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肠内营养中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调查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肠内营养中断现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患儿肠内营养中断干预措施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儿童专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299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调查患儿肠内营养中断情况及原因.将患儿分为肠内营养中断组与肠内营养未中断组,分析肠内营养中断对患儿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 299例患儿发生肠内营养中断190例(63.5%),共373例次,平均每例患儿发生营养中断2.0(1.0,3.0)次,发生营养中断16.0(8.0,29.3)h.喂养不耐受是营养中断最常见的原因;肠内营养中断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多脏器功能不全、PICU住院时间及PICU住院费用显著高于未中断组(均P<0.05).结论 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患儿肠内营养中断发生率高,影响患儿结局.应制定肠内营养中断的干预策略,缩短肠内营养中断时间,减少不必要的肠内营养中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鼻咽癌首程根治性放疗后鼻咽坏死治疗策略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鼻咽癌根治性放疗后鼻咽部坏死的治疗策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月江苏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收治的1020例鼻咽癌行首程根治性调强放疗患者的资料,使用鼻咽部MRI、电子鼻咽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确认发生鼻咽部坏死的患者.鼻咽部坏死患者行电子鼻咽镜下冲洗清创,联合全身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应用Kaplan-Meier方法统计生存,Cox回归模型分析临床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鼻咽癌首程根治性调强放疗后出现鼻咽部坏死的患者共计20例,其发生率为1.96%.鼻咽部坏死患者以鼻咽部恶臭味及头痛症状多见.所有鼻咽部坏死的患者初治时鼻咽癌均为局部晚期,T3期2例(10%),T4期18例(90%).鼻咽部坏死均发生在原鼻咽病灶处,根据鼻咽部坏死分期,Ⅰ期6例(30%),Ⅱ期14例(70%),无Ⅲ期.鼻咽部坏死发生时间距放疗结束时间为2~24个月,中位时间为5个月.16例鼻咽部坏死患者经鼻咽镜下清创冲洗联合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均临床痊愈,其中无痕愈合9例,有痕愈合7例.4例因不能耐受鼻咽冲洗或诊治延误,病灶累及大血管致大出血死亡.累及颈内动脉组与不累及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7.5%和85.7%(P=0.008),有、无糖尿病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25.0%和77.8%(P=0.016).Cox回归单因素分析显示,坏死灶累及颈内动脉(HR=5.80,95%CI为1.14~29.38,P=0.034)及糖尿病(HR=10.24,95%CI为1.19~88.04,P=0.034)是患者总生存的影响因素.结论 初治鼻咽癌患者首程根治性调强放疗后鼻咽部坏死经以鼻咽镜下清创冲洗为基础的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坏死病灶累及颈内动脉及合并糖尿病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重要因素,血管侵犯致血管破裂是死亡主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为医护人员尽早识别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提供工具.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PubMed、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数据库,并补充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和灰色文献,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2年11月.由2名经过系统培训的研究人员独立筛选、提取资料,并评价文献质量.使用Review Manager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所得因素综合效应量OR值取自然对数为模型预测公式中各因素的系数,不耐受发生率和未发生率比值的自然对数为公式的常数项.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2年12月-2023年6月在南京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ICU收集3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为模型验证组,将收集的临床资料代入预测模型,以评价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结果 纳入13篇文献,获得7个报告次数≥3次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为年龄[OR=0.97,95%CI(0.94,0.99),P=0.010]、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OR=1.17,95%CI(1.01,1.36),P=0.040]、合并糖尿病[OR=1.21,95%CI(1.05,1.40),P=0.008]、合并神经系统疾病[OR=0.85,95%CI(0.74,0.98),P=0.020]、进行机械通气[OR=3.21,95%CI(1.82,5.66),P<0.001]、使用镇静镇痛剂[OR=2.27,95%CI(1.66,3.10),P<0.001]、使用促胃动力药[OR=0.23,95%CI(0.15,0.36),P<0.001].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为35.00%.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t(P)=-0.619-0.031×年龄+0.157×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0.191×合并糖尿病-0.163x合并神经系统疾病+0.820×使用镇静镇痛剂+1.166×进行机械通气-1.470×使用促胃动力药.该模型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64,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589,灵敏度为0.922,特异度为0.667,对应的临床诊断阈值为0.536.Hosmer-Lemeshow检验x2=13.410,P=0.098,Brier得分为0.195.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风险预测模型具有普适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医护人员识别ICU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提供了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成人ICU患者营养评估与监测临床实践指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为实现监测指导下的危重症个体化营养治疗的理想目标,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CSCCM)组织专家制订了针对中国成人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营养评估与监测的临床实践指南。指南构成与编写由重症领域专家及循证指南方法学专家共同完成,经过临床问题收集与遴选,证据检索与系统评价,形成推荐意见并通过重症医学、临床营养学等多学科专家讨论,审阅,达成共识。最终形成基于当前可得证据的18条临床问题的推荐意见,主要涉及营养风险筛查与评估、肠内营养不耐受评估与判断、营养治疗中代谢与营养监测、营养供给相关的器官功能评价几个方面。按照PICO原则对每个问题逐一进行解构。此外,对于未达成共识但可能具有临床意义及进一步研究价值的4个问题进行了诠释。计划在3~5年内按照国际指南更新方法(CheckUp)对本指南的推荐意见进行更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赖氨酸尿性蛋白耐受不良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赖氨酸尿性蛋白耐受不良(lysinuric protein intolerance,LPI)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由阳离子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和鸟氨酸的质膜转运缺陷引起。LPI表现为反复呕吐和腹泻,进食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后出现昏迷,进食不良,厌恶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进而导致营养不良,甚至死亡,一些患有LPI的儿童还出现肺泡蛋白沉积症。医学营养支持治疗是治疗中的重要环节。该文报告1例确诊赖氨酸尿性蛋白耐受不良、肺泡蛋白沉积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细胞免疫功能障碍4岁患儿的营养支持疗法,其营养状况得到改善;文中回顾了相关文献,以期为赖氨酸尿性蛋白耐受不良的营养诊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症急性胰腺炎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及营养支持指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相关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提出建设性营养支持指导意见。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91例SAP患者住院资料,统计所有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情况和影响因素。结果:91例患者中共计49例(53.85%)存在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SAP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单因素包括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添加膳食纤维、腹内压、中心静脉压、机械通气、血液透析、血清白蛋白、使用血管活性药、使用镇静药、肠内营养开始时间,及多因素包括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添加膳食纤维、腹内压、中心静脉压。结论:SAP患者受患者和医疗的内在与外在影响,护理人员应及时识别和控制危险因素,并针对肠内营养耐受性实施相应护理干预措施,促进疾病的良性转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道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治疗和心理干预对“同济四联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分析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对“同济四联征”(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精神心理障碍、营养不良和内分泌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纵向观察性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70岁以下。(2)有慢性胃肠功能障碍(符合罗马Ⅳ对肠易激综合征、慢性功能性便秘、腹泻、腹痛和腹胀的诊断标准),且时间≥1年以上。(3)伴有营养不良,体质指数≤18.5 kg/m 2。(4)根据专业心理医师依据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诊断抑郁、焦虑症或者状态。(5)育龄期女性伴有闭经或者月经失调≥6个月。排除消化道出血、短肠综合征、放射性肠损伤、各类肠梗阻和炎性肠病等消化道器质性病变者,肿瘤复发或转移、存在全身感染性疾病和存在危及生命的全身并存症者,不能耐受或接受鼻肠管、或经皮胃(或空肠)造口以及不能接受菌群移植治疗者。前瞻性收集2017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结直肠疾病科收治的诊断同济四联征并行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和心理治疗的4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例,女性31例;年龄(35.2±16.7)岁;43例均存在慢性胃肠功能障碍;24例患有抑郁症或存在抑郁状态,19例患有焦虑症或存在焦虑状态;26例育龄期女性患者中,13例月经失调,9例闭经。治疗采取菌群移植(口服菌群胶囊)、营养支持治疗(肠内营养为主)和心理干预。观察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时的以下指标:(1)胃肠功能:症状改善情况和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分数越高提示胃肠道症状越严重)及胃肠道生活质量指数(GIQLI,分数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评分。(2)精神心理状态:HAMA和HAMD量表评分,分数越低提示抑郁或焦虑症状越减轻。(3)营养状态:检测总蛋白、白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和体质量、体质指数。(4)神经内分泌功能:检测皮质醇、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内分泌指标以及育龄期女性月经的情况。 结果:在治疗结束后第1、3、6个月时的随访率分别为90.7%(39/43)、72.1%(31/43)和55.8%(24/43)。治疗后6个月时,对慢性肠功能障碍总有效率为81.4%(35/43)。GSRS评分治疗前为(29.35±3.56)分,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下降至(18.25±2.56)分;GIQLI治疗前为(56.23±10.34)分,在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上升至(91.04±20.39)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存在营养不良,体质量在随访第6个月时,由治疗前的(40.61±8.88)kg,上升至(50.45±6.23)kg,体质指数由治疗前的(15.17±1.87)kg/m 2上升至(19.58±1.42)kg/m 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总蛋白由治疗前的(60.99±5.99)g/L,上升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64.21±4.23)g/L( F=2.715, P=0.022);前白蛋白由治疗前的(150.14±56.04)mg/L,上升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258.17±86.94)mg/L( F=15.124,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4例患有抑郁症或存在抑郁状态的患者,经治疗后,HAMD量表评分由治疗前的(22.79±6.63)分下降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9.92±7.24)分;19例患有焦虑症或存在焦虑状态的患者,经治疗后,HAMA评分由治疗前的(17.15±4.34)分下降至随访第6个月时的(7.73±4.10)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对26例育龄期女性内分泌疗效观察发现,其对内分泌调节有效率为69.2%(18/26)。虽然治疗结束后6个月随访时检测皮质醇与治疗前比较未见明显改变,但多巴胺由治疗前的(32.91±10.65)nmol/L下降至(13.02±5.58)nmol/L;去甲肾上腺素由治疗前的(49.75±15.23)ng/L下降至(19.21±9.58)ng/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 结论:肠道菌群移植联合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的综合治疗策略对改善“同济四联征”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喂养不耐受以及超声监测胃残余量与其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喂养不耐受是导致肠内营养中断的常见原因,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发生率高,严重影响危重患儿的营养管理及治疗效果,从而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临床上喂养不耐受的评估缺乏规范和统一标准,迫切需要客观和标准的评估工具。超声是一种非侵入性、简单且无辐射的临床技术,通过超声技术可以在床旁测量危重患儿的胃残余量,并以此对喂养不耐受进行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能量管理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相关性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极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能量管理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出生后24 h内收入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新生儿科且出生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共939例,发生BPD的250例早产儿为BPD组,计算倾向性评分后按照匹配度优先顺序选择未发生BPD的250例早产儿为对照组(匹配出生胎龄、出生体重)。计算两组早产儿出生后第1周和第2周总能量、肠内能量、肠外能量、液体总量及单位液体能量。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 Whitney U检验进行连续变量、 χ2检验进行分类变量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能量、液体总量与BPD发生的关系,采用广义相加模型研究肠外能量与BPD发生的剂量-反应关系,并用两分段线性回归模型检验肠外能量对BPD发生的阈值效应。 结果:BPD组早产儿出生胎龄(28.4±1.9)周,出生体重(1 107±258)g,男140例(56.0%);对照组早产儿出生胎龄(29.5±1.3)周,出生体重(1 324±261)g,男131例(52.4%)。早产儿出生后第2周单位液体能量增加与BPD发生风险降低相关( OR=0.32,95% CI 0.12~0.84, P=0.021),出生后第2周总能量增加也与BPD发生风险降低相关,总能量>418~502 kJ/(kg·d)时明显低于≤334 kJ/(kg·d)时( OR=0.15,95% CI 0.03~0.85, P=0.033),而出生后前2周液体总量与BPD发生相关性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出生后第2周肠外能量/总能量增加与BPD发生风险升高相关( OR=8.45,95% CI 2.14~33.32, P=0.003),出生后第2周肠外供能≥305 kJ/(kg·d)时,增加肠外供能会明显增加BPD发生风险( OR=1.02,95% CI 1.01~1.03, P=0.003)。 结论:早产儿出生后早期保持较高的总能量供应或许能降低BPD发生风险,但持续依赖较高的肠外能量以满足总能量的需求反而会增加BPD发生风险,故应尽早开启肠内喂养且在耐受情况下尽量增加肠内喂养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慢性呼吸衰竭家庭机械通气11例效果分析及随访管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长期家庭机械通气治疗儿童慢性呼吸衰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长期家庭机械通气治疗的11例慢性呼吸衰竭患儿的临床资料、生长发育情况、生命质量、不良事件及预后。结果:11例患儿中,男性8例,女性3例,发病年龄为26 d~13岁,开始家庭机械通气的年龄为3个月~13岁。8例原发病为神经肌肉疾病,3例为呼吸道疾病。11例患儿医院内机械通气时间最短者2周,最长者8个月。6例机械通气的方式为气管造口+有创通气,5例为鼻/面罩+无创通气,11例患儿均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家庭机械通气时间为3~27个月。随访至2020年3月31日,11例患儿耐受性可、生命质量提高、营养状况改善、安全性可;1例随访9个月后失访,1例因住院检查继发重症腺病毒肺炎死亡以外,其余9例均存活,其中4例已停用呼吸机治疗,4例曾因肺炎再次入院治疗1~2次,所有患儿均未发生与使用家庭呼吸机相关的不良事件。结论:儿童家庭机械通气治疗安全性良好,对于慢性呼吸衰竭患儿来说是一种可探索的长期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