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地区角膜移植适应证及术式变化趋势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回顾性分析中山地区角膜移植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的变化趋势.方法 对200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施行角膜移植手术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角膜移植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 本研究共有200只眼纳入统计,其中角膜白斑51例(25.5%),感染性角膜炎45例(22.5%),眼外伤28例(14.0%),各类型角膜变性与营养不良17例(8.5%),角膜肿瘤17例(8.5%),圆锥角膜15例(7.5%),大泡性角膜病变13例(6.5%),再次手术12例(6.0%),其他角膜病变(青光眼虹膜睫状体综合征、蚕蚀性角膜溃疡)2例(1.0%).在45例感染性角膜炎中,细菌性角膜炎31例(68.99%),真菌性角膜炎10例(22.22%),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4例(8.89%).穿透性角膜移植手术122例(61%),板层角膜移植手术66例(33%),角膜内皮移植手术10例(5%),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2例(1%).结论 中山地区角膜移植手术适应证前三位依次为角膜白斑、感染性角膜炎和外伤.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仍是角膜移植手术的首选术式,而角膜成分移植手术的开展数量逐年增加,大大提高了供体角膜的利用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稳定性冠心病的风险评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稳定性冠心病是指疾病保持相对稳定状态,但可以随时因斑块破裂或侵蚀而变为不稳定导致急性冠脉事件。文章介绍合理使用评价稳定性冠心病风险的各种方法,提高对稳定性冠心病临床诊治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减容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疾病101例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减容策略与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接受减容治疗的101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4例,女性27例,年龄(73.2±11.7)岁(范围:35~93岁)。其中卢瑟福分级3级31例,4级39例,5级31例;合并高血压72例。101例患者共有140处病变,其中髂动脉段病变13处(9.3%),股浅动脉病变72处(51.4%),腘动脉病变41处(29.3%),胫腓干病变10处(7.1%),膝下动脉病变4处(2.9%)。根据患者病变情况选择减容方法,经皮机械血栓清除主要用于急性血栓形成的病变,准分子激光消蚀主要适用于慢性支架内再狭窄和慢性狭窄/闭塞的病变,斑块定向旋切主要用于短段的钙化病变。观察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效果,治疗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减容治疗,其中82处(58.6%,82/140)使用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治疗,56处(40.0%,56/140)使用准分子激光消蚀术治疗,2处(1.4%,2/140)使用斑块定向旋切。患者术前病变侧肢体踝肱指数为0.44±0.19,术后即刻为0.87±0.17( t=-16.26, P<0.01),术后6个月为0.81±0.20( t=-14.67, P<0.01),12个月为0.79±0.15( t=-14.12, P<0.01),均较术前明显增加。患者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为86.1%(87/101)、病死率为5.0%(5/101)、无截肢生存率为93.1%(94/101),病变血管再次干预率为9.9%(10/101)。 结论:根据病变性质、节段选择合适的减容方式,有助于提高腔内治疗手术成功率,临床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七种新型冠状病毒候选标准株的筛选和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制备新型冠状病毒野生株(WT)、Beta变异株、Delta变异株、Omicron变异株(BA.2、BA.5、BQ.1和XBB.1分支)等7株单克隆病毒株,用于申请国家标准株。方法:利用蚀斑纯化技术感染Vero细胞后筛选单克隆毒株,通过观察细胞病变特性与病毒形态学特征、病毒滴度与全基因组序列测定、支原体检测等方法,以评价单克隆毒株的基础生物学特征。结果:WT株、Beta变异株、Delta变异株、Omicron变异株(BA.2、BA.5、BQ.1和XBB.1)7株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病变表现为细胞圆缩脱落;蚀斑纯化后的病毒支原体检测均为阴性,2代至5代的病毒滴度在10 5~10 8 TCID 50/ml之间;电镜下病毒颗粒呈圆形或者椭圆形,直径在60~140 nm之间;全基因组测序与系统进化分析明确了7种毒株的变异株类别,证实了单克隆毒株连续传代5代基因组特征稳定。 结论:制备7种代表性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的克隆株,具有典型冠状病毒细胞病变效应、形态结构清晰、病毒活性良好、遗传稳定等特性,可作为候选毒株用于申请国家标准株。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重组病毒HSV-2-EGFP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利用CRISPR/Cas9 (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RISPR-associated nuclease 9)技术构建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的单纯疱疹病毒2型(herpes simplex virus 2,HSV-2)。方法:利用CRISPR/Cas9技术对外源基因EGFP插入HSV-2基因组的策略进行探索,设计如下4种插入策略:(1)经典的同源重组修复模式,即环状双侧同源臂供体介导的基因敲入;(2)线性化单侧同源臂供体介导的基因敲入;(3)同源性非依赖介导的基因敲入;(4)利用稳表达Cas9和sgRNA的细胞株,进行环状双侧同源臂供体介导的基因敲入。结果:使用策略2、3和4均成功构建了携带EGFP的HSV-2,其中策略2的基因敲入效率最高,然后依次为策略3、策略4,策略1未观察到重组病毒的产生。蚀斑纯化后的重组病毒在7代内能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并且和亲本株在Vero细胞上具有相似的生长特性。结论:线性化单侧同源臂供体介导的基因敲入效率更高,敲除载体的稳转细胞株能够有效地提高同源重组修复机制介导的基因敲入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羟基磷灰石脱敏剂对通用型粘接剂粘接性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含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的脱敏剂对不同粘接模式下通用型粘接剂粘接性能的影响,为脱敏处理后粘接剂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因阻生而拔除的第三磨牙60颗(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提供)。将4颗牙制备为1 mm厚牙本质片,1%柠檬酸处理建立牙本质敏感模型,分为对照组(无任何处理)、脱敏牙膏A和B组(分别用含HA的脱敏牙膏Biorepair和Dontodent Sensitive处理)、脱敏糊剂组(HA糊剂处理)(每组2片),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牙本质表面形貌。剩余牙暴露冠中部牙本质并建立牙本质敏感模型,分入上述4组进行相应处理。每组再分为2个亚组,使用中强酸型通用型粘接剂(G-Premio Bond)分别在酸蚀-冲洗模式或自酸蚀模式下进行粘接,堆塑树脂,制备树脂-牙本质片状试件(每亚组4个)、微拉伸试件(每亚组20个)和片状试件(每亚组6个),分别进行粘接界面微观结构和纳米渗漏情况扫描电镜观察、微拉伸强度(粘接强度)测试及断裂模式记录、粘接界面水渗透情况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扫描电镜显示,脱敏牙膏和脱敏糊剂处理均可部分或完全封闭多数牙本质小管。对于酸蚀-冲洗模式,脱敏牙膏A、B组和脱敏糊剂组粘接强度[分别为(40.98±4.60)、(40.89±4.64)和(41.48±3.65)MPa]均显著大于对照组[(38.58±4.28)MPa]( F=3.89, P<0.05);对于自酸蚀模式,4组粘接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0.48, P>0.05);各组自酸蚀粘接模式粘接强度均显著大于同组酸蚀-冲洗粘接模式( P<0.05)。4组总体断裂模式主要为混合破坏和界面破坏。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酸蚀-冲洗模式下粘接界面银染颗粒沿混合层底部呈斑点状分布,自酸蚀模式几乎不存在银染颗粒沉积。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显示酸蚀-冲洗模式混合层内存在连续线状渗透,自酸蚀模式混合层内呈不连续线状渗透。 结论:含HA的脱敏剂处理对中强酸型通用型粘接剂的粘接性能无不利影响,搭配自酸蚀粘接模式可获得良好的粘接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阿莫西林对SD大鼠牙釉质矿化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SD大鼠牙釉质发育期摄入阿莫西林对牙釉质矿化的影响。方法:选取18只新生SD大鼠,采用完全随机的方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和两个实验组大鼠在出生后第3~17天内分别给予蒸馏水、50 mg·kg?1·d?1(50 mg组)和 100 mg·kg?1·d?1(100 mg组)阿莫西林,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况、肝肾组织结构、下颌第一磨牙及切牙釉质表面情况,X射线能谱仪分析牙釉质表面的Ca/P变化,扫描电镜观察1%磷酸酸蚀后的牙釉质表面形貌变化,HE染色观察大鼠下颌切牙成釉细胞的形态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50和100 mg组大鼠一般状况及肝肾组织结构均未见明显变化。各组大鼠下颌第一磨牙均未见明显的釉面白斑;50和100 mg组所有大鼠上下颌切牙唇面切1/3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白垩色改变。X射线能谱仪分析显示,在下颌第一磨牙 1/3区及下颌切牙切1/3区,50和100 mg组的Ca/P(第一磨牙 1/3区分别为1.51±0.03和1.52±0.02,下颌切牙切1/3区分别为1.46±0.01和1.43±0.01)均较对照组(第一磨牙 1/3区为1.67±0.41,下颌切牙切1/3区为1.73±0.07)显著降低( P<0.05);在下颌第一磨牙和下颌切牙的颈1/3区,50和100 mg组的Ca/P(第一磨牙颈1/3区分别为1.59±0.05和1.57±0.04,切牙颈1/3区分别为1.47±0.01和1.51±0.03)与对照组(第一磨牙颈1/3区为1.56±0.04,切牙颈1/3区为1.52±0.02)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扫描电镜观察显示,50和100 mg组下颌第一磨牙和下颌切牙酸蚀处理后釉柱大小不一,排列紊乱,釉柱间隙均较对照组增大,部分区域甚至出现较大的凹坑。HE染色结果显示,50和100 mg组大鼠切牙成熟期成釉细胞细胞间隙较对照组增宽。 结论:SD大鼠牙釉质发育期摄入阿莫西林可能影响其牙釉质矿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子力显微镜在氟斑牙釉质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前氟斑牙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明了,氟斑牙黏结修复中也没有确切的釉质酸蚀标准。原子力显微镜的出现代表了生物材料高分辨率成像的巨大进步,其优势在于能够为观察样品提供纳米级水平的三维图像和定量数据。近年来,原子力显微镜在釉质研究中的应用取得了一些进展,釉质超微结构的定量分析能否成为研究氟斑牙发病机制和寻找最佳修复方法的新途径,值得进一步探索。因此,文中就原子力显微镜在氟斑牙釉质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预存免疫对基于仙台病毒载体开发的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仙台病毒(Sendai virus,SeV)预存免疫对基于仙台病毒载体开发的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2,HSV-2)疫苗SeV-dF/HSV-2 ICP27和SeV-dF/HSV-2 gD免疫效果的影响,为克服预存免疫的影响提供数据参考。方法:使用不同剂量(3lg、4lg、5lg、6lg、7lg、8lg CIU)仙台病毒免疫小鼠,建立不同程度预存免疫模型。对建立了预存免疫的小鼠分别免疫SeV-dF/HSV-2 ICP27和SeV-dF/HSV-2 gD,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检测(ELISPOT)法测定小鼠脾淋巴细胞分泌的ICP27特异性IFN-γ活性,蚀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 50)测定小鼠血清中HSV-2中和抗体效价。 结果:小鼠经不同剂量仙台病毒免疫后建立了预存免疫,且仙台病毒中和抗体效价随着免疫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呈现剂量依赖效应。3lg~8lg CIU仙台病毒免疫小鼠所建立的预存免疫均可对SeV-dF/HSV-2 ICP27诱导的细胞免疫产生显著抑制作用,但对SeV-dF/HSV-2 gD诱导的体液免疫未产生显著抑制作用。结论:预存免疫对基于仙台病毒载体开发的疫苗的影响需要考虑预存病毒中和抗体是否存在,同时病毒载体表达何种外源蛋白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准分子激光消蚀术在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消蚀术(ELA)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2021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44例接受ELA治疗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44例患者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29例,其中股动脉支架闭塞3例;糖尿病足(DF)8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7例。观察指标包括目标血管通畅率、截肢率、血管再干预率和死亡率。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 结果:44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ASO组大截肢率为10.3%,其余两组大截肢率均为0。三组小截肢率分别为6.9%、25.0%、28.6%,三组血管再干预率分别为10.3%、12.5%、0。ASO组1年死亡率为10.3%,其他两组1年死亡率均为0。ASO组2年死亡率为31.0%,DF组为12.5%,TAO组为0。结论:ELA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安全、有效,但结果仍需要更大的样本量和更长时间的临床随访去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