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苦杏仁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的预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苦杏仁为我国传统药食同源中药,临床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苦杏仁主要含有氰苷类、脂肪酸类、挥发油类、氨基酸类、黄酮类及微量元素类等成分,大量研究表明,苦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除了主要活性成分苦杏仁苷外,苦杏仁所含营养物质油脂类成分也具有特定的药用活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苦杏仁临床常以复方入药,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就中药苦杏仁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临床应用以及品质评价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综述.基于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的核心理念,从有效性、可测性、中药配伍环境、特有性、质量传递与溯源多方面来预测分析了中药苦杏仁的Q-Marker,研究发现与功效相关药理作用的活性成分主要为苦杏仁苷和苦杏仁油,结合可测性等综合结果初步预测苦杏仁苷、油酸、亚油酸可作为中药苦杏仁质量标志物的候选化合物,为中药苦杏仁质量控制研究现状提供参考,同时为建立和完善其质量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机体复原力复合指标对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的预测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研究机体复原力复合指标对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预后预测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治疗结果分为治愈结局和不良结局两组.收集患者的社会、疾病、生理和机体复原力4个方面信息,使用R软件3.6.3版本进行数据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利用公式求得各分量,将有共线性的同类指标进行合并计算复合指标.结果 共纳入106例患者,76例治愈,30例出现不良结局.不良结局组呼气流量峰值、小腿围、握力、基本日常生活能力(BADL)评分、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ADL)评分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均低于治愈结局组(P<0.05),1年内呼吸道感染率、Fried衰弱量表(FFP)和临床衰弱程度量表(CFS)评分均高于治愈结局组(P<0.05).经主成分分析对多重共线性的指标进行降维,建立营养状态(小腿围、体质量指数和握力)、功能能力(BADL评分和IADL评分)、精神状态(MMSE评分和阿森斯失眠量表评分)和衰弱状态(FFP评分和CFS评分)4个复合指标.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年内有呼吸道感染史是影响治愈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营养状态和功能能力是影响治愈结局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 机体复原力复合指标中的营养状态、功能能力对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预后有预测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318例中青年减重患者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的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营养门诊中青年减重人群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现状,并分析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长沙市中心医院营养门诊减重者318例。所有研究对象均完成身高、体重测量,计算BMI,采用Inbody 270人体成分分析仪检测肢体骨骼肌肌量。根据肌量是否正常及体脂率判断是否肥胖,拟分为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组、单纯性肥胖组、单纯肌量减少组和正常组。比较组间身体成分和代谢异常发生率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的危险因素。结果:(1)肌量减少合并肥胖检出率为4.7%(15/318),其中男5例,女10例;另单纯性肥胖269例,正常34例,无单纯肌量减少者。(2)与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组比较,单纯性肥胖组的肥胖家族史、有运动史、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比例较高(均 P<0.05),而睡眠时间≥7 h者比例较少( P<0.05);正常组有运动史者比例更高( P<0.05)。与单纯性肥胖组比较,正常组的肥胖家族史和NAFLD的比例更低(均 P<0.05),而有运动史和睡眠时间≥7 h者比例更高(均 P<0.05)。(3)与肌量减少合并肥胖组比较,单纯性肥胖组身体成分各指标均较高(均 P<0.05),正常组的身高、身体水分、骨骼肌肌量、四肢肌肉肌量、基础代谢较高(均 P<0.05),而体脂肪、体脂率和内脏脂肪等级较低(均 P<0.05)。与单纯性肥胖比较,正常组体重、体脂肪、体脂率、BMI和内脏脂肪等级较低(均 P<0.05)。(4)三组的血压、血糖、血脂、尿酸水平异常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运动史是发生肌量减少的保护因素( OR=0.164, P=0.026)。 结论:中青年超重肥胖人群中肌量减少合并肥胖检出率为4.7%,这类人群往往运动不足、睡眠时间较长,但未发现其有更高的代谢异常发生率;运动是发生肌量减少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16S核糖体RNA高通量测序的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肠道菌群变化分析及代谢功能预测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16S核糖体RNA(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肠道菌群变化并进行代谢功能预测。方法:本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4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严重烧伤患者纳入烧伤组,将同时期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检查的符合入选标准的40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健康组。收集烧伤组患者入院后1周左右的粪便标本及健康组志愿者体检当天粪便标本,进行16S rRNA V4区基因测序,分析各类菌属的相对丰度;应用Mothur软件进行操作分类单元(OTU)划分,分析优势菌群;通过QIIME1.9.0软件分析粪便菌群OTU数目、Chao1指数、Ace指数、Shannon指数;采用Canoco Software 5.0对粪便菌群相对丰度做主成分分析;采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预测粪便菌群代谢功能。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结果:烧伤组患者粪便中拟杆菌属、肠球菌属、不动杆菌属、巨球型菌属、葡萄球菌属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健康组志愿者( Z=-5.20、-2.37、-5.17、-4.41、-6.03, P<0.05或 P<0.01),而健康组志愿者粪便中未分类的毛螺杆菌科、普氏菌属、盲杆菌属、未分类的瘤胃球菌科、假丁酸弧菌属、布劳特菌属、未分类的消化链球菌科( Z=-8.03、-3.21、-7.63、-5.88、-8.05、-8.05、-6.77, P<0.01)等19种菌属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烧伤组患者。健康组志愿者粪便菌群多样性优于烧伤组患者,其主要优势菌群为拟杆菌属、未分类的毛螺杆菌科、普氏菌属、未分类的肠杆菌科、布劳特菌属、副拟杆菌属和大肠志贺杆菌属等,而烧伤组患者粪便主要优势菌群为拟杆菌属、普氏菌属、未分类的肠杆菌科和副拟杆菌属。烧伤组患者粪便菌群OTU数目、Ace指数、Chao1指数、Shannon指数分别为(149±47)个、199±45、190±45、2.0±0.9,显著少/低于健康组志愿者的(266±57)个、323±51、318±51、3.8±0.5( t=10.325、11.972、12.224、11.662, P<0.01)。健康组志愿者和烧伤组患者粪便菌群相对丰度在主成分1 被清晰地区分为2个群体,主成分1贡献率为32.50%, P<0.01;健康组志愿者粪便菌群在主成分2上较为集中,烧伤组患者粪便菌群在主成分2上散布较大,主成分2贡献率为13.44%, P>0.05。烧伤组患者粪便菌群氨基酸中丙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脯氨酸、半胱氨酸-蛋氨酸、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色氨酸、酪氨酸以及碳水化合物中三羧酸循环、果糖和甘露糖、半乳糖、酵解/糖异生、淀粉和蔗糖代谢水平显著低于健康组志愿者( Z=-4.75、-4.54、-4.75、-4.62、-3.71、-3.28、-4.19,-3.82、-4.72、-4.35、-4.75、-4.71, P<0.01),硫辛酸代谢和辅酶Q合成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志愿者( Z= -6.07、-4.51, P<0.01),花生四烯酸代谢水平与健康组志愿者相近( P>0.05)。 结论:基于16S rRNA高通量测序得出,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肠道菌群和健康人群存在明显差异,烧伤患者肠道菌群种类减少,多样性降低,营养代谢水平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液相色谱-质谱法探究慢性光化性皮炎患者血清脂质组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慢性光化性皮炎(CAD)患者的血清脂质组学特征,寻找CAD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于2011年4月至2021年12月在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收集46例CAD患者以及16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的血清样本,利用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血清脂质组成与表达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筛选差异的生物标志物,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筛选诊断标志物。组间年龄和性别资料的比较分别采用 t检验和 χ2检验。 结果:46例CAD患者年龄30 ~ 84(60.39 ± 10.52)岁,男41例,女5例;16例健康对照,年龄50 ~ 89(59.81 ± 10.72)岁,男14例,女2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 t = 0.19, P = 0.853;性别: χ2 = 0.03, P = 0.859)。血清样本中共检测出4 136种脂质分子,包含40个亚类。CAD患者和健康对照两组间存在22个差异脂质分子,包含9个亚类:甘油三酯、鞘磷脂、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单脂肪酸甘油酯、溶血磷脂酰胆碱、己糖神经酰胺、甘油二酯、心磷脂;其中甘油三酯(37.7e)+ Na、单脂肪酸甘油酯(22.3)+ NH 4和磷脂酰丝氨酸(18.0_18.1)+ H作为诊断标志物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均> 0.8,16种脂质分子的曲线下面积> 0.7。 结论:相较于健康对照CAD患者血清中脂质成分改变,其中甘油三酯(37.7e)+ Na、单脂肪酸甘油酯(22.3)+ NH 4和磷脂酰丝氨酸(18.0_18.1)+ H可能是较有潜力的CAD诊断价值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断探索母乳科学奥秘,更新人类对母乳的认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母乳和母乳喂养是母乳科学研究的2个主要内容。近2个世纪以来的研究成果表明,母乳是2亿年来人类进化的产物,母乳是婴儿营养需求的金标准,并且可用于临床生命救治和健康促进。母乳喂养是实现婴儿正常生长发育、维护健康状态的最佳途径,由于母乳喂养行为易受社会及其他因素的冲击,全球6月龄以内婴儿的纯母乳喂养率改善不够明显。鉴于母乳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紧迫性,未来研究应着重于建设国家母乳成分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建立国家基础战略数据资源,推进母乳科学理论发展与技术创新,提出我国解决母乳问题的合理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我国母乳成分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本文描述了我国母乳成分的研究历程,与国外比较,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距,并阐述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应将母乳作为复杂的生物系统进行研究,建立有全国代表性的健康母婴母乳组分参考值,研究影响母乳组分变异的因素和母乳组分对母婴健康的影响,最终实现最佳的母婴营养与健康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上海地区母乳库中捐赠母乳宏观营养素含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母乳库中捐赠母乳宏观营养素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6月上海地区母乳库中458名首次母乳捐赠者及其所捐赠的母乳为研究对象,测定捐赠母乳中的宏观营养素含量;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捐赠母乳宏观营养素含量的影响因素。结果:458份捐赠母乳的宏观含量营养素中,蛋白质含量为(0.95±0.24)g/dl,脂肪含量为(4.03±1.25)g/dl,糖类含量为(7.44±0.38)g/dl,干物质为(12.75±3.16)g/dl,能量含量为(71.12±11.33)kcal/dl。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捐乳时间、婴儿性别是捐赠母乳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因素( P<0.05);捐乳时间、分娩方式、婴儿出生季节是捐赠母乳中糖类含量的影响因素( P<0.05);捐乳时间是捐赠母乳中能量含量的影响因素( P<0.05)。 结论:本研究捐赠母乳中宏观营养素各成分含量均低于早产儿对宏观营养素的需求;捐赠母乳宏观营养素成分个体差异性较大,与乳母的捐乳时间、分娩方式及婴儿的性别、出生季节等相关。因此后期如何在捐赠母乳中添加母乳添加剂,进行目标性强化,以满足早产儿的生长发育需求,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儿童使用哌甲酯不良事件风险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挖掘儿童使用哌甲酯的不良事件(AE)风险信号,为临床安全使用该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收集2004年第1季度至2023年第1季度以哌甲酯为首要怀疑药物的儿童AE报告,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6.0版首选术语(PT)和系统器官分类(SOC)对AE进行标准化和分类。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贝叶斯置信传播神经网络(BCPNN)法挖掘哌甲酯AE风险信号,报告数≥3且 ROR的95%置信区间( CI)下限>1,信息成分-2×标准差( IC- 2SD)>0的AE定义为风险信号,对其PT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共收集儿童哌甲酯相关AE报告13 777份。采用ROR法和BCPNN法获得200个风险信号,涉及18个SOC。报告数居前10位的PT依次为食欲减退、攻击、头痛、失眠、激越、精神运动功能亢进、焦虑、易激惹、抽动和自杀想法,其中自杀想法在说明书中未记载;涉及SOC为精神病类、代谢及营养类疾病和各类神经系统疾病。信号强度居前10位的PT依次为冠状动脉夹层、亨廷顿病、动物恐怖、抠甲癖、精神性烦渴、强迫性咬唇癖、爱丽丝梦游仙境综合征、郁闷、咬甲癖和强迫性皮肤搔抓症,除郁闷外均为说明书未记载的不良反应;涉及的SOC为心脏器官疾病、各种先天性家族性遗传性疾病、精神病类。结论:儿童中哌甲酯相关AE主要为食欲减退、攻击、头痛、失眠等说明书已记载的不良反应;哌甲酯还可能导致自杀想法、冠状动脉夹层、亨廷顿病、抠甲癖等说明书中未记载的AE,临床医师和药师应予以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营养代谢分子发挥脓毒症营养治疗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脓毒症病理机制复杂,涉及病原体侵入、炎性因子释放、凝血机制紊乱和微循环功能障碍导致组织代谢紊乱及器官功能衰竭。近年来,免疫代谢理念的提出引发了人们对脓毒症营养治疗和免疫干预研究的持续关注。营养代谢分子包括氨基酸、脂肪酸和糖类代谢物,其不仅是营养成分,还是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调节因子;游离脂肪酸受体和AMP依赖的蛋白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AMPK/mTOR)信号通路是脂肪酸及糖代谢分子启动免疫调节的主要途径。本文就营养代谢分子在脓毒症营养治疗和免疫调节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脓毒症辅助代谢治疗提供新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