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脑创伤患者术中液体管理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患者术中维持适宜的血容量对预后有很大影响。有研究表明液体超负荷可导致组织水肿、肺损伤和创面愈合不良等并发症,液体量不足会增加低血压风险,减少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灌注,甚至导致器官功能衰竭。如何优化术中液体管理策略是麻醉科医师最常见问题之一。文章从液体选择(晶体液、胶体液、高渗盐水和甘露醇)、液体用量[开放性液体治疗、限制性液体治疗、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 directed fluid therapy, GDFT)]、血管内容量状态监测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阐述不同的液体管理策略,以期为TBI患者术中液体管理提供指导并为新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症超声联合血管外肺水、胸腔内血容量在机械通气患者容量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重症超声联合血管外肺水(EVLW)、胸腔内血容量(ITBV)在机械通气患者容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1月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收治的98例机械通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两组均行液体复苏治疗,对照组以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复苏,观察组以重症超声联合EVLW、ITBV指导液体复苏。比较两组复苏后6、24 h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量表Ⅱ(APACHE Ⅱ)、序贯器官衰竭量表(SOFA)、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系统指标、尿量、入液量和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复苏后6、24 h APACHEⅡ、SOFA评分低于对照组[复苏后6 h: (22.02 ± 4.29)分比(23.94 ± 3.56)分、(10.02 ± 3.11)分比(11.64 ± 2.30)分;复苏后24 h: (19.66 ± 2.85)分比(21.78 ± 3.60)分、(7.64 ± 2.15)分比(9.83 ± 2.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复苏后6、24 h平均动脉压(MAP)、CVP高于对照组[复苏后6 h:(69.44 ± 5.25) mmHg(1 mmHg = 0.133 kPa)比(65.98 ± 4.33) mmHg、(13.64 ± 2.30) mmHg比(11.89 ± 3.07) mmHg;复苏后24 h:(72.89 ± 4.69) mmHg比(69.26 ± 5.53) mmHg、(13.07 ± 2.15) mmHg比 (11.89 ± 3.07) mmHg],心率低于对照组[复苏后6 h:(98.58 ± 9.32)次/min比(105.03 ± 8.76)次/min;复苏后24 h:(94.97 ± 8.46)次/min比(101.44 ± 7.34)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复苏后6、24 h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 2)、氧合指数(OI)高于对照组[复苏后6 h:0.749 ± 0.043比0.711 ± 0.047、(258.18 ± 20.75) mmHg比(234.66 ± 25.42) mmHg;复苏后24 h:0.777 ± 0.041比0.735 ± 0.042、(376.29 ± 22.39) mmHg比(234.66 ± 25.42) mmHg],血乳酸低于对照组[复苏后6 h:(3.04 ± 0.52) mmol/L比(4.22 ± 0.39) mmol/L;复苏后24 h:(1.01 ± 0.34) mmol/L比(1.87 ± 0.41)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复苏后6、24 h尿量高于对照组[复苏后6 h:(0.49 ± 0.08) ml/(kg·h)比(0.35 ± 0.06)ml/(kg·h);复苏后24 h:(0.54 ± 0.05) ml/(kg·h)比(0.42 ± 0.07) ml/(kg·h)],入液量低于对照组[复苏后6 h:(1 230.2 ± 562.3) ml比(1 782.4 ± 534.7) ml;复苏后24 h:(3 065.5 ± 521.2) ml比(3 642.0 ± 507.8) ml],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3.3 ± 0.9) d比(5.0 ± 0.7) d、(9.7 ± 2.1) d比(10.9 ± 1.8)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28 d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重症超声联合EVLW、ITBV在机械通气患者容量管理中应用效果良好,有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改善氧合状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ERAS理念指导下围术期液体治疗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加速康复外科(ERAS)是指围术期通过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一系列多模式策略来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新型理念。围术期液体治疗是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3个阶段,其目的旨在维持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循环血容量状态,保证循环稳定和组织的有效灌注,避免组织缺血、缺氧,同时可以减轻患者手术应激,维护内环境稳定,降低术后呼吸、循环系统等重要脏器的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关于围术期液体治疗一直存在争议,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是目前大家公认的一种方法。本文将对ERAS理念指导下围术期液体治疗的最新进展及其对术后转归的影响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容积动力学与ICU患者容量管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容积动力学是在输液过程中连续多次测量血液中血红蛋白(Hb)水平,以Hb衍生的血浆稀释度作为输入数据、尿量作为输入变量的两室组成动力学模型,适用于麻醉、手术、脱水和低血容量患者补充晶体液。容积动力学还可以量化应力、低血容量、麻醉和手术引起的液体分布与清除的变化。影响容量复苏的伴随因素很复杂,包括性别、年龄、血流动力学状态〔如平均动脉压(MAP)〕、健康与应激状态、肾功能、意识及手术麻醉状态等,可影响液体的半衰期、分布和容量。本文对晶体液在体内的病理生理变化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危重患者的容量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评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患者心肌灌注功能及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初探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CT-MPI)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CTO)患者心肌灌注功能及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的意义。方法:自2019年4月至12月前瞻性收集郑州大学华中阜外医院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CTO的患者进行动态CT-MPI扫描,获得每个心肌节段的灌注参数,包括心肌血流量(MBF)、心肌血流量比值(rMBF)、心肌血容量(MBV)、开始时间(TTS)、达峰时间(TT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EEV)、流量提取乘积(FE)及灌注毛细血管血容量(PCBV)。以SPECT为参考标准,比较大致正常和异常、不同缺血程度、存活与梗死心肌节段参数间差异,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其诊断效能。以冠状动脉造影Rentrop分级为标准,比较CCC良好组和不良组心肌节段参数间差异及其与Rentrop分级间的相关性。结果:最终纳入21例患者。灌注异常组的MBF、rMBF、MBV、FE、PCBV及EEV均低于灌注大致正常组,而TTS及TTP高于大致正常组( P<0.05)。其中MBF的AUC最大,为0.809,最佳截断值为71.75 ml·100 ml?1·min?1,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1和0.80。MBF及rMBF随着心肌缺血程度加重而降低,但中、重度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分别为0.811和0.696)。当鉴别梗死及存活心肌时,rMBF的AUC最大为0.896,最佳截断值为69.1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和0.92。CCC良好组MBF、MBV、FE及EEV明显高于不良组( P均<0.05),但与Rentrop分级间无明显相关性(| r|均<0.3)。 结论:动态CT-MPI定量参数对CTO患者心肌灌注功能及CCC状态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但与CCC Rentrop分级之间相关性较差,其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血液净化患儿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血液净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儿童危重症的救治和儿童终末期肾脏病的替代治疗。血压稳定是保证血液净化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儿童生长发育尚未成熟,体重小,血容量低,代偿能力弱,血压波动大。在不同病理状态下,血压的影响因素繁多,机制复杂。迄今为止,国内外尚缺乏儿童血液净化过程中血压管理的共识或指南。鉴于此,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血液净化学组于2021年7月启动了共识撰写工作,旨在为我国血液净化患儿全周期血压的规范化管理提供指导性建议。学组根据临床工作经验、会议讨论和文献查阅确定共识内容,主要包括识别血压异常及达标标准、血液净化患儿全周期血压管理措施。血液净化模式包括维持性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及危重症患儿的血液净化。同时较详细阐述血液净化对相关药物的影响。经过3次线下会议、2次线上会议及微信群内的反复讨论和修订,最终拟定本共识,希望在保护血液净化患儿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22年1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TKA治疗的全部211例膝骨关节炎或膝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中位年龄为65岁(61,72岁);男性患者为45例,女性为166例;围手术期输血患者为101例,未接受输血治疗者为11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如性别、年龄、术前血红蛋白(pHb)、术前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APTT)、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PT)等,分析其对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的影响。对影响患者TKA围手术期输血临床资料的单因素分析,根据资料类型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χ2检验或连续性校正 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B)KY202252],并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pHb值、术后引流量及是否合并高血压可能是患者TKA围手术期输血的影响因素( χ2=6.44, P=0.011; χ2=44.54, P<0.001; χ2=23.74, P<0.001; χ2=4.22, P=0.040)。101例围手术期输血患者中,以女性(86.1%,87/101),pHb值<120 g/L(65.3%,66/101),术后引流量>200 mL(56.4%,57/101),以及未合并高血压(78.2%,79/101)患者为主。②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Hb值<120 g/L( RR=11.366,95% CI:5.433~23.779, P<0.001),pPT≤11 s( RR=2.330,95% CI:1.167~4.652, P=0.016),术后引流量>200 mL( RR=6.066,95% CI:2.951~12.470, P<0.001)均为接受TKA患者围手术期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纠正术前贫血,限制术后引流,通过补充血容量预防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可能是降低膝骨关节炎或膝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KA围手术期输血风险的有效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烧伤后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及诊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烧伤是一种被低估的创伤,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均非常高。过去几十年来,由于烧伤创面护理、营养支持和液体复苏方面的医学发展以及感染控制措施的改进,严重烧伤患者的存活率逐渐升高,但仍有大量患者面临较高的死亡风险。脓毒症是常见的烧伤并发症之一,它被定义为由于宿主对感染的反应失调而导致的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是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事实上,烧伤伴随着一系列导致脓毒症和MODS的事件,如低血容量状态、免疫和炎症反应以及代谢变化。因此,明确的诊断标准和有预测价值的生物标志物在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防治中尤为重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灿华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Liou Yih-Cherng 教授团队在《Burns & Trauma》杂志发表综述《The pathogenesis and diagnosis of sepsis post burn injury》,重点介绍了烧伤创面感染的发病机制以及烧伤后导致脓毒症的事件,总结了临床上使用的和有前景的烧伤脓毒症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连续性肾替代治疗容量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容量过负荷是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脓毒症的重症患者肾脏功能损害加重、肾功能恢复率降低和病死率增加的独立危险因素。容量过负荷对肾功能的损害可能与肾静脉高压、肾间质水肿有关,并最终导致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然而,通过利尿剂或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进行液体清除会增加患者血容量不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等风险。因此,CRRT期间对AKI患者进行准确的容量状态评估与管理至关重要。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专家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及临床经验制定了《CRRT容量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专家组通过对此领域系统全面的文献检索、数据分析及专业讨论,构建了5个CRRT容量管理的专题:AKI患者容量失衡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及危害、AKI患者容量管理策略、AKI患者容量状态及反应性评估、CRRT容量管理的分级与应用和CRRT容量管理目标制定与CRRT处方。该共识旨在规范临床操作,降低AKI患者容量失衡的发生率并改善其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呼气末正压对不同血容量状态猪颅高压模型颅内压和脑氧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血容量状态下颅高压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猪模型,增加呼气末正压(PEEP)后,其血流动力学状态、颅内压(ICP)及脑氧分压(PtiO 2)的变化。 方法:选取雄性14~16月龄巴马小型猪12头,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低血容量组和正常血容量组。建立ARDS和颅高压模型。自5 cmH 2O(1 cmH 2O=0.098 kPa)水平逐步增加PEEP 5 cmH 2O,直至25 cmH 2O。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并应用Sidak法进行多重比较和 P值的校正。 结果:随着PEEP逐渐增加,正常血容量组ICP逐渐升高,而低血容量组ICP逐渐下降;当PEEP在5、10、15 cmH 2O时,两组间ICP值分别为(25.83±1.47) mmHg(1 mmHg=0.133 kPa)比(27.00±1.63) mmHg、(27.33±1.75) mmHg比(27.67±2.21) mmHg、(28.83±1.72) mmHg比(27.5±2.06) mmH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793、0.227、0.906, P值均>0.05);当PEEP在20、25 cmH 2O时,两组间ICP值分别为(31.33±2.07) mmHg比(26.5±3.35) mmHg、(31.67±2.94) mmHg比(25.83±3.67)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284、3.964, P值均<0.01)。随着PEEP逐渐增加,两组PtiO 2均逐渐下降,其中低血容量组下降更明显;在各PEEP水平时,两组间PtiO 2值分别为(19.83±2.64) mmHg比(14.33±3.50) mmHg、(18.67±2.50) mmHg比(12.33±3.88) mmHg、(17.67±3.88) mmHg比(10.67±3.88) mmHg、(15.33±2.34) mmHg比(9.17±3.54) mmHg、(13.67±3.61) mmHg比(6.67±2.73) 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33、3.319、3.668、3.231、3.668, P值均<0.05)。 结论:PEEP对血流动力学、颅内压、脑代谢作用受不同容量状态的影响。低血容量状态下,PEEP逐渐上升,其心输出量、血压和PtiO 2下降更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