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编码RNAs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AP是临床常见的急症,可引起严重的局部和全身并发症,病死率高,目前尚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有效药物。近年来非编码RNAs在A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有望成为AP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膜后及泌尿男性生殖系统IgG4相关性疾病11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分析以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症状入院的IgG4相关性疾病(IgG4-RD)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腹膜后及泌尿男性生殖系统IgG4相关性疾病(IgG4-RUMR)的认识。方法:收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13年1月至2021年3月11例IgG4-RUMR病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资料,按照2019美国风湿病学会/欧洲抗风湿病联盟(ACR/EULAR)IgG4-RD分类标准评分,达到20分即诊断为IgG4-RUMR。结果:11例IgG4-RUMR患者男女比为9∶2,发病年龄44~83岁,中位年龄59岁,均有明显的泌尿男性生殖系统症状或影像学异常。所有患者入院时均就诊于泌尿外科/肾移植科(10例)及肿瘤科(1例)。11例患者中3例有泪腺肿物、涎腺肿大、IgG4相关性胰腺炎等相关病史。影像学上,8例显示腹膜后软组织密度影并肾脏、输尿管积水(其中1例伴肾占位),1例显示睾丸、附睾及精索肿物,1例显示单纯肾实质占位,1例考虑前列腺增生。在接受过血清IgG4检测的10例患者中,血清IgG4水平为0.8~14.4 g/L。组织学上,11例均见显著的浆细胞浸润及席纹状纤维化,少数伴闭塞性静脉炎,IgG4阳性浆细胞数目为12~155个/HPF,IgG4/IgG比值15%~77%。根据2019 ACR/EULAR IgG4-RD分类标准评分,11例得分20~48分,均满足IgG4-RUMR的诊断标准。治疗方面:1例行肾部分切除,病理学检查提示IgG4相关性疾病后,行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行前列腺经尿道电切,病理学诊断为前列腺组织非特异性慢性炎,之后患者因涎腺肿大再次入院,复核原病理切片修正诊断为前列腺IgG4相关性疾病,行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进入腹膜后纤维化药物研究性治疗;其余8例根据病情需要行粘连松解术或输尿管支架置入解除尿路梗阻后,行糖皮质激素伴或不伴免疫抑制剂治疗;所有患者的症状均在治疗后好转。结论:IgG4-RUMR发病率低,临床、影像学表现非特异,其诊断需借助临床、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病理学综合评估。在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统病变中,应将IgG4-RUMR纳入鉴别诊断。另外,在IgG4相关性疾病的诊断中,2019ACR/EULAR IgG4-RD分类标准虽较复杂,但客观实用,适用于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27例儿童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胰腺炎(AP)的临床特点和预后,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儿童AP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A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患儿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和预后指标;分析AP患儿的流行病学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儿童发生SAP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227例AP患儿,其中MAP组161例,SAP组66例。AP患儿中位年龄12.00(8.00,16.00)岁,男性126例(占55.51%),首发临床症状以腹痛、恶心呕吐和腹胀为主(分别占97.36%,61.67%和14.10%),21例(9.25%)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4例(1.76%)患儿因合并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创伤性休克等发生院内死亡。流行病学特征显示,AP患儿首次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7~17岁(占85.02%);病因以胆源性疾病(29.96%)、病毒感染(29.07%)和特发性因素(19.82%)为主;2011至2020年,AP患儿就诊人数呈波动趋势,其中2018至2020年AP患儿就诊人数连续3年上升。与MAP组比较,SAP组患儿年龄明显更大,女性比例、农村来源比例、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体质量指数(BMI)、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住院费用、病因为创伤性因素和药物性因素比例明显更高,血钙水平、病因为病毒感染因素比例明显更低,住院时间明显更长(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优势比( OR)=1.495,95%可信区间(95% CI)为1.293~1.728〕和年龄( OR=1.352,95% CI为1.182~1.546)可能与儿童发生SAP密切相关(均 P<0.001)。 结论:儿童AP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和青春期儿童,总体病死率较低;胆源性疾病、病毒感染和特发性因素是常见病因;APACHEⅡ评分和年龄可能是儿童发生SAP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浆置换与药物治疗高三酰甘油血症性胰腺炎疗效比较的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和药物治疗高三酰甘油血症性胰腺炎(HTGP)的疗效。方法:以plasma exchange、exchange plasma、exchanges plasma、plasma or plasma exchanges、acute pancreatitis为检索词,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2年5月31日。搜索关于血浆置换和药物治疗HTGP的前瞻性和回顾性队列研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相关文献及评估文献质量并提取数据。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共819例患者,其中血浆置换组285例,药物组534例。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药物治疗相比,血浆置换下降三酰甘油速度更快( OR=5.28, 95% CI 0.92~9.63, P<0.05);但在胰腺假性囊肿、胰腺坏死、急性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竭、休克发生率及病死率方面,血浆置换组与药物组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0.54, 95% CI 0.23~1.29; OR=1.23, 95% CI 0.62~2.43; OR=0.84, 95% CI 0.25~2.79; OR=0.85, 95% CI 0.25~2.91; OR=0.64, 95% CI 0.31~1.34; OR=1.29, 95% CI 0.72~2.30; P值均>0.05),且血浆置换组住院时间更长( OR=2.09, 95% CI 0.10~4.08, P<0.05)。 结论:与药物治疗相比,血浆置换并不能降低HTGP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文献病例的甲硝唑致急性胰腺炎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甲硝唑相关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截至2019年9月收录的文献,收集文献中甲硝唑与急性胰腺炎因果关系明确、临床资料相对完整的病例,并提取患者以下信息:国籍、性别、年龄、原发病、合并疾病、甲硝唑用药情况、联合用药情况、急性胰腺炎发生情况(发生时间、症状、主要实验室和胰腺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临床处理及转归。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到患者12例,美国8例,希腊、法国、爱尔兰和土耳其各1例;男性3例,女性9例;年龄22~63岁;原发病为阴道炎者5例,为克罗恩病、吸入性肺炎、溃疡性结肠炎、伪膜结肠炎、牙周脓肿、溃疡性结肠炎合并艰难梭菌结肠炎、艰难梭菌结肠炎者各1例;有消化性溃疡既往史者1例。12例患者共发生甲硝唑相关急性胰腺炎24例次(发生1、2、3、4次者分别为4、5、2、1例),口服用药23例次,静脉用药1例次;单用甲硝唑16例次,联用其他药物8例次。12例患者首次应用甲硝唑至发生急性胰腺炎的时间为(3.9±2.8)d,其中8例患者再次应用甲硝唑至再次发生急性胰腺炎的时间为(3.0±2.5)d,范围均为12 h~8 d。甲硝唑相关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结果与其他药物引起的急性胰腺炎类似。12例患者出现的24例次急性胰腺炎中,临床表现为腹痛者24例次,恶心21例次,呕吐20例次。诊断急性胰腺炎后均停用甲硝唑,17例次有治疗措施描述,其中11例次给予禁食、镇痛、止吐等对症支持治疗。停用甲硝唑后2~22 d,12例患者急性胰腺炎均痊愈。结论:甲硝唑相关急性胰腺炎多发生在用药8 d内,主要症状为腹痛,可出现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早期诊断、及时停药,一般预后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感染的诊断和抗生素使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通过探讨在耐药菌流行形势下重症急性胰腺炎相关感染的诊治问题,得出结论:早期不推荐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应重视院内感染的防治;需结合临床信息综合判断感染、识别感染灶;需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和患者脏器功能情况经验性选择抗生素;抗生素的疗程取决于对患者的综合处理,特别是对感染灶的处理是否及时、彻底;对泛耐药细菌的目标联合治疗方案需结合联合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门冬酰胺酶相关性胰腺炎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门冬酰胺酶类药物是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线药物,其导致的药物性胰腺炎常使得化疗中断,复发率升高。本文就门冬酰胺酶相关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胰腺炎的少见病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疾病,病因复杂多样,常见病因包括胆源性、高甘油三酯血症性和酒精性,约20%的急性胰腺炎病因不明被归类为特发性急性胰腺炎。对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助于缓解病情、改善预后和减少胰腺炎复发的风险。因此,临床医师须了解急性胰腺炎的少见病因,如肿瘤、感染、药物、高钙血症、自身免疫病、血液透析相关性胰腺炎、胰腺解剖和功能异常、基因突变等。本文综述了急性胰腺炎少见病因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诊断和临床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筚路蓝缕40年:我国急性胰腺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急症。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在该领域进行了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在发病机制、肠屏障功能、治疗药物开发、多学科协作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极大地提升了我国急性胰腺炎的诊疗水平。我国40年来急性胰腺炎的研究历史表明,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只有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才能深入认识疾病,最终造福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重症患者使用万古霉素致药物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重症患者使用万古霉素治疗后肾功能的变化,分析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对万古霉素肾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进修期间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0月瑞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使用万古霉素或联合应用GSH的重症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万古霉素单用组和万古霉素联合GSH组。记录并分析入选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基础疾病、临床诊断、病情严重程度评分、用药前后肾功能、万古霉素和GSH的日平均剂量与疗程、ICU住院时间及临床结局等。结果:共纳入217例患者,万古霉素单用组127例,联合GSH组9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体重、万古霉素疗程、慢性肾脏病病史及ICU病死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17例患者入住ICU的病因主要为肺部感染、脓毒症/感染性休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等,其中万古霉素单用组以肺部感染居多(63.0%),而联合GSH组则以SAP居多(46.7%)。与万古霉素单用组相比,联合GSH组患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较低〔分:15.0(10.5,21.0)比27.0(20.0,31.0), P<0.01〕,但快速序贯器官衰竭评分(qSOFA)较高〔分:1.0(0,1.0)比0(0,0.2), P<0.01〕,且基础肾功能较差〔血肌酐(SCr,μmol/L):102.0(64.7,178.0)比56.0(42.0,71.0),血尿素氮(BUN,mmol/L):11.5(6.7,18.4)比4.7(3.5,8.1),均 P<0.05〕,万古霉素的日平均剂量较低(mg·kg -1·d -1:22.22±10.09比25.51±9.56, P<0.05)。万古霉素单用组患者用药后肾功能较用药前恶化〔SCr(μmol/L):68.0(50.3,103.4)比56.0(42.0,71.0),BUN (mmol/L):5.4(3.6,9.6)比4.7(3.5,8.1),均 P<0.05〕;而联合GSH组患者用药后的肾功能指标较用药前改善〔SCr(μmol/L):81.0(61.0,129.0)比102.0(64.7,178.0), P<0.05;BUN (mmol/L):8.4(6.2,17.8)比11.5(6.7,18.4), P>0.05〕,且ICU住院时间也较万古霉素单用组显著缩短〔d:29.0(14.0,54.2)比37.0(25.0,55.0), P<0.05〕。 结论:万古霉素所致药物性肾损伤发生率较高,GSH可以显著降低万古霉素的肾毒性,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