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的血塞通注射剂风险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挖掘血塞通注射剂的不良反应风险信号,为该药的安全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报告比值比( ROR)、比例报告比值比( PRR)和英国药品和保健品管理局综合标准法(MHRA法)3种方法对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2018至2020年血塞通注射剂相关不良反应/事件(AR/AE)的风险信号进行挖掘。 结果:共收集到以血塞通注射剂为首要可疑药物的AR/AE报告2 606例,其中男性1 209例(46.39%),女性1 397例(53.61%);中位年龄63岁(10~100岁),>60岁者占55.72%(1 452/2 606);严重AR/AE占13.24%(345/2 606)。AR/AE共涉及15个器官/系统4 218例次首选名称(PN),其中涉及器官/系统出现频率在前3位的为皮肤及其附件[37.15%(1 567/4 218)]、全身性损害[18.21%(768/4 218)]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14.13%(596/4 218)]。 ROR、 PRR和MHRA法均为阳性的风险信号共19个(PN),包括喷嚏、心悸加重、心区不适、咽干、头痛加重、头胀、呼吸急促、抽搐、寒战、高热、胸闷、心动过速、头晕加重、丘疹、皮肤发热、心慌、心悸、畏寒和红斑疹,其中严重病例占比在前5位的PN依次为呼吸急促、高热、抽搐、心动过速和胸闷。 结论:血塞通注射剂可导致严重过敏反应,累及器官/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全身性损害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最为常见,严重病例常表现为呼吸急促、高热、抽搐、心动过速和胸闷,在使用过程中需重点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RBL-2H3细胞和ICR小鼠过敏与类过敏叠加模型评价注射用血塞通(冻干)过敏与类过敏反应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建立过敏和类过敏叠加的RBL-2H3细胞和ICR小鼠动物模型,对注射用血塞通(冻干)(XST)的过敏与类过敏反应进行评价研究.方法 体外以RBL-2H3细胞的β-氨基己糖苷酶(β-Hex)和组胺释放率为评价指标,确定抗二硝基苯单克隆抗体(DNP-IgE)、DNP-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剂量及与C48/80(30 μg·mL-1)作用的最佳时间,筛选过敏和类过敏叠加模型的阳性条件,随后考察XST(4、8、16mg·mL-1)对细胞活力及与DNP-IgE/BSA叠加后对细胞脱颗粒的影响.体内以ICR小鼠为实验对象,以(类)过敏反应症状分值及血浆中免疫球蛋白E(IgE)、组胺、5-羟色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末端补体复合物(SC5b-9)含量为评价指标,筛选卵蛋白(OVA,2.5、5.0、10.0 mg·kg-1)、C48/80(1、2、4 mg·kg-1)过敏-类过敏模型阳性条件,最后对XST(60、120、240 mg·kg-1)的致敏性及是否会产生过敏、类过敏反应进行评价.结果 体外细胞实验最终确定400 ng·mL-1的 DNP-IgE致敏后用50 ng·mL-1的DNP-BSA激发的同时与C48/80共同作用30 min作为过敏与类过敏叠加阳性组;16mg·mL-1的XST与DNP-IgE/BSA联合叠加时,与单给DNP-IgE/BSA或XST组比较均促进组胺和β-Hex的释放(P<0.01).体内小鼠实验中5、10mg·kg-1的OVA均会使小鼠体内IgE显著升高,依据过敏样反应分值和小鼠血浆内组胺、VEGF-A和SC5b-9含量最终确定5 mg·kg-1 OVA与1 mg·kg-1 C48/80建立叠加模型,耳、肺及支气管组织中可见明显的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单纯的XST不会对小鼠致敏,但是与OVA介导的过敏反应叠加后,与单给DNP-IgE/BSA或XST组比较,会显著提高血浆中内组胺、VEGF-A和SC5b-9水平(P<0.05、0.01),与建立的过敏-类过敏叠加模型表现出较好地一致性.结论 体外体内实验均表明IgE介导的过敏反应和C48/80引起的类过敏反应会产生叠加作用,加剧过敏介质的释放和免疫反应程度.同时此模型的建立也验证了 XST存在过敏与类过敏叠加现象,该模型可为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人血白蛋白内包装材料相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23
目的 考察国药集团兰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人血白蛋白与其内包装材料的相容性.方法 采用4种提取溶剂对1批内包装材料(中硼硅玻璃模制注射剂瓶和注射液用卤化丁基橡胶塞)进行提取试验,对内包装潜在的浸出物进行毒理学评估.通过模拟加速试验,对样品中的元素进行趋势分析以及玻璃瓶内表面观察;并测定长期稳定性试验过程药物常规检查项目.结果 内包装材料浸出元素检出结果均≤50%的限值,有机物安全阈值(margin of safety,MOS)均>1.0,表明浸出元素及有机物在当前的暴露量下均不会对使用者有安全风险.模拟加速试验结果表明药品在长期稳定性条件放置一段时间后不会有脱片风险,长期稳定性试验药物常规检查项目均符合药典要求.结论 内包材对药品质量无明显影响,总体相容性良好,可用于人血白蛋白的包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23
-
基于Meta分析的华蟾素注射剂辅助治疗肝癌的临床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华蟾素注射剂辅助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和Embase数据库,全面搜集华蟾素注射剂辅助TACE治疗肝癌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Cochrane风险评价表评价研究的偏倚风险,提取资料并通过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11篇文献,累计受试者78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TACE基础上联用华蟾素注射剂可有效提高客观缓解率[RR=1.36,95% CI(1.16,1.58),P=0.000 1],改善生活质量[RR=1.96,95% CI(1.56,2.47),P<0.000 01].同时,华蟾素注射剂辅助TACE治疗肝癌可以降低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结论:临床治疗肝癌的过程中,在TACE基础上加用华蟾素注射剂可以提高临床疗效,但其安全性仍需进一步探讨,受限于纳入文献的数量及质量,本研究结论尚需更多设计良好、严格执行的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试验加以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泸州市9家医院10种中药注射剂行政干预和药学干预前后使用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为促进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别抽取泸州市9家医院行政干预和药学干预(以下简称"干预")前(2015年1-3月)、后(2017年1-3月)各660份病历资料,并就干预前后9家医院10种中药注射剂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排序比(B/A)、使用情况、人均药品费用和人均中药注射剂费用及合理、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7家医院10种中药注射剂销售总金额和DDDs较干预前均有所降低,但有2家医院略有升高.干预前后,注射用血栓通销售金额均位居首位;DDDs排序前5位基本一致,均为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血栓通、参麦注射液、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和注射用红花黄色素;B/A均大于1的品种有注射用血塞通、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红花注射液、天麻素注射液.干预后,9家医院10种中药注射剂使用率(24.70%)显著低于干预前(32.42%),使用合理率(61.35%)显著高于干预前(41.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人均中药注射剂费用及与功能主治不符、用药剂量偏大、溶剂选择不当、溶剂用量不足、未单独注射的不合理使用率均显著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人均药品费用及重复给药、疗程过长的不合理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政干预和药学干预相结合的干预措施可使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更加趋于安全、合理、经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联合血塞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联合血塞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6例予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治疗;治疗组56例予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变化,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变化,比较2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ADL)变化,比较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TC、TG、LDL-C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HDL-C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TC、TG、LDL-C均低于对照组(P<0.05),HDL-C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高切)、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红细胞比容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ADL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8.2%,对照组总有效率8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分散片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功能,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血塞通注射液与常用抗菌药物配伍的稳定性考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考察血塞通注射液与临床常用抗菌药物配伍后溶液的稳定性.方法:使用酸度计、激光注射液微粒分析仪分别测定血塞通注射液和5种抗菌药物配伍前后不同时间点的pH值、颜色、澄清度、不溶性微粒数目等.结果:注射用头孢他啶、注射用头孢西丁钠在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中与血塞通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药注射剂联用时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必须同一途径用药时,应将中、西药分开应用,使用同一输液器静脉给药时应在2组输液间充分进行冲管,以减少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尤瑞克林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NF-κB、TNFa的影响及治疗效果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索尤瑞克林注射液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影响.方法:54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假手术组、线栓组和治疗组.线检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再灌注模型,通过缺血2h后拔出线栓恢复血流再灌注24 h.比较脑梗塞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观察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左侧大脑皮质内NF-κB p65、TNF-α的表达情况.结果:(1)假手术组大鼠的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比线栓组低,差别具有显著意义(P<0.01);缺血侧脑皮质内NF-κB p65和TNF-α的表达均较线栓组低(P<0.01);(2)与线栓组比较,治疗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脑梗塞体积小,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NF-κB p65和TNF-α表达均较线栓组减少(P<0.01).结论:尤瑞克林注射剂减少实验大鼠脑梗塞体积,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 p65、TNF-α等炎性因子的表达来实现神经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葛根素注射液临床使用安全性的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葛根素注射液临床常用于辅助治疗冠心病、各型心绞痛,视网膜动、静脉阻塞,突发性耳聋等疾病,评价葛根素注射液在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挖掘可能造成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ADRs)的相关因素,以便及时发现安全性用药警示信号,提出预警,做到早判断,早处理,确保用药安全.通过加强监控,确立最佳用药方案,预防葛根素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人们对使用葛根素注射剂临床使用安全性的重视.计算机全面检索与葛根素注射液不良反应相关的一次文献,排除一次信息缺失较多的文献,最终筛选纳入文献62篇,共涉及129个案例.从中提取相关资料并通过Treeage软件进行决策树分析,x2检验对数据进行验证.葛根素ADRs多发生于50~79岁患者,以免疫系统和血液系统占多数(88.3%),用药48 h后发生ADR最多(61.1%),发生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与葛根素的使用剂量无关,但与滴注溶媒的选择相关,葛根素注射剂中、重度不良反应居多(64.3%),129例病案中死亡病例13例(10.1%).葛根素注射液可致严重ADRs发生,因此,临床使用时应严格把握适应症及使用方法,用药前仔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加强用药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7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与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药注射剂作为一种起效快速的现代剂型药品,在临床中的使用率日益增加,但同时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也日益引起关注.该文通过对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7-2016年间收集的7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男女比例为0.54∶1,平均年龄62.5岁,共涉及中药注射剂21种,其中涉及理血剂的报告最多,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的前4种中药注射剂为:痰热清注射液、丹红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注射用血塞通,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前3位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循环系统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潜在原因进行分析,认为个体差异、药物、辅料、溶媒、中医辨证等5个方面可能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建议临床药师参与到中药注射剂在医院内的应用管理当中,生产企业需要加强药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同时药品监管部门还需要不断完善药品管理办法,鼓励中药注射剂向高质量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