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眶尖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眶尖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眶尖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0例肿瘤主要位于视神经外上方,行翼点入路眶尖占位切除术;5例肿瘤主要位于视神经内下方并突入蝶窦内,行神经内镜经鼻眶尖占位切除术。患者术后均行眼眶CT、增强MRI及眼科检查,以评估手术疗效;随访期间定期行影像学检查,以观察病变是否复发。结果:15例患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视力下降8例、头痛5例、眼球突出4例、眼动障碍2例。15例肿瘤均全切除,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8例视力下降者,术后7例视力好转,1例无变化;9例头痛、眼球突出者,术后症状均较前明显缓解;2例眼动障碍者,术后1例恢复正常,1例无变化。15例患者术后均无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其中4例患者行全身化疗。1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5年,随访期间患者均无远期脑脊液漏、眶内感染以及筛窦炎、蝶窦炎等并发症。至末次随访,肿瘤均无局部复发,也无远隔部位新发病灶。结论:眶尖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以视力下降、头痛及眼球突出为主要临床表现;根据肿瘤与视神经的位置关系确定手术入路;术后病变全切除率高且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32例垂体囊肿切除术的临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垂体囊肿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5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采用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和病理确诊为垂体囊肿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病理诊断Rathke囊肿29例,垂体蛛网膜囊肿3例。利用内镜技术可彻底清除囊肿内容物,清晰观察囊肿与鞍隔及蛛网膜下隙的关系。术后随访0.5~1.0年,患者头痛、头晕及视力障碍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有1例复发,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切除术是垂体囊肿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早期视嗅觉刺激对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嗅觉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视嗅觉刺激对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术后嗅觉功能恢复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1—12月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78例垂体瘤患者,按住院单双号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视嗅觉刺激,包括磁共振嗅觉刺激、室内嗅觉刺激、视觉想象刺激。观察并比较两组垂体瘤患者嗅觉功能、鼻腔功能及睡眠效果。结果: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嗅觉功能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鼻腔功能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夜间睡眠时间多于对照组,觉醒频次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早期视嗅觉刺激充分利用视觉、嗅觉等感官刺激为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提供专项护理,有利于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患者嗅觉快速恢复,减轻鼻腔症状,改善术后睡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内镜经鼻筛蝶窦入路视柱磨除视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经鼻筛蝶窦入路视柱磨除视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治疗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ON)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2年10月宁波大学附属李惠利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43例TON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神经内镜经鼻筛蝶窦入路进行常规视神经管减压手术24例(对照组),应用神经内镜经鼻筛蝶窦入路视柱磨除视神经管扩大减压术式19例(试验组)。比较两种不同术式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长等,术后观察患者的视力变化以评估手术的有效性,安全性评估指标为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的手术时长为56.3~103.5 min[(76.6±23.4)min],试验组为75.1~121.6 min[(93.2±17.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55, P=0.009)。两组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长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对照组的术前视力:无光感6例、光感10例、眼前手动6例、眼前指数2例;术后3个月,无光感5例、光感7例、眼前手动7例、眼前指数3例、LogMAR视力表≥0.02 2例,手术有效比例为9/24。试验组术前视力:无光感4例、光感7例、眼前手动6例、眼前指数2例;术后3个月,无光感3例、光感4例、眼前手动3例、眼前指数6例、LogMAR视力表≥0.02 3例,手术有效比例为13/19。两组间手术有效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06, P=0.036)。两组无一例发生脑脊液鼻漏、颈内动脉损伤及嗅觉丧失等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论:神经内镜经鼻筛蝶窦入路视柱磨除视神经管扩大减压术治疗TON在临床实践中安全、可行,并能提高对TON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鞍下区胶样囊肿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胶样囊肿是一种罕见的颅内占位病变。本文报道1例鞍下区胶样囊肿,该患者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影像学表现为斜坡及左前方占位伴局部骨质受累破坏。该患者术前被误诊为皮样囊肿而行神经内镜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学证实为胶样囊肿,术后经常规对症治疗后痊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口机器人手术治疗局部复发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口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在局部复发性鼻咽癌切除中的安全性、有效性、肿瘤局部控制率及生存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咽喉科采用经口进路,应用达芬奇手术系统进行局部复发鼻咽癌(rT1-2、部分rT3期)切除手术的33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47.9±10.5)岁。病变局限在鼻咽腔14例,累及咽旁间隙6例,累及蝶窦底13例。必要时手术联合使用经鼻鼻内镜技术。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完成经口机器人鼻咽切除术,无中转开放,其中联合经鼻鼻内镜手术13例。手术时间为(126.2±30.0)min,范围为90~180 min。术后病理切缘为R0者31例,R1者2例,无肉眼肿瘤残留。术后并发症以头痛、鼻腔干燥、腭咽功能不全等症状较为多见,无鼻咽大出血。术后随访时间为3~54个月,1例患者术后11个月手术邻近部位肿瘤复发,1例术后27个月出现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2例出现远处转移,1例术后3个月死于鼻咽大出血。本组病例1年、2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7.0%、96.0%及92.9%,无局部复发率为97.0%、95.7%及91.7%。结论:经口机器人鼻咽切除术治疗局部复发鼻咽癌安全、有效、可行,有较好的肿瘤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导航引导下鼻内镜经蝶筛入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摘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导航引导下鼻内镜经蝶筛入路摘除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2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的影像学表现为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并行导航引导下鼻内镜经蝶筛入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摘除术(附视频)的12例(12只眼)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例,女性9例,年龄32~59岁。分析患者术前、术后视功能变化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3例术前视功能无损伤患者,术后视功能仍然正常。其余9例患者术前均有视功能损伤,其中3例术后视功能完全恢复正常,2例视功能较术前有所改善,4例术后视功能无变化。12例患者中3例患者无并发症发生,9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眼球内转轻度受限伴复视症状,均在术后1个月内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导航引导下鼻内镜经蝶筛入路眶尖部海绵状血管瘤摘除术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术方法。 (中华眼科杂志,2021,57:837-84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成骨术在青少年单侧唇腭裂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成骨术在青少年单侧唇腭裂患儿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单侧唇腭裂术后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青少年患儿资料,均行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治疗,采用颅骨外固定支架联合镍钛记忆合金弹簧的尖牙支柱骨承力牵引方式,对两侧上颌骨施加不同大小的牵引力,并通过适度的牵引矫枉过正处理、及时的正畸治疗和适时的面弓牵引维持策略预防术后复发。通过对牵引前后的上牙槽座点(A)、梨状孔外侧缘点(LPA)、鼻颌缝最下点(INM)以及翼上颌缝点(PTM)到过蝶鞍点冠状面(CR平面)距离进行测量,分析对比面中部骨骼裂隙侧与非裂隙侧的变化,计算INM、LPA及PTM点的非对称率。结果:研究共纳入38例患儿,其中男34例,女4例,年龄8~15岁。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牵引治疗,术后面形及咬合关系得到显著改善。术后随访1~3年,结果显示牵引结束时因矫枉过正所致面中部凸出及咬合超覆盖会在6~12个月后恢复协调,3例术后未接受面弓牵引维持的患儿于随访3年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上颌复发。对其中25例患儿牵引前后头颅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点前移量为(12.67±4.62) mm(6.21~23.28 mm)。牵引前裂隙侧INM、LPA及PTM点到CR平面的距离均小于非裂隙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牵引结束后INM和PTM点的两侧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LPA点的两侧距离差值虽然有缩小,但裂隙侧仍显著小于非裂隙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牵引前相比,牵引结束后INM、LPA及PTM点的非对称率均有显著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非对称性经缝牵引成骨术为临床上青少年单侧唇腭裂患儿严重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早期矫治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并能很好地恢复面中部对称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垂体GH/PRL/TSH混合腺瘤四例临床特征分析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总结4例垂体生长激素/催乳素/促甲状腺素(GH/PRL/TSH)混合腺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其特点,探讨规范的综合治疗和管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确诊的4例垂体GH/PRL/TSH混合腺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影像学特点、治疗及转归,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4例患者中,3例男性,起病年龄15~38岁,均以面容改变起病,3例有明显的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4例患者GH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明显升高,葡萄糖GH抑制试验GH谷值≥1.0 ng/mL,PRL均>100 ng/mL,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 3)、甲状腺素(T 4)升高,TSH不被抑制;4例均为大腺瘤或巨大腺瘤,侵袭性生长,1例发生垂体卒中;除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未在本院接受治疗,其余3例均接受了药物联合经鼻蝶窦垂体瘤切除术,其中1例患者中枢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和高催乳素血症缓解,但GH/IGF-Ⅰ未缓解,另2例患者均≥2个激素轴未缓解。 结论:垂体GH/PRL/TSH混合腺瘤患者主要以面容改变为突出表现,存在多个激素轴功能亢进,腺瘤体积大,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后生化缓解率低,临床预后较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15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58例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经病理明确真菌感染,术后给予规范化药物治疗及鼻内镜检查随访。结果: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主要侵犯上颌窦(67.72%)、蝶窦(23.42%),以头痛(61.39%)、鼻塞(41.77%)为主要临床表现,鼻窦CT主要表现为软组织影内可见钙化点,病理可见真菌菌丝,鼻内镜手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结论: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临床症状不典型,诊断依据影像学检查及病理结果,鼻内镜手术可以彻底治疗,预后好,复发率不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