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危重症甲型流感病毒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背景 部分危重症甲型流感病毒(IAV)感染患儿可发生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但其早期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目前国内外缺乏相关预测模型的研究.目的 建立儿童危重症IAV感染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以帮助临床早期识别危重症IAV感染.设计 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纳入 2018 年 1 月至 2023 年 11 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IAV感染连续病例,根据出院诊断结合临床资料分为危重症和非危重症患儿,截取患儿的人口学资料、入院时症状、入院时实验室检查项目、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情况.根据IAV在河南省的发生率计算样本量需>320 例,将纳入患儿按 7∶3 的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和验证组,在建模组病例中筛选危重症IAV感染的影响因素,并采用R 4.3.2 软件包构建危重症IAV感染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主要结局指标 儿童危重症IAV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391 例IAV感染住院患儿中,危重症 134 例,其中20 例(14.9%)出现后遗症,均为神经系统受损,12 例(9.0%)死亡;非危重症患儿均治愈出院;建模组 274 例,验证组 117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其他病原菌感染(OR=3.092,95%CI:1.379~6.934)、出现神经系统症状(OR=6.923,95%CI:2.569~18.656)、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升高(OR=1.404,95%CI:1.029~1.914)和 IL-6 升高(OR=1.009,95%CI:1.000~1.018)是发生危重症 IAV 感染的危险因素,白蛋白升高(OR=0.925,95%CI:0.862~0.992)是发生危重症IAV感染的保护因素.以危重症IAV感染为预测结局,以有神经系统症状、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以及实验室指标NLR、IL-6、白蛋白,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AUC分别为 0.949(95%CI:0.915~0.982)和 0.912(95%CI:0.871~0.952);该列线图模型拟合较好(χ2=5.077,P=0.749),具有较高的临床净获益率.结论 基于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实验室指标NLR、IL-6、白蛋白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其有效性和鉴别能力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显微注射法构建胶质母细胞瘤融合大脑类器官模型的可行性及其对化疗敏感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基于显微注射方法构建胶质母细胞瘤(GBM)融合大脑类器官模型的可行性,观察该模型肿瘤组织对替莫唑胺(TMZ)的敏感性。方法:GBM组织和脑肿瘤旁组织标本(定义为正常脑组织)来源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过的人诱导多能干细胞株(hiPSCs)培养24 d构建大脑类器官模型,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蛋白标志物的表达,评估模型是否成功建立。采用显微注射方法将用红色荧光染料标记过的患者来源的GBM单细胞或U-251 MG细胞株注射到培养约30 d的大脑类器官中,构建GBM融合大脑类器官模型。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HE染色等方法观察GBM细胞在大脑类器官中的增殖及浸润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GBM融合大脑类器官中肿瘤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类(MMPs)及BrdU的表达情况,采用HE染色观察形态及结构变化。将10 μmol/L TMZ加入GBM融合大脑类器官模型及GBM肿瘤类组织中培养48 h,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两种模型中Caspase-3的表达。结果:(1)hiPSCs培养至第24天,形成具有明确芽和分层边缘的块状组织样结构;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该结构阳性表达前脑、脑室样结构、前额叶皮质及海马的标志蛋白FOXG1、N-cadherin、Auts2及Frizzled 9,以及星形胶质细胞标志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标志蛋白TUJ1。(2)荧光显微镜下及HE染色均显示肿瘤细胞在大脑类器官内快速增殖,呈浸润性生长。免疫荧光检测显示,与大脑类器官比较,GBM融合大脑类器官的肿瘤细胞中,MMP2和MMP13的表达明显增加,Fibronectin、MMP3及MMP9的表达明显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MMP10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GFAP和BrdU的表达水平均增高(均 P<0.05)。(3)TMZ处理48 h后,免疫荧光染色显示,GBM类肿瘤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明显高于GBM融合大脑类器官。 结论:采用显微注射方法能够成功构建GBM融合大脑类器官模型。该模型中的肿瘤组织对TMZ的敏感性低于GBM肿瘤类组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室辅助装置植入后泵速对主动脉瓣功能状态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连续血流左心室辅助装置(CF-LVAD)植入后泵速对主动脉瓣功能状态的影响和预测价值。方法:以4例小尾寒羊为研究对象构建动物模型,将心率控制在50~100次/分,以2 000 r/min为初始泵速,以50~100 r/min为增量改变泵速。多通道生理记录仪、双通道超声流量仪和心脏超声分别记录心率、主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左心室收缩压、人工血管流量、主动脉瓣功能状态等。根据主动脉瓣功能状态将观测值分为主动脉瓣开放(AVO)组与主动脉瓣关闭(AVC)组,并进行Durbin-Watson检验。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两独立样本 t检验。通过Logistic回归构建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泵速对CF-LVAD植入后主动脉瓣功能状态的鉴别意义。 结果:实验过程共计产生52个观测值,AVO组共33例,AVC组共19例。研究显示,在心率一致的情况下,泵速的增加导致AVC的风险加大。统计分析显示,AVC组的泵速高于AVO组[2 450.00(2 400.00,2 550.00) r/min比2 400.00(2 300.00,2 475.00) r/min, Z=-2.314, 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随泵速的增加,AVC的风险加大(比值比>1)。ROC曲线分析显示,泵速对CF-LVAD植入后主动脉瓣功能状态的鉴别有意义(AUC=0.691,95%置信区间=0.548~0.812, P<0.05)。 结论:CF-LVAD植入后,泵速对主动脉瓣功能状态的鉴别有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急性肾损伤早期预测模型的构建与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SAP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早期预测模型,并对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21年6月间浙江省荣军医院收治的295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AKI分为AKI组(61例)和非AKI组(23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SAP并发AKI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R软件建立预测SAP并发AKI的Nomogram模型。绘制模型图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AKI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估Ⅱ(APACHEⅡ)、Ranson评分,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休克、机械通气例数及外周血乳酸(BLA)、肌酐(Scr)、尿素氮(BUN)、CRP、降钙素原(PCT)、胱抑素C(Cys C)水平均较非AKI组显著增高,血钙水平较非AKI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PACHEⅡ评分( OR=1.185,95% CI 1.074~1.308, P=0.001)、Ranson评分( OR=12.668,95% CI 5.102~31.456, P<0.001)、Scr( OR=1.028,95% CI 1.002~1.054, P=0.034)、PCT( OR=4.298,95% CI 1.379~13.395, P<0.001)及Cys C( OR=38738.38,95% CI 43.190~347459.41, P<0.001)是SAP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血钙( OR=0.0001,95% 0.000~0.048, P<0.001)是SAP并发AKI的独立保护性因素。以上述6项因素为参数建立Nomogram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预测AKI发生的AUC值、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87、99.0%和98.5%;在验证集分别为0.976、98.6%和94.2%。 结论:成功建立了SAP并发AKI的早期预测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预测SAP并发AKI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多态性与儿童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儿童及青少年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I/D多态性分布特征及其与左心室肥厚(LVH)的相关性。 方法:病例对照研究。以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初次诊断未经治疗的144例原发性高血压儿童及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 ACE基因多态性。根据显性模型分为DD+DI型组、II型组,比较各组间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临床资料、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S)水平差异。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LVH组和非LVH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VH的影响因素, ACE基因I/D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儿童及青少年LVH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分析,RAAS各指标与LVH的相关性采用偏相关分析。 结果:144例患儿中DD、DI和II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1.1%、50.7%和38.2%。D、I等位基因频率为分别36.5%(105/288)、63.5%(183/288)。DD+DI型组(89例)儿童年龄大于II型组(55例)( Z=-2.308, P=0.021),两组性别、身高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DD+DI型组LVH的发生率高于II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230, P=0.022)。RAAS水平中肾素活性与左心室质量指数( r=0.276, P=0.002)和相对室壁厚度( r=0.247, P=0.006)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DD+DI型( OR=5.678,95% CI:1.623~19.872)和体重指数(BMI)( OR=1.124,95% CI:1.024~1.233)均是原发性高血压儿童及青少年发生LVH的危险因素(均 P<0.05)。 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LVH的发生密切相关,DD+DI基因型及BMI是原发性高血压儿童及青少年发生LVH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布鲁杆菌脊椎炎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布鲁杆菌脊椎炎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21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布鲁杆菌脊椎炎患者130例,男95例、女35例,年龄(51.53±12.26)岁(范围20~76岁)。以患者住院时间的第75%分位数作为临界值,住院时间≥第75%分位数定义为住院时间延长。比较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时间正常患者的基线资料、临床结果、实验室检查指标和影像学结果。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导致布鲁杆菌脊椎炎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各独立危险因素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住院时间为(6.98±2.73) d(范围6~20 d)。患者住院时间的第75%分位数为9 d,住院时间<9 d为正常住院时间(正常组)、≥9 d为住院时间延长(延长组),其中正常组99例、延长组31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3.2)个月(范围7~31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升高( Z=901.00, P<0.001)、近期消瘦( χ2=15.84, P<0.001)、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t=-4.82, P<0.001)、C反应蛋白升高( Z=895.50, P<0.001)、白蛋白降低( Z=2199.50, P<0.001)、MRI出现硬膜外脓肿( χ2=10.45, P=0.001)、术中失血量增加( χ2=8.81, P=0.003)可能是导致布鲁杆菌脊椎炎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质指数升高( OR=1.25, P=0.033)、近期消瘦( OR=0.04, P=3.395)、红细胞沉降率升高( OR=7.50, P<0.001)、C反应蛋白升高( OR=4.71, P=0.008)、MRI出现硬膜外脓肿( OR=3.69, P=0.033)是导致布鲁杆菌脊椎炎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ROC的AUC分别为0.70、0.71、0.71、0.75、0.66,联合预测模型的AUC为0.89,预测价值为良好。 结论:体质指数升高、近期消瘦、C反应蛋白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升高、MRI出现硬膜外脓肿是导致布鲁杆菌脊椎炎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D打印干实验室模型在腹腔镜抗反流手术训练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3D打印腹腔镜抗反流手术干实验室模型,探讨其在外科医师手术训练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8位无手术经验的外科医师随机均分成3组,A组和C组分别采用基础硅胶模型和3D打印模型进行手术训练,B组先后采用上述两种模型进行手术训练。应用手术技能客观结构化评估(OSATS)和5分制李克特(Likert)量表分别对训练表现和模型效能进行评分。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所有外科医师均完成了相应手术训练和模型评分。3D打印模型和基础硅胶模型的整体印象评分为(4.28±0.67)分比(3.61±0.61)分( t=3.129, P<0.05),仿真度评分为(4.22±0.81)分比(3.39±0.50)分( t=3.716,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用性评分为(4.33±0.69)分比(3.89±0.76)分( t=1.844, P<0.05),触觉评分为(4.06±0.64)分比(3.94±0.80)分,美学评分为(3.94±0.73)分比(3.27±0.57)分( t=3.057,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D打印模型的训练效果明显优于基础硅胶模型,训练后OSATS评分C组[(14.17±1.81)分]>B组[(11.00±1.76)分, t=3.074, P<0.05]>A组[(9.08±1.50)分, t=2.031, P<0.05],完成时间C组[(73.17±5.23) min]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成人心脏术后亚谵妄综合征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引起成人心脏术后亚谵妄综合征(SSD)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模型。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浙江省人民医院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620例接受心脏手术的成人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发生SSD的患者纳入SSD组,未发生SSD的患者纳入非SSD组。详细记录所有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临床资料及各项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引起成人心脏术后SSD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模型函数。结果:最终纳入研究569例,其中未发生术后亚谵妄399例(非SSD组),发生术后亚谵妄170例(SSD组),SSD发生率为29.9%。单因素分析发现,引起成人心脏术后SSD的影响因素为年龄、急诊手术、APACHE Ⅱ评分、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术中输血浆量、SICU停留时间和使用右美托咪定,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6岁[优势比( OR)=4.332,95%置信区间( CI):(2.103~8.965), P<0.001]、急诊手术[ OR=3.453,95% CI:(1.143~7.534), P<0.05]、APACHE Ⅱ评分>15分[ OR=5.453,95% CI:(1.453~9.536), P<0.001]、深低温停循环时间>34.2 min[ OR=2.132,95% CI:(1.053~5.532), P<0.05]和SICU停留时间>50.0 h[ OR=1.675,95% CI:(0.832~5.233), P<0.05]是引起成人心脏术后SS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右美托咪定[ OR=1.536,95% CI:(0.763~4.862), P<0.05]是成人心脏术后SSD的保护因素。 结论:年龄>76岁、急诊手术、APACHE Ⅱ评分>15分、深低温停循环时间>34.2 min和SICU停留时间>50.0 h是引起成人心脏术后发生SS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右美托咪定则可以减少SSD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估左室射血分数正常的轻链型心肌淀粉样变预后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成像(3D-STI)评估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常的轻链型心肌淀粉样变(AL-CA)患者的左室心肌应变,探讨3D-STI评估LVEF正常的AL-CA患者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20年5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住院确诊为AL-CA且LVEF≥50%的患者80例,依据患者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分为两组:终点事件组和无终点事件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3D-STI相关参数及随访结果。采用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针对生存状态进行单因素及多元素回归分析,以寻找预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和3D-STI相关指标。结果:纳入的患者均完成随访,随访时间为20(7.3,40.8)个月。随访结束,25例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即终点事件。与无终点事件组相比较,终点事件组左室舒张末期最大室壁厚度(MLVWT )、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e′)显著增加(均 P<0.05),LVEF、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基底段纵向应变(LS)减低(均 P<0.05)。校正年龄、性别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底段LS( HR=0.812,95% CI=0.675~0.976, P=0.026)为AL-CA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基底段LS≤13.07%的AL-CA患者更易发生终点事件。 结论:基底段LS可作为AL-CA患者发生终点事件的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医非药物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入院率及死亡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中医非药物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全因死亡率及再入院率的影响,为识别高风险人群与改善患者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调查方式,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上海市浦东新区4家医院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82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采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基础信息、合并疾病、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检查指标,并统计患者出院后1年再入院率及全因死亡率。采用Cox回归分析中医非药物疗法是否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824例患者纳入全队列中,年龄(80 ±10)岁。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602例(301对)患者匹配成功,各基线变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1年内观察组的生存概率高于对照组的生存概率( P=0.013),在不良事件发生率[43.52%(131例)比53.82%(162例)]、全因死亡率[15.61%(47例)比23.59%(71例)]、3个月再入院率[10.96%(33例)比17.61%(53例)]、6个月再入院率[16.90%(51例)比24.25%(73例)]、心功能分级、hs-CRP和NT-proBNP水平上,观察组干预效果优效于对照组(均 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表明年龄( RR=1.018, P<0.01)、心功能Ⅳ级( RR=2.200, P<0.01)、糖尿病( RR=1.340, P=0.04)、NT-proBNP≥7 900 ng/L( RR=1.557, P=0.01)及中医非药物疗法( RR=0.768, P=0.04)对发生不良事件均有显著影响。 结论:中医非药物疗法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提倡使用中医非药物疗法进行干预,为在基层推广中医服务、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临床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