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磷酰胺与环孢素联用致卡波西肉瘤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62岁女性系统性血管炎患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因病情控制不佳加用环孢素。应用环孢素4个月余,患者右下肢出现暗红色皮疹,行病变皮肤组织活检,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提示卡波西肉瘤。患者血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未见异常,不支持免疫缺陷性疾病,考虑与免疫抑制药物作用过强有关。将环磷酰胺和环孢素改为雷公藤多苷,糖皮质激素减量,7 d后患者皮疹好转;2个月余后,患者右下肢皮疹消退,皮肤平整、无肿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通过靶向巨噬细胞自噬促进炎症性肠病的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影响胃肠道。目前IBD的治疗策略主要集中于缓解症状,但是IB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期,澳门大学中医药研究所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路嘉宏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上发文《Targeting macrophage autophagy for inflammation resolution and tissue repair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该团队通过对既往研究的总结了解到,巨噬细胞自噬参与IBD的炎症过程。自噬是溶酶体介导的分解代谢过程,可以维持细胞稳态。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和功能研究强调了自噬通过多种机制(包括调节巨噬细胞功能)在IBD中起关键作用。巨噬细胞是肠道免疫稳态的“守门人”,参与调节炎症缓解和组织修复。总之,该研究总结了IBD中巨噬细胞的自噬功能,特别是在清除病原体和凋亡细胞、缓解炎症以及促进组织修复方面的作用,并探讨了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IBD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招飞初检学生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招飞学生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病(primary cutaneous amyloidosis,PCA)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高航空医师和体检医师对皮肤病的鉴别诊断能力和航空医学鉴定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招飞初检学生PCA的临床诊治情况,并结合文献复习PCA的诊断和治疗。结果:2022年1月招飞初检学生中检出1例PCA。该患者右下肢及右足背皮肤散在浅褐色斑疹,否认瘙痒等不适症状。患者曾于2007年因右下肢红褐色斑疹3年就诊,行右下肢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检出真皮乳头层内淀粉样蛋白沉积物,诊断为PCA。本病属于难以治愈的皮肤病,体检结论为不合格。结论:PCA患者不适合飞行职业,招飞学生诊断为PCA者应予以招飞不合格结论。现役飞行人员明确诊断为PCA者,在治愈后或皮损面积减小、色素沉着消退、瘙痒减轻且随访期内无复发时可鉴定为合格或特许合格,航空医师应注意密切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泳裤供区"理念选择应用ALTF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泳裤供区"理念选择应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ALTF)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16年10月-2020年9月,应用游离ALTF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10例10足,均为择期手术。先行足创面清创并VSD治疗5~7 d后,确保创面无坏死及感染,再择期行游离ALTF修复术,一组术者找出可供吻合的足背动脉及伴行静脉或皮下静脉,另一组术者在对侧大腿根据创面大小切取ALTF,皮瓣覆盖前足创面,皮瓣血管蒂与供区足背动脉吻合,同时吻合2条静脉,皮瓣供区直接缝合,张力过大则植皮。通过门诊和微信,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10例10足ALTF全部成活,未出现血管危象及皮瓣坏死,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9个月。10例患足术后2周拆石膏下地负重时出现皮瓣皮下出血点,持续至术后2个月出血点自然消退。术后皮瓣色泽、弹性良好,质地柔软,皮瓣感觉恢复至TPD为15~20 mm;供区仅残留线形瘢痕,供区肢体术后功能无异常。结论:基于"泳裤供区"理念下选择应用游离ALTF是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的好方法,适合具备显微外科技术的医院开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乳腺癌多模态超声特征与HCK、MRPL13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乳腺癌多模态超声特征与造血细胞激酶(hematopoietic cell kinase,HCK)和线粒体核糖体蛋白L13(mitochondrial ribosomal protein L13,MRPL13)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于衢州市人民医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20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中取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术前行常规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和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CEUS)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CK和MRPL13的表达水平。使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多模态超声特征和HCK、MRPL13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组织中的HCK和MRPL 13阳性表达比例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 χ2=5.625、7.197; P=0.018、0.007)。常规超声特征中,HCK阳性乳腺癌患者中出现肿块边缘不规整、微钙化和II~III级血流分级的比例显著高于HCK阴性患者( χ2=7.437、16.684、23.262; P=0.006、<0.001、<0.001);MRPL13阳性乳腺癌患者中出现肿块最大径≥2 cm、肿块边缘不规整和II~III级血流分级的比例显著高于MRPL13阴性者( χ2=4.676、11.118、8.389; P=0.031、0.001、0.004)。对于SWE征象,HCK阳性乳腺癌患者出现硬环征的比例显著高于HCK阴性者( χ2=11.220, P=0.001);MRPL13阳性乳腺癌患者出现硬环征和黑洞征的比例均显著高于MRPL13阴性者( χ2=4.482、8.775; P=0.034、0.003)。CEUS特征中,HCK阳性患者出现高增强的比例显著高于HCK阴性者( χ2=7.356, P=0.007);MRPL13阳性患者出现高增强和晚消退的比例显著高于MRPL13阴性者( χ2=9.165、7.631; P=0.002、0.006)。二元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出现微钙化( OR=4.619,95% CI=2.657~8.119, P=0.009)、血流分级II~III级( OR=4.150,95% CI=2.547~7.954, P=0.015)和CEUS表现高增强( OR=4.150,95% CI=2.547~7.954, P=0.015)是HCK阳性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流分级II~III级( OR=4.213,95% CI=3.145~8.557, P=0.012)、出现黑洞征( OR=5.246,95% CI=2.864~10.378, P<0.001)和CEUS表现高增强( OR=3.872,95% CI=1.887~6.438, P=0.026)是MRPL13阳性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乳腺癌多模态超声特征有助于预测HCK和MRPL13的表达水平,从而为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术前无创评估乳腺癌预后提供影像学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围手术期高压氧处理联合经皮撬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44例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高压氧(HBO)处理对经皮撬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PPRCSF)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CF)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和毓璜顶医院收治的81例闭合性SandersⅡ、Ⅲ型CF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 n=44)和对照组( n=37)。对照组患者予以术前常规治疗,主要为抬高患肢、抗生素治疗、七叶皂苷钠和甘露醇等消肿治疗,待患者足跟皱褶试验阳性时进行PPRCSF手术。观察组患者在围手术期予以HBO治疗,其他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术后第8天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切口肿胀、皮温低、表皮水疱、皮缘色暗等血运不良发生情况。统计2组患者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评分(AOFAS)及Maryland评分评估治疗效果,并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Bohler和Gissane角、跟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切口血运不良率(11.36%)明显低于对照组(29.73%)( 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至手术治疗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P<0.05)。术后6个月2组患者AOFAS、Maryland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 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OFAS、Maryland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Bohler角明显增大,Gissane角明显缩小,跟骨高度降低,跟骨宽度增大( P<0.05)。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Gissane角、Bohler角、跟骨宽度和跟骨高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围手术期HBO处理联合PPRCSF治疗SandersⅡ、Ⅲ型CF有利于患者术前组织肿胀消退,促进术后创面及骨折愈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血管瘤中miR-203与FGF-2的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微小RNA-203(microRNA-203,miR-203)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s-2,FGF-2)在儿童血管瘤(hemangioma of infancy,HOI)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55例HOI患者为HOI组,并将其分为增殖期(31例)与消退期(24例),另以术后正常组织标本为对照组(34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miR-203与FGF-2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FGF-2蛋白表达情况。观察的临床指标包括血管生长素(angiogenin,AN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糖皮质激素受体α(glucocorticoid receptor α,GRα)、糖皮质激素受体β(glucocorticoid receptor β,GRβ)。Pearson法比较分析HOI组患儿各指标间的相关性;Logistic多因素回归法分析HOI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1.01±0.15)相比,HOI组miR-203(0.73±0.24)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P<0.05),且增殖期(0.72±0.21)显著高于消退期(0.59±0.19)( P<0.05);HOI组FGF-2 mRNA(2.38±0.74)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02±0.14)( P<0.05),且消退期(2.37±0.79)显著高于增殖期(2.03±0.68)( P<0.05);Pearson分析显示miR-203与FGF-2、ANG、VEGF、bFGF呈显著负相关( P<0.05),而FGF-2与之呈显著正相关( P<0.05);Logistic分析显示miR-203与FGF-2表达水平是HOI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论:miR-203在HOI中低表达,而FGF-2呈高表达,两者在HOI分期中表达变化比较差异显著,对临床诊断HOI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压氧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早期骨筋膜室综合征46例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治疗早期骨筋膜室综合征(OCS)患者46例的临床效果,并分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对病情变化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0年3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骨科收治的89例早期OC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 n=46)和对照组( n=43)。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予以VSD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HBO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疼痛情况;记录2组患者肿胀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观察患肢切口部位肉芽组织新鲜度及感染情况,综合判断是Ⅰ期缝合还是Ⅱ期伤口植皮;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清IL-6、TNF-α表达水平,并预测OCS病情变化。 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7.8%)明显高于对照组(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Ⅱ期伤口植皮率(53.5%)明显低于对照组(21.7%),肉芽组织无感染率(80.4%)明显高于对照组(5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肿胀消退时间[(13.14±3.42)d]和住院时间[(16.55±3.52) 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消退时间[(22.39±4.48)d]和住院时间[(26.87±5.51)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14、21 d VAS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14 d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2组患者术后21 d血清TNF-α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HBO联合VSD治疗早期OCS可以改善患肢血液循环,降低切口感染,促进切口愈合,减轻肢体疼痛,提高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在鼻翼缩窄术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在内切型鼻翼缩窄整形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2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行鼻翼缩窄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于鼻翼小叶基底部外缘设计梭形切口线,宽度为4~5 mm,长度为8~12 mm。切口线距离鼻翼面颊沟1~2 mm,设计线内侧延长至鼻前庭内部;沿切口设计线切开表面皮肤后,先用尖头弯剪扩大剥离切口下鼻翼软组织,再切除相应的鼻翼内组织,扩大切除的组织形态类似于枣核;充分减张后,切口两端的皮肤行垂直褥式外翻缝合。术后对手术效果和并发症进行随访,并由1位第三方整形外科主治医师采用观察者总体美容改善评分法(GAIS)和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法(VSS),通过对比患者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的照片对手术效果和术后鼻部瘢痕情况进行评价。其中GAIS包括1、2、3、4、5分,评分越低改善效果越好,改善的标准为评分≤3分;VSS包括颜色(0~3分)、厚度(0~4分)、血管分布(0~3分)、柔软度(0~5分)4个指标,评分越高瘢痕越严重。结果:共纳入20例患者,其中男6例,女14例,年龄20~33岁,平均24.9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鼻翼外扩、鼻翼肥厚的表现。术后13例患者术区出现轻度肿胀、皮下淤斑和黄染,3 d后逐渐消退;术后无感染、切口裂开、延迟不愈等近期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16个月,有2例患者因联合了肋软骨植入隆鼻术,术后6~9个月逐渐出现软骨变形而影响鼻孔外观,再次通过手术调整后获得满意效果,鼻孔对称度显著提高;其余患者鼻翼形态均一次性得到较大改善,患者对术后效果表示满意;术后远期无鼻孔变形、鼻小柱偏斜、通气障碍等表现,鼻翼切口瘢痕不明显,位置隐蔽。术后第三方医师对20例患者的GAIS评分为(1.20±0.41)分,其中16例评为1分,4例评为2分,均达到改善标准;VSS总评分为(1.45±0.60)分,其中颜色平均分为0.60分、厚度为0.05分、血管分布为0.55分、柔软度为0.30分。结论:将枣核形组织切除法应用于内切型鼻翼缩窄术中,可以在切口宽度相同的情况下增加组织去除量,不仅能够充分缩窄鼻翼,而且对鼻翼组织肥厚也有一定的矫正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长期酒精摄入对小鼠小脑颗粒层场电位的影响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小鼠长期酒精注射中毒模型,探讨长期酒精摄入对小鼠小脑皮层苔藓纤维-颗粒细胞感觉信息突触传递的影响机制。方法:20只6~8周龄的健康雄性ICR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组(对照组)和酒精摄入组(酒精组),每组10只。酒精摄入组每日腹腔注射浓度为20%的酒精,对照组则注射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注射周期均为28 d。注射结束后,在小脑的Crus Ⅱ区清除头皮及肌肉组织,去除颅骨,剥离硬脑膜,利用气体喷射装置在同侧触须垫30 mm处给予吹风刺激,寻找最大反应部位后,在小鼠脑表面灌流NMDA受体阻断剂[D-(-)-2-amino-5-phosphono-valerate,D-APV]、代谢性谷氨酸受体1阻断剂(JNJ16259685)及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ic acid,NMDA),每种药物灌流20 min,两种药物之间用人工脑脊液充分灌流直到波形恢复,期间通过膜片钳技术,记录小鼠小脑颗粒层电位波形的变化特点。采用Clampfit 10.3软件和SPSS 22.0软件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给予吹风刺激后酒精组小鼠颗粒层场电位反应的潜伏期(11.8±0.7)ms较对照组(10.1±0.2)ms显著延长( t=-8.041, P<0.05),N1的振幅(1.2±0.1)mV明显小于对照组(0.6±0.1)mV( t=-12.728, P<0.05)。与对照组比较,酒精组小鼠颗粒层场电位反应抑制性成分P1波形上升时间[(4.4±0.2)ms,(3.2±0.2)ms]、持续时间[(12.1±0.5)ms,(10.3±0.2)ms]、消退时间[(7.8±0.2)ms, (6.9±0.2)ms]、波形下面积[(7.3±0.2)ms,(4.3±0.2)ms]均显著升高( t=16.100,-11.840,-11.673,-35.576,均 P<0.05)。而两组小鼠刺激结束反应波形Roff波的振幅、波形半宽值、波形上升时间和衰减时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909,-0.910,-0.789,1.462;均 P>0.05)。当酒精组小鼠脑表面灌流JNJ16259685时,给予的5个吹风刺激诱发场电位的振幅较给药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酒精组小鼠脑表面灌流D-APV后,吹风刺激诱发的场电位P1的振幅[(42.3±1.5)mV]较给药前[(101.1±0.9)mV]及洗脱后[(100.1±2.2)mV]均显著降低( t=106.762,-69.605;均 P<0.05),P1的波形下面积[(42.6±1.3)%]较给药前[(100.6±1.6)%]与洗脱后[(97.6±2.2)%]也显著减小( t=88.862,-67.791;均 P<0.05),且N2/N1比值(0.3±0.1)较给药前(0.4±0.1)与洗脱后(0.3±0.1)也明显降低( t=2.242,2.121;均 P<0.05)。对照组小鼠脑表面灌流NMDA后,P1的振幅[(110.7±3.2)mV]较给药前[(100.1±0.9)mV]与洗脱后[(102.0±1.7)mV]显著增加( t=-10.173,7.669,均 P<0.05),P1的波形下面积[(127.9±3.5)%]较给药前[(100.0±3.1)%]与洗脱后[(115.0±5.3)%]显著升高( t=-18.698,6.447,均 P<0.05),而且N2/N1比值(0.5±0.1)较给药前(0.3±0.1)与洗脱后(0.3±0.1)也明显增高( t=-5.669,5.669,均 P<0.05)。对照组小鼠脑表面灌流NMDA受体阻断剂D-APV后,面部吹风刺激诱发的场电位与给药前及洗脱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长期酒精摄入显著压制MF-GC兴奋性谷氨酸能突触传递,增强小脑皮层GABAA受体介导的抑制性反应,抑制性成分的增强依赖于NMDA受体,但不依赖于1型代谢性谷氨酸受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