汇总国内外权威指南和文献,制定了塞利尼索在血液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旨在为我国临床医师用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甲磺酸贝舒地尔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4年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甲磺酸贝舒地尔是一种口服的选择性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2(ROCK2)抑制剂,临床研究证实其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安全性。2021年7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甲磺酸贝舒地尔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2线系统性治疗失败后的cGVHD成年患者和≥12岁的儿童患者。2023年8月,甲磺酸贝舒地尔在我国获批用于治疗对糖皮质激素或其他系统治疗应答不充分的≥12岁cGVHD患者。鉴于上市之初临床医生用药经验尚不丰富,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牵头制定了甲磺酸贝舒地尔治疗cGVHD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旨在为我国临床医生提供用药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人抗感染药物下呼吸道局部应用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近年来,局部抗菌治疗在耐药菌肺部感染、慢性肺部感染等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证据,但抗感染药物经气道应用的适应证和适用药物均有限定,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也有待评价;与此同时,国内专用制剂较少且存在静脉制剂局部应用、药品配制等争议和问题。本共识在梳理常用下呼吸道局部抗感染药物的适应证、特性、用法和注意事项的基础上,提出成人经气道局部抗感染治疗的指征、药物和用法,为规范经气道应用抗感染药物提供指导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期待靶向免疫治疗时代的到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重症肌无力(MG)主要是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T细胞依赖、补体参与的获得性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部分或全身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糖皮质激素及其他非激素类免疫抑制剂能使绝大多数MG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然而,长期使用激素所带来的不良反应仍为MG治疗中的难题。作为添加治疗的非激素类口服免疫抑制剂,在激素减量过程中,可极大程度减少病情波动和疾病复发;但部分口服免疫抑制剂起效慢、疗效不佳,可引起骨髓抑制及肝肾功损害等不良反应,长期服用可能会增加感染及肿瘤发生的风险。即使经上述治疗,仍有一小部分存在激素禁忌证或对激素不耐受的患者陷入治疗困境,发展成为“难治性MG”。因此,避免或最大限度减少激素的使用,寻求新的有效、精准、安全的治疗策略,将成为MG未来的治疗方向。靶向免疫治疗是以免疫细胞、补体、新生儿Fc受体以及细胞因子为靶点的治疗,部分针对上述靶点研发的治疗性单克隆抗体或抗体片段在MG患者中已经完成了Ⅱ、Ⅲ期临床试验,部分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该类生物技术药物能够快速、显著、持续改善MG临床症状、减少激素用量,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及安全性,正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治疗工具,有望使MG的治疗发生革命性变化。文中通过对MG靶向免疫治疗临床试验结果的总结,对MG治疗前景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