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治疗老年糖尿病肾脏病合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治疗老年糖尿病肾脏病(DKD)合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卒中(LAA-IS)恢复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2年4月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102例老年DKD合并LAA-IS恢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治疗51例(观察组),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51例(对照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栓前状态指标,包括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FIB)、蛋白C;神经功能和日常生命质量,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日常生命质量;颈动脉超声指标,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最大斑块面积;肾纤维化指标,包括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透明质酸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DGF-BB)。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AA诱导血小板聚集率、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FIB、NIHSS评分、IMT和最大斑块面积明显低于治疗前,蛋白C和MB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治疗后TGF-β 1、MMP-9、透明质酸和PDGF-BB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39.46 ± 6.89) μg/L比(45.04 ± 8.20) μg/L、(278.46 ± 49.39) μg/L比(327.30 ± 57.28) μg/L、(102.37 ± 20.62) μg/L比(116.84 ± 24.97) μg/L和(25.26 ± 4.45) μg/L比(28.13 ± 5.08)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7.84%(4/51)比23.53%(1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相比,老年DKD合并LAA-IS恢复期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在改善血栓前状态相关指标、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命质量、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效果相当,但阿托伐他汀联合吲哚布芬能进一步保护患者肾功能,安全性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生儿类白血病反应3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生儿类白血病反应(neonatal leukemoid reaction,NLR)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选择2010年9月至2022年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科医学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NLR患儿为NLR组,按1∶2选取同期入院无NLR且与NLR患儿胎龄及出生体重匹配的新生儿为对照组。收集患儿胎龄、出生体重、母亲孕期并发症情况、白细胞计数最大值、中性粒细胞占比、C反应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疾病诊断等相关信息,并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两组患儿数据进行比较。结果:NLR组36例,对照组72例。NLR组外周血中均发现幼稚粒细胞,白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61.7(54.2,90.6)×10 9/L比19.6(14.2,27.3)×10 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中性粒细胞占比、血红蛋白、血小板、C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NLR组阴道分娩、羊水污染和新生儿败血症比例高于对照组(69.4%比38.9%,19.4%比5.6%,47.2%比8.3%),母亲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和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比例低于对照组(11.1%比31.9%,2.8%比19.4%,50.0%比7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胎膜早破、出生窒息、颅内出血、肺出血、细菌性脑膜炎及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LR患儿常合并败血症,及早防治母亲孕期并发症、积极控制感染对防治NLR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C反应蛋白/白蛋白比值是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蛋白(albumin,ALB)比值(CRP to ALB ratio,CAR)与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死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PD中心791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选患者基线CAR三分位数分为3组:低CAR组(CAR≤0.161 mg/g, n=264)、中CAR组(CAR 0.162~0.214 mg/g, n=263)、高CAR组(CAR≥0.215 mg/g, n=264),比较3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随访截至2020年3月31日,终点事件为死亡、转为血液透析、肾移植、肾功能恢复终止PD。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及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CAR水平和PD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CAR和其他炎症指标[CRP、ALB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PD患者死亡的相关性。 结果:入选患者年龄为(59.8±15.7)岁,男性447例(56.5%),高血压714例(90.3%),合并糖尿病233例(29.5%),合并心血管疾病182例(23.0%)。中位随访时间为55(31,88)个月,至随访终点236例(29.8%)患者死亡,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死亡95例(12.0%)。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CAR组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低CAR组和中CAR组(Log-rank检验 χ2=109.50, P<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CAR与P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独立相关( HR=2.891,95% CI 1.921~4.351, P<0.001)。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CAR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相关( SHR=1.297,95% CI 1.128~1.490, 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AR预测P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 AUC)为0.737(95% CI 0.700~0.774),显著高于CRP( AUC=0.643,95% CI 0.599~0.687)、NLR( AUC=0.608,95% CI 0.563~0.653)和PLR( AUC=0.554,95% CI 0.508~0.601)等炎症指标,略低于ALB( AUC=0.752,95% CI 0.716~0.788),其最佳截断值为0.19 mg/g,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8%和68.3%。 结论:CAR水平升高是PD患者全因死亡和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与PD患者死亡的相关性高于CRP、NLR及PLR等传统炎症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小板聚集在新生犬动脉导管闭合过程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小板聚集在新生犬动脉导管闭合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的影响。方法:选取24月龄比格母犬4只,分别编号为1、2、3、4,分两批在预产期前1~2 d进行剖宫产取出仔犬。母犬1和2为第一批,经剖宫产取出新生犬18只,作为对照组,按出生后时间点分为1、4、12 h 3个亚组,每个亚组6只;新生犬出生后即刻经颈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母犬3和4为第二批,经剖宫产取出新生犬19只,作为替罗非班组,按出生后时间点分为1 h( n=6)、4 h( n=6)、12 h( n=7)3个亚组;新生犬出生后即刻经颈静脉注射盐酸替罗非班注射液10 mL/kg(10 mL注射液含替罗非班2.5 mg)。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动脉导管内径;手术剥离取出动脉导管并分成两部分,分别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法检测血小板膜GPⅡb-Ⅲa表达。 结果:对照组1 h亚组中有1只新生犬于出生后0.5 h死亡;替罗非班组19只均顺利完成实验。出生后1 h,对照组和替罗非班组新生犬动脉导管均未闭合,导管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m:1.72±0.08比1.70±0.11, P>0.05);出生后4 h,对照组有1只新生犬动脉导管闭合,替罗非班组均未闭合,且动脉导管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mm:1.52±0.15比0.95±0.48, P<0.05);出生后12 h,对照组新生犬动脉导管均闭合,替罗非班组仍有2只未闭合,导管内径分别为1.0 mm和1.1 mm。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两组新生犬出生后1、4、12 h动脉导管内血小板膜GPⅡb-Ⅲa蛋白表达均呈逐渐升高趋势;替罗非班组1 h GPⅡb-Ⅲa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GPⅡb-Ⅲa/β-actin:0.67±0.07比0.84±0.16, P<0.05),4 h和12 h时GPⅡb-Ⅲa蛋白表达略低于对照组(GPⅡb-Ⅲa/β-actin:4 h为0.85±0.12比0.95±0.11,12 h为1.04±0.16比1.09±0.17,均 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两组新生犬动脉导管内血小板膜GPⅡb-Ⅲa表达的变化趋势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相似。 结论:新生犬动脉导管在出生后1~4 h开始闭合,12 h全部闭合;出生后动脉导管内血小板膜GPⅡb-Ⅲa表达逐步升高,血小板聚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并促进了动脉导管闭合。血小板膜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新生犬动脉导管闭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牙周炎症环境中内皮细胞焦亡现象的体内外研究初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体内外模型观察牙周炎局部组织内皮细胞在炎症环境下是否发生焦亡,为探究牙周炎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根据牙周病2018年新分类标准收集无全身疾病、牙周健康者及Ⅲ~Ⅳ期C级牙周炎患者的牙龈组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牙龈组织中焦亡标志性蛋白消皮素D(GSDMD)的表达水平及分布情况;每组通过结扎3只小鼠上颌第二磨牙2周建立牙周炎模型(结扎组),使用显微CT(micro-CT)检测小鼠牙槽骨吸收情况(以不做结扎处理的小鼠作为对照组);使用免疫荧光染色对健康及炎症小鼠牙龈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与GSDMD共定位进行定量分析;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分别以质量浓度为0.5、1.0、2.5、5.0、10.0 mg/L牙龈卟啉单胞菌(Pg)脂多糖(LPS)联合腺苷三磷酸(ATP)处理HUVECs,同期设置0 mg/L Pg-LPS组为对照组。使用扫描电镜观察 HUVECs形态,蛋白质印迹法检测GSDMD的N端结构域(GSDMD-N)蛋白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GSDMD蛋白表达及分布,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HUVECs的增殖能力,碘化丙啶(PI)染色检测HUVECs细胞膜的完整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牙周炎患者牙龈组织中GSDMD主要分布于血管周围,且表达水平较健康组织显著升高;micro-CT结果显示,结扎组小鼠上颌第二磨牙周围牙槽骨吸收较对照组小鼠显著增多( t=8.88, P<0.00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结扎组小鼠牙龈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GSDMD与CD31存在明显的共定位;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Pg-LPS联合ATP模拟的炎症环境中,HUVECs细胞膜上出现不同大小的孔洞,呈现典型的细胞焦亡形态,其中2.5 mg/L Pg-LPS+ATP组细胞膜上孔洞最多且扩张融合,细胞有裂解死亡的趋势。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2.5和5.0 mg/L Pg-LPS+ATP组焦亡标志性蛋白GSDMD-N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 F=3.86, P<0.01);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2.5 mg/L Pg-LPS+ATP组较对照组GSDMD平均荧光强度升高最显著( F=35.25, P<0.001)。CCK-8结果显示,0.5、1.0、2.5、5.0和10.0 mg/L Pg-LPS+ATP组细胞增殖相对值(分别为0.52±0.07、0.57±0.10、0.58±0.04、0.55±0.04和0.61±0.0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00±0.02)( F=39.95, P<0.001)。PI染色结果显示,PI阳性细胞数占比在2.5 mg/L Pg-LPS+ATP组最高[(56.07±3.22)%]( F=88.24, P<0.001)。 结论:牙周炎症环境中内皮细胞发生明显的焦亡现象,提示内皮细胞焦亡可能是造成牙周炎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妊娠期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病因及不同水平血小板计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妊娠期重度血小板减少相关病因以及不同血小板计数(PLT)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入院的118例妊娠期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资料,其中98例为围产期患者,根据妊娠期检测最低值分为PLT<10×10 9/L组(A组)和10×10 9/L≤PLT<30×10 9/L组(B组),比较两组的妊娠结局情况。 结果:118例妊娠期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中91例(占77.1%)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其次11例(占9.3%)为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PAT)。主要临床表现为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及形成瘀斑等。骨髓穿刺34例患者,其中26例确诊ITP,4例确诊再生障碍性贫血(AA),3例确诊未分化结缔组织病,1例确诊急性白血病。79例患者给予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治疗或联合使用,给予输注血小板共61例。围产期患者的剖宫产率约56.1%(55/98),产后出血率约14.3%(14/98)。与B组比较,A组患者分娩孕周缩短、剖宫产率增高、产后出血量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分娩前PLT与产后出血量存在明显负相关( r=-0.352, P<0.05),而孕期最低PLT、分娩前PLT与新生儿PLT均无明显相关性( r=0.301、0.197, P均>0.05)。 结论:妊娠期重度血小板减少主要病因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明确病因,提升PLT水平,可改善妊娠结局、降低产后出血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BI+rATG为基础的联合预处理方案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化疗耐药进展期外周T细胞淋巴瘤1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以全身放射治疗(TBI)+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rATG)为基础预处理方案的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治疗化疗耐药进展期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9月至2022年12月在上海力泉医院和上海闸新中西医结合医院血液科接受TBI+rATG为基础预处理方案haplo-HSCT的11例化疗耐药进展期PTCL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11例患者中男6例,女5例,中位年龄40(22~58)岁;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6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3例,蕈样真菌病(大细胞转化)1例,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Lugano分期均为Ⅲ、Ⅳ期;8例患者有B症状;移植前中位化疗线程数为4(2~10)线,移植前疾病状态均为疾病进展(PD)。诊断至移植的中位时间为17(6~36)个月。②预处理方案:TBI总量10 Gy;rATG 2.5 mg·kg -1·d -1、-5 d~-2 d;依托泊苷15 mg·kg -1·d -1,-5 d、-4 d,环磷酰胺50 mg·kg -1·d -1,-3 d、-2 d。原发病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的患者,将依托泊苷和环磷酰胺替换为塞替派(5 mg·kg -1·d -1,-5 d、-4 d)并加用阿糖胞苷(2.0 g/m 2每日2次,-3 d、-2 d)。③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中位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为14.5(11~16)d,中位血小板植入时间为13(8~18)d。1例患者发生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例患者发生Ⅲ/Ⅳ度急性GVHD,8例存活患者中4例发生慢性GVHD。④移植后有9例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⑤所有患者预处理后发生造血抑制,3例出现腹泻,4例发生黏膜炎,3例转氨酶/胆红素升高,7例发生感染,经过治疗均得到缓解。⑥移植后1年非复发死亡率(NRM)为(22.5±14.0)%,累积复发率(CIR)为(20.2±12.7)%,总生存(OS)率为(72.7±13.4)%,无病生存(DFS)率为(63.6±14.5)%。 结论:TBI+rATG为基础预处理haplo-HSCT是化疗耐药进展期PTCL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36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D +HUS)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预后及治疗。 方法:分析2001年1月至201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儿科收治的36例D +HUS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体液免疫和尿液等实验室检查结果。 结果:经治疗,患儿血白细胞计数[(9.28±6.77)×10 9/L比(11.20±5.93)×10 9/L]、C-反应蛋白[7.15(3.34,29.33) mg/L比31.83(25.03,39.75) mg/L]、网织红细胞计数[(112.49±76.25)×10 9/L比(206.49±147.99)×10 9/L]、红细胞沉降率[15.02(11.79,22.83) mm/1 h比28.06(24.13,40.52) mm/1 h]、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50.04(41.92,60.11)U/L比62.61(54.58,83.52) U/L]、丙氨酸转氨酶[16.72(11.80,24.74) U/L比24.54(20.30,34.36) U/L]、尿酸[(532.84±309.06) μmol/L比(606.64±327.23) μmol/L]、血肌酐[160.07(124.87,221.18) μmol/L比200.56(160.62,283.01) μmol/L]、血尿素氮[20.74(15.77,28.40) mmol/L比33.67(25.91,45.84) mmol/L]、乳酸脱氢酶[488.21(337.59,692.82) U/L比1 520.68(734.24,2 272.10) U/L]、凝血酶原时间[(12.14±5.89) s比(17.91±6.12) 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25.05±6.26) s比(32.38±5.49) s]、纤维蛋白原[(3.79±2.17) g/L比(5.17±3.88) g/L]、D-二聚体[0.92(0.30,1.13) mg/L比1.27(1.01,1.90) mg/L]、24 h尿蛋白定量[(84.05±44.19) mg/(kg·24 h)比(112.18±78.26) mg/(kg·24 h)]、尿沉渣[175.73(79.72,258.66)×10 7/L比160.38(118.68,361.83)×10 7/L]、尿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25.10(18.84,33.02) U/(g·cr)比41.57(29.49,58.61) U/(g·cr)]和尿视黄醇结合蛋白[0.35(0.18,1.33) mg/L比1.05(0.66,1.68) mg/L]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均 P<0.05);红细胞计数[(4.51±1.73)×10 9/L比(2.43±1.40)×10 9/L]、血小板[(126.82±78.35)×10 9/L比(85.21±69.38)×10 9/L]、血红蛋白[(118.46±18.27) g/L比(62.36±16.11) g/L]和补体C 3[(0.74±0.39) g/L比(0.58±0.27) g/L]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均 P<0.05)。儿童D +HUS表现为多系统损伤,36例患儿中,发热17例(47.22%);腹痛、腹泻31例(86.11%),恶心、呕吐29例(80.56%);头痛、头晕8例(22.22%);蛋白尿、血尿36例(100.00%),肾功能不全34例(94.44%);皮肤巩膜黄染21例(58.33%)。肾脏病理主要表现为系膜增殖,内皮细胞增殖、肿胀和肾小管刷状缘脱落等,骨髓穿刺示骨髓增生活跃。肾脏B超示86.67%存在双肾肾损伤。 结论:儿童D +HUS表现为多系统损伤,消化系统异常是儿童D +HUS的最主要诱发因素,且病情凶险,早诊断和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分娩前过氧化物还原酶3水平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子代出生体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分娩前过氧化物还原酶3(PRX3)水平与子代出生体质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市昌平区医院126例GDM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子代出生体质量将患者分为巨大儿(新生儿体质量≥4 000 g)组(32例)和非巨大儿组(94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测定孕12、20、28、32、36、38和39周PRX3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RX3对GDM患者子代出生体质量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白细胞、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血小板及妊娠期贫血、胎膜早破、胎位不正、胎儿窘迫、羊水过少、前置胎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巨大儿组孕12、20、28、32、36、38、39周PRX3水平和子代出生体质量明显高于非巨大儿组[(12.25 ± 2.36) μg/L比(10.11 ± 2.25) μg/L、(13.86 ± 2.33) μg/L比(11.95 ± 2.01) μg/L、(15.02 ± 2.58) μg/L比(12.69 ± 2.32) μg/L、(17.98 ± 3.69) μg/L比(14.79 ± 3.22) μg/L、(20.25 ± 2.94) μg/L比(16.55 ± 2.84) μg/L、 (22.65 ± 3.88) μg/L比(18.06 ± 3.29) μg/L、(24.52 ± 3.59) μg/L比(19.57 ± 3.87) μg/L和(4 329.21 ± 300.58) g比(3 256.58 ± 330.47)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根据分娩前PRX3水平将GDM患者分为高PRX3组(71例,PRX3>20 μg/L)和低PRX3组(55例,PRX3≤20 μg/L)。高PRX3组巨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低PRX3组[30.99%(22/71)比18.18%(10/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GDM患者子代出生体质量与PRX3水平呈正相关( r = 0.226, P = 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RX3预测GDM患者子代出生体质量的曲线下面积为0.865,灵敏度为86.2%,特异度为79.8%,约登指数为0.660,最佳截断值为19.35 μg/L。 结论:GDM患者分娩前PRX3水平与子代出生体质量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HELLP综合征患者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光相干断层扫描特征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HELLP综合征患者发生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因素,并观察其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5年1月至2021年3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的HELLP综合征患者84例168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平均年龄(30.96±4.09)岁。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分娩孕周、HELLP综合征分型和发病时间、胎次、怀孕次数、收缩压和舒张压、糖皮质激素(以下简称为激素)总使用量及使用时间、是否入住重症监护病房;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及血清白蛋白、血清尿酸、24 h尿蛋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总胆红素(TBIL)水平。全身情况允许者行OCT检查;全身情况不允许但有视力下降主诉或直接检眼镜检查可疑视网膜脱离者,行B型超声检查辅助诊断。根据有无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将患者分为视网膜脱离组(网脱组)和非视网膜脱离组(非网脱组),分别为31 (36.90%,31/84)、53 (63.10%,53/84)例。网脱组31例患者中,行OCT检查17例34只眼。组间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行两独立样本 t检验,偏态分布者比较行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行 χ2检验。筛选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为自变量,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84例患者中,HELLP综合征分型为部分型、完全型分别为41 (48.81%,41/84)、43 (51.19%,43/84)例。与非网脱组比较,网脱组患者分娩孕周短( t=2.51),舒张压更高( t=-2.61 ),激素总使用量更大( Z=-2.14)、使用时间更长( Z=-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TBIL ( Z=-2.49)、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 t=2.06),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升高( Z=-4.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升高增加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发生风险( P<0.05 )(比值比=1.20, 95%可信区间1.06~1.37 )。行OCT检查的34只眼中,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不光滑、增厚、与脱离的视网膜似有粘连者18只眼。视网膜脱离复位后,RPE上述改变仍然存在,但有所缩小;椭圆体带仍有不连续、局部断裂、甚至广泛缺失16只眼。 结论: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升高是HELLP综合征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发生的危险因素;部分患者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复位后椭圆体带仍有缺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