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EAM/C预处理方案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BeEAM/C(苯达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环磷酰胺)预处理方案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tuo-HSCT)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收治并进行BeEAM/C方案预处理auto-HSCT的30例PTCL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BeEAM/C组。选择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于本院接受GBM/C(吉西他滨+白消安+美法仑/环磷酰胺)方案预处理auto-HSCT的30例PTCL患者作为历史对照,纳入GBM/C组。BeEAM/C组与GBM/C组患者年龄分别为(43.2±10.3)岁和(38.6±11.8)岁;男性患者分别为19和17例,女性患者分别为11和13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造血重建、预后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2组患者的随访截至2023年4月30日。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根据本研究定量资料的分布,2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成组 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2组患者的总体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曲线,2组比较采用log-rank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8LH-KS-025),并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研究BeEAM/C组和GBM/C组患者的骨髓受累、病理分型、疾病分期、既往治疗线数、移植前疗效、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 BeEAM/C组和GBM/C组患者回输的单核细胞(MNC)中位数(4.80×10 8/kg比5.23×10 8/kg)、CD34 +细胞中位数(2.09×10 6/kg比1.85×10 6/kg)、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13 d比12 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15 d比15 d)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U=379.00、 P=0.294, U=394.50、 P=0.412, U=388.00、 P=0.353, U=-439.50、 P=0.876)。③截至2023年4月30日,对BeEAM/C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2.5个月(10.3,16.0个月),随访期间4例患者疾病进展(PD),1例死亡;对GBM/C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1.5个月(20.8,35.0个月),随访期间8例患者PD,2例死亡。BeEAM/C组和GBM/C组患者的1年PFS率分别为84.3%和90.0%,1年OS率分别为96.6%和93.2%,2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29、 P=0.589, χ2=0.20、 P=0.656)。④ BeEAM/C组和GBM/C组患者的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为100.0%(30/30);2组患者Ⅲ~Ⅳ级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7%(17/30)比63.3%(19/30), χ2=0.28, P=0.598]。GBM/C组患者黏膜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BeEAM/C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3.3%(22/30)比46.6%(14/30), χ2=4.44, P=0.035;93.4%(28/30)比70.0%(21/30), χ2=5.46, P=0.020]。 结论:对于接受auto-HSCT的PTCL患者,采取BeEAM/C预处理方案与GBM/C预处理方案的短期预后疗效相当,但前者所致黏膜炎及胃肠道不良反应风险下降,安全性相对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LR、PLR和SII在肝癌根治术患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及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在肝癌根治术患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6年3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肝癌根治术患者78例作为对象,设为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拟行肝癌根治术治疗。选择同期治疗的肝脏良性疾病手术患者58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完成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水平,计算NLR、PLR值;利用公式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算SII;记录患者性别、年龄、术前ALT、肿瘤直径、术前甲胎蛋白(AFP)、肝功能分级等指标,并对观察组患者NLR、PLR和SII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患者治疗后进行18个月随访,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记录两组患者NLR、PLR、SII水平,并分析其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原发性肝癌患者NLR(7.48±1.21)、PLR(25.31±4.23)、SII(452.98±43.69),均高于对照组NLR(2.35±0.96)、PLR(10.49±2.44)、SII(253.23±25.31)( t=6.391、5.328、8.562, P<0.05);观察组NLR、PLR、SII水平与术前ALT、肿瘤直径、术前AFP、肝功能分级有关( 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随访18个月,存活患者55例,死亡23例。存活组原发性肝癌患者NLR(4.39±1.46)、PLR(15.93±4.39)、SII(275.69±21.53),低于死亡组NLR(13.59±2.49)、PLR(53.29±6.41)、SII(574.67±46.39)( t=7.398、4.395、6.781,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原发性肝癌患者NLR、PLR、SII水平与患者治疗预后呈负相关( r=-0.693、-0.771、-0.709, P<0.05)。 结论:NLR、PLR、SII在肝癌根治术患者呈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存在相关性,监测其表达水平能评估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镜下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瘘8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内镜下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治疗难治性上消化道瘘(RUG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22年6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接受PRP治疗的8例RUGF患者。记录患者的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等,PRP治疗相关资料如首次治疗时间、首次治疗后住院时间、有无不良事件等。随访至首次治疗后6个月,评估瘘口愈合情况,记录患者体重指数、健康调查简表评分等。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 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 结果:8例RUGF患者中,男7例、女1例;中位年龄(范围)为58.5岁(27.0~75.0岁),中位病程(范围)为14个月(4~120个月),瘘口最大径为(4.50±2.62) mm,PRP血小板浓缩倍数为(4.02±0.48)倍。首次内镜下PRP注射治疗时间为(21.88±4.52) min,中位首次治疗后住院时间(范围)为2 d(1~2 d),中位治疗总次数(范围)为4次(1~5次)。瘘口愈合时间为(2.57±1.72)个月,7例RUGF患者在首次治疗后6个月内愈合、1例患者瘘口缩小,术中、术后均无不良事件发生。8例RUGF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体重指数,以及健康调查简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8个维度评分均高于治疗前[(20.91±2.15) kg/m 2比(18.67±3.21) kg/m 2、(86.88±13.35)分比(58.13±20.34)分、100分(0~100分)比0分(0~100分)、(83.06±11.74)分比(56.94±28.86)分、(67.88±26.77)分比(31.88±13.08)分、(81.88±13.87)分比(46.25±24.02)分、(76.56±22.60)分比(37.50±26.73)分、100分(0~100分)比0分(0~100分)、(78.00±17.37)分比(51.50±22.7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40、-3.87, Z=2.06, t=-3.03、-4.26、-4.73、-6.06, Z=-2.06, t=-4.32; P=0.012、0.006、0.039、0.019、0.004、0.002、0.001、0.039、0.003)。 结论:内镜下注射自体PRP治疗RUGF安全、有效,对较小瘘口(最大径≤6 mm)有明显促进愈合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NLRP3炎性小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及利拉鲁肽对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相关性及利拉鲁肽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NAFLD患者(N组)和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C组)各39例,收集其一般资料,测定血清中NLRP3、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的水平,分析2组指标差异及其相关性。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饮食组(NC组, n=10)和高脂饮食组(HF组, n=20),分别给予普通和高脂饲料喂养;喂养12周后,将HF组随机分为HF组( n=10)和利拉鲁肽组(100 L组, n=10),分别给予0.5 ml/kg灭菌等渗盐水和100 g/kg利拉鲁肽2次/d皮下注射。4周后检测各组血清生化指标和肝脏中NLRP3炎性小体及炎症因子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或 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N组和C组年龄、性别、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平均血小板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以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总胆固醇和总胆汁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组相比,N组的收缩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血肌酐、碱性磷酸酶(ALP)、NLRP3、IL-1β、IL-18、甘油三酯、血尿酸、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白细胞计数均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和总胆红素则低于C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NLRP3与收缩压、BMI、空腹血糖、血肌酐、IL-1β、IL-18、甘油三酯、血尿酸、GGT、ALT、AST呈正相关,但与总胆红素和HDL-Ch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NC组相比,HF组体质量、肝脏质量、血清生化指标(甘油三酯、AST、ALT)、肝脏中NLRP3炎性小体及炎症因子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升高。经利拉鲁肽治疗后,与HF组相比,100 L组各指标均明显下降。 结论:与健康体检者相比,NAFLD患者炎症相关指标、体质量、血脂和肝功能相关指标均有明显改变,大鼠模型上的研究结果也与此一致;对NAFLD大鼠的利拉鲁肽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NFALD,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NLRP3来改善肝脏的炎症及脂肪变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期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期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住院治疗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260例纳入研究。患者均行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并收集其年龄、孕周、高血压病程、既往史、孕产次数、孕前体重指数(BMI )以及实验室血常规、谷丙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尿酸、血清白蛋白浓度以及24 h尿蛋白浓度、尿蛋白量检查结果。260例患者中,眼底有无视网膜病变分别为60、200例,并据此分为视网膜病变组、无视网膜病变组。组间定量资料比较行独立样本 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行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2个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变量为自变量,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无视网膜病变组、视网膜病变组患者孕周( t=4.875)、孕前BMI ( t=2.779 )、最高收缩压( t=-4.799 )、最低收缩压( t=-4.797 )、最高舒张压( t=-4.226 )、最低舒张压( t=-4.226 )、血小板低值与高值及其波动( t=7.701、2.504、-6.083)、血清白蛋白浓度( t=13.255 )、天冬氨酸转氨酶( t=-2.272)、尿素氮( t=-5.117 )、肌酐( t=-2.735)、尿酸( t=-2.130)、24 h尿蛋白浓度( t=-7.801)和24 h尿蛋白量( t=-7.5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o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最高收缩压、血小板低值、血清白蛋白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相关( P<0.05 )。 结论:高收缩压、低血小板、低血清白蛋白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视网膜病变期发生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实验室检查指标对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后内镜下表现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实验室检查指标对预测溃疡性结肠炎(UC)治疗后内镜下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68例确诊U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前后内镜下出血、血管纹理、糜烂和溃疡程度分别分为进展[治疗后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严重程度指数(UCEIS)评分高于治疗前]组和未进展(治疗后UCEIS评分不高于治疗前)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血小板计数、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血清白蛋白、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分析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对预测UC治疗后内镜下表现的意义。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和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 结果:按治疗前后内镜下出血严重程度分为进展组(12例)和未进展组(56例),进展组患者的基线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体积均高于未进展组[(375.58±154.30)×10 9/L比(288.22±103.76)×10 9/L、(9.29±1.13) fL比(8.52±1.29) f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0、2.08, P=0.019、0.049)。按治疗前后内镜下血管纹理改变分为进展组(9例)和未进展组(59例),进展组患者的基线血小板体积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均高于未进展组[(9.58±1.18) fL比(8.54±1.26) fL、(41.49±5.08) g/L比(36.63±6.14) g/L],基线CRP低于未进展组[2.26 mg/L(0.95 mg/L)比8.64 mg/L(26.08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2、2.32, z=-2.27; P=0.022、0.047、0.045)。按治疗前后内镜下糜烂和溃疡严重程度分为进展组(16例)和未进展组(52例),进展组患者的基线CRP和ESR均低于未进展组[2.21 mg/L(5.26 mg/L)比10.63 mg/L(29.97 mg/L)、14.50 mm/1 h(15.25 mm/1 h)比17.00 mm/1 h(11.00 mm/1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64、-2.42, P=0.001、0.020)。基线血小板计数评估UC治疗后内镜下出血进展的最佳临界值为336×10 9/L(灵敏度=0.636,特异度=0.852,曲线下面积=0.698);基线CRP评估UC治疗后内镜下糜烂和溃疡进展的最佳临界值为3.44 mg/L(灵敏度=0.750,特异度=0.727,曲线下面积=0.727)。 结论:UC患者基线血小板体积、血清白蛋白和ESR对UC患者治疗后内镜下黏膜变化有提示意义,基线血小板计数和CRP可预测UC患者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法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食管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72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约登指数确定PLR最佳临界值。根据临界值将患者分为高PLR组和低PLR组,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降低患者选择偏倚。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患者的预后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Cox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吸烟史、TNM分期、体质量指数(BMI)、癌胚抗原(CEA)、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和PLR与食管癌患者预后相关( χ2=6.63、7.08、30.38、10.40、12.95、13.21、4.52、4.06、7.77, P<0.05)。PLR最佳临界值为159.93。倾向性评分匹配前高PLR组103例,低PLR组169例,SII和LMR有统计学意义( χ2=52.23、13.51, P<0.05)。倾向性评分匹配后,高PLR组62例,低PLR组62例,两组的预后相关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倾向性评分匹配前后,TNM分期、BMI 、CEA和PLR均为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高PLR组食管癌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短于低PLR组( χ2=3.29, P<0.05)。 结论:PLR对评估食管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PLR越高,生存期越短。针对PLR开展个体化干预,或许对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小板相关指数与溶栓后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血小板体积相关指数(platelet volume indices, PVIs)、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以及这些参数的组合与接受静脉溶栓后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急诊科符合AIS诊断标准的147例静脉溶栓患者。根据3个月后随访结果,将研究人群依据MRS评分(modified rank in scale,MRS),分为MRS≤2和MRS≥3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NLR( OR=1.045, 95% CI:1.032~2.350, P=0.032),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 OR=4.212, 95% CI:1.074~16.513, P=0.039),MPV×NLR/血小板计数(PLT)( OR=5.711,95% CI:1.342~24.298, P=0.018),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 PDW)( OR=1.015, 95% CI:1.001~2.372, P=0.032),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风量表(NIHSS)评分( OR=1.266, 95% CI:1.111~1.443, P<0.01)是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后AIS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结论:NLR、MPV、MPV×NLR/PLT、PDW、NIHSS评分是溶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MPV×NLR/PLT可以较好地预测3个月后AIS神经功能严重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症产科疾病继发急性肾损伤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重症产科疾病继发急性肾损伤(AKI)孕妇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3年1月于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成人重症医学科住院的重症产科疾病孕妇249例,其中,重度子痫前期不伴溶血、肝酶升高和低血小板计数综合征(HELLP综合征)172例、HELLP综合征32例、无张力性产后出血(特指子宫收缩乏力所致的产后出血)18例,其他重症产科疾病27例(其中羊水栓塞4例、胎盘早剥7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16例)。排除既往患有肾病者,入院第1天血肌酐>70.7 μmol/L且符合AKI诊断标准者定义为AKI孕妇,血肌酐≤70.7 μmol/L定义为非AKI孕妇。分别比较各种重度产科疾病AKI与非AKI孕妇的临床资料和新生儿结局。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产科疾病孕妇发生AKI的影响因素。结果:(1)重度子痫前期不伴HELLP综合征:172例重度子痫前期不伴HELLP综合征孕妇中,发生AKI者60例(34.9%),未发生AKI者112例(65.1%)。AKI孕妇的24 h尿蛋白定量、D-二聚体、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血清胆汁酸水平,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比例均高于非AKI孕妇,血清白蛋白水平、新生儿出生体重均低于非AKI孕妇,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尿蛋白定量( OR=1.000,95% CI为1.000~1.000; P=0.006)和血清白蛋白( OR=0.883,95% CI为0.789~0.988; P=0.031)是AKI发生的影响因素,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0和0.252。AKI孕妇与非AKI孕妇低出生体重儿占比、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HELLP综合征:32例HELLP综合征孕妇中,发生AKI者21例(65.6%),未发生AKI者11例(34.4%)。AKI孕妇的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高于非AKI孕妇( P=0.017)。24 h尿蛋白定量( OR=1.000,95% CI为1.000~1.001; P=0.095)不是AKI发生的影响因素。AKI孕妇与非AKI孕妇的活产率分别为71.4%(15/21)、11/11,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71)。(3)无张力性产后出血:18例无张力性产后出血孕妇中,发生AKI者4例(4/18),非发生AKI者14例(14/18)。AKI孕妇与非AKI孕妇的发病孕周、剖宫产术分娩、住院时长、术中出血量、休克指数、D-二聚体、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等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4)其他重症产科疾病:27例其他重症产科疾病孕妇中,发生AKI者12例(44.4%),未发生AKI者15例(55.6%)。AKI孕妇与非AKI孕妇分别活产10例(10/12)、11例(11/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AKI孕妇与非AKI孕妇的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4/7、0/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9)。(5)各类重症产科疾病孕妇7日内肾功能恢复率的比较:重度子痫前期不伴HELLP综合征、HELLP综合征、无张力性产后出血、其他重症产科疾病继发AKI孕妇7 d内肾功能恢复率分别为85%(51/60)、42.9%(9/21)、2/4、11/12。4类疾病继发AKI孕妇7 d内肾功能恢复率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6.704, P=0.001)。 结论:重症产科疾病继发AKI孕妇的7 d内肾功能恢复率较低,低出生体重儿占比高,易出现新生儿窒息;低蛋白血症、尿蛋白定量为重度子痫前期不伴HELLP综合征孕妇并发AKI的预测因素,尿蛋白定量预测价值较好;尿蛋白定量与HELLP综合征孕妇继发AKI相关,但不是AKI发生的预测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超声衰减参数评估慢性肝病患者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临床价值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超声衰减参数(UAP)诊断慢性肝病患者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临床价值,并探讨影响UAP检测值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并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诊断存在肝脏脂肪变性的慢性肝病患者130例,应用iLivTouch检测UAP以及肝脏硬度(LSM);计算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同时测定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Bil)、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和外周血小板(PLT)计数。以肝组织病理学结果为依据,分析UAP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相关性。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UAP诊断慢性肝病患者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的准确性及特异性,Spearman秩相关分析研究影响UAP值的相关因素。结果:经肝穿刺活组织学检查,诊断为肝脏脂肪变性程度F1级43例,F2级47例,F3级32例,F4级8例;UAP与BMI( r = 0.363, P < 0.001)、UAP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 r = 0.380, P < 0.001)呈正相关。BMI和肝脏脂肪变性程度为UAP值的独立预测因素;UAP诊断肝脏脂肪变性程度F≥2、F≥3和F = 4的截断点分别为276 dB/m、288 dB/m、293 dB/m,其敏感度分别为0.379、0.500、0.750,特异度分别为0.930、0.922、0.836。 结论:超声衰减参数不仅可以明确慢性肝病患者是否存在肝脏脂肪变性,还可以较好地评估其肝脏脂肪变性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