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肥有机替代对连作花生田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13
为揭示化肥有机替代措施下连作花生田土壤有机碳(SOC)积累的微生物机制,在连作5年的花生田设置了蚯蚓粪配施化肥(VM)、生物有机肥配施化肥(BF)、全量化肥(CF)和无施入对照(CK)4个处理,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测定了 SOC及其组分含量以及花生产量,分析了化肥有机替代、SOC和土壤微生物群落三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花生连作土壤环境严重恶化并显著影响了花生产量,而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明显提高了 SOC和各组分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提高了花生产量,其中VM处理效果最显著(P<0.05).与CK相比,VM处理的花生产量增加了 56%,SOC含量增加了 11.4%,土壤总PLFA含量增加了 149.4%.冗余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表明,VM和BF处理与SOC及其各组分含量、土壤微生物各类群PLFA含量均呈正相关,尤其VM处理相关性最强(P<0.05);CK和CF处理与除了 G+/G-比值以外的其他所有变量均呈负相关;SOC各组分含量与土壤微生物各类群PLFA含量显著相关.综上,化肥有机替代导致的外源有机碳增加以及随后引起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是连作花生田SOC积累的驱动因素,土壤微生物活性是影响SOC累积的关键因素.有机肥特别是蚯蚓粪部分替代化肥是改善连作花生田土壤质量、缓解连作障碍的有效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蚯蚓粪对白及产量及药材品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蚯蚓粪对白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 利用盆栽的栽培方式,采用称重法测定白及产量;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白及多糖,苯酚-硫酸作显色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白及多糖含量; 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白及胶, 60 ℃烘干,称重法测定白及胶含量.结果: 施用蚯蚓粪50~ 200 g 均能提高白及块茎的鲜重和干重,其中施用蚯蚓粪100 g 对2 年生白及单株块茎总鲜重和总干重增重效果最好.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白及多糖和白及胶的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与对照相比,施肥量为100~ 200 g 有利于促进白及多糖和白及胶的合成,其中施肥100~ 150 g 对白及多糖和白及胶含量影响最大.随着施肥次数的增加,白及多糖和白及胶含量也相应增加,其中,在展叶期,结实前期、后期各施肥一次,效果最佳.结论: 施用100 ~ 150 g 蚯蚓粪有利于提高白及产量和白及多糖、白及胶的合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蚯蚓在我国南方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蚯蚓作为生物量最大的土壤动物,对土壤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影响深远.本研究介绍了华南地区主要应用的皮质远盲蚓(Amynthas corticis)、毛利远盲蚓(A.morrisi)、壮伟远盲蚓(A.robustus)、参状远盲蚓(A.aspergillum)、南美岸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和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生态特征,阐述了它们与土壤pH值、酶活性、金属富集和有效性改变、孔道和微团聚体形成之间的紧密关系:(1)蚯蚓生存的土壤酸碱性范围较广(pH为3.8-7.9),其存活率与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和成分、土壤污染程度和蚯蚓种类相关;(2)肠道内、蚓粪和蚓触圈的酶活性分别表征了蚯蚓取食喜好、土壤养分循环及微生物种群特征;(3)蚯蚓能够富集不同种类的金属并改变其有效性,这些变化具有蚓种间、金属种类间和土壤类型之间的差异;(4)蚯蚓活动及其生产的蚓粪能改变土体结构、产生孔道、影响土壤团聚体数量、大小和分布.蚯蚓的上述作用使其在解决中国南方红壤酸化、土壤金属污染、茶园土壤养分不平衡、高速公路建设临时用地土壤损毁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由于华南远盲蚓的生理特征差异研究较少,远盲蚓繁育技术的缺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蚯蚓在中型和大型尺度下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有必要进一步挖掘蚯蚓在土壤修复中的潜力,进行蚯蚓主导的相关技术研发,深入探讨其影响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陆地生态系统中马陆的生态功能
编辑人员丨2023/8/6
马陆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极高的大型土壤无脊椎动物类群.作为营腐生动物,马陆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通过大量取食及随后的肠道过程,马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陆地生态系统凋落物的破碎、转化和分解过程,从而驱动碳和关键养分元素的循环周转.然而,目前对马陆生态功能的研究还非常有限,远远落后于其他土壤动物类群(如蚯蚓等).本文初步总结了马陆的生态功能:(1)通过破碎、取食凋落物来加速凋落物的分解.马陆偏好取食半分解的凋落物,其同化效率受到凋落物来源、温度和凋落物中微生物含量的影响.(2)主要通过取食和排泄等活动影响养分循环.但对于马陆如何影响土壤碳循环,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马陆粪球的分解速率比凋落物更快,加速了碳的循环;二是马陆粪球更难分解,有助于碳的固存和稳定.马陆破碎凋落物后,凋落物释放氮素进入土壤.此外,马陆的活动也影响土壤磷的循环,提高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3)调控微生物特性,与蚯蚓也有互作关系.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总结,展望了未来马陆的主要研究方向,以期引起更多思考和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结合重组酶介导的核酸等温扩增和荧光探针快速检测日本血吸虫基因片段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结合重组酶介导的核酸等温扩增(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RAA)和荧光探针方法建立日本血吸虫特异性基因片段的快速检测方法. 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G28 (SjG28)基因片段作为靶序列,应用DNAMAN 7.0软件设计合成引物及荧光探针,建立荧光RAA反应体系.扩增不同拷贝数的SjG28重组质粒,评价荧光RAA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以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细粒棘球绦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似蚓蛔线虫、华支睾吸虫基因组为模板进行荧光RAA检测,以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采用荧光RAA分别检测500、200和5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兔粪中虫卵DNA.分别在50只阴性钉螺中混入1、2、3、4、5、10只阳性钉螺,并提取DNA进行荧光RAA检测. 结果 以不同拷贝数的研SiG28重组质粒为模板进行荧光RAA扩增,在5min时即可观察到明显的荧光信号,随着拷贝数的不断降低,检测到荧光信号的时间也随之延长,不同拷贝数的扩增均在10 min内完成,最低可检出的质粒浓度为10拷贝/μl.以曼氏血吸虫、细粒棘球绦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似蚓蛔线虫及华支睾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的荧光RAA扩增结果均为阴性.不同数量尾蚴感染的兔粪中提取的DNA样品经荧光RAA检测,均能得到有效的扩增,检测可在15 min内完成.含不同数量阳性钉螺的50只阴性钉螺提取的日本血吸虫DNA经荧光RAA检测,均能得到有效的扩增,检测可在10 min内完成. 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可检测日本血吸虫核酸片段的荧光RAA方法,反应快捷,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有机物料对设施番茄长期连作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研究稻草、鸡粪、牛粪和蚓粪对设施番茄长期连作(20年)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调节效果,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有机物料处理后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土壤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贡献,为设施番茄生产的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表明:(1)蚓粪和鸡粪对提高土壤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有显著效果;牛粪显著降低了细菌多样性和丰富度;(2)与对照相比,稻草、鸡粪、蚓粪和牛粪使土壤优势菌群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增加了36.40% ~ 44.27%和25.80% ~ 29.35%,并显著降低了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丰度;其中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丰度分别在稻草和蚓粪处理中最高,酸杆菌门在牛粪处理中最低.与化肥相比,施用有机物料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土壤中有益菌属的生长,如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和紫杆菌属(Porphyrobacter),同时也抑制了酸杆菌门细菌的生长,如Gp6、Gp16和Gp4;(3)与化肥相比,有机物料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pH,同时降低了电导率,其中蚓粪处理pH值最高,电导率最低.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电导率、铵态氮、全碳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的主要环境因子.RDA分析表明,土壤铵态氮含量、电导率、pH和全碳含量对土壤细菌群落组成有重要作用.综上,蚓粪对番茄连作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调节效果优于其他有机物料,在设施番茄可持续生产中应引起更多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羊粪-菇渣蚓粪与化肥配施对油麦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开展蚓粪与化肥配施对蔬菜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对于合理施肥促进蔬菜清洁生产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采取盆栽试验,调查了以羊粪和菇渣为原料生产的蚓粪与化肥配施对油麦菜产量、硝酸盐含量、氨基酸含量与组成等的影响.结果 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适量蚓粪配施化肥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油麦菜产量,使油麦菜含水量降低1.02%~2.46%,硝酸盐含量降低20.78%~ 30.30%,显著提高了油麦菜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和药效氨基酸含量.综合来看,等氮量条件下,蚓粪氮占比30%~50%时效果最佳.因此,以适量蚓粪配施化肥提高油麦菜产量,改善油麦菜品质是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恩诺沙星和铜复合污染对蚯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从农田土壤畜禽粪源污染的实际出发,以典型兽药抗生素恩诺沙星(ENR)和饲料添加剂铜(Cu)为污染物,研究了两污染物单一/复合暴露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单一污染暴露下,恩诺沙星(0.1~4 mg·kg-1,28 d)对蚯蚓蛋白酶未产生显著影响,对纤维素酶和碱性磷酸酶产生了抑制作用,而对酸性磷酸酶产生了诱导效应;铜(20~200 mg·kg-1,28 d)对蚯蚓的蛋白酶、纤维素酶和磷酸酶活性总体均表现为抑制效应.复合污染暴露下,两污染物对蚯蚓消化酶的影响以抑制效应为主,且对纤维素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抑制表现出毒性增加的协同效应.消化酶随暴露时间的响应动态规律为:调整性反应(3 d)-激烈反应(7d)-反应平复(14 d)-慢性暴露(28 d).慢性暴露结果显示,含高剂量(200 mg·kg-1 Cu或4 mg·kg-1 ENR)污染物的复合组更具生态风险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基质及硒添加量对蚯蚓生长、繁殖和富硒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蚯蚓是潜在的富硒蛋白饲料.在大棚环境条件下采用不同配比的3种农业废弃物(牛粪、菌渣和残余菜叶)和低浓度硒(Na2SeO3,0/20/40 mg/kg)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进行培养,研究不同培养基质和硒添加量对蚯蚓生长繁殖和富硒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培养45 d后,与相同浓度硒处理的其他3组基质[纯牛粪、牛粪+菌渣+菜叶(干重比为6/2/2和3/6/1)]相比,牛粪+菌渣组(干重比为1/1)蚯蚓总生物量、蚓茧数、蚓体硒富集量和富集系数均达到最大,其中总生物量比培养前最大增加了18.21%,每100条蚯蚓产蚓茧数量达68.35-72.45个,蚓体硒富集量最高达到151.56mg/kg,蚓体硒富集系数最大为4.91.当硒添加浓度为20 mg/kg和40 mg/kg时,以牛粪+菌渣+菜叶为基质的两组(干重比为6/2/2,3/6/1)在培养初期对蚯蚓活性和培养后的总生物量增加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蚯蚓总生物量最大降低了8.48%.在不同基质培养条件下,外源添加硒对蚓体硒富集量和硒富集系数增加有促进作用,蚓体硒富集量与基质硒添加量均呈现出剂量-效应关系.上述结果表明,赤子爱胜蚓对硒具有极强的富集能力且培养基质种类对蚯蚓的生长繁殖具有很大的影响,牛粪和菌渣组合(干重比为1/1)是最佳的富硒蚯蚓培养基质且基质硒添加浓度≤40mg/kg不影响蚯蚓生长繁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4例第四脑室囊尾蚴病患者临床特征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24例第四脑室囊尾蚴病患者临床特征,评估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4例第四脑室囊尾蚴病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手术入路方式及效果、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24例第四脑室囊尾蚴病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年龄16~68岁,平均43.5岁.术前CT及MRI检查示患者双侧侧脑室、三脑室、中脑导水管明显扩张,第四脑室球形或囊形扩张.18例患者抗囊尾蚴抗体阳性;21例行粪便检查,其中3例检出虫卵.24例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其中8例采用正中孔入路、7例采用正中孔-小脑蚓部入路、9例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囊泡完整娩出17例,破裂5例,穿刺抽取囊液后再分离切除囊壁2例.术后患者脑室系统均明显回缩、颅内高压症状消失;19例(79.17%)恢复良好,小脑出现共济失调或症状加重5例(20.83%),前者经治疗1~2周恢复.结论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安全、损伤小,是目前治疗第四脑室囊尾蚴病较好的手术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